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班游戏教案《翻翻棋》含反思(通用6篇)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游戏教案《翻翻棋》含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游戏教案《翻翻棋》含反思 1
活动目的:
1、复习有关汉字。
2、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3、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4、体验合作创编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棋盘一张。
2.25张用硬纸片做的棋子(稍小于棋盘格子),分别写有汉字。其中水果类5张,如:梨、苹果、桃、杏、西瓜;干果类5张,如栗子、核桃、枣、花生、榛子;蔬菜类5张,如白菜、土豆、茄子、辣椒、黄瓜;农作物5张,如玉米、小麦、高梁、水稻、大豆。另外5张不写字。
活动玩法:
1.将棋子字朝下,打乱摆放在棋盘的粗格子里,4位幼儿分别站在棋盘的一方,每人认一类棋子。(如甲找水果、乙找干果、丙找蔬菜、丁找农作物)。
2.幼儿轮流翻棋子,翻时不能让其他幼儿看见棋子上的字,翻到自己要找的棋子后,就把字翻过来,正面朝上放在自己一侧的格子里;如翻不到自己要找的棋子,仍放回原处,记住下次不去翻它。反复轮流翻棋,谁最先找够自己5枚棋子,谁为胜。
活动提示:
1.为提高游戏难度,可将5枚空棋子写上不属于上述四类的`其它汉字摆在棋盘中。
2.根据游戏需要,也可在棋子上写其它类物品的名称,如家禽类、植物类、文具类、乐器类等。
活动反思:
孩子们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活动区活动,我来到了益智区看到了李浩、陈泽涵、包昱昂、彤彤四个小朋友在玩翻翻棋,我站在一边观察孩子,只见他们有序的专注的翻着自己的棋子,不一会包昱昂赢了,他非常高兴,不一会包昱昂有些坐不住了,边说话边下座位左顾右盼,影响着其他幼儿下棋。
分析:
通过观察我介入到孩子们中间,参与孩子们游戏。包昱昂对游戏的成功感到很高兴和自豪,以至于影响以后游戏的情绪,再加上游戏本身对幼儿没有一定的挑战性,幼儿不感兴趣。于是我对幼儿说:“谁赢了?”“包昱昂。”“其他小朋友要加油了!”在我的鼓励下浩浩又赢了。我说:“第一局包昱昂赢了,第二局浩浩赢了,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记住今天谁赢了几局?你又和谁下棋呢?”在大家的争议中,我们选定了用纸写下来进行记录。于是我请浩浩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下棋记录表就这样产生了。
措施:
孩子们拿起笔记录了自己与同伴的名字、下棋的时间、输赢结果。的确,下棋记录表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为孩子们创造了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也为孩子们将来上小学制定合理计划打下了基础。
在活动区活动中,我运用了王老师讲的如何观察幼儿?如何进行主观判断?如何帮助幼儿等。活动中,通过注意观察幼儿,发现幼儿从有兴趣到游戏的不专心,通过观察我介入后,巧妙地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调整游戏的内容,使游戏内容更加有挑战性,同时运用同伴的交流增长了幼儿的经验,使幼儿真正获得发展。
大班游戏教案《翻翻棋》含反思 2
一、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帮助幼儿认识翻翻棋的棋盘布局、棋子特征,了解游戏的基本规则,知道通过翻牌配对来完成游戏。
能力目标: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能在游戏中快速记住已翻棋子的位置和图案,提升反应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棋类游戏的兴趣,愿意与同伴合作参与游戏,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制作带有常见动物、水果图案的翻翻棋若干套(每套 24 张,图案两两相同),棋盘垫(印有格子,方便摆放棋子)。
经验准备:幼儿有过简单配对游戏的经验,如卡片配对、图形配对等。
三、活动过程
导入环节(5 分钟)
教师出示翻翻棋棋子,提问:“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的卡片上有什么呀?” 引导幼儿观察卡片上的动物、水果图案,激发幼儿兴趣。接着说:“今天我们要一起玩一个有趣的‘翻翻棋’游戏,这些卡片会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哦!”
