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化学教案第十一单元复习课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第十一单元复习课,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的:
1 、知识与技能:盐的定义并会判断,复分解反应定义、范围、条件,盐的性质用途。
2 、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归纳与延伸, CO 3 2? 的检验方法,简单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生活中盐的作用的认识,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
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
难点:
物质鉴别(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方法:
讨论归纳,实验探究
药品器材: Cu Fe HCl H - 2 SO 4 NaOH Ca(OH) 2 AgNO 3 BaCl 2 CuSO 4 FeCl 3 试管、玻璃管、酒精灯、试管夹、滴管等
教学过程: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看食盐的妙用(资料卡),回忆食盐的相关知识
思路提示:
存在、制取、提纯
食盐存在广:
食盐用途多:
粗盐的提纯方法步骤:
①探究食盐水与 AgNO 3 溶液反应实验。
②设计实验除去 NaCl 中杂质 CaCl 2
③设计方案用生石灰,纯碱、水等制取 NaOH
总结碳酸(氢)盐的性质,归纳物质鉴定的一般方法
完成方程:
CaCO 3 +
Na 2 CO 3 +
HCl
NaHCO 3 +
Ca(HCO 3 ) 2 +
NaHCO 3 +
Ca(HCO 3 ) 2 +
同桌互查
①阴离子含 CO 3 2? (HCO 3 - ) 的化合物均能与酸反应放出 CO 2
(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②鉴别 CO 3 2? 的一般方法: a. 取试样; b. 加试剂; c. 观现象; d. 作结论。
①实验:向半试管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 CO 2 (变浑)→继续吹入(澄清)→均分为两试管 1 份微热,另一份加入稀 HCl ,试分析其一系列变化。
②应用:
a. 仿写:
Na 2 CO 3 +H 2 O + CO 2
NaHCO 3
b. 解释溶洞、钟乳石、石笋的成因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分析反应类型、特点、认识复分解反应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特点:
1、 化合 A+B → C
多变一
2 、分解 A → B+C
一变多
3 、置换 A+BC → B+AC 第三者
4 、复分解 AB+CD → AD+CB 调换亲
复分解反应:
①定义
②范围:一般为酸碱盐类物质之间
③条件↑、↓、 H 2 O (即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①分析以下反应能否进行,说出理由
KNO 3 +NaCl
CaCl 2 +H 2 CO 3
AgCl+NaNO 3
Cu(OH) 2 +NaCl
②练习自写 5 个以上复分解反应方程,同座交流
理解溶解性表,认识和归纳盐的性质
①看酸碱盐溶解性表,写出表中存在的盐的化学式及名称
②从表的排列方法对盐进行简单分类:
按阳离子分
按阴离子分
按可溶性分
③回顾与小结盐能与哪几类物质反应?
㈠盐的物理性质
盐大多数为无色(或白色)晶(固)体,大多数能溶于水,
㈡盐的化学性质:
1 、跟活泼金属反应 Fe+CuSO 4 =
Cu+AgNO 3 =
2 、跟酸反应
CaCO 3 +2HCl=
AgNO 3 +HCl=
3 、跟碱反应
NaOH+CuSO 4 =
Ca(OH) 2 +Na 2 CO 3 =
4 、跟盐反应
NaCl+AgNO 3 =
BaCl 2 +Na 2 SO 4 =
1 、盐溶解性表记忆方法总结交流
2 、说出下列盐的名称:
FeSO 4 FeCl 2 NaHCO 3
Ca(HCO 3 ) 2 Cu 2 (OH) 2 CO 3
FeSO 3 NaNO 2 Na 2 SO 3
KMnO 4 CuSO 4 5H 2 O
K 2 MnO 4 KAl(SO 4 ) 2 12H 2 O
3 、下列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写出方程:
①硫酸和硝酸钾 ②氢氧化钡溶液和硝酸 ③氯化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④碳酸铵溶液和盐酸 ⑤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⑥硫酸锌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
4 、有四瓶分别为 NaCl HCl NaOH Ca(OH) 2 无色溶液,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5 、有三种白色粉未 CaCO 3 Na 2 CO 3 NaHCO 3 ,请设计方案区别出来。
附幻灯片: 1 、盐的妙用, 2 、实验录像
【初中化学教案第十一单元复习课】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教案08-31
初中一年级英语下册第十一单元教案03-19
单元复习的方法介绍09-02
苏教版语文单元复习09-11
数学单元复习教案11-03
《单元复习》教学反思06-09
单元复习教学反思04-02
初中化学教案 15篇12-29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08-21
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复习课教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