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 1
准备材料:
水、一个玻璃杯、一张白纸。
实验步骤:
在玻璃杯中装满水,把杯子拿到阳光可以照射到的窗台上;
把纸放到阳光透过杯子投射进来的地方,这样在纸上就可以看到彩虹的色彩。
实验中的科学:
光线被水折射了,因而投射到纸上的颜色是阳光被分解之后的颜色,原理跟天空中彩虹的形成是一样的。当阳光以40到42度的角度照射空中的水珠时,阳光通过水珠时发生折射,投射到空中形成了彩虹。
知识问答:彩虹为什么总是弯曲的?
想象你看着东边的彩虹,太阳在从背后的西边落下。白色的阳光(彩虹中所有颜色的组合)穿越了大气,向东通过了你的头顶,碰到了从暴风雨落下的水滴。当一道光束碰到了水滴,会有两种可能:一是光可能直接穿透过去,或者更有趣的是,它可能碰到水滴的前缘,在进入时水滴内部产生弯曲,接着从水滴后端反射回来,再从水滴前端离开,往我们这里折射出来。这就是形成彩虹的光。
水滴对光的反射,折射加色散形成彩虹。色散后不同色光出射的方向不同,对一个水滴出射的光我们只有站在特定的观察点上才能看见特定的颜色光,而我们平时是站在固定的观察点上去看空中多个水滴,这样,不同水滴中出射的同一种色光能够到达眼睛,这些水滴必然是在空中排成圆弧(相对观察者讲)。如果观察点移动,就由一组新的水滴构成一个新的圆弧,其实我们每个人看到的并不是同一个彩虹。
光穿越水滴时弯曲的'程度,端视光的波长(即颜色)而定——红色光的弯曲度最大,橙色光与黄色光次之,依此类推,弯曲最少的是紫色光。
每种颜色各有特定的弯曲角度,阳光中的红色光,折射的角度是42度,蓝色光的折射角度只有40度,所以每种颜色在天空中出现的位置都不同。
若你用一条假想线,连接你的后脑勺和太阳,那么与这条线呈42度夹角的地方,就是红色所在的位置。这些不同的位置勾勒出一个弧。既然蓝色与假想线只呈40度夹角,所以彩虹上的蓝弧总是在红色的下面。
彩虹之所以为弧型这当然与其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样这也与地球的形状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地球表面为一曲面而且还被厚厚的大气所覆盖,在雨后空气中的水含量比平时高,当阳光照射入空气中的小水滴形成了折射,同时由于地球表面的大气层为一弧面从而导致了阳光在表面折射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弧形彩虹!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 2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
活动准备:
1.喷雾器,透明玻璃杯,清水,白纸,平面镜,三棱镜,手电筒……
2.准备制造彩虹的步骤图。
3.准备教育挂图《主题活动·彩色世界·人造彩虹》。
活动过程:
1.教师让幼儿猜谜语,引出活动的主题。
2.教师利用手电筒和三棱镜把光折射到墙壁上,让幼儿观察人造彩虹的`的颜色,引发幼儿制造彩虹的兴趣。
3.教师出示制造彩虹的教育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4.向幼儿介绍制造彩虹的方法步骤及需要的材料,并提出实验要求。
A.利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制造彩虹。
B.将一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盛清水斜搁在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地上放一张白纸,调整玻璃杯的角度和白纸的位置,直到白纸上出现彩虹。
C.让太阳光斜入水盆,平面镜斜置在水盆里,观察墙上光线的变化。
D.利用手电筒、三棱镜重复实验。
5.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材料,工具,玩制造彩虹的游戏。
6.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互相交流制造彩虹的过程与结果。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 3
活动内容:
人造彩虹
重点领域:
科学
教案目的:
1、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
教案准备:
肥皂水、吹泡泡工具、CD盘、镜子、油、带亮片的衣服等
教案流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你见过彩虹吗?在哪里看见过彩虹?它漂亮吗?它有哪些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彩虹出现的时间很短暂也很少,那我们来试试自己制造彩虹吧。
二、认识操作材料,第一次操作容易制造的材料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光碟、三菱镜,衣服)
1、现在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看看能不能制造出彩虹?(幼儿操作)
刚才你玩了什么?有没有制造出彩虹来?你是怎么制造的?(我玩的光碟,把光碟转动就能看见彩虹了。)(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
2、刚才还有小朋友没制造出彩虹,请你按照刚才小朋友说的方法再来玩一玩。
请第一次没制造出彩虹的幼儿来说说这次你有没有发现彩虹?你是怎么发现的?