讲解示范环节(10 分钟)
(1)教师在棋盘垫上摆放好翻翻棋,讲解游戏规则:“我们要把棋子都反过来放在格子里,每次每个小朋友只能翻两张棋子,如果两张棋子的图案一样,就可以把它们拿走;如果不一样,就要把它们再翻回去,让下一个小朋友来翻。”
(2)教师邀请 1-2 名幼儿上台,进行游戏示范,边示范边强调规则,如 “翻棋子的时候要轻轻翻,不要把其他棋子弄乱”“记住自己翻的棋子图案,说不定下次能找到一样的呢”。
幼儿游戏环节(15 分钟)
(1)将幼儿分成 4-5 组,每组发放一套翻翻棋和棋盘垫,让幼儿分组进行游戏。
(2)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对遵守规则、积极参与的幼儿给予表扬;对不熟悉规则的幼儿,耐心再次讲解规则,帮助其参与游戏。
(3)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互相提醒规则,如 “你刚才翻了两张不一样的',要翻回去哦”,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结束环节(5 分钟)
(1)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整理棋子,将棋子分类放回盒子里。
(2)请幼儿分享游戏感受,提问:“今天玩翻翻棋开心吗?在游戏中你有没有找到一样图案的棋子呀?” 引导幼儿大胆表达,教师总结游戏情况,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
四、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幼儿熟悉的图案为载体,降低了游戏难度,大部分幼儿能快速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积极参与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得到了较好锻炼,如有的幼儿能记住之前翻到的图案位置,下次翻牌时能准确找到相同图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幼儿在翻棋时动作较粗鲁,容易弄乱其他棋子;还有个别幼儿在游戏中过于着急,不等待其他幼儿,出现争抢棋子的情况。
改进方向:下次活动前,可先强调翻棋的正确动作,通过情景演示让幼儿知道如何轻轻翻棋;在分组时,合理搭配能力不同的幼儿,让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同时制定简单的奖惩机制,如遵守规则的小组可以获得 “文明游戏小勋章”,减少争抢现象。另外,可适当增加棋子数量或更换更复杂的图案,提升游戏难度,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
大班游戏教案《翻翻棋》含反思 3
一、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进一步巩固翻翻棋的游戏规则,让幼儿知道在团队合作中如何配合完成游戏,了解竞争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中与同伴商量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幼儿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正确看待竞争结果,胜不骄、败不馁,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两套大型翻翻棋(图案为幼儿熟悉的卡通角色,如奥特曼、佩奇等),划分两个游戏区域,制作 “胜利小组” 锦旗一面。
经验准备:幼儿已掌握翻翻棋的`基本玩法,有过小组合作游戏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5 分钟)
教师创设 “翻翻棋大挑战” 的情境,说:“今天我们要分成两个小队,开展翻翻棋比赛,看看哪个小队能更快找到所有相同图案的棋子,成为‘翻翻棋小冠军’,冠军小队还能获得锦旗哦!” 引导幼儿自主组队,分成 “阳光队” 和 “彩虹队”。
规则强调与策略讨论(8 分钟)
(1)教师再次强调游戏规则,并补充团队合作规则:“每个小队的小朋友要互相帮助,翻棋前可以和队友商量,记住队友翻到的棋子位置,一起想办法找到相同的棋子。”
(2)组织各小队讨论游戏策略,如 “谁先翻棋”“怎么记住棋子位置” 等,教师到各小队倾听,给予建议,如 “可以让记忆力好的小朋友多记住一些棋子位置”。
团队比赛环节(17 分钟)
(1)两个小队分别在各自的游戏区域开始比赛,教师担任裁判,记录比赛时间和各小队找到的相同棋子数量。
(2)比赛过程中,鼓励幼儿互相沟通,如 “我刚才在这边翻到了佩奇,你再看看那边有没有”,提醒幼儿遵守比赛规则,不干扰对方小队。
(3)当其中一个小队找到所有相同棋子时,比赛暂停,教师宣布比赛结果,为胜利小队颁发锦旗,同时引导失败小队不要气馁,说:“虽然这次没有赢,但你们在游戏中互相帮助,也很厉害,下次继续努力!”
总结与分享(5 分钟)
(1)请胜利小队分享合作经验,如 “我们小队会互相告诉棋子的位置,所以找得很快”,请失败小队说说可以改进的地方,如 “下次我们要更快速地沟通”。
(2)教师总结:“不管是赢还是输,重要的是我们在游戏中学会了和同伴合作,这才是最棒的!”
