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忆的作文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忆的作文 篇1
墨痕点点,随水晕开,笔笔交融,那是水墨的记忆。
儿时,我与水墨结缘,在那不经意间,与之相逢,相识,相熟,相依,不知不觉中,水墨已融入了我的血脉,它仿佛早已存在,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那般,早已难舍难分。
在许多家长的思想意识里,从小学习一门艺术是必须的,不学就相当于输在了起跑线上。在我家当然也不例外,从6岁起,每个星期六背着画袋去少年宫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坦率地说,一开始对于这种生活我是相当抵触的。我不愿自己的周末在不断重复地皴擦点染中度过;我无数次因自己控制不了墨,看着墨层层散开却无能为力而懊恼;在一次又一次将薄薄的宣纸弄破后,我的心中渐渐地变得烦躁。我开始选择逃避,希望周六不要来临,却又在一次次无力反抗下,顺从地去上国画课。而这一切,都在一节课后有了改观。
那节课老师没有像以往一样把同学们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而是贴上了一副山水画。那是一副水墨画,画上只有寥寥几笔,隐隐约约地勾勒出河边的几颗垂杨柳,在汀上盘旋的几只水鸟,还有那远处的青山在迷雾中若隐若现。老师让我们细细感受那幅画,说出自己的感受。看着那幅画,我隐约感受到了什么,那时年幼的我并不懂得什么作品的色彩等理论,但我能依稀地感觉到那幅画中有种萧瑟之气,虽只有寥寥数笔,却如此传神。我仍记得老师那时候所说的画,他说,我们老祖宗的艺术是西方的素描,甚至是油画所无法媲美的,老祖宗的艺术里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就像那幅画,虽只有寥寥几笔,但看到画的人都能鲜明地感受到画中的萧瑟之感,这就是这门艺术的魅力所在。那时的我,懵懵懂懂间似乎从老师的话中懂得了什么,觉得黑板上的画似乎有了一种魔力在吸引着我,而从那时开始,我的心中对于国画渐渐滋生了一种独特的情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体会到了老师话中的内涵。相较于西方的素描和油画,国画更有其独特的'风韵。它不似素描那般单一,也不像油画那样用浓郁的色彩表达强烈的情感,国画有着中国人独特的儒雅与博大。在习画的过程中,也欣赏过了数不胜数的名画,在这个过程中,我越发地醉心于这门艺术。在国画的世界里,我曾领略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铮铮气概;曾感受过“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的闺怨情调;也曾感受过“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情怀。渐渐地我领悟到,国画不仅仅是门艺术,更是中华文化,思想,精神的缩影,是千年华夏文明的沉淀,是老祖宗的智慧的结晶。而传承国画,便是将老祖宗的心血,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在习画中,我逐渐爱上了这门艺术,从过去的烦躁逐渐演变为一种陶醉。陶醉于笔下层层晕染的远山,那气势磅礴的山河,那高洁的竹君子,那端庄富丽的牡丹,水墨的记忆充斥着我的童年,一次次地皴擦点染不再令人厌烦,黑与白于我而言已成了最丰富的色彩。我清楚地知道,这些变化,是源于我心中的一种责任,一种身为中华儿女的责任。我有责任将老祖宗的艺术学好,将老祖宗的血脉传承下去。
时光荏苒,淡淡墨香已陪伴了我多年。如今,纵是课业繁忙,我也坚持着练习书法国画,在手握毛笔的那一刻,内心总有一种宁静,一种满足,我想这便是源于心中的那么责任,血脉中的那份归属感。
缕缕墨香中,淡淡水墨情。水墨的记忆是童年的记忆,更是那亘古的文明的记忆。
记忆的作文 篇2
我们这个地方的冬天很温暖,因此就很少下雪,要是哪一年的冬天下了雪,我将会和欣赏桂林山水一样高兴。
我的家乡在四川盆地内,这里的雪当然和其他地方的雪不太一样,不像北国的雪那样寒冷、冰凉,只是略带一丝微凉。我记忆中的冬天,是我与雪做伴共同度过的。
那是一年的冬天,我还挺郁闷的`,眼看今年的冬天都要快过去了,这雪怎么还不来,我想今年大概是不会下雪了吧,大概是雪姐姐迷恋上了北国的风景而忘记了来我们这里了吧。我就这样想着,抱着遗憾睡着了。出乎我意料的是,第二天清晨,天刚亮,妈妈就把我叫起来,起初我还挺不耐烦的,妈妈用手指着窗外叫我看,我马上揉了揉眼睛,“下雪了,下雪了!”我高兴地大叫起来。我倚在窗边,欣赏着这个被雪渲染得雪白的世界,那树上挂满了雪花,这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吧!
