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案(精选16篇)
教案中可以体现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所设计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讨论和实践等,同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活动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采薇教案(精选1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采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熟读全诗,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2.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3.体悟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加深对和平的向往与热爱,激发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情感。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发言:人类的进程,总伴随着一段段血战前行的战争史。那一场场血淋淋的战争,也成就了一个重要的诗歌题材——战争诗。各代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不同的战争情感:古往今来,不同诗人从各自的角度诠释出了不同的战争情感。那么,三千多年前的名篇《采薇》,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我们一起来品读。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一)破题
1.提问:采薇选自《诗经》中的什么?是什么乐歌?
明确:《小雅》,是宫廷乐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它是一种正统音乐。《大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薇”是什么意思?
明确:野菜,即野豌豆。
(二)读译诗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
3.教师带领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第一章: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敌人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敌人来厮杀。
4.要求:其余5章由学生自主疏通文段大意,学生做到疏通字词、读懂大意。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稍后全班汇报。
(三)归纳主题与结构
1.提问:朗读诗歌,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要求:请学生快速归纳诗歌结构。
明确结构:
第一章至第三章: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戍边生活
第六章:归途之景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三、研读文段,深入分析
1.提问:请女生齐读前三章。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什么身份?
明确:士兵。
2.提问:再读诗文的前三章,找出并体会主人公回忆军旅生涯时,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
明确:“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忧”(指导读)
教师追问:为何而忧?请学生注意前三章中“变”与“不变”的部分。
明确:思乡情切(忧愁)(原因:久役在外)。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暮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3.提问:前三章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三章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刚刚冒出地面—柔嫩—变老),随着时间的推移,思乡痛苦的心情愈发浓重,体现思归之情。重章叠句的句式结构,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人物内心的焦虑随之加重。
朗读指导:在读中进一步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感受音乐美。
4.提问:请男生齐读四、五两章,思考从哪些方面表现战争的场景?
明确:通过战车、战马、战事、战备、统帅方面侧面表现战争场景。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侧面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教师追问:四、五两章在描写战争场景时,流露了哪些情感?
明确:多种复杂情感。
捷报频传——胜利之喜。
军械精良——自豪之感。
苦乐不均——怨恨讥讽。
日戒孔棘——厌战之苦。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通过学习本诗,假如你是其中的士兵有怎样的体会?写一写,说一说。
明确:(例如)对家人:是怎样的思念啊,遮湮了漫漫年华,我怕这么多年战火肆虐,当我归来时,己经见不到你们那温暖如春的笑颜。如果我回来,你们己不在,那么,我活着回来,还有什么意义呢?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找找《诗经》其他的篇目读一读。
采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能熟读并背诵。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
3.体会从军将士的艰辛和思归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习惯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指诗、词、曲这几种文学样式的巅峰时期分别在唐朝、宋朝、元朝。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诗歌起源于哪个朝代?最早的诗人是谁?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的学习来感受中国最早的诗歌的美。
1.板书课题,释诗题。(了解“薇”:薇菜,植物名。花紫红色,结长扁荚,其中有五六颗种子,可吃。)
2.了解《诗经》。(出示《诗经》简介,生齐读,强调重点)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大声,小声,自读,合作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朗读,师相机正音。(诗中有两个生字“矣”和“霏”,诗中还有一个字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平时我们读“雨”,而这里读yù。)
3.再读古诗,找出诗中的反义词。(“昔”和“今”,“来”和“往”)
4.指导断句。(出示朗读断句)
5.思考:这首诗和我们以往所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四言。课件出示诗经语言特点。)
6.齐读古诗,体会语言特点,感受节奏之美。
三、精读感悟
通过朗读我们感受了诗经的语言美、节奏美。当我们能读懂诗句内容时,就能穿越三千多年的时光,欣赏当时的美景,感受当时人物的心情。
1.再读古诗,结合注释,把你读懂的诗句讲给你的同桌听,再标记不理解的诗句。
2.讲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这是什么季节?(春天)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要去哪里?(介绍社会背景: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2)在这幅画面中除了主人公,还可能有谁?(送别的亲友)再读这句诗,此刻主人公会是什么心情?(不舍)
(3)家乡的一草一木,每一位亲友都值得留恋,但“我”能留下吗?(不能。因为他既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国家的臣民。)
3.讲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战争结束,终于可以回家了。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雨雪霏霏)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指名说)
(2)此刻“我”的心情怎样?(归家的喜悦、激动、急切;劫后余生的'感慨)请同学们带着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3)他还有可能会想到从那个“杨柳依依”的春天到现在“雨雪霏霏”的冬天所有的经历。(有道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丢弃的战车,满地的鲜血,累累的尸体,这就是战争。)
(4)他还可能看到的场景有“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再读。
4.讲解: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释义: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2)《采薇》中最后四句,体现了“我”此时怎样的心情?
