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20 14:38:2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集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吧、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在有史以来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学习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提示课题

  1、听录音,让同学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

  2、同学们听到这些声音,知道了什么?

  (板书:下雨了)

  3、下雨了,自然界有变化,那么下雨前,自然界又有什么变化呢?学习了《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更多的自然常识。

  补上课题:

  要下雨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生字用圆圈画出来。

  2、同桌同学互查生字读音。

  3、分段接读,纠正字音。

  三、朗读课文,感悟文意

  1、小白兔是怎样知道要下雨了呢?

  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朗读。

  2、燕子、小鱼、蚂蚁都说了什么?

  分别请扮演这些角色的同学来朗读。

  3、大家替他们想一想:

  这时候燕子什么心情?

  读读说说,例:

  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 )!

  ( )正忙着( )!

  3、小鱼、蚂蚁什么心情?

  请其他的扮演者再读课文。

  4、通过听读,大家讨论一下:

  要下雨了,你知道什么啦?

  5、小白兔知道了吗?他是什么做的?怎么说的'?

  齐读最后一段。

  6、小白兔的想法前后一致吗?下雨前,小白兔自身有什么感觉呢?

  7、请同学再分角色朗读。

  8、学了这篇课文,谁能解释一下:

  要下雨了,燕子为什么低飞,小鱼为什么游到水面,蚂蚁为什么要搬东西?

  9、你们还知道下雨前有什么现象吗?

  四、课后延伸,练习背诵

  1、同学们,要下雨了自然界会发生变化,那么要晴天了自然界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去读课外书,找一找答案。

  2、练习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五、实践作业

  1、口头填空:

  ⑴ 要下雨了,燕子( )。

  ⑵ 要下雨了,小鱼( )。

  ⑶ 要下雨了,蚂蚁( )。

  ⑷ 要下雨了,天气( )。

  2、学做小小气象员,可分别通过观察燕子、小鱼、和小蚂蚁预报下雨,还可观察其他事物,每次都要做好记录。并评出最佳气象员。

  【板书设计】

  天气很闷

  燕子低飞 捉虫

  16、要下雨了 鱼游出水面 透气

  蚂蚁搬家 防水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自身喜欢的段落。

  2、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抽读。出示生字卡检查读音并组成词语。

  二、分析字形并记忆

  1、小组交流运用什么方法记忆这些生字。

  2、说说识记方法:

  ⑴ 熟字带生字记忆:

  池──潮──湿 悄──消 吃──喊 门──闷

  ⑵ 加一加记忆:

  申──伸 车──阵 华──哗

  皮──坡 害──割

  ⑶ 虫也可以熟字去局部记忆:

  蜂──虫

  3、猜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1、描红寻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字贴:

  同学说出关键笔画,教师描黑。

  3、同学临写。

  4、同桌同学互换课本再写。

  5、展示评价。

  四、课堂作业设计

  1、看偏旁写字:

  口:( )( )( )

  2、读句子加标点:

  ⑴ 是要下雨了吗( )

  ⑵ 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

  ⑶ 天气很闷( )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14页第15课。

  教学简析: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燕子妈妈要小燕子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小燕子去看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它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和比较,终于知道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

  1、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课文。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伙伴互相评议、小组合作探究,师生感情对读等,不能让学生按着老师的预先设计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2、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朗读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教师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给学生留有较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理解内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3、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学以致用,根据学生掌握的观察方法,指导写字练习,并开发适宜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再发展的需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汇发展。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书写“回”字。

  2、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3、利用掌握的观察方法,观察比较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

  课程资源:

  1、课前多种渠道认识冬瓜和茄子。

  2、选择三种常见的动物(鸡、鸭、鹅)比较他们的异同。

  3、课件《菜园里》,小燕子图片,词卡,音乐。

  教学流程:直切重点——品读深入——说议创新——生活扩展

  学习活动设计:

  一、直切主题,铺垫难点。

  爬楼梯游戏:认读词卡(“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

  小结:学习就像爬楼梯,只要认真努力,就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揭题,读题。]

