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冬》阅读题及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冬》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冬》阅读题及答案 1
【原文】
初冬
初冬,我走在清凉的街道上,遇见了我的弟弟。
“莹姐,你走到哪里去?”
“随便走走吧。”
“我们去吃一杯咖啡,好不好,莹姐。”
咖啡店的窗子在帘幕下挂着苍白的霜层。我把领口脱着毛的外衣搭在衣架上。
我们开始搅着杯子铃啷地响了。‖
“天冷了吧!并且也太孤寂了,你还是回家的好。”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
我摇了头,我说:“你们学校的篮球队近来怎么样?还活跃吗?你还很热心吗?”
“我掷筐掷得更进步,可惜你总也没到我们球场上来了。你这样不畅快是不行的。”
我仍搅着杯子,也许飘流久了的心情,就和离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风是不会翻起的。我开始弄着手帕。弟弟再向我说什么我已不去听清他,仿佛自己是沉坠在深远的幻想的井里。
我不记得咖啡怎样被我吃干了杯了。茶匙在搅着空的杯子时,弟弟说:“再来一杯吧!”
女侍者带着欢笑一般飞起的头发来到我们桌边,她又用很响亮的脚步摇摇地走了去。
也许因为清早或天寒,再没有人走进这咖啡店。在弟弟默默看着我的时候,在我的思想凝静得玻璃一般平的时候,壁间暖气管小小嘶鸣的声音都听得到了。
“天冷了,还是回家好,心情这样不畅快,长久了是无益的。”
“怎么!”
“太坏的心情与你有什么好处呢?”
“为什么要说我的心情不好呢?”
我们又都搅着杯子。有外国人走进来,那响着嗓子的、嘴不住在说的女人,就坐在我们的近边。她离得我越近,我越嗅到她满衣的香气,那使我感到她离得我更辽远,也感到全人类离得我更辽远。也许她那安闲而幸福的态度与我一点联系也没有。
我们搅着杯子,杯子不能象起初搅得发响了。街车好象渐渐多了起来,闪在窗子上的人影,迅速而且繁多了。隔着窗子,可以听到喑哑的笑声和喑哑的踏在行人道上的鞋子的声音。
“莹姐,”弟弟的眼睛深黑色的。“天冷了,再不能飘流下去,回家去吧!”弟弟说:“你的头发这样长了,怎么不到理发店去一次呢?”我不知道为什么被他这话所激动了。
也许要熄灭的灯火在我心中复燃起来,热力和光明鼓荡着我:
“那样的家我是不想回去的。”
“那么飘流着,就这样飘流着?”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他的杯子留在左手里边,另一只手在桌面上,手心向上翻张了开来,要在空间摸索着什么似的。最后,他是捉住自己的领巾。我看着他在抖动的嘴唇:“莹姐,我真担心你这个女浪人!”他牙齿好象更白了些,更大些,而且有力了,而且充满热情了。为热情而波动,他的嘴唇是那样的退去了颜色。并且他的全人有些近乎狂人,然而安静,完全被热情侵占着。
出了咖啡店,我们在结着薄碎的冰雪上面踏着脚。
初冬,早晨的红日扑着我们的头发,这样的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弟弟不住地在手下摇着帽子,肩头耸起了又落下了;心脏也是高了又低了。
渺小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离开了市街。
停在一个荒败的枣树园的前面时,他突然把很厚的手伸给了我,这是我们要告别了。
“我到学校去上课!”他脱开我的手,向着我相反的方向背转过去。可是走了几步,又转回来:
“莹姐,我看你还是回家的好!”
“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去的,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
“那么你要钱用吗?”