吃过早饭后,我决定到山上走走。走在山路上,踩在雪上,发出“吱咯、吱咯”的声音,脚印也深深地印在了雪上。我马上放轻了脚步,怕会打扰了山的宁静,我边走边欣赏雪景。突然,一股清香迎面向我扑来,这香味有一点暗淡,夹杂了一丝雪的味道,这使我想起了那句古诗:“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我又向前走了几步,果然是那梅花在“凌寒独自开”。我第一次见到雪中梅花的美。下山时,我就顾不上什么宁静了,踏在雪上飞快地跑下山去,感觉就像是我在“雪上飞”。
下了山后,老远就看见几个小伙伴正在院子里打雪仗,看着他们玩得那么开心,我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于是我飞快跑过去和他们一起玩雪仗。在脚下拾起一把雪来,打在他们身上,边跑边打,还要躲避他们的雪弹,但雪打在脸上不冷、不疼,反而觉得是雪姐姐在亲吻我,在轻轻擦拭我额头上的汗珠。我们玩累了,就躺在雪地上休息,我们实在是快乐啊!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冬天,它永远留在我心里,我希望每年冬天都能这样快乐!
记忆的作文 篇3
翻读一本逸趣横生的书,顿时找回儿时久违的味道,不知不觉间,竟悄然改变了境遇。这本妙书,正是时翻时新、常阅常有味的《老家味道:舌尖上的乡愁》。
书中,八位艺青回忆儿时的味道,如水一般,漫漶而出,缓缓流淌,流出串串文字,淡淡清味,幽幽乡愁。读罢此书,你会觉得,这是一本让人沉浸在故乡和味道里的书,把乡愁放在嘴中咀嚼回味,你会发现,越嚼越有味。不论是白山黑水,塞外江南,还是小桥流水人家,每一道属于本地的美食,都散发着各自的乡土韵味。菜谱、故事、插图,看似是静止的,可仿佛又是动态的。从中我们能看到故乡的袅袅炊烟,厨房里的忙碌,聚餐时的欢声笑语。
翻读此书,一股儿时的味道扑鼻而来,这是当年再熟悉不过的味道。当年,每每饥饿难忍,咕咕叫的肚子便会催生出一幅动人的美食画画。浮现在脑海里的这幅画,主题不是米饭面条,更非山珍海味,而是浓浓的豆屑的清香和糯米的清味,是我小时候最爱的一款吃食:妈妈做的豆屑团子。
然而,在我离家多年,特别是把母亲从乡下接来城里,与我们一同生活之后,豆屑团子好多年也没吃上一回,加上再也没有了饥饿之感,久而久之,此味便渐渐淡出记忆,模糊成一道稀影。
儿时,常有裹腹之虞,便梦想能天天吃饱饭。终于衣食无忧了,却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难题――睡不好觉。细细想来,开始饱受失眠困扰,正是淡忘儿时味道之时。
俗话说,抓住一个人的`心,最好的办法是抓牢他的胃。人会背叛,心会变,但胃不会,胃里有情有义,胃里永远珍藏着每一款曾经逗留在舌尖上的味道,特别是老家的味道。
读了此书,我发誓要找回独属于自己的老家味道。于是,我托乡下的妹妹,用石磨磨豆粉,伴上红糖,备用,母亲从菜场买来糯米,亲手做了一锅团子,裹上豆粉,儿时的味道,立即复原。保持适度的饥饿,吃上一顿豆屑团子,便觉得这样的日子,再幸福不过了。还有何忧不能解,还有何愁不会消呢?
慢慢地,好睡眠回来了,只因儿时的味道驱逐了失眠之魔。原来,老家的味道,有安妥灵魂的妙用。
自从味道显奇功后,我总爱回忆过去,以及萦绕在往事里那或浓或淡的老家味道。南瓜酱、豆腐乳、腌菜梗、烟鱼干……独特的老家味道是鲜活在味蕾上的记忆,成了说不清、道不尽的乡愁。
舌尖上的乡愁,是弥漫在记忆深处的味道。
老家像一根丝线,时不时地牵动我们的味蕾,突然之间,拉出长长的一串记忆。著名学者摩罗说:“人四十岁以前,故乡越来越大;四十岁以后,故乡越来越小,最后缩小到他出生的那个原点。心中的那份故乡情结,不会因味觉的退化而淡忘。”
从老家的味道出发,我们终究要回到老家味道,这才是幸福的内涵。读过此书后,我多年来在城市里匆忙打拼的脚步逐渐慢了下来,开始更加珍视亲情,珍惜生活。
前几天,停下手头的工作,陪着母亲一起回老家,在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行走着,母亲竟然激动难耐。在妹妹家,母亲执意上厨,做了整整一桌老家的味道。老家的菜,老家的水,老家的米……吃着吃着,我突然流出了眼泪,原来,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与老家的味道拥抱。
我庆幸,因为一本书,我重新找到了幸福的感觉。
【记忆的作文】相关文章:
水的记忆作文-记忆作文01-24
阳光的记忆作文-记忆作文01-24
记忆中的年作文-记忆作文01-24
阳光的记忆作文 - 体裁记忆作文01-28
那片温暖的记忆作文-记忆作文01-25
记忆作文01-27
记忆的作文(精选)02-02
【经典】记忆的作文04-06
记忆的作文(经典)05-12
记忆的作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