5.抽查学生说诗歌大意。(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6.通过师生对读、齐读、填空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背诵。
四、借景抒情,拓展迁移
1.同学们,诗句为我们描绘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两幅动人的画面,我们能从中读到诗人复杂的心情以及沧桑的心境。诗中是否出现“悲喜”之词?(没有)那作者把情绪藏在了哪里呢?(都蕴藏在生动的景物里)
2.情融入景,景包含情,原来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诗歌的特点,也是诗歌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读出情中景,景中情!读!
3.同学们,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像这种“借景抒情”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课下可以找来读读。(如《静夜思》《泊船瓜洲》)
教学板书
1.采薇(节选)
战争之祸昔往杨柳依依——不舍
今来雨雪霏霏——悲凉
教学反思
教学《采薇(节选)》一诗时,我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不足之处是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上,我讲解得过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今后应该多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采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二、学习《采薇》
1、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
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采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诵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理解诗歌主要内容,掌握诗歌中的重要字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的诵读诗歌,掌握诗中的比兴与借景抒情的手法,畅谈自己的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戍边战士的内心复杂交织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诵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体会诗歌意象所传达的主旨。
【难点】
感受戍边战士内心复杂交织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国之大事在祭与戎,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无数的的战士因为戍边而与家人分离不得相聚,归期变得最不确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乡途中的所思所想,这位战士想了什么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从《采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教师范读,为学生正音,划分节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诗词。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词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强调学生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4、通过三遍的读,我们能不能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体现整首诗的情感?
明确:“忧”字,全诗有以下句子出现“忧”字,“心亦忧止”“忧心孔疚”“忧心烈烈”。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我们知道这位战士是要返乡的,我们通常认为归乡是让人快乐的、兴奋的,那么这位士兵的忧愁是什么呢?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诗歌中的战士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愁的呢?仔细品读,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明确:诗经中最主要的手法——赋、比、兴。比、兴往往连用,在写回忆之“忧”时,作者用薇菜的生长变化来暗示归乡之期被不断的推迟。
3、通过刚刚我们的分析之后,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诗经的写法,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背诵下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采薇教案5
【学情文本定位】
《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两首》中的第二篇,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对《采薇》一诗的学习要求为:熟读;明确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情感态度;最后一章的内容、写法及其作用;前三章重章叠句手法的特点。
此前,学生已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的学习中习得:背诵并写一段赏析文字;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与文章内容的对比中体会《木瓜》一诗的情感。同时,学生已在本课《氓》一诗的学习中进一步明确了:赋、比这两种表现手法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因此,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工具书,对诗歌文句的疏通已不是一件难事。依托已有知识和阅读经验,学生对诗经“六艺”的基本概念也比较清楚,诗歌整体内容的梳理也将比较轻松。但是,抒情主人公的情绪情感是如何在作品中通过多样的艺术手法体现的,仍是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易产生困惑的问题,《采薇》尤为如此。《采薇》虽然选自《小雅》,但风格上更接近《国风》,很有民歌的特色。对其进行指导鉴赏,能够让学生感性地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体会到其中传达出的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以及表达这种质朴的情感所采用的简约而隽永的传情达意的方式。
从课文内容出发,更好地进入情境,可以体会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进而走入人物心灵深处,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文学文本的教育审美价值。
【设计理念】
《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本设计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相吻合,突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学习,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以及对于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的探究式学习。
本设计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预习课文,疏通字词,熟读诗歌。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合作和探究学习为主,以“忧”为教学内容切入点,设计了两个大问题:诗中的“我”为何而“哀”?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现“哀”?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背景材料,把握诗中的表现手法并理解作品复杂的情感。
【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情况、文本特点和单元目标,结合新课程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与工具书,识记重点字词,读懂诗歌大意。
2.了解诗歌主题,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赏析诗歌中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关注底层人物内心,了解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文本特色解读】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虽是口头语、眼前景,却反映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苦。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另还有一种说法,“比”将为比作戍边战士,暗喻战士生命的流逝。)“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绪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雨雪纷飞之时,一名戍卒缓行归程,他不由慨叹“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那是怎样的经历才会使人如此哀伤呢?行走在《采薇》的字里行间,我们一起去尝试着体察那位戍卒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文本,梳理内容
1.教师范读。
(1)补充读音
岁亦莫止(mù)
(2)补充注释
①靡(mǐ):无;没有。
②载(zài):又;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
【示例】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经变老啦。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细读诗句,体会情感
【问题】诗中的“我”为何而“哀”?从哪些诗句中可以体会到这种情感?