四、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团队比赛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游戏积极性,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在比赛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能主动与同伴商量策略,互相帮助,如有的幼儿会主动提醒队友已翻棋子的位置,体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但也发现,个别幼儿在比赛中过于关注结果,一旦小队落后就会情绪低落,甚至指责队友;还有部分幼儿在沟通时声音过大,影响了其他小队的游戏。
改进方向:在下次活动前,可开展 “正确看待输赢” 的讨论活动,通过故事、情景表演等方式,让幼儿明白比赛的意义在于享受过程、学会合作,而不是只看重结果;同时,制定 “文明沟通” 的规则,如沟通时要小声,不影响他人,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可增加比赛的轮次,让每个小队都有更多机会参与,减少因一次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
大班游戏教案《翻翻棋》含反思 4
一、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将数学认知融入翻翻棋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数字、数量对应关系,认识简单的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提升数学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能在翻棋过程中快速判断数字、图形是否相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与游戏的结合乐趣,喜欢参与数学相关的游戏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制作主题翻翻棋,分为数字款(印有 1-10 的数字,每个数字两张,数字旁配有对应数量的图形)和图形款(印有圆形、方形、三角形,每种图形两张,图形颜色不同),各准备 2-3 套;制作数学认知小卡片(印有数字和图形,用于游戏前复习)。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 1-10 的数字,能点数 5 以内的数量,认识常见的基本图形。
三、活动过程
数学复习导入(7 分钟)
教师出示数学认知小卡片,带领幼儿复习数字和图形:“小朋友们,看看这张卡片上的数字是几呀?它旁边有几个小圆形呢?”“这个图形是什么形状的?和你身边的什么东西形状一样呀?” 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巩固数字、数量对应关系和图形认知,为后续游戏做铺垫。
游戏讲解与示范(10 分钟)
(1)教师介绍主题翻翻棋:“今天我们的翻翻棋有两种,一种上面有数字和小图形,另一种上面有不同形状的图形。玩数字翻翻棋时,要找到数字相同且旁边小图形数量一样的棋子;玩图形翻翻棋时,要找到形状相同的棋子,不管颜色哦!”
(2)教师分别示范两种翻翻棋的玩法,先玩数字翻翻棋,翻出一张印有 “3” 和 3 个圆形的棋子,说:“我翻到了数字 3,旁边有 3 个圆形,谁能帮我找到另一张数字 3 和 3 个圆形的棋子呀?” 邀请幼儿上台配合示范,再示范图形翻翻棋的玩法。
分组游戏环节(18 分钟)
(1)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玩数字翻翻棋,一组玩图形翻翻棋,每组发放对应棋子和棋盘垫,幼儿自主选择搭档进行两人一组的游戏。
(2)教师巡回指导,针对数字翻翻棋组,重点关注幼儿是否能准确对应数字和数量;针对图形翻翻棋组,观察幼儿是否能正确识别图形,不受颜色干扰。
(3)游戏进行 10 分钟后,两组幼儿交换游戏,让幼儿都能体验两种主题的翻翻棋。
总结与拓展(5 分钟)
(1)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在玩数字翻翻棋时,你们是怎么找到相同棋子的呀?”“玩图形翻翻棋时,有没有因为颜色不一样而找错的呀?” 引导幼儿分享游戏中的发现,巩固数学认知。
(2)教师拓展:“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数字和图形,比如我们的书本是方形的,时钟是圆形的,下次我们可以一起找找生活中的数字和图形哦!”
四、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将数学认知与翻翻棋游戏有机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巩固了数字、数量对应关系和图形认知,避免了单纯数学学习的枯燥性,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在游戏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能准确判断数字和数量是否对应,正确识别图形,但也有部分幼儿在数字翻翻棋中,只关注数字,忽略了数量,如翻到数字 “5”,但旁边小图形数量是 4,也会认为和数字 “5”、数量 5 的棋子相同;还有个别幼儿在图形翻翻棋中,仍会受颜色影响,认为颜色不同、形状相同的棋子不是相同的。
改进方向:下次活动前,可增加数字与数量对应、图形与颜色区分的预热小游戏,如 “数字找朋友”“图形分类” 等,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在制作数字翻翻棋时,可将数量图形的大小、颜色做区分,让幼儿更清晰地看到数量差异;对于容易受颜色干扰的幼儿,可单独进行引导,通过对比不同颜色但相同形状的物品,让幼儿明白形状是判断的关键。此外,可增加数字和图形结合的翻翻棋,如印有数字和对应形状的棋子,提升游戏的综合性和难度。
大班游戏教案《翻翻棋》含反思 5
一、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让幼儿在翻翻棋游戏中,能清晰描述棋子上的图案内容,学习运用简单的形容词、句子进行表达,丰富词汇量。
能力目标: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能认真倾听同伴的描述,根据描述找到对应的棋子。
情感目标:鼓励幼儿大胆开口表达,增强语言表达的自信心,愿意与同伴通过语言交流合作完成游戏。
二、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制作带有场景性图案的翻翻棋,如 “公园场景”(印有小朋友荡秋千、小猫追蝴蝶、爷爷打太极等图案)、“家庭场景”(印有妈妈做饭、爸爸看书、宝宝玩玩具等图案),各准备 2 套;制作 “语言小达人” 贴纸若干。
经验准备:幼儿有过描述简单图案的经验,能说出图案中的人物、动作等基本要素。
三、活动过程
情境谈话导入(6 分钟)
教师出示 “公园场景” 的翻翻棋棋子,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公园吗?在公园里你们看到过什么呀?” 引导幼儿回忆公园场景,自由发言。接着说:“今天我们的翻翻棋上也有很多公园和家里的场景,我们不仅要找相同的棋子,还要把棋子上的事情说清楚,看看谁是‘语言小达人’!”