  [意图:迅猛地带出主题,干脆利落,又降低了朗读训练点的难度,有意识地作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激趣读文:三个词语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躲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了,你能找的它们吗?(找找;读读)

  三、品读感悟,积累内化

  1、聆听燕子叫声,课件出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在屋檐下说话,出示燕子妈妈的话。

  2、精读燕子妈妈的话,凸现难点。(“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自由读、指名读、比读,体会燕子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当当燕子妈妈,对身边的小燕子亲切地说说。

  引:小燕子在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鼓励下,赶快飞去菜园看了。

  课中律动:配乐做飞翔动作,飞去菜园。

  [意图:关注学生的角色体验,时刻注意披情入境,使学生对角色的情感有更深的体验。]

  3、课件展示菜园图,说话训练:小燕子发现了。

  [从图入手,帮助阅读。培养良好的口语习惯,说完整的话。]

  4、先分句品读再三句连读小燕子的话,每次的发现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高兴,声音越来越上扬,对妈妈的呼唤越来越急切。

  5、分角色直接感情对读,师读燕子妈妈的话,生读小燕子的话。再现课题。

  [意图:打破传统的串讲方式,先精读燕子妈妈的`话,多用比读,凸现难点,再品读小燕子的话,采用分句品读后三句连读的形式,充分体会感情的变化。最后通过分角色师生直接感情对读,加以整合,升华情感。]

  四、文本对话,体验升华。

  1、与小燕子对话:

  小燕子,我想对你说。

  我是小燕子,我想说。

  2、挑战小燕子:

  再去仔细观察,冬瓜和茄子还有哪里不一样?

  五、写字运用。

  1、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有什么发现?

  2、师范写。

  3、描一描,写一写。

  [学以致用,运用掌握的观察方法,落实写字教学难点

  先观察范字,再师范写,最后描写实践,扎扎实实完成写字教学。]

  六、延伸拓展,实践运用。

  课件展示鸡、鸭、鹅三种熟知的动物,分组观察探讨他们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开发适宜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汇发展,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公”。认识1种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趣:上星期,我们秋游去了哪里?觉得好玩吗?今天,王老师还要带大家去动物园里玩,想去吗?

  2、可是王老师只带上课认真、举手发言积极、声音响亮的同学去,你们能做到吗?那我们就出发吧!

  3、[课件]出示,我们乘着大巴车,迎着凉爽的`秋风,望着窗外优美的风景,听着美妙的音乐,一路向动物园走去。瞧,动物园已经到了,动物们很有礼貌地站成一排向我们打招呼呢,我们也来跟他们打声招呼吧?学生加手势读词语。学生拼读音节。齐读,指名读,同桌读。

  4、[课件]这些小动物们身后都有一条什么?板书:尾巴

  5、今天,我们来得真是时候,小动物们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你知道它们要举行什么比赛吗?板书:比(指名读,齐读,“巴”要读轻声。)这三个字你是在哪里认识的?怎样记住它们?

  二、朗读课文

  1、动物比尾巴大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去看看他们先比什么?(课件出示文中三个问句)

  2、自由练读问句,指导认识问句,教师示范问句的读法。

  3、指名读,开火车读这六个问句。(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4、动物比尾巴大赛还差一位播音员,动物们正在发愁呢,你们愿意当他们的播音员帮他们播报一下比赛的项目吗?

  5、[课件]大家猜猜评选结果会是怎样?哪些小动物可能当冠军。

  不知道那么猜得对不对,我们去看看评选结果。

  齐读,小火车读,同桌读,读得不准的地方互相读。

  6、[课件]猴子、兔子和松鼠到在大赛上捧得了大奖,公鸡、鸭子、孔雀也不甘示弱,他们觉得自己的尾巴也很有特点,还想再比比,看看他们在比什么?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7、出声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8、同桌对读课文

  三、识字

  1、“公鸡”里面藏着两个新朋友,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偏旁,你们发现了吗?他们叫什么名字?书空“八”字头

  2、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谁愿意向大家提个醒,怎样记住这些调皮的生字宝宝。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人生境界的品味和反思。

  2.揣摩本文生动诙谐而生动的语言。 3.学习对弈者的表情和举止的描写。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对人生境界的品味和反思,体会作者对弈者的表情和举止的描写。

  学习难点:品味本文生动诙谐而生动的语言。

  教法、学法设想:谈话法、点拨,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梁实秋。

  3、了解中国象棋。

  学习过程:

  一、说一说

  1、你所了解的作者梁实秋

  2、说说你了解的中国象棋

  二、读一读

  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字展开的?写了哪些棋人棋事?