【明确】
(1)思归之切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2)征战之苦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3)劳顿之忧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失家之悲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教师小结】无论是失败的还是胜利的战争,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正如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一样的:“败,百姓苦;胜,百姓苦。”
唐代诗人张籍在诗中这样说:“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这位士兵悲伤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多么悲伤与绝望呢。
四、品读诗句,明确写法
【问题】诗歌中主人公哀伤的情绪是如何抒发的呢?
【明确】
1.直抒胸臆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间接抒情
①比、兴及重章叠唱:“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通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变化,写出时间的流逝,暗示士兵日益深重的忧愁,薇菜由“作”到“柔”再到“刚”,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是一唱三叹,是一曲忧伤的咏叹调。读着这忧伤的诗句,我们仿佛看见面带菜色的士兵一边在荒野慢坡上采集野菜,一边屈指计算着返乡的日期。
②赋:在叙事中抒发情感。第四、五两章写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在“岂敢定居”和“岂不日戒”中可以看出征战之苦。
③借景抒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谐音“留”,“依依”写柳条随风飘舞,仿佛在深情款款地挽留行人:春光如此明媚,还是留在家中吧。正所谓“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啊。
大雪纷飞,无边无际,当戍卒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深长的思恋仿佛是漫天飞舞的雪花,无尽的忧愁在心底流淌。
【教师小结】
诗歌前三章采用重章叠句及比兴手法,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而主人公的焦虑、痛苦心情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一唱三叹,音节和谐,韵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第四五章注重在叙事中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第六章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五、诵读诗作,总结反思
全诗运用赋比兴、重章叠唱、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戍卒因久离家园连年征战而起的浓厚的思乡之情。两千多年过去了,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依然能感受到依依杨柳是怎样触动离人的愁肠。其实,《诗经》中脍炙人口的佳篇又何止《采薇》《关雎》《蒹葭》《氓》呢?只要我们用心用情去读,一定能采撷到许许多多的芬芳。
六、作业设计
1.在《小雅·出车》中有“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与此相比,有何异同?
【示例】
相同之处,如:昔—今,时间的对比;往—来,动作的对比。
不同之处,如:意象的选择与叠词的运用。叠词不仅使景物更形象,更具有画面感,也使诗歌更具音韵美。
2.课外阅读《诗经·豳风·东山》,试从情感及表现手法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提示】
这首诗咏的是士卒在归来的途中,遇到淫雨天气,在写法上与《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近。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复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既是“以哀景写乐”,又不全是。盖行者思家,在雨雪纷飞之际会倍感凄迷,所以这几句也是情景交融,为每章后面几句的叙事准备了一个颇富感染力的背景。
采薇教案6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学情分析:
提升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高一新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在此方面学生鉴赏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应耐心引导,细细分析。
重点难点: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活动2:复习:
你记得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活动3:解题
《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薇”即野豌豆。
活动4:朗读,扫除字词障碍。
活动5:全班分为六个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你所选段落用口语化诗歌的语言把他翻译出来,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讲解每节的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活动6:谈一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描写了归途中的戍卒对战争的回顾,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第一部分(第1—3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部分(第4—5章)直接描写战事。
第三部分(第6章)写戍卒归途中的心情
活动7:诗歌欣赏
1、诗歌流露出戍边士兵复杂的内心情感,试结合诗句赏析。
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对战争的不满;保家卫国的.自豪感。
2、本诗前三章写采薇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何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A、以采薇起兴,再现行役之苦。
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暗示时间的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流露出痛苦无奈的心情。
B、重章叠句,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反复吟唱,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3、主题: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活动8:艺术特点:
1、比兴手法:以“薇”的从“作”到“柔”到“刚”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2、注重细节:通过对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劳累奔波,饥渴难当的描写表现战争的残酷。
3、情景交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4、反衬手法: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就是反衬手法。
5、重章复唱: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的音乐美。
采薇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基本知识,赋、比、兴表现手法,重章叠唱、一咏三叹的结构形式。
2、积累《采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如:止、曰、莫、维、华、思、载
3、背诵《采薇》,体味其乡愁之思。
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感情,才有了如此多的思乡之作,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诗经》,就有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思乡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采薇》,体味其中的乡愁之思。
二、关于《诗经》:
详见《导学练》第42页
三、课文内容讲解:
1、译文详见《课时讲解随堂通》第133页
2、注意以下几个实词、虚词
亦、止、莫、启、聘、刚、阳、疚、尔、维、路、君子、小人、腓
四、鉴赏文本:
1、《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第一章,写士兵对抗击外族,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前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表达士兵久役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和盼归的心情。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归家遥遥无期,自然引起士兵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思念。
第2、3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仍以薇菜起兴,暗示时间流逝,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非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
第4、5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弥、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画,强调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6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诗人抓住典型的物候特征来巧妙地暗示季节的变化,以柳代春,以雪代冬,富有形象性。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从表现手法上看,这四句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3、找出本文思乡的典型语句。
4、诗歌的前三章都用采薇采薇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前三章用采薇采薇开头,章句的重叠使诗歌在韵律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用采薇采薇起兴,引出诗歌后面要叙述的内容,写诗人因外敌入侵,服役从征,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起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五、小结:
前三章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外敌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返回故乡!四五两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饥载渴,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 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采薇教案8
设计理念
《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
1.导语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2.师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情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
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交流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本诗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结构;但前后三章有明显的变化,使整首诗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变化,以便于表现更为复杂的情感。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明确: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里首先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时光的流逝;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薇都生长得这么旺盛了,可是戍边军士还远离家乡,历久不归;既暗示了士卒滞留边关的时间之长,又很自然地带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种有家难归的情感。这种生长变化不仅避免了单调重复,更暗示了乡愁的渐浓、渐深、渐切。所以,这极其精练的写景,同样证明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真谛。再加上,在表现时间方面,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往”一“来”,同样表明了时序的变迁,就更进一步抒写出人世沧桑之感。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明确:“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驾彼四牡,四牡骙骙”两章直接描写了战事之频繁、壮烈,既表现了战士们的威武雄壮,也展现出他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同时,也似乎暗示了思乡的深层原因:频繁惨烈的战事,更让人渴望和平,渴望故乡,渴望亲人。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晋人谢玄认为是《诗经》里最有诗意的句子。清代学者王夫之也大加赞赏,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然而从字面上却不见“乐”与“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呀!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写出极其丰富的'物是人非之叹。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明确:《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三、延伸探究
阅读《诗经》中的《大雅常武》《大雅小明》《秦风小戎》,与《采薇》对比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采薇教案9
设计思路
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的《采薇》,将王朝战争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对于学生来说,文章初读会有些难度。而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的相关知识是必须在学习《氓》之前认真了解学习的。
所以,本设计突出了《诗经》重章叠唱手法的领悟和对诗歌主题的引导分析。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则主要由学生的学习目标而确定,这点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新理念。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想了解和学习的,他们才有足够的兴趣去探究。课堂内容不在多,而在于抓住要领,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
教学重难点
诗歌主旨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先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2、诵读文章并整理出自己的疑惑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回顾《诗经》相关知识。
《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故乡。而故乡永远是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故乡永远是诗歌歌咏的亮点,故乡是永远抛不下的惦念,是总也打不开的心结。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老的《采薇》,去体会一下士兵的故乡情。
二、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
1、学生齐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孔疚(jiù)孔棘(jí)
靡盬(míg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
雨(yù)雪霏(fēi)霏载(zài)渴载饥维常之华(huā)
2、学生谈一谈,读了课文,了解了本课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协助解决哪些问题
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有:
⑴思路,结构
⑵主旨,情感
⑶表现手法
⑷名句赏析
三、师生共同解决具体问题
1、有同学问到:诗歌前三段句型重复,用词也大体相同,只在个别处做了一些变动,更换了个别字。这种写法是什么,有何好处?