“不要的。”
“那么,你就这个样子吗?你瘦了!你快要生病了!你的衣服也太薄啊!”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充满着祈祷和愿望。
我们又握过手,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走去。‖
太阳在我的脸面上闪闪耀耀。仍和未遇见弟弟以前一样,我穿着街头,我无目的地走。寒风,刺着喉头,时时要发作小小的`咳嗽。
弟弟留给我的是深黑色的眼睛,这在我散漫与孤独的流荡人的心板上,怎能不微温了一个时刻。
注:作者:萧红(1911-1942),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开始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1930年离家出走。
【问题】
19、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4分)(文章段落层次已划分)
第一部分:在初冬的日子,我遇到了弟弟,便一到咖啡馆聊天。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20、“你还是回家的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多次,有什么作用?(2分)
21、文章五次写到了弟弟那“深黑色的眼睛”,有什么作用?(4分)
2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姐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2分)
23、全文里,姐弟有大量的对话,这些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
24、文中“初冬,朝晨的红日扑着我们的头发,这样的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一句的“欣快”和“寂寞”两个词是否矛盾?(4分)
25、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初冬”的环境中去写?请分条作答。(6分)
【参考答案】
19、(4分。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第二部分:弟弟对我出走后的生活充满关心,时刻劝我回家。
第三部分:弟弟的关心让我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到温暖。
20、(2分。意对即可)突出弟弟对“我”的关切之情。
21、(4分。意对即可)
答案一:(1)这双深黑色的眼睛流露了无限的热情和浓浓的亲情,这样写突出了弟弟对姐姐的无尽的关注和温暖的情意。(2分,有“突出了亲情”等类似的字眼就可以得2分。)
(2)写出了弟弟对姐姐的不理解,这双期待姐姐回家的眼睛,在姐弟见面的全过程中给了姐姐无形的压力。(2分,答案中要有“不理解”“压力”等字眼。)
答案二: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中写弟弟的眼睛有多次但都强调了“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它一方面写出了弟弟内心的纯洁,对一些事情的美的认识,对未来对生活充满向往,同时反衬了“我”的个性与父亲的个性所产生的价值冲突。(指导:可从两方面写,第一是写弟弟本身,第二从写法上分析。)
22、(2分。意对即可)在家中无法得到温暖和理解,执著、冷漠和迷茫。
23、(6分。每一点2分,意对即可)作用有三:一是交流感受;二是交代事情原委;三是表现关爱之情。
24、(4分。意对即可)不矛盾。为希望而感到“欣快”,为现实而感到“寂寞”。
25、答案一(6分,每一点2分,意对即可):
(1)初冬是弟弟关心姐姐冷暖的背景因素,有助于情节的展开。(2分)
(2)初冬的清冷有力衬托了作者孤寂的心境。(2分)
(3)初冬的清冷和弟对姐(姐弟之间)融融的亲情形成对比。(2分)
答案二(6分,每一点3分,意对即可):
既表明了自然环境,给人一种凄凉感,同时也暗示了“我”内心的感觉就像“初冬”一样孤独、悲凉。(指导:可从两个层面分析,一是表面景色,二是内在映射。)
《初冬》阅读题及答案 2
①秋意尚浓,恍然就到了初冬,月亮也带着秋温,走进了冬的夜空。
②天黑得早了,晚饭后摸黑回宿舍,过了山头,豁然见西南山坡上空这轮橙黄明净的初冬月,低垂圆满,硕大清新,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错落而列,视野尽处,一岭横天际接晚霞;渐暗的余霞边,山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画,近山的轮廓则像浓墨涂出的一样;山坡西南出口方向,山势迅速开阔,峰峦连绵起伏,像一片黑色的波涛,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月下的山坡和附近的山川上空月光旖旎,给人今月专为此处明的美感。这月光山色太美了!望着明月,似乎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只剩下一缕美好的情感,羽化在这月色之中。
③独自徜徉在月色里,白天必须思虑萦怀甚至忧戚的,此刻全忘了,而白天无暇顾及甚至早已忘却了的,有的却会清晰的想起来。如此美丽的月光,会使心灵深处的珍藏开出花朵,连痛楚也会变得美丽。但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无所虑无所思,身心放松,呼吸都变得轻微均匀,不易觉察。我像一条游到清水里偷清的鱼,浮在月光里,吮月华,汲清辉,或停泊或徘徊,如醉如痴。
④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光里浮悬着轻轻的霜。清虚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觉到了月光的流泻,感觉到了月光的韵律,颖悟到人的情感与月光波动的相依相融;在这柔和美丽的月光下,只要一凝神一动情,仿佛就能听到低徊优美的《梁祝》曲,看到飘逸如梦的《天鹅湖》难道这些作品的诞生也经历了月光的孕育,作者的灵感也得到过月光的滋润和浇灌?不然,这些美好的东西怎么会还原在这月光之中?
