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书怀 陆游》阅读训练附答案

时间:2025-03-25 17:40:04 秦彰 陆游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病起书怀 陆游》阅读训练附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病起书怀 陆游》阅读训练附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病起书怀 陆游》阅读训练附答案

  《病起书怀 陆游》阅读训练附答案 1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阅读理解

  8.这首诗中诗人提到了他在很多诗中提到的千古名文,这篇文章是( )写的《 》。请你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夜半挑灯更细看”细看的这篇名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5分)

  9.仔细品读这首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复杂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8、答: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的《 出师表》。2分

  原因:1、《 出师表》中诸葛亮北定中原的政治理想。

  2、《 出师表》中诸葛亮为国尽忠、心忧国家的心情。

  3、《 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亲贤臣远小人的劝诫引起陆游的共鸣。

  答对1条可以给1分,3条给3分。不分条答扣1分。

  9、答:1、作品都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都表现诗人壮志难酬的深深的慨叹和感伤。

  3、都有虽然年已老大,但是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的执着。

  4、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信念。

  答对1条可以给2分,,3条可以给6分。不分条答扣1分。学生只能得0、2、4、6分,请老师不要打1、3、5分。

  阅读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点题,“病骨”“纱帽宽”“孤臣”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病体瘦弱、客居江边的诗人形象。

  B.颔联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

  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喻国家,“和銮”喻南宋皇帝。

  D.本诗和《书愤》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本诗从衰病起笔,《书愤》紧扣“愤”字,抒发自身感怀。

  2.本诗和《书愤》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

  1.C

  2.①《病起书怀》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②《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表达诗人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是借代。“庙社”指宗庙社稷,借代国家、朝廷。“和銮”同“和鸾”,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景象。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诸葛亮坚持北伐,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表达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夜半挑灯更细看”的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病起书怀 陆游》阅读训练附答案 2

  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一、理解题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答案:诗人病后瘦弱憔悴(“病骨支离”),因消瘦连纱帽都显得宽大;虽被贬谪远离朝廷(“孤臣万里”),却仍心系国事,流落江边(“客江干”),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孤寂却不屈的忠臣形象。

  “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为千古名句,原因是什么?

  思想境界:体现了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即使身份低微仍不忘国家命运。

  语言凝练:用“位卑”与“忧国”对比,凸显强烈的爱国情怀。

  现实意义:激励后世无数志士仁人,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

  答案:

  二、赏析题

  颈联“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神灵扶庙社”是虚写,表达对国家的祈祷;“父老望和銮”是实写,反映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对仗工整:“天地”对“京华”,“神灵”对“父老”,增强韵律感。

  情感升华:从个人病痛上升到对国家民生的'关切。

  答案:

  尾联提到《出师表》,有何深意?

  以古喻今:借诸葛亮北伐的忠诚,暗喻自己虽病弱仍愿为国效力。

  自我激励:“夜半挑灯”表现诗人深夜研读《出师表》,彰显其坚毅的报国之志。

  答案:

  三、探究题

  结合全诗,分析陆游“忧国”情感的具体内涵。

  对朝廷的忧虑:担心国家安危(“扶庙社”),渴望收复失地(“望和銮”)。

  对民生的关怀:想象京华父老期盼和平,体现心系百姓。

  个人抱负:以诸葛亮自比,虽处逆境仍追求“鞠躬尽瘁”的精神境界。

  答案:

  四、拓展题

  比较本诗与《示儿》中爱国情感的异同。

  《病起书怀》:侧重病中仍思报国的悲壮,情感沉郁。

  《示儿》:绝笔诗,语言更直白,突出“未见统一”的终生遗憾。

  相同点:均体现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如本诗“待阖棺”与《示儿》“家祭无忘”)。

  不同点:

  附:诗歌译文参考

  病后瘦骨嶙峋纱帽松宽,孤臣漂泊万里客居江畔。

  职位虽低从未忘却忧国,功过是非须待死后盖棺。

  祈求天地神灵护佑社稷,汴京父老日夜盼望君还。

  《出师表》忠义贯通今古,夜半挑灯再三细读慨叹。

  (训练题可根据学生水平增减难度,答案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病起书怀 陆游》阅读训练附答案】相关文章:

陆游《病起书怀》05-28

陆游《病起》阅读答案06-14

陆游《书愤》的阅读训练附答案01-08

陆游《病起书怀》翻译06-12

陆游《病起书怀》赏析09-15

病起书怀陆游赏析09-21

陆游《病起书怀》赏析08-03

陆游《病起书怀》原文赏析10-09

陆游《病起书怀》审美赏析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