⑴请学生齐读前三章(指出诗经中的“段”称为“章”),释义加点词
薇亦作止冒出地面
薇亦柔止柔嫩的样子
薇亦刚止硬,茎叶变老
岁亦莫(mù)止同“暮”,年末
岁亦阳止阴历十月
⑵提问:你从以上词语的注释看出了什么?
明确:薇菜长大了,时序更替了,时光流逝
⑶很好。时光流逝,士兵们想干什么而不成?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曰归曰归”------想回家
⑷想回家但归期一直未定,不能回,士兵内心会变的怎么样?
举例:学校已经几周没放假了,你的心情会变的怎么样?
------焦躁,焦急,非常非常想放假
同理,士兵也------焦急,焦躁,非常非常想回家。所以文中反复出现------“曰归曰归”
⑸作为士兵的“你”,想回家的“你”,再来读一下前三章,体会感情。
⑹小结:前三章这种写法叫重章叠唱,在鲜明的节奏中,我们体会到诗人的感情在回环往复中变得更加强烈,思归的主旨也更加突出。
2、分析4、5两章
⑴齐读4、5两章。
⑵请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以下加点的字。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尔:通假字,花盛开的样子。路,高大的战车。由美丽的花说到高大的战车,此句用了------起兴手法。
⑶四牡业业高大雄壮的样子
四牡骙骙形容马强壮的样子
⑷小人所腓(féi)怎么翻译?说明什么?
士兵以兵车为掩护(想象一下士兵泥里水里随战车奔跑的艰辛)
⑸思考:士兵和将帅生活有何不同?
⑹小结:士兵在这样的戍边生活中怎能不想家,怎能不向往故乡和平美好安定的生活。主旨:思归。和前几章一致。当然,“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没有将士奋力戍边,也就没有家园的安宁与和平。所以诗歌中还流露出一种情感,同学们找找看。
明确:可以是对敌人的痛恨,对战争的厌恶;也可以是战马雄壮,装备精良,“一日三捷”,多次打胜仗的自豪之感。
⑺联系边疆战士,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激发学生对军人的敬畏之感,对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意识。
3、你喜欢《采薇》中哪些句子,为什么?
大部分同学会说到抒情意味最浓的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借此,先让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点拨名句赏析的方法。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它好在哪里?
四、重难点突破
⒈拓展引导
①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②“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③“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④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⒉小结
⑴方法:先描述画面,再说意境、氛围,最后点明手法及效果。这几项顺序有时可以调换。(高考赏析题答题方法)
⑵学生实践,自己组织语言互相表达。
⑶明确
a这段话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对比鲜明。
b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我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
c手法及评价
①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悲苦。
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③“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④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
⑤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五、教师总结
每一次读《采薇》,都要认真体会戍边将士那浓浓的乡愁与深厚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意识。最后,请大家再次深情诵读《采薇》。
布置作业:
把本课名句赏析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的相关知识是必须在学习《氓》之前认真学习的。所以,在学习《采薇》时,提问复习《诗经》相关知识,这样的处理简洁有效,学生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又思想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则主要由学生的学习目标而确定,这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新理念。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想了解和学习的,他们才有足够的兴趣去探究。学生因为关注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课堂上教师只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去自主合作学习,重点难点迎刃而解。一节课重点突出,学法教法都比较灵活。学生学得兴致浓郁,教师教得轻松愉快,比起面面俱到的教法效率要高得多。
采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
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当年归途战士中的一员,请描写你当时的心理。
六、课堂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七、作业
阅读《秦风无衣》,和《采薇》在内容和手法上进行比较。
采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字词,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
⑵ 了解《诗经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
⑶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诵读,感知课文。
⑵ 小组合作探究,积累相关字词,理清课文大意。
⑶ 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⑵ 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体会本诗中融情于景、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
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播放《说句心里话》歌曲导入新课
这首歌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表现的是和平年代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而思乡的情感在战争年代尤为浓烈。几千年来,表现战士思乡主题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长河中,这些优美的诗句涌动着无穷魅力。饮水思源,当我们追溯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耀着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诗集的《诗经》,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第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作品。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检查预习
1、自读一遍课文,勾划出你认为要注意的字音。
多媒体展示生字:
遑靡载疚戎牡腓弭
2、第二小组文字障碍是如何解决的`?