⑤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真没想到白天反复经过反复看过的山,经月光的再创造,竟如仙境。山上的树木挤挨着、拥抱着,进入了梦乡。松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娑的树冠,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山在呼吸,树在呼吸,空气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听者看者,非耳非目,乃心也,乃月夜之助也。
⑥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而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审视,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
⑦感谢生活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我的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嚣、污染和拥挤,泊进了这一汪月色,际遇了这处明丽如梦的风景。陶醉在月华天籁中,我甚至忘记了我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进入这月色的,也没有想到要走出这月色,走出这个恬静和悦的梦境。
⑧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稍不珍惜,就会去日苦多,万事成蹉跎。君不见,此月方从远古来,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看花开花落大王月,霜晨月,关山月,红楼月,俱往矣!山河沉寂无言,酣然入梦;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问题:
1.体会第②段一个句子中加线词语的作用(4分)
山势迅速开阔,峰峦连绵起伏,像一片黑色的波涛,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
2.给第④段省略号处补写一个结构相同且能前后衔接的句子(4分)
3.短文运用多种手法极力铺陈初冬月的美景,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4分)
4.谈谈你对第⑧段中加横线句子的理解(4分)
5.这是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爱不释手的美文。请从第⑤段中任选一句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来,并简述理由。(4分)
答案:
1.写出了峰峦连绵起伏(2分),无边无际和纵向的雄伟气势(2分)。言之成理即可
2.结构要与省略号前的句子相同,意思要能衔接。例如:品到了淡雅馨香的《茉莉花》。
3.对宁静、淡泊、美好生活的向往(2分),以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2分)。(言之有理即可)
4.作者由此及彼,由惜月到惜人生(2分),既深化了文章主旨,又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2分)。
5.开放性试题,能扣住画面的优美以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谈,言之成理即可。(4分)
《初冬》阅读题及答案 3
11月28日,上海市胶州路。距离那场导致58人遇难、数百个家庭离散的大火,已经半月有余。
凌晨两点多,路灯散出的光芒被一圈蓝色的铁皮围墙挡在外面,火灾过后的大楼隐没在漆黑之中。
铁皮墙下,一排白菊独自静默。一尊蓝色的小佛像,用细绳子扣着,挂在墙上。
11月16日,灾难次日,这座城市里的许多男女老少,纷纷来到这里,站在烟火散尽的大楼下,捧花相祭。
他们打出横幅:“上海不哭”。
(一)
王小塞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火灾后,他看到遇难者家属去哭泣,去拜祭,还有市民零星去祭拜,去献花。他觉得自己不能作壁上观。
“头七”是个机会。按中国传统,这一天,逝者会返世,需要特别祭拜。
王小塞是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副总监,本是浙江台州人。但这么多年在上海打拼,落地生根,对这座城市有着新上海人的特殊眷念之情。
11月20日下午3点多,王小塞在曹杨路花鸟市场订花,同时在微博里发消息:“外地的朋友需要代送,转发注明‘替我送一支鲜花’,我会统计后免费帮你完成心愿,如果代购一束以上,8元一束,我统一预订,让鲜花铺满整条马路。”
应者如云。
(二)
莫拉莫(网名),王小塞的朋友。
灾难次日,他在新闻里看到火灾现场附近一家汤包店义卖,挂出的标语是:上海不哭。他感受到了这平凡的四个字里的力量。
从事广告创意的他发挥专长,和团队一起设计了一款海报:折叠成十字状的黑挽带,下方四个黑体字——“上海不哭”。黑底白字,简单,肃穆。
海报出炉。他们将大样贴上网,号召网友下载打印,在头七那天,与鲜花一起,祭奠逝者。
11月20日,头七前一日。他在微博里写下:“上海,你正用无声的哀悼震撼着全世界。”
(三)
赵睿毅,金融证券从业者,上海人。
他戴着眼镜,白净,斯文,地道上海人,却是一口京腔。他说,单身的时候和一帮北方哥们儿玩乐队,落下这口音。在网络上,他有一个很嬉皮的名字:查理·奥特曼。
11月20日,周六,头七前一日。他和上一年级的儿子聊天,说起胶州路的大火,儿子自然也知道。“我问他愿不愿意第二天一起去献花,他说好。”