幼儿之间交换材料制作彩虹。
三、第二次操作不容易制造彩虹的材料
老师这儿还有许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油、笔杆、瓶子、水、镜子)
1、幼儿自由选择一种材料来玩一玩。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个别幼儿进行讲述。如:笔杆彩虹:阳光通过透明的圆珠笔杆射到白纸上,转动笔杆到一定的.角度白纸上就会出现“彩虹”。
2、再次操作
再次来玩一玩,说说你玩的是什么材料?是怎么玩的?你发现“彩虹”了吗?是怎么发现的?
谁用油制作出彩虹来?老师给地上的油加一点热水,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你有没有发现彩虹?
四、游戏:吹泡泡
小朋友制造的彩虹真漂亮。你们有没有玩过吹泡泡?在泡泡上也能找到彩虹吗?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你在泡泡上看见了什么?(彩虹)有哪些颜色?从不同的角度看,泡泡上的颜色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颜色也在变)幼儿游戏,发现泡泡上颜色的变化。此教学活动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材料事先自己能够寻找出彩虹,并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引导幼儿大胆地进行探索。让孩子们主动的发现彩虹的存在。活动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提供的材料也由易到难,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简单三十分钟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喝家长一同配合,在平时的生活中让孩子寻找发现“彩虹”的足迹,延伸活动课套房材料让幼儿再次地去探索。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 4
设计意图:
在一个雨过天晴的下午,我带着孩子们出去散步。突然,晖晖小朋友指着天空的彩虹说:“老师,天上有一座美丽的小桥。”孩子们被他的喊声吸引住了,都不约而同地抬头观看着,议论着。我告诉他们,那叫“彩虹”。可是一会儿彩虹不见了,孩子们都感到很遗憾。在以后的日子里经常问我:“老师,天上怎么没彩虹啦,我们好喜欢看美丽的彩虹,为满足孩子的愿望,我特意设计了本次活动“人造彩虹”。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彩虹的形成,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从外至内分别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2、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
3、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
1、事先观察过彩虹。
2、彩虹图案若干
3、课件:彩虹的形成。
4、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5、供幼儿制作“彩虹”的材料:三棱镜、肥皂泡、镜子、浅盘、七种颜料等。
三、活动过程:
(一)、猜谜活动: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想一想、猜一猜这是什么?
(一条长桥架天空,太阳在西桥在东,数数颜色倒不少:红、橙、黄、绿、清、蓝、紫。)
2、师:“彩虹是什么样子的?有几种颜色?”
幼儿回答后出示彩虹图案,幼儿观察讲解。
师:“这些颜色你们在哪儿见过呢?你们喜欢彩虹的颜色吗?为什么?”
“为什么天气好的时候没有彩虹,只有夏天下过雨后才有呢?”
(二)、课件:“彩虹的形成”
播放课件
请幼儿看电视,听讲解:彩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夏天常常下雷雨与阵雨,雨过天晴后天空中还飘浮着许多小水滴,当太阳光射到半空中的小水滴,光线被折射与反射,天空中就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它就是“美丽的彩虹”。
师根据画面提问:“彩虹有几种颜色?”
“最外面是什么颜色?都有哪些颜色?”