⑴ 通假字
莫──暮 棘──急 华──花
⑵ 词类活用:
雨雪霏霏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
岂不日戒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日日)
⑶ 古今异义:
小人所腓小人
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今义:道德卑劣的'人。
君子所依君子
古义:将帅今义:道德高尚的人
⑷ 重点词语:
作 柔 刚 思 维 止 斯
3、翻译课文。
4、齐读课文,注意重音和节奏。
四、整体感知
1、概括本诗内容:
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走在回乡的路上也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沉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2、理清思路(多媒体展示):
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
五、赏析课文
1、研读第一部分:
⑴ 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
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
⑵ 怎样看出时间推移?从文本中找。
明确:开头两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绽放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
⑶ 你能描绘出士兵采薇的画面吗?
提示:诗歌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摘野菜,一边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那种情感是焦急忧伤的。
明确:是啊!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这里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时光的流逝,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回家呢?思家之情随时间的流逝一步步加深。
⑷ 体会重章叠句的手法及作用:
提问: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板书)这种手法我们以前在《蒹葭》里学过,另外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如周杰伦的《断了的弦》等歌词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⑸ 三读,体会音乐美和战士的情感。
分组比读,用低缓的语调,体会焦急忧伤的情感,看哪一组情感把握得好?
2、研读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除了上文写征夫思归外,第四、五章还写了什么?
明确: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
采薇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采薇》这首诗。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4.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感受诗歌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难点
领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体会《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战争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采薇》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介绍
1. 简要介绍《诗经》,包括其成书年代、主要内容、表现手法等。
2. 强调《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朗读诗歌
1.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 全班齐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四)理解诗意
1. 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 教师对重点字词和诗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如“薇”“作”“止”“曰归曰归”等。
3. 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教师参与并适时点拨。
(五)赏析诗歌
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从“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再到“薇亦刚止”,体会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思乡之情的加深。
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经典名句,感受借景抒情的妙处。
2. 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讲解“重章叠句”的手法,让学生找出诗中重复出现的章节和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质朴之美。
(六)课堂总结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经》的知识、《采薇》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强调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思考。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采薇》。
2. 写一篇关于《采薇》的读后感,不少于 300 字。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诗歌的学习和讨论中来。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采薇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全诗,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2.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3.赏析本诗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4.体悟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加深对和平的向往与热爱,激发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2.难点:赏析本诗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探究法
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战争图片,导入“战争诗”题材。
(二)检查预习(个读:正音)
(三)读诗文,体悟丰富情感
1.齐读全文,读准字音,思考: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什么身份?
明确:士兵
2.再读诗文,找出并体会主人公回忆军旅生涯时,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前三章)
明确:“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忧”(指导读)
3.为何而忧?——思乡情切(忧愁)
明确:思乡(原因:久役在外)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思乡痛苦的心情愈发浓重)
①重章叠句的句式结构:结合《诗经·蒹葭》,进一步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②比兴的艺术手法。
个读,体会情感变化:抱怨痛恨→忧心如焚→痛苦呻吟
4.回乡途中,士兵的情感是怎样的?(第六章)——近乡情怯(悲苦)
明确:“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哀从何来?
(“靡使归聘”:戍边多年,和家人之间杳无音信。如今走在回家的途中,看着沿途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悲从中来:父母妻儿安在哉?)
探讨:本章的抒情意味最浓,它是如何抒情的?(内容与写法)
1.资料展示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说一说(使用第一人称,描述句中的景与情)
赏析:这四句诗中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中。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用了大雪纷飞来衬托。“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更给他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今非昔比之感,正符合他此时复杂的心情。
明确: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师范读,生个读或齐读)
3.《采薇》作为战争诗,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它描写了什么?
体现士兵什么情感?(第四、五章)
(战马:“业业”“骙骙”“翼翼”;战车:“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兵器:“象弭鱼服”)
赋手法的运用
4.读一读戍边将士的真情告白
分角色读(女生:前三章;男生:第四、五章;合:第六章。)
读罢全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久经沙场、身心憔悴的士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小路缓慢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并书写、表达)
问:如果你是这位士兵,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守护家庭,还是从军御敌?
