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是几月几日 推荐度:
- 立秋是几月几日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精华)2023年立秋是几月几日11篇
2023年立秋是几月几日1
2017年的立秋具体时间
2017年8月7日09:52:58,农历2017年七月(小)初五
【歌诀】
立秋凉风虎热防,
舒畅情志防肺伤,
散步太极除秋乏,
秋收少吃葱姜辣,
酸果菠乳柔润味,
防暑除湿护脾胃。
立秋后虽然有些地方会刮起凉风,但因秋阳肆虐,很多地方天气还非常炎热,应谨防“秋老虎”伤人。在饮食上要少吃葱、姜、蒜等辛辣食物,多吃酸味食物。选择散步、太极拳、爬山等项目进行运动,以解除“秋乏”;适当食用防暑降温之品以消暑敛汗、健脾开胃。在精神方面要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悲忧而伤肺。
【节气特点】
每年公历的8月7~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之意,“秋”表示庄稼成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
“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时节,万物成熟收获,天地间的阴气逐渐增强,而阳气则由“长”转“收”。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
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方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清晨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虽然我国民间有“立秋之日凉风至”的谚语,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的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各地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事实上,由于立秋常处于三伏天的末尾阶段,此时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很多地方天气还非常炎热,故有“秋老虎”之称。
立秋节气养生提要
所以,立秋节气养生要做好三件事:护阳、敛阳、清暑利湿。
一,护阳养脾胃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最易困脾,人的脾胃此时往往特别虚弱。特别是素体阳虚湿热,再兼过食动风、动血诸发物,更感湿热潮气,不免有风湿热痹类病症的发生。如痛风、关节红肿热痛之类疾患,每于此时节发病,需及时预防。可多吃茯苓、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猴头菇等健脾和胃的食物。以淡补为主,忌食生冷。另外,每天坚持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也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
二,敛阳暑湿退
“湿”不见得都要祛,为什么?对于“湿”和“气”,名医彭子益有独到见解:“火”在“土”上,即可生“湿”,“火”归“土”下,则可化“气”。大家想想,夏天相对潮湿,秋天自然变干燥,并未使用祛湿剂,时至秋天,“火(阳气)”回归“土”下,自然就不湿了!
因此,顺应立秋节气,天地气机的变化,做好敛阳的工作,可使暑湿自解,事半功倍。那么哪些方法帮助敛阳呢?
1,酸甘养阴之法。
乌梅固本汤,此方能建中气、收相火、敛浮阳,因此,中气不足而相火外浮或阳气不收时喝最为合适。不分春夏秋冬,相火外浮,会出现各种不适,如头晕、痘痘、口腔溃疡、鼻衄、耳鸣、咽痛等等;阳气不收,会出现汗多、面红如妆、发热等不适。凡出现此类症状,且符合其病机,都可服用此方。
(乌梅固本汤:乌梅15克,黑豆20克,绿豆20克,黄豆20克,杏仁10克(打碎),冰糖30克,水煎服。乌梅白糖汤:乌梅30克,白糖30克,水煎,于睡前服用,可敛木安中,最合其时养生。)
柠檬3~5片,红糖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微苦、微酸、微甜,养阴清热,而且,药性温和,有养脾和胃的作用。
秋天"吃白食" 中医认为五臓中的'肺对应白色,所以秋季吃些白色的食物就能收到"润肺"的效果。可以选择白萝卜,白萝卜可潜阳,有很好的理气下气的作用,用白萝卜皮贴敷两侧的太阳穴,可以起到缓解偏头痛的作用。这一招便是很好地敛浮阳、降相火的体现(偏头痛多由少阳浮火为患)。具体方法:将鲜白萝卜洗净取下皮,切成酒杯口大小片状,敷贴在两边太阳穴的痛处,并用胶布固牢,每次贴20分钟,次数可根据疼痛情况而定。晚上吃萝卜,能助阳气敛降。
