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的试题

时间:2025-07-20 00:21:46 蔼媚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关于 《记承天寺夜游》的试题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离不开试题,试题可以帮助主办方了解考生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状况。什么样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 《记承天寺夜游》的试题,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 《记承天寺夜游》的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的试题 1

  一、下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欲 遂 寝 藻 荇

  A.yǜ suì qǐn zǎo xíng

  B.yù suì qǐn zǎo xìng

  C.yǜ suí qǐn zǎo xìng

  D.yù suí qīn zǎo xìng

  二、“相与步于中庭”的意思是( )

  A.相约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B.相约在一起散步在庭院中。

  C.我们两个人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D.我们两个人一起散步在庭院中。

  三、与“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于”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贫者语于富者曰。 B.尝射于家圃。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D.其一犬坐于前。

  四、选出下列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 )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窗体底部窗体顶部

  五、《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宋朝文学家 ( ),是一篇 ( )。

  参考答案

  一、B

  分析:注意拼音规则和正确读音。

  二、C

  分析:这句话是状语后置句,翻译的时候要把状语提前。

  三、A

  分析:例句中的“于”是“在”的意思。A句中的“于”是“对”的意思。

  四、B

  五、苏轼 笔记式的散文

   《记承天寺夜游》的试题 2

  1、文中有一个二字词语能概括作者夜游的感受,这个词语是:_______.

  2、文中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句子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中藻荇交横”中的“水”指的是什么?“藻荇”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自称“闲人”,你对此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欣然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水”指“月光”,“藻荇”指竹柏的影子。 4、“闲人”指政治上的“闲人”,大自然的主人。

   《记承天寺夜游》的试题 3

  【同步达纲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 )

  4.月色入( )

  5.盖竹柏影( )

  6.少闲人(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愉快地,高兴地

  2.交叉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

  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6.连词,只是,不过

  二、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五、(一)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忠

  2.于是,就 清澈透明 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的试题 4

  基础题

  1.先学习,后做题。(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解送(jiè sng)、解元(jiè 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 )

  (2)解铃系铃( )

  (3)识文解字( )

  (4)解不开这个道理( )

  (5)苏三起解( )

  (6)跑马卖解( )

  (7)使出浑身解数( )

  (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 )

  (9)把犯人解到县里( )

  2.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6分)

  (1)怀民亦未( )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

  3.解释加粗的词。(12分)

  (1)无与乐者( )

  (2)相与于中庭( )

  (3)与步于中庭( )

  (4)盖竹柏影( )

  (5)张怀民( )

  (6)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6分)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文选自《________》。(2分)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7.读故事,完成题目。(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综合题

  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jiě(2)jiě(3)xiè(4)xiè(5)jiè(6)xiè(7)xiè(8)xiě(9)jiè

  2.(1)qǐn睡(2)zǎo xìng泛指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

  3.(1)想(2)徒步徐行,散步(3)共同(4)原来是(5)寻找(6)只是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东坡志林

  6.“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7. (1)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这道题是活用文学史常识)(2)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密的会落。所见菊花以前者为主。黄州的菊花却以后者为主。(解这道题需要一定的知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可查找资料,或向老师请教)(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综合题

  苏轼写月光一般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月光予生命,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课文中写“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诗人的寂寞心情,特主动前来与他作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题中所引的三首词句,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写得有情有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临别分手的亲人,欲去叮咛,频频回首,显出何等缱绻情深。“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写这偷看人间私情的月光,仿佛含着几分神秘而羞涩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调皮而可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挂在梧桐树上的秋月,缥缈的孤鸿,独来独往的“幽人”,三者与诗人融为一体,显得凄苦和苍凉。(说明:对这三句引诗的分析不作要求)(如果答完整,可得“优”;答出“拟人手法”并联系课文作具体分析可得“良”;答出“拟人手法”,并稍作分析,可得“中”;只答“拟人手法”,不作任何分析,得“下”。)

【 《记承天寺夜游》的试题】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08-04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及答案09-08

记承天寺夜游测试题02-09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附答案11-03

记承天寺夜游11-01

记承天寺夜游02-20

《记承天寺夜游》10-25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文言现象09-15

《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