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乌干菜作文

时间:2025-07-12 09:46:41 少芬 家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乡的乌干菜作文(精选10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乌干菜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乌干菜作文(精选10篇)

  家乡的乌干菜作文 1

  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里不光有书法家王羲之,著名作家鲁迅,巾帼英雄秋瑾等有名的人物外,还有闻名世界的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绍兴黄酒和许多不为人知的特产,比如“绍兴三乌”等。

  什么叫“绍兴三乌”呢?绍兴三乌是指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那什么叫“乌干菜”呢?乌干菜又叫霉干菜,它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先将青菜晾晒两三天后,放置在阴凉的地方,堆放至叶子略有发黄,然后下缸腌制。等缸面上的菜卤起泡飘香时,再取出洗净晒干,然后放到瓮内密封保存,可以十几年不坏。

  妈妈小时候那会儿,乌干菜的用途可大了。因为家里没有冰箱,夏天做好的饭很容易馊掉,爷爷就在饭上撒一点乌干菜,饭就不会馊掉了;有人中暑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喝点乌干菜汤。现在,我家还是少不了它:乌干菜烧肉,乌干菜蒸鱼头,都非常美味非常下饭。如果把乌干菜、竹笋、花生和话梅一起煮,还是一道不错的零食。当然,我最喜欢的方法是直接拿来食用了,晕车时,我总喜欢来点乌干菜,乌干菜里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镁,食用后就不会晕车了。

  乌干菜是绍兴这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我外祖母心灵手巧,每年春季的时候,她制作的笋干乌干菜美味极了!每每想起那美味,我都会垂涎三尺!对于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方法,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家乡的乌干菜作文 2

  大家都知道,老酒是绍兴的著名特产。除了老酒我们绍兴还有很多的特产。例如茶叶,腐乳,香糕,乌干菜,臭豆腐,乌毡帽,茴香豆等等。绍兴出名的有“三缸”和“三乌”,三缸是:酒缸,酱缸和染缸。酒缸是老酒,酱缸是酱油,染缸是染料。三乌就是乌干菜,乌毡帽和乌蓬船了。

  我最喜欢的是乌干菜,也叫霉干菜。每到夏天妈妈总要做一大碗干菜汤,等到凉了我就用根吸管喝汤。这时爸爸就要叫我汤太婆。呵呵!霉干菜还可以和肉一起蒸。《中国菜谱》上有一道绍式名菜,就是霉干菜焖肉。传说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来到绍兴都要品尝这道菜。绍兴有句话:“乌干菜,白米饭,神仙见了也落凡。”更别提皇帝了!

  每年冬天,家里都要腌些菜。腌透了再晒干就是乌干菜了!

  但要做出好吃的乌干菜是需要很多工序的。先要把新鲜的白菜削去根部,除去老叶和枯叶,在日光下晒1天,中间需要翻动1次。然后将凋萎的菜进行堆黄。堆黄后,再将菜株整理1次,拣除坏叶,清水洗干净,晒干了水气再放到缸里用盐腌。这个盐腌的过程需要专门的比例。最后还要在缸里压上大大的石头。冬天大约30天,菜就腌好了。然后取出在日光下暴晒,晒到菜梗也干了为止。香喷喷的.乌干菜就做好了!

  好的乌干菜品尝时没有泥沙,口味清淡。一些外地游客都喜欢买几包带回家。但是乌干菜气味独特,还容易串味。携带时记得一定要单独包装哦!

  家乡的乌干菜作文 3

  外婆的厨房角落里,总蹲着只半人高的瓦缸。每年霜降过后,缸里就会住进新收的芥菜,一层菜一层盐,码得整整齐齐,最后压块青石,像给时光盖了个章。

  “要等菜水漫过青石,才算腌透了。” 外婆往缸里撒盐时,银发上沾着菜屑。她的手背上布满老年斑,却能精准地把握每棵菜的盐分。阳光透过木窗棂,照在缸沿的盐粒上,亮晶晶的,像撒了把碎星。

  二十天后开缸,酸香能漫出半条巷。外婆戴着竹制手套,把腌软的芥菜捞出来,挂在屋檐下的竹架上。秋风穿过菜缨,带走水分,留下深褐色的'褶皱。有次我偷偷摘下片尝,又咸又酸,她却笑:“现在吃不得,要等晒成金褐色,蒸肉才香。”