2,疏通胆经之法。
立秋和处暑节气所应经络脏腑为足少阳胆经。常按摩阳陵泉,利于疏通胆经,用食指按住这个穴位,像拨琴弦一样,此处有一根筋,反复拨动几次,就开始有麻的感觉,一旦麻感到脚面,这条胆经就通了,效果是最好的。足少阳胆经是敛降一身阳气的转轮,阳明不降,蕴热头面、上焦,祸患贻久,阳陵泉对于敛阳胆经相火非常有效,可于每晚睡觉前泡脚或按摩。
三,清暑利湿法常备
在照顾到天地气机变化,注意护阳、敛阳的同时,我们还必需明白夏天的暑湿之气未尽,甚至仍盛,所以从防病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得不直面暑湿,用一些清暑利湿的方法,很好地预防暑湿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1,可以经常敲打后背的膀胱经,晒后背,或者膀胱经拔罐,适度运动以出汗、早起梳头等都可以缓解暑湿之气,不妨选择几种方式,坚持一下。
2,暑湿季节可食薏米红豆粥。薏米性凉,味甘,淡。《本草纲目》谓其“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利水肿,解毒排脓。两者一起,非常适合炎热潮湿的时段食用。
3,对抗暑湿之邪,试试麦芽茶:藿香10g+佩兰10g+炒麦芽30g,水煎代茶饮。每天来上几杯,人变精神,胃肠功能也正常了。
4,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多食用低糖、低盐、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山药是中药里的上上之品,滋阴又利湿,健脾又补肾。生吃、熟吃皆宜。冬瓜、莲子、白扁豆、芡实也可以利水祛湿。
当然,如果出现外感高热病,嗓子干、湿热黄疸,鼻子出血等病,建议及时就医,可按湿热温病治疗,三仁汤、薏苡竹叶散、甘露消毒丹、普济消毒饮等方剂,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在护阳和敛阳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如“上火”。
这主要是因为,立秋之后金气下行,收敛下去的暑火又返了出来,燥金不抵暑火,降气不胜,火反克金。此火上酌,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之类疾病。且上浮之雾气夹杂汽车尾气,人居其地,颇觉咽喉刺痒不适,即是此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1,立秋后,不少人因为内毒加之外感风寒引起咽喉肿痛或声音嘶哑,急性期可采用中医针刺放血疗法,通过对少商、商阳等穴位放血,缓解病症。
2,初秋保健大穴:鱼际+曲池+迎香 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温燥之气最盛,经常按揉肺经上的鱼际穴、大肠经上的曲池穴、迎香穴,可以起到润肺清热的作用,预防鼻炎、感冒等外感病。每天按揉1~2次,每次按揉3分钟即可。
3,肺热咳嗽:沙参半两,水煎服。沙参:甘,凉。功能主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久服利人。有南北之分。
2023年立秋是几月几日2
立秋是2023的几月几日几点
2023年立秋的时间为:公历2023年8月8日2时14分
2023年立秋农历时间:农历癸卯(2023)年六月廿二
立秋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和立夏时的体重进行对比。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好的,补偿夏天天热食欲不振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流行于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山区。如今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之一,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前去赏秋拍摄。
咬秋
立秋这一天,老苏州有“咬秋”或者“啃秋”这一说法。这一天,大家都要吃西瓜,以这样的方式来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立秋一般在几月份
立秋一般在阳历8月7.8、9日左右。 二十四节气是以阳历为准,每个节气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每年的这几天太阳会公转到黄经的具体位置,一般来说,一个节气有2.3天的偏差,所以,不同的年份,立秋节气可能是在阳历8月7.8、9日。
立秋有何特点?