游戏规则讲解与示范(10 分钟)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我们先把棋子反过来放在棋盘上,轮到谁翻棋时,先翻第一张棋子,然后用好听的话把棋子上的图案说出来,比如‘这张棋子上有一个小朋友在荡秋千’,再翻第二张棋子,如果两张棋子图案相同,就把它们拿走,并且再描述一次第二张棋子的图案;如果不一样,就要把它们翻回去,让下一个小朋友来描述和翻棋。”
(2)教师示范游戏,翻出一张 “妈妈做饭” 的棋子,描述:“这张棋子上有妈妈,她穿着围裙,正在厨房里做饭,锅里好像还有香喷喷的饭菜呢!” 再翻另一张棋子,若不同,就说:“这张是爸爸在看书,和妈妈做饭不一样,我要把它们翻回去啦。” 邀请幼儿上台尝试描述,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如 “你可以说说小猫在做什么呀”。
幼儿游戏与表达环节(19 分钟)
(1)将幼儿分成 3-4 组,每组发放一套场景翻翻棋,幼儿轮流进行游戏,每人每次翻棋后都要描述图案。
(2)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幼儿的语言表达情况,对描述完整、用词丰富的幼儿给予 “语言小达人” 贴纸奖励;对表达不完整的幼儿,进行引导,如 “你可以说说这个小朋友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吗”“小猫在哪里追蝴蝶呀”。
(3)鼓励幼儿互相倾听,当同伴描述不清楚时,其他幼儿可以礼貌地提问,如 “你说的那个东西在哪里呀”,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
分享与总结(5 分钟)
(1)游戏结束后,邀请获得 “语言小达人” 贴纸的幼儿上台,再次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棋子图案,展示语言表达成果。
(2)教师总结:“今天小朋友们不仅玩了好玩的翻翻棋,还学会了用很多好听的话描述图案,你们都是厉害的‘语言小达人’!以后我们看到有趣的事情,也要大胆地说出来哦。”
四、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让幼儿描述翻翻棋图案,有效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在游戏中愿意开口说话,描述的内容也逐渐丰富,从简单的 “有小朋友” 发展到 “有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小朋友在公园里荡秋千”。大部分幼儿能认真倾听同伴的描述,根据描述寻找棋子,倾听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幼儿性格内向,不敢大胆描述,声音很小;还有部分幼儿在描述时会出现语句不连贯、用词重复的情况,如 “就是那个,那个小朋友在玩,在玩秋千”。
改进方向:下次活动前,可开展 “勇敢说出来” 的语言活动,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鼓励内向的幼儿大胆表达,同时教给幼儿简单的表达技巧,如 “先说有谁,再说在做什么,最后说在哪里”;在游戏过程中,对内向的幼儿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耐心,先让他们描述简单的图案,逐渐增加难度;对于语句不连贯的幼儿,可通过复述的方式,帮助他们梳理语言,如教师重复幼儿的描述,再引导幼儿跟着说一遍,逐渐提高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外,可制作更多不同场景的翻翻棋,如 “超市场景”“幼儿园场景”,丰富幼儿的描述内容,进一步拓展词汇量。
大班游戏教案《翻翻棋》含反思 6
一、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让幼儿明确专注力在翻翻棋游戏中的重要性,知道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找到相同的棋子。
能力目标:通过游戏训练幼儿的专注力,延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提升幼儿在干扰环境下的专注能力。
情感目标:让幼儿在专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我效能感,愿意在其他活动中也保持良好的专注力。
二、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制作常规翻翻棋(图案为简单的几何图形、颜色块,减少图案干扰)3-4 套,准备轻柔的背景音乐(如轻音乐)、轻微的干扰声音(如轻声说话声、翻书声)的录音;制作 “专注小明星” 荣誉证书若干。
经验准备:幼儿已熟练掌握翻翻棋基本玩法,有在安静环境下进行游戏的经验,对 “专注” 有初步理解(如知道 “认真做事不说话” 就是专注)。
三、活动过程
趣味导入(6 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 “小蚂蚁搬食物” 的动画片段(片段中蚂蚁专注搬食物,不受周围小虫子干扰),提问:“小蚂蚁是怎么把食物搬回家的呀?它有没有被旁边的小虫子吸引走呀?” 引导幼儿说出 “小蚂蚁很认真,没有分心”。接着引出主题:“今天我们玩翻翻棋也要像小蚂蚁一样,集中注意力找棋子,看看谁能成为‘专注小明星’!”
