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朱自清的爱国诗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的爱国诗歌,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血歌
血是红的!
血是红的!
狂人在疾走,
太阳在发抖!
血是热的!
血是热的!
熔炉里的铁,
火山的崩裂!
血是长流的!
血是长流的!
长长的扬子江,
黄海的茫茫!
血的手!
血的手
戟着指,
指着他我你!
血的眼!
血的眼!
团团火,
射着他你我!
血的口!
血的口!
申申詈,
唾着他我你!
中国人的血!
中国人的血!
都是兄弟们,
都是好兄弟们!
破了天灵盖!
断了肚肠子!
还是兄弟们,
还是好兄弟们!
我们的头还在颈上!
我们的心还在腔里!
我们的血呢?
我们的血呢?
“起哟!
起哟!”
赏析
朱自清,曾决意以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观感,抒发时代的新声,反对封建传统,同情被压迫的人民,“关心人生、大自然,以及被损害的人”(《论无话可说》)。所以,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诗,有对祖国光明未来热切的向往,有对十月革命由衷的赞唱,有对进步知识分子生动的抒写,有对学生和工人群众反帝斗争的热情歌颂,有对血泪人生的揭露,也有都封建统治势力和黑暗世界的激烈抨击,这些洋溢着积极进取勇往向前精神的诗篇,充分地表现了诗人的觉醒,说明他的心潮和着时代浪潮的节律,使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反帝反封建的涛声。
作者怒火中烧,拍案而起,通过这首诗来抒发自己不可遏制的悲愤之情,控诉帝国主义强盗的野蛮行径。作者采取迸发式抒情的方式,一开篇就以悲愤的音调把我们带入那血染的情境之中:“血是红的!/血是红的!/狂人在疾走,/太阳在发抖!/血是热的!/血是热的!/熔炉里的铁,/火山的崩裂!”作者运用激越情语,紧凑短句,倾吐愤怒,感情奔放,如火山爆发,江河决口,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击力。既写出了中国人民敢洒热血,不畏强暴的气概,也勾画出了激烈残酷、令人发抖的血腥场面。然而,中华民族是杀不绝的,中国人的血是不会白流的。长长的扬子江,奔腾不息;茫茫的黄海,汹涌着滔天的波浪。中国人民会“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鲁迅《淡淡的血痕中》)挺起胸膛,惩办恶徒,讨还血债。
诗中的这种迸发式抒情,沉郁、奔突、炽烈,通贯着全篇,有如烈火中烧,如溶岩翻滚。接下去,诗人连用“血的手”、“血的眼”、“血的口”三个意象化排比短语,像打连珠炮似的,抨击了英帝国主义惨杀民众、凶残掠夺的罪恶行径,富有极强烈的鼓动性和战斗性,生发出一种铿锵有力的强烈节奏和不可抗拒的气势,字里行间闪烁着仇恨的火焰,放射着鲜红的血光,似乎执“讨还血债”的武器,擎着反抗掠夺和屠杀的战旗,呼喊着向英帝国主义强盗进击。诗人对帝国主义的愤怒感情,也随之越来越烈,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特别是最后又连用“都是”、“还是”、“还在”三个递进式短语,使感情的波涛迭起,推向了高峰。在这里,诗人呼唤着“好兄弟们”,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用“还在颈上”的头颅,去战斗,去向帝国主义讨还血债,去彻底摧毁那个黑暗而残酷的旧世界。今日帝国主义横行霸道,把中国作为他们寻欢作乐的“天堂”,明日我们要把它变成埋葬侵略者的“地狱”,今日帝国主义为非作歹,在中国制造骇人听闻的血案,明日我们也要让他们爬倒在这血腥中,中国人民的鲜血不能白流。这几行短短的诗句,囊括了相当丰厚的感情内容,其艺术的浓度可以说达到了饱和的程度。
《血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把“五卅”这一特定的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借代为“血歌”,说它是用血谱写而成的,这就艺术地表现了“五卅”惨案的血腥气味,使表述时间的词语获得了形象可感的效果。在整篇作品中,诗人以“血”字为轴心,展开抒情,似声讨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战斗檄文,也似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动员令,那种激情澎湃,热血奔涌的呼号,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感召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语言全是口语化的短语,貌似平淡无奇,但细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具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律动的内在美和振聋发聩,催人奋起的力量。也许有的读者会说朱自清的这首诗与他的其他诗作格调不同,流于一种浅白直露式的“大喊大叫”,其艺术韵味不够浓。但当我们细加品味之后,就会认识到这种看法是有偏见的。因为诗人的“喊叫”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有着深切的亲切感受,不喊不叫不足以表现诗人那满腔汹涌着的愤懑情感,含蓄隽永不能很好地表现他那如江河决口,火山爆发式的奔突情流。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诞生于江苏海州(今东海),童年随家迁来扬州。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考取该校哲学系。1919年,他参加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同时走上文学道路,开始从事新诗与散文的创作。大学毕业后,在扬州江苏省立八中(扬州中学前身)、杭州浙江一师等学校执教。1925年起被聘为清华学校大学部国文教授。1931—1932年游学西欧。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任教,并致力于学术研究。抗战胜利后,并毅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和多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12日因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时年50岁。
【朱自清的爱国诗】相关文章:
朱自清《诗与哲理》08-16
朱自清《诗的形式》08-19
朱自清的诗大全09-05
朱自清的诗赠友07-31
《朱自清说诗》介绍11-20
朱自清的现代诗08-19
杜甫的爱国诗03-03
王昌龄爱国的诗05-14
爱国诗大全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