立秋的特点是降雨、风暴、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虽然立秋表示秋季的开始,但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立秋的时间正处于中伏期间,因此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还有“秋后一伏”的说法。
每年立秋的时间都一样吗
立秋是每年8月7或8或9日,每年立秋日子不固定。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于公历8月07-09日交节。在立秋节气期间,太阳从巨蟹座运行到狮子座。夜晚观天时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的方向。交立秋的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立秋之时太阳处在赤纬+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已经向南偏了不少。
立秋吃什么传统美食
1、贴秋膘
秋季是从酷暑到寒冬过渡的季节,气候转换,大多数人从食欲差的夏天,转换到胃口大开的秋季,需要吃好一点补充营养。立秋民间有“贴秋膘”吃肉进补的习俗,以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为主。
2、吃西瓜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3、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4、吃秋桃
桃子含铁丰富,有一定的补血作用。江南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节气有哪些习俗
立秋节气在民间也叫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汉代仍承此俗。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一直以来,在中国广大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祭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这也习俗也是因为在立秋的时候吃这些东西是对自己的身体有好处的。
2023年立秋是几月几日3
2023年立秋是几月几日
立秋是2023的8月8日,星期二,农历2023年六月二十二,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
“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它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之后天气还是很热,中医将立秋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立秋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具有重要的意义,民间在立秋祭祀土地,庆祝丰收。
立秋的风俗有祭祀土地神、啃秋瓜、贴秋膘、晒秋等。立秋是秋季的开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
1、祭祀土地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2、啃秋瓜
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意思是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3、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认为胖才是健康,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4、晒秋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2023年立秋是早秋还是晚秋
按上一天之中的早晚区分:2023年为早立秋
一天之中以中午为界定,若是立秋的时间是在上午的话,那么这就是“早立秋”。若是立秋的时间是在下午的话,那么这就是“晚立秋。2023年立秋是2023年8月8日02:22:41,属于凌晨,因此是早立秋。
按农历历法上的早晚区分:2023年为早立秋
按照农历的说法,若是农历六月立秋,则就是“早立秋”,若是农历七月立秋,则就是“晚立秋”。2023年立秋是8月8日,农历六月廿二,因此是早立秋。
2023年立秋是几月几日4
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从夏至开始的第13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转变。每年的时间在阳历8月7日或8日。
2023年立秋是几月几日
2023年立秋开始于2023年8月8日星期二2:22:41(农历2023年六月廿二)。结束于2023年8月23日星期三17:01:06(农历2023年七月初八)。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之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
立秋后天气还热多久
立秋后天气还会热半个月左右,不同地区具体时间不一样。
一般立秋只是代表天文上秋天的到来,并没有到气象意义上的秋天,但是立秋后我国的北方地区气温会明显下降。
在我国西部及东北等地会感到秋风送爽,中部地区会在8月下旬会感受到丝丝凉意,浙江、江苏地区进入10月才会感到有秋风吹入,广州及海南等地11月上半旬才会感受到秋意的来临。
在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C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而我国地域广大、幅员辽阔,纬度、海拔跨度都很大,这就决定了全国各地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
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散,秋阳肆虐,一时暑气难消,故民间古来就有“秋老虎”之说。
气象资料显示,这种炎热的气候,一般要持续到9月的中下旬,天气才开始真正凉爽起来。虽说立秋之后,暑气余威仍在,但总的趋势是天气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变化开始明显,通常是白天很热,而夜晚比较凉爽。
立秋的习俗
立秋的习惯主要是祭祀祖先、守秋和踏秋。
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坟前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守秋则是在立秋之夜,全家人都要守在一起,共度一个有意义的夜晚。
踏秋则是在秋季旅游中的一项独特习俗,人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到山野中去踏青,感受大自然孕育着的生机和活力。
早立秋好还是晚立秋好
对于早立秋和晚立秋哪一个更好,这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立秋这个节气的时间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决定的,早立秋和晚立秋都是地球的自然变化,不能简单地判断好坏之分。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影响。
首先,早立秋一般意味着夏季的高温天气结束的相对较早,人们可以早一些享受秋天的凉爽和舒适,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秋季的入耳较快,收获的时间较短。
而晚立秋则相反,夏季的高温可能会持续更久,人们会感到更加闷热不适,但是秋季的时间会相对更多一些,收获季节也会延长,使得一些作物可以有更长的生长周期。
总之,立秋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时间节点,更代表了一个季节的过渡和人类文化的延续。在迎接立秋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关注自己的健康和周围的社会环境,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立秋吃什么?