明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五)课堂结束语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搜集并阅读其他战争诗。
采薇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理解诗歌意思,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引导学生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独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人类历史的车轮,并不都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这首诗,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苦难的体味,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复杂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学习目标。
二、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诵读、翻译。
重点理解的句子:
(1)岁亦莫止
(2)我心孔疚
(3)载饥载渴
(4)王事靡盬
(5)我行不来
(6)彼路斯何
(7)四牡骙骙
(8)小人所腓
(9)象弭鱼服
(10)雨雪霏霏。
2.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问题:你觉得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
要点提示:
第一、二、三、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以及军旅生活之劳苦。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非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三、问题探究
1、观察本诗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从4-5章来看,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3、诗歌小结:这首诗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重点表现对故乡的思念。采用了起兴、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起到了强化画面、音韵、情感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为诗歌情境作铺垫。
二、诗歌回顾渲染
学生通过齐声诵读,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品读,把全诗的内容梳理分为三个阶段,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重新回顾全诗内容。
引用渲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三、合作探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前人赏析佳句: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方玉润《诗经原始》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钱钟书
2、参考赏析:
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天里,微风吹拂,杨柳轻柔飞扬。——依依惜别之情
寒冬时节,雨雪飘飞,纷纷扬扬。——伤感哀痛之情
⑵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焦虑不堪的家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王夫之
⑶、对比
时序“今——昔”
景物柳——雪”
人生“往——来”
活动小结,画面再现: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背诵比拼
齐读诗歌。
教师提示要点,鼓励学生个人背诵。
齐背诗歌。
五、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赏析: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六、有感而发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互相点评。
采薇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采薇》为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诗歌单元所选篇目。之前,已通过《氓》的讲授,向学生介绍了《诗经》赋、比、兴手法及其现实主义风格。本诗为《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表现征战士卒思念家乡、厌恶战争、期盼胜利、控诉苦乐不均等复杂情感,体现“小雅怨诽而不乱”的风格。其中,第一至三章“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第四、五章侧面描写战争场景的表现技巧,第六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名句品析,及全诗情感,为本诗赏析重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篇《氓》的学习,已经大致了解《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相关艺术手法和主要风格特征。本篇中士卒复杂的情感,将是他们理解的难点。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2、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达到感悟情感、品味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远戍士兵复杂的情感内涵;
2、呼吁学生爱护和平、反对战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布置学生独立预习,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旁批大意。
2、课前检查与反馈:请生齐读全诗。
(二)课堂教学
1、导入:
人类的进程,总伴随着一段段血战前行的战争史。那一场场血淋淋的战争,也成就了一个重要的诗歌题材——战争诗。各代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不同的战争情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视死如归)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家国之恨)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毛泽东(战斗豪情)
小结:古往今来,不同诗人从各自的角度诠释出了不同的战争情感。那么,三千多年前的名篇《采薇》,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我们一起来品读。
2、意读
师翻译第一章,请生翻译余下五章。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敌人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敌人来厮杀。
注:以下五章由学生边读边译,检查课前预习效果。学生做到疏通字词、读懂大意后,再进入结构归纳、情感赏析。
3、归纳结构
请生快速归纳诗歌结构。
第一章至第三章:采薇劳作
第四、五章:战事不歇
第六章:踏上归途
4、情读
(1)请女生齐读前三章。思考本诗前三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生注意前三章中“变”与“不变”的部分。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暮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小结:思归之情,层层递进: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人物内心的焦虑随之加重;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2)请男生齐读四、五两章,思考从哪些方面表现战争的场景?
小结:通过战车、战马、战事、战备、统帅方面侧面表现战争场景。
(3)四、五两章在描写战争场景时,流露了哪些情感?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情感
捷报频传——胜利之喜
军械精良——自豪之感
苦乐不均——怨恨讥讽
日戒孔棘——厌战之苦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终于能够活着归家了,士兵开心吗?请一生读第六章。
(5)为何“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补充:十五从军征
佚名(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教师提示:当年为我送行的父母,几十载音信全无,两老身体可好?当年与我青梅竹马的妹妹,是否还在等我回来?离开前,与我朝夕相处的小狗阿黄,会不会在门前摇尾迎候我?还有,当年一起出征的木头、铁柱,他们都……哎,我怎么向他们父母交代……这一切,都成为了这位士兵不能承受的战争之重。在前面等着他的那个“家”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拄着半截枪杆,拖着一身疲惫,衣衫褴褛,垢面蓬头,满脸憔悴中夹着些许伤痕的戍卒,冒着风雪,踏着泥泞,踉跄地走向那风雪迷蒙的前方,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太息。
(6)纵观全诗看,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
采薇思归思归仇恨厌战
疆场思归自豪喜悦讥讽
归来之哀悲苦凄凉
请生齐读全诗,读出情感。
6、美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请生讨论、赏析。
小结:
长平之战,秦军活埋赵俘四十万;二战,伤亡总数达9000万。
这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多么鲜活的生命,是一幕幕妻离子散的悲剧,“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怨梦里人”,同学们,和平无价啊!