  朗读交流后明确:“趣”。本文围绕“下棋”展开。列举了有涵养的棋手、受窘者、慢性子、急性子、超出了棋盘而至于武斗者、观弈者、以棋陶冶性情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者。

  三、品一品:

  这篇文章描述下棋的逸闻趣事,语言诙谐、娓娓动听。再读课文,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问题预设:同学们可能找出的句子有:

  (1)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作者的描写很细腻,语言也有趣。)

  (2)当你给对方一个威胁的时候-------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这组句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语言很生动也很幽默、诙谐) (3)有斤斤计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节而眼观全局者,有短兵相接做生死斗者,有各自为战而旗鼓相当者,有赶尽杀绝而一步不让者,有好勇同归于尽者。(这组句子运用排比修辞,也运用很多的成语,写的各种人很像我们生活中的几种人。)

  (4)我想猎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时候,其愉快大概略相仿佛。(本句是一个比喻句,它准确、贴切而真实地写出了优胜者洋洋自得的神态,令文章诙谐,妙趣横生。)

  (5)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观棋不语的确是一种痛苦,挨了打都忍不住要说。他的动作、语言更是精练、传神、幽默。)

  四、议一议:

  1、回忆学习过的《奕喻》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跳读课文,从本文中那些语句中,你能领悟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又悟出了怎样的生活这哲理?

  解题思路:学生先小组讨论,教师要引导、点拨。最后师生得出答案:

  作者欣赏的是处于完全超脱与不够超脱之间的中正平和的`对弈风度,进一步说是一种处世风范,既不能太张扬,亦不可太低调,干什么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这种不即不离的人生态度也是梁实秋的理想追求。

  五、拓展

  假如你也迷上了象棋,你喜欢跟什么样的人下象棋?说说你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梁实秋的一篇散文,作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2、 课外搜集一则关于下棋的有趣片段,与大家分享。

  七、板书设计

  下棋

  梁实秋 下棋的愉快——观棋的无奈——棋中的道理 (窘态) (痛苦) (发泄、争逐)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进行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的词句练习。

  2、写好钢笔字。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字典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一)第一部分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出示小黑板: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3、学生自由读原句。

  4、小组学生把这两种解释都放入句中自由读一读。

  5、小组汇报:根据上下文意思,谈谈朗读的感受。

  (二)第二部分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自由读通,读顺句子。

  3、小组学生合作查字典,讨论选择确切的解释。

  4、小组交流:根据句子和字典选出合适的字义。

  (三)第三部分

  1、师: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些难解的字词的意思。

  2、指定一篇后面的课文,请学生用此法预习生字词。

  3、汇报交流。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小组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样写才好看?

  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总结: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

  6、反馈: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读背成语,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成语,熟读成诵。

  2、钢笔字要求正确、规范,掌握毛笔字的基本运笔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审题。

  2、出示8条成语,四人小组学生合作学习,读准成语的音。

  ⑴小组汇报朗读。

  ⑵指名做小老师朗读8条成语,学生连读成语歌。

  3、分小组讨论成语的意思。

  4、连读成语,体会意思。

  5、小组交流对成语的理解,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和表扬。

  6、练背。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

  2、教师书写,指导运笔方法。

  ⑴悬针竖:逆锋右上入纸,向下行笔,渐行渐提,引申出锋,力送锋尖,悬空回缩收笔。

  ⑵垂露竖:起笔同上,中锋下行,收笔处稍顿再折向左上缩回,藏锋收笔。

  ⑶要在竖中线上书写,不要歪斜。

  3、学生练习书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通顺的语言将不同的情况表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要求。