赵睿毅说,“让儿子在很多年后回忆时能记得,当年自己的家乡有这样一场灾难,并且他到了现场做了一点事情。”
20日下午3点左右,他去买花。本来只想买几百支,个人祭奠,进了花市一看,几百支花是那么小的一捧,觉得不够意思,于是决定加购。
他跟老板说要多买些,老板就问,是不是去胶州路?两人于是聊起来,越聊越激动,赵睿毅最后一张口:“给我来3000支。”单价一元的菊花,花店老板以每支8毛的价钱卖给了他。
(四)
曹小夏,又名石渡小夏,日籍华人,现常住上海,负责上海城市交响乐团的运营。头七这天,他和乐队成员们,来到胶州路义演。
当天下午两点多,徐瑞延等从杭州过来悼念的网友,一走到胶州路口,就听到了乐声。那是《圣母颂》。
“这声音,震撼每个人的内心。”徐瑞延说。
这个乐团本来由85岁的'曹鹏老先生担任指挥。不巧曹老正在新加坡,他于是委托学生童光荣来补缺。童光荣是越南人,正在上海音乐学院读研究生。为了义演,他连夜背诵乐谱;乐团成员陈怡倩,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她提前写好了祷文,演出那天,由团里嗓门最洪亮的大管演奏者周丕元现场朗诵。
这场演出即时被传到网上。看了的人都说:这才是“上海的腔调”。
(五)
现场,警察随处可见。
他们有的穿制服,有的着便装。但耳朵上挂着统一样式的黑色耳机,很容易辨认。
事后很多市民回忆,现场警察维持秩序,态度平和,“那么多人聚集,一个‘小火星’就能蔓延”,大家都很谨慎小心。
按照事前的约定,来此献花的人们,尽量避免大声喧哗,尽量不乱丢垃圾。除了遇难者家属大哭声,更多的悼念者只是在默默流着眼泪。
有人抬着事前做好的花圈走到楼下,上面用白黄两色菊花拼成“上海不哭”四个大字,一下子成为众人目光焦点。随后,又有人拉出数米长的横幅,接受每一个悼念者签名。
没有人来阻止。
人们看到,一些警察也眼含泪水。大家觉得:“穿不穿制服,都是上海人。”
“上海不哭”小海报很快成为标志,几乎人手一张。这张海报被挂到网上后,很多人自己下载,自己打印,然后带到现场。
这让设计者莫拉莫感到“很给力”。莫拉莫后来在微博里说:“看着自己设计并制作的海报被传阅,被张贴,被纪念,感到很欣慰及感动。”
上海,这座城市珍爱每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微小却洪亮。
(《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45期)
(1)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11月28日”在前,“11月16日”在后,作者颠倒了时间的顺序,这 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
B.王小塞对上海有着特殊的眷念之情,在火灾发生后,很想做点什么,于是就率先在博客里了发了代献鲜花的消息。
C.网友莫拉莫设计的“上海不哭”的海报,被传到网上后,很快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被人打印张贴。
D.赵睿毅在买花时,张口就要3000支菊花,花店老板考虑到他要的数量大,并且为他的真情所感动,竟按每支8毛给了他。
E.“上海不哭”这四个字,表现出的是对死难者的哀悼和同情,是对死难者家属的安慰,也是在鼓励生者要坚强,要勇敢地向前看。
(2)“11月28日,上海市胶州路。距离那场导致58人遇难、数百个家庭离散的大火,已经半月有余。”这句话属于新闻的哪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
答:
(3)作者以五个片段叙写了不同的人在这场初冬的花祭中的具体行为,他这样写有何用意?(6分)
答:
(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上海,这座城市珍爱每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微小却洪亮。”请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的时代意义。(8分)
答:
参考答案:
12.(1)A、D
(2)是新闻背景,属事件背景。介绍新闻的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3)五个片段所叙写了很多典型的人物,他们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籍贯不同,但他们都是“上海人”,他们都对上海的灾难抱有同样的哀痛,并希望在其中发挥自己的效用。作者通过叙写这些人物的行为,来反映在灾难面前的“上海人”的凝聚力和人性美。
(4)每个个体的生命虽是微小的,但上海人通过自发进行的花祭,以鲜花的海洋托举起生命的尊严,以哀悼彰显出“生命在这个时代所具有的最高贵的价值”。这场“花祭”,显示出我们这个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一个对生命和人性尊重的社会才是一个进步的社会。这场“花祭”,反映出“不仅专注于自己,还专注于他人;不仅关心自身的悲喜,也关心公共的悲喜”的公民精神力量的存在,着力于公民精神的培育与成长,却能够为一座城市乃至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提供源源不绝的力量源泉。
【《初冬》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初冬阅读题答案04-12
初冬阅读答案01-04
萧红《初冬》的阅读答案12-05
初冬月阅读答案11-28
《初冬月》阅读答案08-28
萧红《初冬》阅读答案10-17
初冬月的阅读答案10-14
《初冬道中》阅读答案09-25
《等》阅读题及答案09-26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