师幼共同小结:彩虹有七种颜色,从外至内分别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三)、制造“人造彩虹”
师:“好!刚才你们看了彩虹的形成,那你们想要一条属于自己的‘彩虹’吗?我们就自己动手制造彩虹,好不好?”
老师端出准备好的一盆水,放在太阳底下,然后把一面小镜子斜放入水中。最后让小朋友观看天花板,果然出现了红、橙、黄、绿、清、蓝、紫的彩虹,而且在晃动。小朋友高兴极了,“你们也想自己造一条自己的彩虹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材料(边讲边出示)三棱镜,肥皂水瓶子、镜子、白纸、七彩颜料等。希望你们分别用这些材料造彩虹”。
(四)、幼儿动手操作,老师作适当的提示。
1、三棱镜:在阳光下能照出许多颜色,如果背对光,也能照出但色彩微弱。
2、肥皂泡:在阳光下能照出许多颜色,“彩虹”就出现了。
3、房间里彩虹:在浅盘里装上水,把镜子斜放进盘子,然后对准太阳转动盘子,让太阳射到镜子上,调整镜子的角度,“彩虹”就出现在墙壁上。
4、将七种颜料滴进水里,用小棍轻轻搅动,将白纸平放靠近水面,使七彩颜色印到白纸上,晒干后成为“彩虹”。
(五)、交流实验结果。
1、请幼儿互相欣赏“人造彩虹”。
2、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演示自己制造“彩虹”的.过程。
(六)、小结:
今天,小朋友想出了制造“彩虹”的多种方法,一定很高兴吧!老师知道你们很会动脑筋,制造彩虹的方法很多,除了今天的方法,你们还可以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制造彩虹。如:在晴朗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的方向,用喷雾器喷水,能形成彩虹。晴天在喷水池散步时,喷水池旁边也会出现彩虹等等。总之,制造“彩虹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你们大胆尝试,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就会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体验,并发现“彩虹”。从而激发你们的乐趣!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 5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式制造“彩虹”。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2.部分制造“彩虹”的材料:镜子、浅盘、透明的圆珠笔笔杆、水、七彩颜料等。
活动过程
1.产生兴趣。
――有个小朋友在雨过天晴的`日子里看到过一条美丽的彩虹,可是它一会儿就消失了。这个小朋友感到很遗憾。他就非常想要一条属于自己的彩虹。
――启发幼儿为这位爱彩虹的小朋友想办法。
2.人造彩虹的诞生。
――提供各种材料,引导幼儿想出各种方法尝试制造“彩虹”。如:房间里的彩虹。在浅盘里装上水,把镜子斜放进盘子,然后对准太阳转动盘子,使太阳射到镜子上,调整镜子的角度,“彩虹”就会出现在墙壁上。
一滴油彩虹。在一盘水上放一滴油,也会有产生“彩虹”效应,但这需要耐心调整观看的角度。
笔杆彩虹。让阳光通过透明的圆珠笔笔杆射到白纸上,小心地转动笔杆,白纸上就会出现“彩虹”了。
3.交流实验结果。
――制造出“彩虹”后,请幼儿互相欣赏。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演示自己制造彩虹的过程。
――我们不仅帮助了那个小朋友,而且连我们自己也能轻松地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彩虹了。
活动建议
1.人造彩虹的制造方式多种多样,应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使他们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2.若幼儿对制造彩虹的过程非常感兴趣,教师可延长活动时间,允许孩子充分探究。
3.其他制造彩虹的方法:如在晴朗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的方向,用喷雾器喷水,能形成“彩虹”:将七种颜色的油画颜料滴进水里,用小棍轻轻搅动,制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花纹,将白纸平放靠近水面,使七彩颜料印到白纸上,晾干后成为彩虹画。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人造彩虹现象,理解光的色散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精神。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成功完成人造彩虹实验,清晰解释光的色散原理。
2.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深入理解光的不同颜色对应不同频率和波长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展示一些美丽的彩虹图片,提问学生:“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
讲述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的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人造彩虹实验。
2. 实验准备(5分钟)
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玻璃三棱镜、一张白色的'硬纸板、手电筒。
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的用途,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如不要用手电筒直射眼睛等。
3. 实验演示(10分钟)
将白色硬纸板平铺在桌面上。
用手电筒水平照射玻璃三棱镜,让光线从三棱镜的一侧面射入。
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折射后的光线投射到白色硬纸板上。
引导学生观察硬纸板上出现的彩色光带,即人造彩虹。
4. 原理讲解(10分钟)
