- 相关推荐
腊八粥的传说作文(通用5篇)
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下面是关于腊八粥的传说作文共三篇的内容,欢迎阅读!
腊八粥的传说作文 1
早先有户农家,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种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婆是个节俭人,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可是懒得出奇,整天吃喝玩乐,什么活也不干。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照旧整天吃喝玩乐。老婆婆梳着满头白发,对媳妇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还是好吃懒做。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一起去世了。小俩口看看家里的'粮食和衣服,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他俩早把两位老人的话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最后。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没得吃,也没的穿了。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小俩口没得吃,也没的穿,缩在凉炕席上“筛糠”。炕缝里有几粒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他俩东拼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杂八的粥。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
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就这样,代代相传,一直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为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腊八粥的传说作文 2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腊八粥来自印度天竺,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腊八节”,在佛教称“法宝节”。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夏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汉族地区民间煮以供佛的粥,叫“腊八粥”。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和腊八饭一样,是古代蜡祭的遗存。《礼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多种食物和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之意。后因佛教的流行,腊八节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而腊八粥也被附会说成是来自于印度。
古代天子或诸侯,在年终时候要举行祭祀八种自然神灵的`仪式,称为蜡祭。蜡祭后来流行到民间,其习俗至今还有所遗存,就是腊月初八,南方的人们要吃腊八饭,北方的人们要喝腊八粥。 腊八粥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我国喝腊八粥的风俗,在宋代已十分风行。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盛。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月节,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
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八粥的传说作文 3
传说上古时期,有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而人们生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这些疫鬼作祟的原因。所以,在腊八这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纪念修长城的民工
相传,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民工们长年在工地上不能回家,吃粮全靠家里人送。家里粮食送不到的,就有可能饿死在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一些少粮的民工们把各自剩下的五谷杂粮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御饥寒。为了悼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怀念岳飞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牢记祖先勤俭之美德
传说,西晋时有个青年人很懒,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等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没粮了。饥饿难熬的年轻人,遍搜家里的坛坛罐罐,将残余的`五谷颗粒连同可食的残碎物,一起煮了一碗粥喝下。从此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勤劳过日。人们借此教育子女,腊八喝粥,牢记祖先勤俭美德。
腊八粥的传说作文 4
在历史的长河中,腊八粥的传说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一段奇妙的渊源。
朱元璋年少时,家境贫寒,生活十分困苦。有一年冬天,他为地主家放牛,却因疏忽,牛掉进了山沟摔死了。害怕被地主责罚的朱元璋,只好四处流浪,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在腊月初八这天,朱元璋已经几天没吃东西,饿得头晕眼花。他艰难地走到一个破旧的院子里,在角落里发现了一个老鼠洞。饥不择食的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挖开了老鼠洞。没想到,洞里竟藏着老鼠积攒的各种杂粮,有大米、小米、豆子,还有几颗干瘪的红枣。
朱元璋喜出望外,他找来一个破锅,把这些杂粮和红枣一起放进锅里,煮成了一锅粥。那粥虽然简单粗糙,但在饥肠辘辘的朱元璋看来,却是世间最美味的'食物。他狼吞虎咽地把粥吃完,顿时觉得身体暖和起来,也有了继续前行的力气。
后来,朱元璋参加了起义军,经过多年的征战,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了皇帝。尽管每天山珍海味,但他始终忘不了当年在困境中煮的那锅杂粮粥。于是,每年腊月初八,他都会下令御膳房用各种五谷杂粮煮成粥,与文武百官一同食用,并将这种粥命名为 “腊八粥”。之后,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到民间,百姓们也纷纷效仿,在腊月初八这天煮腊八粥,以此来纪念那段艰苦的岁月,也祈求生活能够越来越好。
腊八粥的传说作文 5
在一个宁静的小山村里,住着一对老夫妻和他们的儿子、儿媳。这家人勤劳善良,日子虽不富裕,但也过得和和美美。
老夫妻年轻时,经历过很多饥荒的岁月,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所以一直教育子孙要勤俭节约。儿子和儿媳也十分孝顺,谨记老人的教诲,从不浪费一粒粮食。
然而,随着日子逐渐好转,小孙子出生后,家里人对他十分宠爱。小孙子在蜜罐里长大,养成了挑食浪费的坏习惯。每次吃饭,碗里总会剩下很多饭菜,无论大人怎么劝说,他都不听。
有一年腊月初七的晚上,老两口看着小孙子又把没吃完的饭菜倒进泔水桶,心里既心疼又着急。他们商量了一番,决定想个办法让小孙子明白粮食的珍贵。
第二天一早,老两口把家里剩下的各种粮食、豆子、菜叶子,甚至是掉在地上的米粒都收集起来,洗净后放进锅里煮。他们煮了很久很久,直到这些食材都变得软烂,熬成了一锅颜色杂乱、看起来并不怎么美味的.粥。
到了吃饭的时候,老两口把全家人叫到一起,语重心长地说:“今天咱们就喝这锅粥,这是用平日里浪费掉的粮食煮成的。我们小时候,连这样的粥都喝不上,常常饿肚子。现在日子好了,可不能忘了本啊!” 小孙子看着这锅粥,想起自己平日里的浪费行为,羞愧地低下了头。他端起碗,慢慢喝着粥,第一次觉得,这粥虽然不好看,但却格外香甜。
从那以后,小孙子再也不浪费粮食了。每年腊月初八,这家人都会煮上一锅这样的 “勤俭粥”,并把这个习惯传给了下一代。渐渐地,村里的人也都知道了这个故事,纷纷效仿。腊八煮 “勤俭粥” 的习俗就这么流传开来,提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要珍惜粮食,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 。
【腊八粥的传说作文】相关文章:
腊八粥的传说作文03-20
腊八粥作文[精选]07-18
腊八粥的作文[精选]03-17
腊八粥的作文01-16
腊八粥的作文[经典]04-14
腊八粥作文03-13
(经典)腊八粥作文02-19
腊八粥作文12-23
(必备)腊八粥的作文07-11
(精)腊八粥的作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