六、板书设计:
采薇思归思归仇恨厌战
战争疆场思归自豪喜悦讥讽
归来之哀悲苦凄凉
七、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为武汉市参赛课,在高一(四)班完成。整体课堂气氛比较活跃,通过课前抽查、课堂提问和课后检查,发现学生基本能做到读顺字音、读懂诗意;通过课堂引导,也能逐渐体会士兵复杂的情感内涵,完成情读的基本要求。
但这次课,还是有很多不足:
1、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最后美读环节没有时间进行;
2、情读环节的高潮,原初打算通过学生的诵读来体现,达到“以情带读、读中含情”,很可惜,由于课堂心态急躁,没有给学生足够诵读引导,此环节草草结束;
3、两位评课老师指出,课堂放手不够,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自主品析、探究。
采薇教案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课件出示:“风”“雅”“颂”)
根据老师的'提示(课件出示:宗庙乐歌和舞歌、民间乐歌、宫廷乐歌)一起来猜猜看,“风”“雅”“颂”分别收录了哪些内容?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课件出示图片,释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读
(1)课件出示古诗,自由试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3)齐读。提示节奏。
2、质疑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句,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2)学生质疑。
谁有不懂的地方?
(3)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自学解决问题。
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看注释。
(4)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5)查遗释疑。
师相机指导:“杨柳”之意。介绍典故“百里穿杨”。
3、试解诗意。
(1)组内讨论诗意。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诗意。
(2)班级交流诗意。
(3)师出示诗意“诗”。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杨柳依依”
(1)课件出示“杨柳依依”。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2)课件出示:柳树图片。
(3)读出你体会到的美来。
2、“昔我往矣”
(1)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教学预设:昔我往矣)
(2)猜猜诗中人打算去“往”哪里?(师补充介绍: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3)为什么出征?(课件出示:猃狁之故。教师介绍诗歌背景。)
(4)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看到了依依的杨柳。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有诗可证:(课件出示诗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李商隐
因此,在即将出征的“我”眼中,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手啊!这是谁依依挽留的双手啊?
(5)学生入情入境想象回答。
(6)课件出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7)面对着一双双依依挽留的双手,能留下吗?可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能留下吗?
(《左传·昭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临患不忘国,忠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学生体会爱国之情。)
(8)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放在朗读中,读——“昔我往矣”
感受战争的残酷。
课件出示:图片,配乐。
“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之后,满地的鲜血总是一次又一次染红大地,累累的尸体和丢弃的战车、兵器无声地呜咽着。这便是战争。有道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道是:“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这便是战争。
经历了残酷的厮杀,吃着采来的薇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由地想起——
课件出示: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能回家吗?为什么?(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引读——“今我来思”。
3、“雨雪霏霏”
(1)“雨雪霏霏”四个字又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图片: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
(师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3)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最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这一切都是因为——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4)出示资料:
周厉王在位时期某年10月,猃狁大规模侵犯西周境内,大片土地被侵占,直接威胁着京师的安全。
周宣王继位,玁狁对周的侵扰愈演愈烈。
周宣王五年三月,玁狁沿洛水攻周,其后,玁狁集结于焦获huò(今陕西三原一带),沿泾水直逼周之丰、镐gǎo两京(今西安西)。
十二年,玁狁再次攻周。
4、这简单的四句诗中,包含着我的深切的渴望,那就是——
5、引导读背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但是请你找找诗中有没有一个字写到我们所感悟到的情?作者把情都放在了哪里?
这就是情景交融,(板书)这就是《诗经》的魅力。
(1)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2)指名试背。
(3)全班试背。
四、总结学习方法
我们一起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是如何来学习诗歌的?
小结: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采薇教案】相关文章:
《采薇》教案11-04
《采薇》教案04-20
采薇 教案03-27
《采薇》经典教案04-08
《采薇》的教案04-08
采薇的教案04-13
采薇翻译 采薇全文01-07
《采薇》优秀教案08-25
采薇教案范文08-26
采薇优秀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