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彩色光带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讲解光的色散原理:太阳光(或手电筒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颜色的光在折射时偏折程度不同。当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折射作用,不同颜色的光被分开,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形成彩虹。
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雨后彩虹,进一步解释光的色散现象。
5. 拓展与总结(10分钟)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除了三棱镜,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制造出人造彩虹?”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光的色散原理和实验现象,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实验教学,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在原理讲解部分,对于光的频率和波长与颜色的关系,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后续可通过更多实例或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利用水和镜子制造人造彩虹的方法,深入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
2. 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顺利完成水和镜子制造人造彩虹的实验,清晰阐述实验中光的折射和反射过程。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折射和反射时角度变化对彩虹形成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演示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雨后彩虹的视频,提问:“我们能不能自己动手制造出彩虹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实验准备(5分钟)
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如鱼缸或大碗)、一面小镜子、水、白色墙壁或白色纸板。
向学生展示实验材料,说明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如小心使用镜子,避免破碎划伤等。
3. 实验演示(10分钟)
将玻璃容器装满水。
把小镜子斜放在水中,使镜子的一部分露出水面。
让阳光(或手电筒光)照射在水中的镜子上,调整镜子和容器的角度。
引导学生观察白色墙壁或纸板上出现的彩虹。
4. 原理讲解(10分钟)
提问学生:“在这个实验中,光经历了哪些过程才形成了彩虹?”引导学生思考。
讲解原理: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折射;在镜子表面发生反射;再从水中进入空气,又一次发生折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折射时偏折程度不同,经过多次折射和反射后,光被分解成不同颜色,从而形成彩虹。
利用光路图,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折射、反射情况。
5. 拓展与总结(10分钟)
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后,改变水的深度、镜子的角度等,观察彩虹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总结本节课实验和原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与光有关的有趣现象。
五、教学反思
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镜子角度的调整不够熟练,影响了彩虹的出现效果。下次教学可增加小组互助环节,让学生相互学习和指导,提高实验成功率。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利用喷雾器制造人造彩虹,理解光的散射原理。
2.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成功利用喷雾器制造出人造彩虹,准确解释光的散射原理。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颜色光在散射过程中的表现差异。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展示一些喷雾景观中出现彩虹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喷雾的时候会出现彩虹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实验。
2. 实验准备(5分钟)
实验材料:一个喷雾器(如浇花用的喷雾器)、阳光充足的户外场地(或明亮的室内光源)。
向学生说明喷雾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如不要将喷雾喷到他人身上等。
3. 实验演示(10分钟)
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果在室内,选择靠近强光的位置)。
背对阳光,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
引导学生观察水雾中出现的彩虹。
4. 原理讲解(10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喷水雾能看到彩虹?”
讲解光的散射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水雾中的`小水滴上时,光发生散射。不同颜色的光由于波长不同,散射的角度也不同。波长较长的光(如红色)散射角度较小,波长较短的光(如紫色)散射角度较大,从而形成彩虹。
用简单的示意图向学生解释光的散射过程。
5. 拓展与总结(10分钟)
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出现类似光散射形成的彩色现象?”