  腊月蒸扣肉时,乌干菜是主角。泡软的菜挤干水分,和五花肉一起码在碗里,撒把白糖,上锅蒸得咕嘟响。揭开锅盖的瞬间,肉香混着菜香扑出来,外婆总先夹块带皮的肉给我,肥油渗进乌干菜的纤维里,嚼起来绵密又带点脆。

  去年外婆走后,我打开那只瓦缸,里面还躺着半缸没腌透的芥菜。阳光照在青石上,像谁留下的一个沉默的吻。如今每次蒸扣肉,我都会想起屋檐下那些摇晃的菜缨,它们在风里慢慢变老的样子,多像外婆看着我时,眼里慢慢沉淀的温柔。

  家乡的乌干菜作文 4

  母亲的行李箱里,总塞着布包的乌干菜。每次从老家回来,她都要在阳台上铺开报纸,把菜摊开晒,说是 “醒一醒”,让它记起家乡的阳光。

  “你爷爷以前总说,乌干菜是穷人的燕窝。” 母亲淘米时,会抓把乌干菜泡在水里。她的手指在菜梗间穿梭,挑出细小的沙粒,动作和奶奶当年一模一样。我小时候住老家,常见奶奶坐在门槛上择芥菜,竹篮里的菜堆得像座小山,她总说:“多腌点,开春青黄不接时,拌粥最下饭。”

  父亲爱吃乌干菜炒饭。隔夜的`米饭炒得粒粒分明,加进切碎的乌干菜和鸡蛋,出锅前撒把葱花。他说这是他插队时的救命粮,“知青点的铁锅总不够用,乌干菜炒饭耐放,揣在怀里能暖一下午”。有次他带我回老家,见老厨房的梁上还挂着竹篮,里面的乌干菜用红绳系着,像串风干的思念。

  去年搬家,在旧橱柜里发现个铁皮盒,里面装着奶奶手绣的布包,包着半包乌干菜。母亲把菜泡进水里,褐色的菜叶慢慢舒展,像朵迟开的花。饭镬冒着热气时,她突然红了眼眶:“你奶奶总说,乌干菜要多蒸几次才香,就像日子,熬着熬着就有味道了。”

  窗外的车水马龙里,乌干菜炒饭的香气漫开来。我突然明白,所谓乡愁,不过是饭镬里那点熟悉的咸香,是母亲挑沙粒时,指尖传递过来的,那些没说出口的牵挂。

  家乡的乌干菜作文 5

  老家的晒谷场上,每年冬至都摆着青石臼。男人们轮流抡着木槌捶乌干菜,咚咚的声响裹着白汽,在冷空气中开出朵透明的花。

  “要捶得菜梗碎,菜叶还连着丝,才算好。” 三叔公的胳膊上青筋暴起,木槌落下时,石臼里的乌干菜发出细碎的呻吟。女人们蹲在旁边捡杂质,说说笑笑间,手里的活计不停,指尖染成了深褐色。

  我小时候总爱蹲在石臼边,看乌干菜在木槌下慢慢变软。三叔公会舀出一勺捶好的菜,拌上红糖塞进我嘴里,咸甜交织的味道,像把冬天的'阳光嚼进了肚里。他说这是祖传的规矩,冬至捶乌干菜,来年家里不缺菜,“你太爷爷当年讨饭,就靠揣着块乌干菜活下来的”。

  捶好的乌干菜装在陶罐里,埋在灶膛边的土里,要吃时挖出来,带着烟火气。除夕的团圆饭上,它总会出现在餐桌上:炒冬笋,炖豆腐,或是塞进油豆腐的肚子里。父亲和叔叔们喝酒时,会夹筷子乌干菜下酒,说 “还是家里的菜够味”,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比酒还浓的乡愁。

  今年回老家,晒谷场改成了停车场,石臼被挪到祠堂角落,上面长了层薄薄的青苔。三叔公的儿子用绞肉机处理乌干菜,机器嗡嗡响,听不见木槌敲石臼的咚声了。我摸着冰冷的石臼,突然想念那些捶菜的冬晨,木槌起落间,好像有什么东西,正随着声响,慢慢渗进了骨头里。