规则讲解与专注力引导(10 分钟)
(1)教师展示翻翻棋,强调游戏核心要求:“这次玩翻翻棋,我们要比谁更专注 —— 翻棋时眼睛只看自己的.棋子,不东张西望;别人翻棋时不说话、不打扰,认真记住棋子位置。老师会播放轻轻的音乐,有时候还会有小小的声音,我们要像小蚂蚁一样,不受这些声音干扰哦!”
(2)教师邀请 2 名幼儿进行示范,先在无干扰环境下试玩 1 轮,再播放轻微干扰声音,观察幼儿是否能保持专注,对专注的幼儿及时表扬:“你刚才听到小声音的时候,还是认真找棋子,太专注啦!”
分层专注力游戏(20 分钟)
(1)第一轮:安静环境游戏(8 分钟)
将幼儿分成 4 组,每组发放一套翻翻棋,在无干扰环境下开始游戏。教师巡回观察,重点记录幼儿专注时长(如是否能连续专注 5 分钟不分心),对分心的幼儿轻声提醒:“你看,你的棋子在等你认真找它呢!” 游戏结束后,每组评选 1 名 “初步专注小能手”。
(2)第二轮:干扰环境游戏(12 分钟)
播放轻柔背景音乐,穿插轻微干扰声音(每 2 分钟播放 1 次,每次持续 30 秒)。教师提醒幼儿:“现在有小声音啦,我们要像小蚂蚁一样,不受干扰,继续找棋子!” 游戏过程中,对能抵抗干扰的幼儿发放 “抗干扰小贴纸”,对再次分心的幼儿,用手势(如食指放在嘴边 “嘘” 的动作)提醒,帮助其重新集中注意力。
总结与颁奖(4 分钟)
(1)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分享感受:“刚才有小声音的时候,你是怎么保持专注的呀?” 引导幼儿说出 “我只看棋子”“我没听小声音” 等,强化 “专注” 的方法。
(2)根据幼儿表现,颁发 “专注小明星” 荣誉证书(每组 2-3 名),并总结:“不管是玩游戏还是画画、吃饭,只要像今天这样集中注意力,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四、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动画导入、分层干扰游戏,有效帮助幼儿理解 “专注” 的意义,大部分幼儿能在安静环境下保持 5-8 分钟专注,约 60% 的幼儿能在轻微干扰下维持专注。活动中,“抗干扰小贴纸” 和 “专注小明星” 证书极大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部分原本容易分心的幼儿也能主动调整状态。
但存在不足:一是个别幼儿对干扰声音好奇,反而会主动寻找声音来源,导致分心;二是干扰声音强度控制不够精准,部分声音过轻,幼儿未察觉,达不到训练效果;过响则让幼儿产生紧张感,影响游戏体验。
改进方向:下次活动前,可先开展 “听声音辨来源” 的预热游戏,让幼儿了解干扰声音的特点,减少好奇心;提前测试干扰声音强度,确保声音既能被察觉,又不刺耳;对容易被声音吸引的幼儿,可在其座位旁放置 “专注小提醒卡”(卡片上画有专注的小蚂蚁),帮助其视觉提示自己保持专注。此外,可增加 “专注时长挑战”(如从 5 分钟逐步提升到 10 分钟),循序渐进提升幼儿专注力。
【大班游戏教案《翻翻棋》含反思】相关文章:
大班游戏教案翻翻棋教案04-25
翻翻棋大班教案07-26
《翻翻棋》大班教案05-09
大班优秀游戏教案《翻翻乐》08-05
大班体育教案《布袋游戏》含反思09-29
大班音乐游戏教案《开锁》含反思07-29
大班户外游戏活动教案含反思04-17
大班优秀游戏教案《爬》含反思11-01
大班游戏教案《找朋友》含反思10-08
大班游戏教案《快乐连体人》含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