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和原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物理现象。
五、教学反思
本次实验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光线强度、水雾大小等。下次教学可提前对环境进行更细致的测试和调整,确保实验效果的稳定性。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光盘实验制造人造彩虹,了解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探索热情,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利用光盘成功制造出人造彩虹,初步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难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验中的体现。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操作法、类比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展示一些光盘表面呈现彩色条纹的'图片,提问:“光盘上为什么会有这些漂亮的彩色条纹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实验。
2. 实验准备(5分钟)
实验材料:一张废弃的光盘、手电筒、黑暗的房间(或遮光性好的环境)。
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强调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实验的重要性,以及使用手电筒的注意事项。
3. 实验演示(10分钟)
进入黑暗的房间,关闭门窗,拉上窗帘,确保环境黑暗。
用手电筒照射光盘的背面(有数据的一面)。
调整手电筒和光盘的角度,让反射光投射到白色墙壁或屏幕上。
引导学生观察墙壁或屏幕上出现的彩色条纹,即人造彩虹。
4. 原理讲解(10分钟)
用类比的方法向学生讲解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把光想象成水波,当两列或多列水波相遇时,会相互叠加,在某些地方加强,在某些地方减弱,这就是干涉。而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会偏离直线传播路径,绕过障碍物或小孔继续传播,这就是衍射。光盘上的细小凹槽相当于很多小孔,光照射到光盘上时,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不同颜色的光由于波长不同,干涉和衍射的情况也不同,从而形成彩色条纹。
用简单的动画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光的干涉和衍射过程。
5. 拓展与总结(10分钟)
让学生思考:“除了光盘,还有哪些物体表面可能会出现类似的彩色条纹?”
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和原理,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光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讲解过程中,应多结合生活实例和简单的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可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学会利用肥皂泡制造人造彩虹,理解薄膜干涉原理。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物理现象的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成功吹出带有彩色条纹的肥皂泡,解释薄膜干涉原理。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肥皂泡薄膜厚度变化与彩色条纹形成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展示一些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彩色的图片,提问:“肥皂泡为什么会有这么漂亮的颜色呢?”引起学生兴趣,导入实验。
2. 实验准备(5分钟)
实验材料:肥皂液、吸管、干净的盘子。
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的制作方法(如果需要自制肥皂液),强调在吹肥皂泡时不要将肥皂液弄到眼睛里等安全事项。
3. 实验演示(10分钟)
将吸管蘸取肥皂液,在盘子上方轻轻吹出肥皂泡。
引导学生观察肥皂泡表面出现的彩色条纹,尤其是在阳光下或明亮的灯光下。
4. 原理讲解(10分钟)
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肥皂泡上的彩色条纹是怎么形成的呢?”组织学生讨论。
讲解薄膜干涉原理:肥皂泡表面是一层很薄的.薄膜,当光照射到肥皂泡薄膜上时,一部分光在薄膜的外表面反射,一部分光进入薄膜在薄膜的内表面反射,这两部分反射光相互干涉。由于肥皂泡薄膜的厚度不均匀,在不同位置,两部分反射光的路程差不同,当路程差满足一定条件时,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干涉条纹。
用简单的光路图向学生展示光在肥皂泡薄膜上的反射和干涉过程。
5. 拓展与总结(10分钟)
让学生尝试改变肥皂泡的大小、薄膜的厚度(如通过多次蘸取肥皂液),观察彩色条纹的变化。
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和原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更多与薄膜干涉有关的现象,如油膜在水面上形成的彩色图案等。
五、教学反思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过于关注吹肥皂泡的过程,而忽略对彩色条纹的观察。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提醒他们注意观察肥皂泡表面的颜色变化,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相关文章:
人造彩虹作文10-13
[精]人造彩虹作文12-11
物理小实验02-29
人造雪的小实验作文(通用15篇)04-23
(实用)人造彩虹作文8篇08-30
初中物理小实验教学总结06-21
物理小实验作文(通用23篇)10-16
越人造车寓言小故事10-09
趣味实验作文12-01
风的小实验教案参考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