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意境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是小学阶段必考题型。到了5年级以后,难度会有明显的提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意境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境之美王祥夫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要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说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还不如说他对于动荡不安动 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真正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所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乐于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
国画的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即彼。艺术必须要由此即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时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也不必立这个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于似与不似之间要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我以为那便是意境。
真正的画家永远不可能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只可能是理想境界的营造者,意境便是他们的极乐!
(选自《 光明日报 》)
1.下列对于文中“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实的重压之下,意境可以帮助人们暂时得到心灵的抚慰,这里作者关于意境的观点,与通常所说人们认为的意境是有所不同的。
B. 董其昌的山水所体现出的意境,不仅是他心与笔追求的真实写照,而且体现了他对官场生活动辄就说罹祸的深刻认识,是他宁静心情的反映。
C.作者认为艺术的真谛就是追求宁静的意境,就是要有意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这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抚慰。
D. 由于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唐代边塞诗就有了意境,成了理想化的艺术,被人们推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由于安史之乱,民不聊生,却出现了田园诗,根本原因是:民众们都向往田园生活,诗人们为了安慰老百姓去创作。
B.艺术的妙谛是与生活拉开距离,因为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拉开了距离,艺术创造的意境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
C.画画给人更多提供可能的联想,就是由这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的联想,是图画的艺术之美,也是艺术之为艺术的原因。
D.图画营造意境,只不过画家为看官欣赏提供了某种可能,只借助笔墨为看官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看官可以自己去营造意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关于意境的说法显然是与文学上通常的说法是有区别的,作者意在强调意境的主观性,也强调了意境的精神抚慰力量。
B.文学中的意境之美,关键在于作者以文字来让读者通过更多的联想,进而头脑中浮现出海市蜃楼般的幻景,比如读名著《简爱》,读者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
C.关于国画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有多大变化,画者也可以不必随时代,可以死死固守传统,而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
D.评判国画意境没有标准,也不必立这个标准。意境是尽可能留给观众很大想象,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B。属于强加关系。因为原文强调说董其昌的山水是“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不是递进关系,是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
2、 A。将或然说成必然。原文有“几乎”二字,说明不是所有民众向往田园生活,只能说是绝大多数民众向往田园生活。
3、D。扩大了范围。原文说意境让人们看到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美”,而不是“事物”。
小学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在小学语文考试阅读题中,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种题型: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意境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姓名之美》阅读题及答案11-21
《淡之美》阅读题答案08-22
《天坛之美》阅读答案10-24
空灵之美阅读答案09-20
《低调之美》阅读答案07-24
《汉字之美》阅读答案10-06
《淡之美》阅读答案09-07
《白骨之美》阅读答案07-22
淡之美 阅读答案11-02
《简单之美》阅读答案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