第一样:要吃肉,秋天是要贴秋膘的,度过苦夏,大部分人的身体都在大量消耗,立秋时适当的吃点肉,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第二样:茄子,茄子是秋天的当季时蔬,口感软嫩,清香鲜美,富含多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不管是女人还是中老年人,多吃好处多。
第三样:豆制品,俗话说“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
第四样:饺子,虽然要立秋了,但天气依然很热,毕竟伏天还没有结束,大家的胃口还不是特别好,所以老传统要吃饺子,做法简单,可以很好的缓解食欲不振。
2023年立秋是几月几日5
2017年的立秋具体时间
2017年8月7日09:52:58,农历2017年七月(小)初五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
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三候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时刻
立秋
2016年立秋时间
8月7日 09:52:58
农历七月初五 星期日
立秋吃什么水果
立秋到来之际,人们容易产生秋燥。此时正是润燥生津的最佳时期,立秋节气,很多水果是让您摆脱秋燥的.最佳食物哦!
柑桔
性凉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润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热病后津液不足口渴、伤酒烦渴等症,榨汁或蜜煎,治疗肺热咳嗽尤佳。
葡萄
营养丰富,酸甜可口,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阴除烦,捣汁加熟蜜浓煎收膏,开水冲服,治疗烦热口渴尤佳。经常食用,对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均有补益。葡萄制干后,铁和糖的含量相对增加,是儿童、妇女和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
甘蔗
汁性平味甘,为解热、生津、润燥、滋养之佳品,能助脾和中、消痰镇咳、治噎止呕,有“天生复脉汤”之美称。中医常把其作清凉生津剂,用于治疗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大便燥结、高烧烦渴等症。
大枣
养胃和脾、益气生津,有润心肺、调营卫、滋脾土、补五脏、疗肠癖、治虚损等功效。中医常用其治疗小儿秋痢、妇女脏燥、肺虚咳嗽、烦闷不眠等症,是一味用途广泛的滋补良药。
柿子
有润肺止咳、清热生津、化痰软坚之功效。鲜柿生食,对肺痨咳嗽虚热肺痿、咳嗽痰多、虚劳咯血等症有良效。红软熟柿,可治疗热病烦渴、口干唇烂、心中烦热、热痢等症。
梨
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石榴
性温味甘酸,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燥咽干、烦渴不休者,可作食疗佳品。石榴捣汁或煎汤饮,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杀虫止痢,可治疗小儿疳积、久泻久痢等。
2023年立秋是几月几日6
2023立秋是几月几日
2023年立秋开始于2023年8月8日星期二2:22:41(农历2023年六月廿二)。结束于2023年8月23日星期三17:01:06(农历2023年七月初八)。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就是指暑去凉来。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立秋节气吃什么好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变得干燥,人体内的阳气通常也由盛转弱,肠胃机能较容易紊乱,进而容易发生肠胃疾病。因此秋天养生的重点是润燥、养肺以及健脾胃,在饮食上可以选择润燥安神、补肺养血和健脾和胃的食物。
1、润燥安神:通常在立秋以后可以适当吃百合、银耳,具有补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的功效。还可以吃梨、甘蔗、木耳、芝麻、糯米、蜂蜜、花生等,都可以起到滋阴、润肺的作用;
2、补肺养血: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杏仁有独特的止咳、润肺、平喘的作用,对秋天出现的咳嗽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另外南瓜、红枣、核桃等,都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3、健脾和胃:立秋后适当吃羊肉也可以起到温补气血、益气健脾的作用,但不可过量食用,以免减少胃肠道负担。对于中老年脾胃较弱的人,立秋后早餐可以选择喝粥,例如山楂小米粥,小米具有和中益肾、除热、解毒的.功效,可辅助治疗反胃呕吐、脾胃虚弱等症。糯米可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特别适合脾肺虚寒者食用。还可以吃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等功效,能促进消化与吸收,适用范围较广。
立秋后不建议吃过多的瓜果,同时也要注意少吃冰镇水果,以及辛辣刺激、油炸、膨化食品等,以免导致肠胃不适的情况发生。此外,患有某些疾病不宜食用上述食物,比如糖尿病患者,需要遵循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的原则。
立秋节气如何养生