  二、指导。

  1、出示书上的挂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小组讨论: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3、小组汇报。

  4、集体讨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生: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高敲门者是亲朋好友或非常熟悉的人,就要充满热情,礼貌接待。

  生: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敲门者是陌生人,首先要询问他的身份以及与家人的关系,接着要设法核实。如果一时无法核实,而又觉得有所疑问,甚至发现明显的破绽,那千万不能开门。

  师:说得好,但与人说话时仍要注意得体,态度要十分坚决。

  5、说能把几位同学和老师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三、分角色表演。

  四、教师总结。

语文教案 篇6

  《鲸》是一篇说明文,讲了鲸的形体、进化、种类和生活习性。根据说明文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写到了鲸很大,为了把这个特点说清楚,作者列举了箐多数字来说明。教师可指导学生读书,画出描写鲸很大的有关数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练习:

  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最大的.有( )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 )公斤。我国捕获一头( )公斤重的鲸,有( )米长,舌头就有( )头大肥猪重。( )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 )长,( )公斤重,一天能长( )公斤到( )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通过读、画、填让学生体会到鲸确实很大。

  二、说一说

  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了讲清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主要写了鲸的进化过程。学生对这段不太容易理解。根据这一情况,我让学生仔细读书,然后把自己当作是鲸鱼,将这一段话转述给同学听,这样学生兴致盎然,效果颇佳。

  三、比一比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按鲸的种类写了它的生活习性,可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描写须鲸和齿鲸生活习性的语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然后填写下列表格: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趣、仙、尽、陡、峭、峰、昂、朝、抢”这9个生字。积累“风景、有趣、名字、仙人、尽管、山峰、高昂”7个词语,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陡峭、闻名中外、有趣、尽管、高昂”词义;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和记忆汉字“仙、尽、峰、昂”。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能比较流利地读好将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3、能借助图画,发挥想象,学习课文的写法,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选一个内容,向同伴介绍黄山的奇石,体会黄山石的奇妙。

  4、知道黄山奇石是大自然的杰作,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识记9个生字,在语境中理解“陡峭、闻名中外、有趣、尽管、高昂”的意思。学习书写汉字“仙、尽、峰、昂”。

  2.学习课文的写法,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选一个内容,向同伴介绍黄山的奇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你们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过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那里的什么风景给你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板书:黄山)旅游,去看一看那里奇形怪状的石:(板书:奇石)

  3.指名读课题17.黄山奇石·

  4.齐读课题。

  二.观看录像,整体感知:

  1.观看录像:

  思考:录像中主要介绍了哪几种形状奇特的石头?

  2.汇报、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五老奔天都

  3.为什么人们会给这些石头起这样的名字呢?

  三.整体阅读,学习字词

  (一)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标小节序号、圈出生字。

  2.小组学习生字。

  (二)汇报交流:

  1.小组读课文

  hui蚯g6b6d6uqiao拒ngdngh6

  2.出示生字:徽似胳膊陡峭峰昂呵

  (1)小组开火车读

  (2)变换生字次序读

  (3)去掉生字拼音读

  (4)齐读生字

  3.出示词语:安徽省似乎胳膊陡峭山峰高昂笑呵呵

  (1)指名读

  (2)出示地图,指认“安徽省”“安徽省南部”

  读句子: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山上有许多形状奇特的石头,人{

  给它们起了有趣的名字。

  (3)学生指出“胳膊”的位置。

  (4)画一画“陡峭的山峰”,理解“陡峭”的意思。

  (5)学生动作演示“高昂着头”,理解“高昂”的意思。

  (6)表情演示“笑呵呵”,换词

  理解(笑嘻嘻笑眯眯笑盈盈笑哈哈)

  (三)再读课文2—4小节

  1.学生自由读2—4小节

  要求:找一找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五老奔天都”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奇石,读有关的句子。

  3.画一画其中的一种奇石。

  4.齐读2—4/j、节。

  5.概括2—4小节内容。

  读句子:黄山的石头真奇啊!有的像仙桃,有的像猴子,还有的像金鸡。

  (四)引读第5节,说话练习。

  1.引读:

  除了“仙桃石”、“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五老奔天都’’外,黄山上的奇石还有很多,如——等等,(板书: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还有一些没有名字的石头,正等着我们。

  2.课后“说一说”练习

  小朋友,发挥你的想像,学习课文的`写法,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选一个,向同伴介绍一下。

  (1)学生自由准备。

  (2)向同伴介绍。

  (3)选1—2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3.说话练习:

  黄山的石头。

  板书:形状奇特形象逼真(大自然的杰作)

  四.巩固字词

  1.比较字形,读一读

  徽(安徽省) 微(微笑) 似(好似) 以(不以为然)

  胳(胳膊) 骆(骆驼) 呵(笑呵呵) 可(可惜)

  峰(高峰) 蜂(蜂蜜) 陡(山高路陡) 走(走马观花)

  2.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上网、杂志、报刊、图片……)

  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介绍了黄山的四绝之一——奇石。其中,对“仙桃石”、“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和“五老奔天都”等奇石作了详细的描写,让孩子身临其境。本堂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让孩子感受到黄山奇石的奇,当学生熟读并积累了课文中的语言之后,让学生抓住石头形状的特点,大胆地展开想象,对课文中略写的奇石进行介绍,学生们写得还真不错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课题:小雨沙沙

  教学课时:本课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语教材第一册第84页

  教学要求:

  1、能正确、连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将创设的情境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体验春天的美丽。

  3、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春雨滋润万物的美好情景,产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可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引入课题

  师:小朋友们,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你们想看到美丽的春天吗?(想)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春风,也送来了沙沙的春雨!(.课件)雨点儿落下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雨的诗歌——《小雨沙沙》(.课件点题、齐读课题)。

  2、巩固生字认识

  还有几位好朋友,也和春姑娘一起来到了我们这儿。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课件中认生字(抽生认读:雨、沙、点、园、儿、乐、得、张、巴、尾),注重学生纠错!

  二、课文学习

  1、抽生读,了解学生情况。

  看来,同学们已经把生字朋友牢牢地记住了。谁来读一读课文,让我们再看一看,大家读书的情况!(抽生读)

  哪位小朋友的字音读得更准、课文读得更熟!谁再来读一遍!

  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一评!说到有感情朗读更好!)

  2、小组读,互助交流学习。

  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最好!(老师巡视指导)

  3、重点读,引导情感体会。

  这篇课文太美了!谁来,把你最喜欢读的哪一句,读给大家听一听?生读。

  小雨点落在哪儿?生答:花园里(鱼池、田野,板书)(点出相应.课件)

  你还知道什么呢?生答:花儿乐得张嘴巴。(鱼儿、苗儿……简笔画板书)加重动词语气!(张、摇、拔,板书)

  怎样得张嘴巴?生答:乐得!

  哪你能带着这种“乐”的心情再来读一次吗?

  谁再来把这种“乐”的心情读出来!

  读得很好!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

  〖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生:我去过广州,我爸爸在广州打工。

  生:我和爸爸去过远安公园。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幻灯片:

  ⑴ 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看样子乌塔的`事对同学们的触动还是蛮大的。

  课文讲了是什么事呢?

  生:课文讲了“我”在罗马下了车,遇到一个叫乌塔的小朋友,她告诉“我”她一个人趁暑假游历了欧洲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希腊,她还告诉“我”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略)

  (师:如果能抓住要点,简单点说就好了。)

  生:课文讲了一个叫乌塔的小朋友一个人在外面旅游。

  (师:很精炼。)

  生:课文讲了“我”在外国旅游的时候,看到一个小朋友才14岁,就一个人到外国去旅游去了。

  (师:很完整。)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些什么感受?

  生:乌塔这么小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太了不起了。

  生:好能干啊!

  师:是啊,乌塔才14岁,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可真不简单。可是她不是随便就出国了,她还做了不少的准备呢!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还遇到什么问题吗?

  生:乌塔一个人出国旅行,她就不怕吗?遇到坏人怎么办?