  家乡的乌干菜作文 6

  外婆的厨房角落,总蹲着个黢黑的陶罐,揭开木盖时,一股混着阳光与盐巴的香气就会漫出来——那是腌了半年的乌干菜。

  每年霜降过后,外婆就会把地里收的九头芥割回来,摊在晒谷场上。正午的太阳把菜叶晒得发蔫,她便蹲在竹匾前,一把把地揉捻,直到菜汁浸红了指缝。"要揉出三分水,菜才不会烂。"外婆的指甲缝里总嵌着深绿的菜汁,洗多少次都褪不去,像枚永不褪色的戒指。

  装罐那天是全家的大事。我负责递盐,外公负责压实,外婆则把揉好的菜一层层码进罐里,每铺完一层就撒把粗盐,再用木杵使劲捣。"要让菜贴着罐壁,一点空气都不能留。"她边说边擦汗,额角的银丝沾着细碎的菜叶。最后盖上木盖,压上块青石,罐子就成了家里的"时光机"。

  三个月后开罐,乌干菜黑得发亮,却带着奇异的.清香。外婆最拿手的是乌干菜烧肉,五花肉炖得酥烂,菜吸饱了肉汁,油光锃亮的。我总抢着挑菜里的笋干吃,外婆就笑着往我碗里添:"这菜要配着白粥才香,当年你妈上学,我每天都给她装一罐子。"

  去年外婆生病住院,我学着她的样子腌菜,却总也揉不出那种韧劲。揭开自己腌的菜罐时,香气里少了点什么——后来才明白,缺的是外婆指尖的温度,和陶罐里藏着的岁月回甘。

  家乡的乌干菜作文 7

  老巷的石板路总带着股咸香,那是从李婶家飘来的乌干菜味。她家的菜坛摆在门口,坛口系着块蓝布,路过的人都要夸一句:"李婶的菜,比肉还下饭。"

  我小时候总蹲在菜坛边看李婶腌菜。她选的九头芥要带点黄叶,"这样的菜才够老,腌出来有嚼头"。晒菜时要白天晒太阳,夜里接露水,"让菜吸足天地气"。有次我偷偷摸了把晒好的菜,被李婶拍了下手:"小馋猫,现在吃是生的,要等过了腊八才能开坛。"

  等菜腌好的.日子格外漫长。李婶每天都要把菜坛转半圈,说是"让盐分匀"。我数着墙上的日历,盼着腊八节快点到。终于等到开坛那天,李婶掀开木盖,一股浓郁的香气扑出来,菜叶黑中带紫,油润发亮。她舀了一小碗给我,就着白粥吃,咸鲜中带着微甜,嚼起来咯吱响。

  后来老巷拆迁,李婶搬去了楼房。去年春节我去看她,她从冰箱里拿出一小袋乌干菜:"现在没地方晒菜了,买的菜总差点意思。"我泡了菜烧肉,吃着吃着,李婶突然说:"当年你总蹲在坛边等,眼睛亮得像星星。"

  窗外的高楼挡住了月亮,可嘴里的乌干菜,依然带着老巷石板路的味道。原来有些等待,会跟着食物的香气,永远留在记忆里。

  家乡的乌干菜作文 8

  霜降过后的晒谷场,总铺着层深褐色的波浪。阿婆把腌好的芥菜摊在竹匾里,阳光穿过菜叶上的盐粒,在地上洒下细碎的金斑。“要晒足七个太阳,淋三次露水,” 她翻菜的手布满老茧,指甲缝里嵌着永远洗不掉的`菜汁,“就像做人,得经得住风吹日晒。”

  乌干菜的香气是从瓦缸里漫出来的。阿婆在缸底铺层粗盐,再码上挤干水分的芥菜,每铺一层就撒把花椒,最后压上青石。“石头要选河里的,带点水灵气。” 她指着院角那块磨得发亮的青石,说是从我出生那年就开始用,缸沿的勒痕里,藏着二十个秋天的秘密。

  开缸那天总要选在晴天。掀开稻草盖时,一股混着盐香与菜香的气息扑出来,像把陈年的故事拆开了线。阿婆用竹刀把菜切成碎末,蒸腊肉时撒一把,焖米饭时拌一勺,连最简单的豆腐汤里丢进几丝,都能鲜得人舌尖发颤。我总蹲在灶台前看她做菜,看乌干菜在热油里舒展的样子,像一群沉睡的蝴蝶突然张开翅膀。