1、立秋节气的穿衣服也是很有讲究的,春捂秋冻要适宜。秋天添衣是必要的但是以自己略感凉而不是寒冷为宜。不要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
2、饮食要学会调理脾胃,可以为秋冬寒冷季节打下良好的基础。少吃凉性水果和食物,尤其是肠胃不好的人更应注意。
3、晚上可以9到10点睡觉,早上5到6点起床比较合适。早卧可以养阳,早起可以使肺气舒展,让身体精神焕发。
天象变化
在本节气期间,太阳从巨蟹座运行到狮子座(黄经135°)。夜晚观天时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西南)的方向。交立秋的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立秋之时太阳处在赤纬+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已经向南偏了不少,北京地区的白昼也因此缩短到了14小时04分(夏至日是15小时)。天气依然很热,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旧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还是有了变化。出现了中午热、早晚凉的“尜尜天”,而且“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
气候特点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三候解释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诗《立秋》:“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2023年立秋是几月几日7
二十四节气早在数千年以前就已经被古人们所应用,时至今日依旧是常用的知识。二十四节气歌更是从小到大都必背的,立秋也是秋天开始的预兆,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那么,本期了解2017年立秋是几月几日。
立秋
公历:2017年8月7日 15:39:5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六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初候,凉风至【《礼记》作盲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天凉了,还应注意“水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人们甚至认为“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在饮食起居方面,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应切记“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还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这样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结束语】“秋后一伏热死人”在立秋之后并没有尽快进入最凉爽的时期,所以注意防暑避暑依旧是不可忘记的事情。
2023年立秋是几月几日8
2021年立秋节气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2021年立秋节气时间是 公历2021年8月7日14点37分,农历辛丑年六月二十九号。
立秋节气意味着什么
立秋意味着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暑气一时难消,并且会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为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起来。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金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了。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盘算最多的就是农事:“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享受收获之乐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工作的节奏:“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对没进入收获期的,“立秋”后也需注意:“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秋的由来是什么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
立秋的作文
在夏日时,早已习惯了每日听着蝉鸣和蛙声入睡,这天,却怎么也睡不着觉,仔细想了一会,似乎有什么东西丢了一般,听见蝉有一搭没一搭地叫着,这才想起,今日似乎是立秋了呢!蝉和蛙也都躲了起来,收藏粮食等待冬天的到来了吧?
出门走走,晚风还是和之前一样,凉凉的,舒服极了。天上的星星也纷纷捉起了迷藏,余下的星星屈指可数,想必一会儿后,便也会去捉其它的星星了吧?
早晨,沐浴着不算太强烈的阳光出门,在路边竟然看见了雏菊,小小的一朵儿,朝气蓬勃地仰起了指甲盖大小的小脸儿,被微风姐姐一推,摇来晃去的,倒也是倔强地站直了身子。
打扫公共区卫生时,一棵大树上落下来了一片枯叶,我很惊讶,这不是才立秋么?大树爷爷怎么就多愁善感了起来?我轻轻将那片叶子放到大树的根上,既“化做春泥更护花”了,又“叶落喜归根了”,妙哉妙哉!