  生:乌塔出国旅游要多少钱?钱从哪儿来的?

  生:她的大人难道放心她到外面去吗?

  师:是啊,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她的做法怎么看?让我们带着问题再来读课文,大胆的说说你的看法。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⑴ 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师:乌塔独自一人旅游欧洲,你怎么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乌塔这样做很了不起。(为什么呢?)她才14岁,敢一个人出国旅游。确实了不起。

  师:有不同的看法吗?(生沉默)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生:我不会这样做。如果我一个人跑到外面去玩,爸爸会打死我的。

  (笑。)

  师:乌塔为什么能一个人跑到欧洲去旅游呢?

  生:她爸爸妈妈知道,让她去的。

  (为什么她爸爸妈妈那么支持她?)

  生:因为她做了充分的准备。

  师:乌塔为了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

  生:乌塔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她还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她还自己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师:乌塔花了三年,做了这么多的准备,才能到欧洲旅游。她可不是打的无准备之仗哦。

  ⑵ 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师:乌塔为什么要一个人游欧洲呢?

  生:乌塔说: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

  师:为什么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生:电视上的都是假的。(笑)

  生:电视上的和真正的世界不一样。我上次到广州去了,看到了轮船,和电视上的就是不一样,比电视上的要大得多。还看到了大海,虽然在电视上也看到过海,但是和真正的大海比,真正的大海的浪好大,在电视上是看不到的。

  师:说得真好。有些事物要自己亲自去感知的。

  ⑶ 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师:乌塔说:中国孩子缺少很多乐趣,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她说得对,中国的孩子爸爸妈妈管得太严了。要是我们也能像乌塔一样到全国各地去旅游就好了。

  生:我觉得我们农村的最可怜。海也看不到,整天只看得到山。

  ……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

  (出示幻灯片2。)

  ⑴ 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 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 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 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 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五、布置实践作业

  (幻灯片3。)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写一篇读后感《由乌塔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查警察局电话号码 独自一人游欧洲

  给家里打电话(寄明信片)

  为旅行准备三年

  【教后反思】

  我在备这节课的时候始终把握了两点。一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只有学生充分的读书,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二是抓住重点问题,重点开展讨论。这节课抓住两个问题“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中国孩子缺少乐趣吗?”开展讨论,所谓纲举目张,带动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才是阅读课文的最高效率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10

  【作者及背景】

  作者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他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背景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中可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这种不怕时人耻笑,敢于反抗流俗不良风气,批驳错误观点,建立新的师道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关于题目】

  “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是议论体裁的一种。

  “师说”——即“说师”,解释为“说说(议议)有关老师的问题”。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特色讲解】

  1、对比论证,正误分明。本文第二段写得很精彩,运用的三组对比:

  (1)纵比:古之圣人才智多,犹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而耻学于师。

  (2)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大遗。

  (3)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通过这三组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而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引用论证,无可辩驳。本文第三段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比前文笼统的说“古之圣人”更加可信,而且用封建社会的圣人证明“学必有师”“有道即师”,这就把论敌置于无可争辩的地步。

  3、看似闲笔,实为论据。本文最后一段,寥寥数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说明写作缘起,实际上远非如此,韩愈是借对李蟠的夸赞:“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来再一次证明“学必有师”的重要性。

  4、语言表达,气势飞动。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对下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益:更。辄:就。犯:冒犯。

  B.暇:空闲。挈挈:孤独。而东:到东边去。

  C.仆:我。恒:常。幸:庆幸。

  D.被:披。已:已经。吾子:我的儿子。

  2。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

  B.愈以是得狂名。

  C.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

  D.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3.对“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仅(我)会遭到(世俗)责怪,也会因此使你受到非议。

  B。不仅我会病的,你也会病的。

  C。不仅见到他会生病,也会见到你病的。

  D。不仅仅(他)会遭到(世俗)责怪,你也会遭到责怪。

  【答案讲解】

  1。D2。AB3。A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9-04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1-07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8-05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08

语文园教案02-04

语文乐园教案02-05

语文园地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