  后来在城里的超市看到真空包装的乌干菜,包装袋上印着 “正宗家乡味”,可打开时闻到的只有单调的咸味。某次视频通话,阿婆举着手机给我看晒谷场:“今年的菜晒得透,给你留了半缸。” 镜头里,竹匾上的乌干菜正被风吹得轻轻摇晃,阳光落在上面,像撒了层碎金子。挂掉电话时,我忽然懂得,瓦缸里腌着的不只是菜,还有阿婆用岁月熬出的家常味。

  家乡的乌干菜作文 9

  祠堂前的老樟树下,摆着一溜青釉菜坛。村里的长辈们围坐着,看年轻媳妇们学腌乌干菜。穿蓝布衫的阿婆站在中间,手里举着棵芥菜:“菜要选霜降后的,经了霜打才甜,就像人要受点苦才懂事。”

  我挤在人群里看母亲动手。她学着阿婆的样子把菜码进缸,盐撒得不均匀,被阿婆用竹筷轻轻拨匀:“盐多了发苦,少了易坏,就像过日子,得拿捏好分寸。” 母亲的脸颊泛起红晕,像个被先生点名的学生。我忽然想起三十年前,外婆也是这样教她的,同样的青釉缸,同样的老樟树下,只是当年的少女,如今也成了站在缸边的`大人。

  腌菜的日子总伴着说笑声。张家婶子讲她第一次腌菜忘了压石头,菜全烂在了缸里;李家嫂子说她丈夫最爱乌干菜炒笋,每次能多吃两碗饭。阳光穿过樟树叶,在菜坛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把时光的筛子,滤掉了琐碎的烦恼,只留下温暖的碎屑。

  开坛那天,母亲捧着自己腌的乌干菜给阿婆尝。阿婆夹起一筷子慢慢嚼,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有那股子韧劲了。” 母亲的眼睛亮起来,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奖状。我看着她们站在菜坛边的身影,忽然明白这坛子里腌着的不只是菜,还有一代代人传下来的生活哲学 —— 朴素里藏着智慧,平淡中酿着深情。

  回家时,母亲给我装了满满一罐乌干菜。罐子在包里沉甸甸的,我知道那里面装着的,是祠堂前的阳光,樟树下的笑语,还有母亲从外婆那里接过的,关于家的味道。

  家乡的乌干菜作文 10

  外婆家的院子里,总挂着一串串黑褐色的“小帘子”。外婆说,这是乌干菜,是秋天送给冬天的礼物。

  每年霜降,外婆就会把地里的芥菜割回来。绿色的菜叶上还沾着泥土,外婆教我把菜放进大盆里,像给小娃娃洗澡一样搓干净。她往缸里撒盐,让我光着脚丫踩菜,“要踩出汁水来,菜才会变乖”。我的脚陷在菜叶里,凉凉的,痒痒的.,像有好多小虫子在挠。

  晒菜的时候最有趣。我们把腌软的芥菜挂在竹竿上,风一吹,它们就摇摇晃晃跳起舞来。外婆说要晒到叶子变成金褐色,“摸起来干干的,像老爷爷的皱纹”。有一次我偷偷摘了一片,放进嘴里嚼,又咸又涩,外婆笑得直抹眼泪:“傻孩子,这要蒸了才好吃。”

  外婆蒸肉的时候,总会抓一把乌干菜泡在水里。泡软的菜变得胖胖的,和肉肉一起躺在碗里,盖上盖子上锅蒸。厨房里的香味越来越浓,我的肚子早就咕咕叫了。开盖的时候,热气扑得满脸都是,外婆先夹一筷子乌干菜给我,肉肉的油钻进菜里,吃起来软软的,还有点甜甜的。

  现在我住在城里,外婆会把乌干菜装进玻璃罐寄给我。妈妈用它炒鸡蛋,我每次都能多吃一碗饭。嚼着乌干菜,我好像又听见外婆说:“慢点儿吃,锅里还有呢。”窗外的阳光照在罐子上,亮晶晶的,像外婆院子里晒菜时的太阳。

【家乡的乌干菜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梅干菜扣肉初一作文(精选17篇)01-11

我爱家乡的梅干菜作文1000字01-08

故乡的霉干菜作文04-18

乌兔赛跑作文07-19

乌夜啼作文04-23

美丽的乌石塘作文(精选25篇)11-01

家乡家乡作文04-26

美丽的乌梁素海作文450字08-14

家乡作文家乡的变化05-16

家乡的水家乡作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