回家的时候,下雨了,我静静地看着雨滴用力地拍打窗户,想要进屋来,我不为所动,对着雨水说:“你听过《农夫与蛇》的故事吗?就是一个农夫救了一条冻疆的蛇,蛇苏醒后,就咬了那个农夫。现在你就是那条蛇,如果我打开窗户,你就会跳到我的身上,如果我的衣服湿了,会感冒的!”说完,我忽然又笑了,把窗户打开,任由雨点肆意地打湿了我的衣裳,将手伸出窗外。风,比往日寒冷多了;天,也比往日阴沉多了;人,也比往时安静多了。
如果问我,我最爱哪种天气,我一定会脱口而出:“立秋!因为是以多云居多,不用担心晒得更黑!哈哈哈!”
2023年立秋是几月几日9
2023年立秋节气是几月几日
2023年立秋的时间为:公历2023年8月8日2时14分
2023年立秋农历时间:农历癸卯(2023)年六月廿二
立秋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和立夏时的体重进行对比。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好的,补偿夏天天热食欲不振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流行于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山区。如今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之一,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前去赏秋拍摄。
咬秋
立秋这一天,老苏州有“咬秋”或者“啃秋”这一说法。这一天,大家都要吃西瓜,以这样的方式来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立秋节气的含义
立秋,“四立”之一,秋季第一个节气。《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如《管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早立秋好还是晚立秋好
对于早立秋和晚立秋哪一个更好,这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立秋这个节气的时间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决定的,早立秋和晚立秋都是地球的自然变化,不能简单地判断好坏之分。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影响。
首先,早立秋一般意味着夏季的高温天气结束的相对较早,人们可以早一些享受秋天的凉爽和舒适,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秋季的入耳较快,收获的时间较短。
而晚立秋则相反,夏季的高温可能会持续更久,人们会感到更加闷热不适,但是秋季的时间会相对更多一些,收获季节也会延长,使得一些作物可以有更长的`生长周期。
总之,立秋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时间节点,更代表了一个季节的过渡和人类文化的延续。在迎接立秋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关注自己的健康和周围的社会环境,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立秋有哪些禁忌
1、忌在田间行走
旧时,民间有在立秋之日不宜在田间行走的禁忌,认为对秋收不利。
2、忌洗澡
在山东莱西地区,立秋这天忌洗澡,否则身上会出秋狗子(即痒子)。而在黄县一带,则认为在立秋这天洗澡,秋后会拉肚子。
3、忌打雷
湖北孝感有民谚说:“立秋雷电,天收一半。”指立秋之日碰到雷电,老天会把农作物收回一半,意味着粮食要减产。
4、忌下雨
立秋日忌下雨。立秋下雨,此后会雨水不断,妨碍收割。
5、忌出虹
在山东牟平、江西南昌、江苏常熟等地,忌讳立秋日看见彩虹,认为粮食会减产。
6、忌行房
立秋过后,天气燥热,但温差加大,气温逐渐降低。古人认为在秋冬行房会损耗体内阳气,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季节。
立秋吃什么美食
1、贴秋膘
秋季是从酷暑到寒冬过渡的季节,气候转换,大多数人从食欲差的夏天,转换到胃口大开的秋季,需要吃好一点补充营养。立秋民间有“贴秋膘”吃肉进补的习俗,以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为主。
2、吃西瓜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3、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4、吃秋桃
桃子含铁丰富,有一定的补血作用。江南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2023年立秋是几月几日10
立秋是几月几日:2017年立秋时间:8月7日,农历闰六月十六。
立秋习俗
秋的主要习俗有:立秋节、摸秋、秋忙会、贴秋膘等。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摸秋,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歌诀】
立秋凉风虎热防,
舒畅情志防肺伤,
散步太极除秋乏,
秋收少吃葱姜辣,
酸果菠乳柔润味,
防暑除湿护脾胃。
立秋后虽然有些地方会刮起凉风,但因秋阳肆虐,很多地方天气还非常炎热,应谨防“秋老虎”伤人。在饮食上要少吃葱、姜、蒜等辛辣食物,多吃酸味食物。选择散步、太极拳、爬山等项目进行运动,以解除“秋乏”;适当食用防暑降温之品以消暑敛汗、健脾开胃。在精神方面要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悲忧而伤肺。
【节气特点】
每年公历的8月7~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之意,“秋”表示庄稼成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
