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之零陵郡次新亭》 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题通过提供文本材料,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并理解其中的信息。这不仅能考察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还能检测他们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细节捕捉能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之零陵郡次新亭》 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之零陵郡次新亭》 阅读题及答案 1
之零陵郡次新亭①
范云
江干②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沧③流未可源④,高帆去何已。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赴零陵(今湖南零陵)内史任,在新亭止宿时所写的。②干:大水之旁。③沧:苍。水色青苍,所以流水称沧流。④未可源:言不能穷其源。
(1)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概括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4分)
(2)有人在该诗的末尾补上日暮何处是,烟波使人愁两句,你认为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请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4.(1)意象有开阔江面、远树、孤烟、江天、烟树。(2分)表达了作者漂泊的孤苦之情,对仕宦前途的`担忧之情。(2分)
(2)画龙点睛:渲染了意境,强调了情感,深化了主题。
画蛇添足:景与情的重复,累赘。无新意。(从景与情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4分)
《之零陵郡次新亭》 阅读题及答案 2
之零陵郡次新亭(范云)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沧流未可源,高颿去何已。
[注] 范云(451-503):南朝齐、梁间诗人。范云由京官而外放,去荒僻的零陵郡任内史,途中在新亭逗留数日,并写下了这首诗。
⑴本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2分)
⑵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⑵.诗人抓住江、天、树、烟等意象,(1分)描绘了一幅江水浩渺、烟树迷濛的景象,(1分)营造了一种广渺寂寥、迷濛淡远的意境。(2分)表达了作者孤独、迷惘的心情,流露了仕途之忧和飘零之感。(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诗歌的前四句写江景,诗人面对着浩渺的江天、朦胧的烟树,诗人心中涌起一股迷惘的情绪隐隐透露出对仕官前程的担忧。因此诗人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合理的联想,尽力描绘出意境,然后根据意境氛围,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天末孤烟起,一股云烟在天的尽头飘然而起,显得那么孤寂淡远。诗人用一个远字和一个孤字写出了大江景色的广渺、寂寥。面对着浩渺的'江天、朦胧的烟树,诗人心中涌起一股迷惘的情绪,隐隐透露出对仕官前程的担忧。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赴零陵(治所在今湖南零陵)内史任,在新亭止宿时所写的。新亭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地近江滨,当时是朝士们游宴之所。
诗歌的前四句写江景。江面开阔,看不见对岸,远远望去,迷迷濛濛,树木仿佛浮在滔滔的江水之旁,所以说江干远树浮。再把眼光移向更远处,只见天末孤烟起,一股云烟在天的尽头飘然而起,显得那么孤寂淡远。在这二句中,诗人用一个远字和一个孤字写出了大江景色的广渺、寂寥。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二句是分写江、天,而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二句则写江天在诗人视觉中的综合形象。江天一色,浑然一片,分不出哪儿是天边,哪儿是水际;远树朦胧,像云烟一样轻淡,而云烟变幻,也像远树一样浮在江天相连之处,云烟远树混为一体。这二句着意写江景的迷濛淡远。
面对着浩渺的江天、朦胧的烟树,诗人心中涌起一股迷惘的情绪,他不禁吟出伤感的诗句:沧流未可源,高颿去何已。颿,同帆。诗人说:江水浩荡,滔滔不绝,难以穷尽其源!我这只扬帆的小船要飘流到何时,才能停泊?这是诗人对着江水发出的感慨,其中也隐隐透露出对仕官前程的担忧。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寓情,使人仿佛看到一位心事重重的旅人在眺望江天远树云烟。诗歌的笔调疏淡,语言清丽。
【《之零陵郡次新亭》 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之零陵郡次新亭的阅读答案附赏析10-10
古诗零陵郡次新亭的带拼音版本08-24
《零陵三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09-05
《半山亭》阅读题及答案09-22
沧浪亭怀贯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09-12
杜牧《题乌江亭》阅读答案11-12
柳宗元零陵三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10-07
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之磨难09-05
《意境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