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范文(通用13则)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是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欢迎参考!
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 1
刘胡兰
刘胡兰,10岁起参加儿童团,12岁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 2
儿童团团长海娃
有一次,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安排儿子海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一路上受尽折磨。
深夜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
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
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陡峭的山路上,乘机拼命往山上爬,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
海娃忍着疼依然坚持到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 3
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
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 4
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男,1941年生于江苏邳州,1949年9月在重庆被害,遇害时年仅8岁,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最小的战士。
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一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
经过地下党对特务的斗争,他才在监狱里上了学,由地下党员和爱国志士作他的老师。
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东西、传递信息和秘密情报,在门口放哨,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等。
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 5
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一次日本鬼子又来“扫荡”时迷路,就叫王二小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年仅岁。
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 6
海娃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
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
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
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
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
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 7
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
1941 年 11 月 3 日,日军突然包围沂南县马牧池村。一个小战士在冲出敌人包围圈时身负重伤,被日军追击。跑到村口时,遇到了聋哑人明德英。明德英虽无法言语,但她眼神中满是坚定与善良,急忙将小战士拉进屋藏起来。
日军走后,她发现小战士因流血过多已意识不清、缺水休克。
战士的生命危在旦夕,周围又没有水源,而明德英当时正在哺乳期,她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解开衣襟,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小战士。在之后的.半个多月里,明德英与丈夫每天精心为小战士送饭、换药,照顾得无微不至,直至小战士健康归队。明德英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了沂蒙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她也成为 “沂蒙红嫂” 的典型代表,其事迹被传颂至今 。
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 8
创办战时托儿所的王换于
1939 年 6 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等先后进驻沂南县东辛庄村。部队的孩子们常年随队伍奔波,面黄肌瘦。村妇救会会长王换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决定创办战时托儿所。
她对儿媳说:“让他们吃奶,让咱孩子吃糊糊汤。咱娃就是死了你们还能生育,万一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了根了。” 从 1939 年秋到 1942 年底,王换于和乡亲们先后抚养了 30 多名革命后代和 8 名烈士遗孤,其中包括罗荣桓、徐向前等将帅的'子女。
而王换于自己的 4 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王换于以伟大的母爱,为革命后代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
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 9
“人桥” 壮举的李桂芳
1947 年 5 月 12 日孟良崮战役前夕,沂南县岸堤镇妇女干部李桂芳接到命令,要在天黑之后部队过汶河时,5 个小时内架起一座桥。可当时没有建桥材料,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门板当桥板,用人当桥墩。
晚上 9 点,战士们急行而来,随着李桂芳一声 “架桥”,妇女们毫不犹豫地抬着门板跳入河中。冰冷的'河水刺骨,战士们看到这一幕红了眼眶,不忍踩着 “人梯” 过河。李桂芳急忙喊道:“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赶快过桥。” 在 40 分钟里,妇女们咬牙坚持,让整整一个团的战士顺利过河。有些妇女因长时间在河里浸泡,落下病根甚至终身不孕,但她们没有一人后悔。这座用血肉之躯筑起的 “人桥”,是沂蒙人民对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一座不朽丰碑 。
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 10
“沂蒙六姐妹” 支前
1947 年 5 月,孟良崮战役期间,蒙阴县烟庄村的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组织全村妇女,为部队做军鞋、烙煎饼筹备军粮。做一只鞋底要纳 120 行,一行要过 30 多针,每一针都饱含着她们对战士们的关爱。
姑娘们的手指被磨得起泡、出血、变形,可没有一人喊疼喊累。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她们为部队做军鞋 300 余双、洗军衣 8000 多件、准备军粮近 10 万斤。陈毅同志亲切地称她们为 “沂蒙六姐妹”。她们用勤劳的双手,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
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 11
祖秀莲勇救郭伍士
1941 年,在挡阳柱山上一次战斗中,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参谋郭伍士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发现,身负重伤。九死一生的'他爬到了约一公里外的祖秀莲家门前。当时收留八路军是极其危险的事,但祖秀莲没有丝毫畏惧。
她先是清理郭伍士的伤口,然后日夜照料。为了不被日军发现,又将郭伍士转移到半山腰的一个山洞中,隐藏了 25 天,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探望照顾、为他疗伤。一个多月后,郭伍士伤情好转,被转移到八路军医院,不久后回归部队。郭伍士心怀感恩,1947 年复员后,没回山西老家,而是来到桃棵子村落户,为祖秀莲养老送终 。
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 12
许来英救助吴瑞林
1939 年日本侵略军调集 1000 多人,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 “扫荡”。7 月 16 日,抗日英雄吴瑞林率领八路军四支队第一大队,在庙子村与日军激战,吴瑞林不幸被日军击中腿脚受伤。许来英得知后,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立即扶他回家抢救。她先是用温水洗净吴瑞林全身上的血迹,又对腿上伤口予以清洗和包扎。
为防日伪军搜捕,许来英一家冒着杀头的.危险,将吴瑞林藏在自家挖的地瓜窖里,每天送水送饭、擦洗伤口。因缺医无药且地窖潮湿,吴瑞林伤口化脓、全身发烧,处于半昏迷状态。许来英四处打听药方,采集中草药为他消炎降温。为了让吴瑞林早日痊愈,许来英一家吃糠咽菜,用纺线卖的钱买米、面给他增加营养。经过 1 个多月精心救治和护理,吴瑞林伤口逐渐好转,后转部队医院治疗,痊愈后重返前线 。
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 13
沂蒙老爹李开田与庄新民
1942 年 10 月,日军对沂蒙山区再次 “扫荡”,13 岁的`庄新民在山东纵队香炉石分所做看护员时与战友冲散被抓至沂水城。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沂蒙老爹李开田,两人一起逃出。回家后两人累病,李开田的妻子明德英发现昏睡的庄新民双脚受伤严重,泡中套泡且流血水。明德英为庄新民洗脚并口吸脓血,尽管庄新民疼得蜷缩,但她坚持吸干脓血后包扎。
庄新民醒来得知情况,热泪直流。七天后,庄新民伤口消肿能走路,便回到部队作战。1955 年,在上海工作的庄新民联系上明德英后,带妻儿认亲,并一直像孝敬母亲一样孝顺她,这段军民母子情传为佳话 。
【沂蒙红色经典小故事】相关文章:
【必备】红色经典小故事11-28
红色经典小故事(通用18个)12-06
红色经典小故事合集[12篇]11-28
红色经典小故事(通用10个)10-20
红色经典故事.03-13
红色经典故事10-06
适合孩子讲的红色故事11-18
红色经典故事(精选16个)09-16
红色经典故事(通用38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