“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时节,万物成熟收获,天地间的阴气逐渐增强,而阳气则由“长”转“收”。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
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方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清晨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虽然我国民间有“立秋之日凉风至”的谚语,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的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各地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事实上,由于立秋常处于三伏天的末尾阶段,此时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很多地方天气还非常炎热,故有“秋老虎”之称。
2023年立秋是几月几日11
立秋是2023的几月几日几点
2023年立秋时间:8月8日2点22分41秒。立秋节气的到来也是象征着秋季的开始。在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度。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节气的寓意和传统
立秋节气寓意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立秋的传统习俗包括祭祀土地神、啃秋瓜、贴秋膘、晒秋、摸秋等。
1、祭祀土地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2、啃秋瓜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3、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4、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5、摸秋
“摸秋”是苏北盐城地区的习俗,立秋之夜人们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俗话有曰:“八月摸秋不算偷”,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因为这是一个表示秋季丰收,人们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相互分享的习俗。另外,也有些地区的摸秋是在中秋之夜进行。
2023年是公秋还是母秋
至于公秋和母秋的概念,这其实是一种古老的时间概念,根据传统理论,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都被分为公份和母份,用来指示当年的气候和天气情况。公份表示阳气较盛,而母份则表示阴气较盛。
不过,随着现代化的进步,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了,更多的人是根据具体的气温和天气来确认季节的。可以说,现代社会并不会将季节划分为公或母份,而是以具体的气候情况为准。
除了传统的节气文化,立秋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中国,人们喜欢在这个节日里祭拜祖先、祈求丰收,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一些习俗的开始。比如说,为了迎接初秋,在立秋这一天,不少地方都会举办庙会和游园活动。为了纪念先人,一些家庭也会准备一些祭品,以供奉在祖先或者家中的神龛里,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恩之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也会把立秋这一天作为某些特殊活动的开始,比如说在一些地区,人们会从立秋起开始捏制小饺子,然后在重阳节的时候一起吃掉,以示团圆和祈福的美好寓意。
立秋的含义
立,指的是开始,而秋天代表着庄稼的成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是干支历最后一个月的'结束,也是农历应用的开始。一般在农历每年的六月底或七月初。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测出了这个季节的成因。到了宋代,种在盆中的梧桐被移入初秋的天宫殿中。到了规定的时间,太史观大声说:“秋天来了。”打完之后,吴彤丢下一两片叶子,表示报秋的意图。
下午立秋具体有什么说法
1.下午,立秋说属于深秋。
初秋的早晚划分是由一天中的中午来定义的。如果立秋时间是在早上,那么今年的立秋就被认为是“初秋”。如果立秋的时间是在下午,那么今年的立秋就是“深秋”。今年的立秋时间是下午2点,所以今年是晚秋。
2.下午,立秋说2:立秋的热死牛在晚上。
民间有一种说法:早上立秋冷,晚上立秋热,说明早上立秋会比较凉,下午立秋后会热一会儿。根据武汉最新15天预报,立秋后最高气温可达35度,最低气温26度,并伴有阶段性降雨过程,总体较立秋前降温。
3.下午,立秋说了三句:深秋不凉,万物皆有收获。
立秋之后,很多作物还处于生长阶段,比如中稻在灌浆的时候,而晚稻刚刚移栽了一小段时间。万一深秋,天气会热一会儿,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意味着秋收会有好收成。
【立秋是几月几日】相关文章:
立秋是几月几日202301-19
2023年立秋是几月几日01-19
小满是几月几日03-02
几月几日小寒03-31
芒种是几月几日08-26
大暑是几月几日01-13
清明农历是几月几日10-01
立冬是几月几日202204-13
谷雨是几月几日星期几03-09
2023年小暑是几月几日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