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25年中学生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就能让作文充满真与情;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就能使作文词句畅达,妙语连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积累作文素材,欢迎大家阅读!
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方法
一、阅读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强调广泛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学习成千上万成功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阅读积累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从课本中积累素材。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不论是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从表现技巧上看,都是中学生学写作文的蓝本。所以,认真阅读教材,充分运用课文,跟着课文学作文,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比如写人,可从《台阶》中学写以事表现人;可从《俗世奇人》中学用夸张手法突现人物特点,使人物鲜活而有个性;可从《范进中举》中学用对比手法刻画人。可以学《邓稼先》由点到面综述与专项相结合;可以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时段多角度只评人物的一个方面;还可以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把对人物的评价糅进对他的外貌、行动描写中。
比如写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写事文的典型结构,事中寓理,理从事来;想把事写得感人可以学《背影》,描写时不断注入与强化个人的感受;想把事写得生动吸引人可以学《社戏》,一波三折造波澜。
再比如写景,《春》、《济南的冬天》便是很好的范例。
可见,我们的习作范例,在课文这个“聚宝盆”中都是可以找到的。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教材中的例子质量虽然高,但数量有限,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要多读古人写的诗词歌赋,多读今人写的优美诗文,多读中外精美的小说,多读报刊杂志上的时文。在读的同时,要多记,记下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记下名言名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在积累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因为词语可以组成千姿百态的句子,形成千差万别的篇章。当然,积累绝不仅仅是字词篇章的积累,同时更要注意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
二、生活积累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那么,如何进行生活积累呢?
1、多观察。观察,顾名思义,“观”为看之意;“察”是体察,即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进行观察之意。观察决不仅仅是“用眼看”,还要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等。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的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
我们每天都和人打交道,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对于这些人,我们能否用几句话就说出他们的特征呢?大家都经历过春夏秋冬,能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四季之景呢?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细致的观察。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观察要注意方法。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此外,还有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由此及彼、展开联想的观察等等。
2、多参与。艾青说过:“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所以,主动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而且从生活中获取的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为此,同学们应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宣传、劳动、比赛等等,从中体验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各种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使人印象深刻,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
3、多思索。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就没有新发现。观察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观察如果离开了思考,也就失去了观察的意义。观察不仅要留心,而且还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观察,用心去听,用心去看,用心去体悟。
在生活中,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便看出它的亮和美来,如不留心观察与思考,就会一闪而过。只要善于观察、精心选择、深入挖掘,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大主题来。朱自清的《背影》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动脑筋思考生活可以让平淡无奇的材料深刻起来,让司空见惯的景色美丽起来,让粗糙的心灵细腻起来。
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
学生若欲撰写出引人入胜的作文,平日里积累素材堪称不可或缺的基石。 通过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以及勤于记录,学生能够聚沙成塔,积累丰富的素材。而积累素材的途径亦是多不胜数,以下将介绍十种主要方法:
1.积累成语的方法
成语积累对于提升作文质量至关重要,每个成语背后有丰富的文化和哲理内涵。例如:
【安于所习】:此成语意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常用来形容习惯势力对人的深刻影响,使人墨守成规,缺乏变通。
【饱谙经史】:此成语指对经书史籍的深刻了解与熟知,形容人学识渊博,对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
【对景伤怀】:每当看到熟悉的景物,便会引起人们对过去的人和事的回忆,从而产生感伤之情。
【对景伤情】:同样地,面对眼前的熟悉景物,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进而引发伤感情绪。
【会家不忙】:对于行家来说,处理自己熟悉的事情总是得心应手,不会显得慌乱。亦作“会者不忙”。
2.收集俗语的方法
俗语能让语言更生动,它们通常包含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智慧。
3.积累古语的方法
古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道德教训,是作文素材的绝佳来源。
例如:
【因循守旧】:此古语意为沿袭旧规,不思革新。它揭示了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的弊端,告诫人们要勇于变革,不断追求进步。
1、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这句古语意味着,马不卸下鞍具,将领也不脱去铠甲,象征着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挑战。
2、拔出萝卜带出泥。
这句古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现象: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可能会引发其他相关问题,如同拔出萝卜时带出的泥土。它常被用来比喻事情处理得不彻底,或者因为某项行动而牵连到其他无关的人或事,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3、饱汉不知饿汉饥。
这句古语表达了对于身处不同境遇的人的感受难以真正理解的困境。它告诫我们要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处境,避免对别人的苦难无动于衷。
4、百星不如一月。
这句话通过比喻来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即使是一百颗星星发出的光芒,也不如一个月亮的光芒明亮。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数量之余,更要注重质量,因为质优才能胜过量多。
5、不要孤注一掷。
这句古语告诫人们,在面临抉择时,不应将全部精力与资本都集中在单一事项上。而是应该做出周全的准备,为未来留存多条可能的后路,以确保在遇到风险时能够灵活应对。
4.收集歇后语的方法
歇后语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作文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无能之辈
阿二吹笙——混在行家中间充数
阿庆嫂倒茶——细致入微,滴水不漏
挨着火炉吃海椒(辣椒)——内外都热
挨打的狗去咬鸡——拿无辜者出气
5.挖掘课文中的素材
作文素材还来源于课文, 课中有丰富的思想和文化资源,需要细心挖掘以充实作文。例如,《过秦论》中的政治智慧,《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亲情与智慧,《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谏艺术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而不是舍弃这些近在咫尺的素材。
6.积累名著中的经典素材
名著提供了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故事,增加了作文的文化厚重感。例如,在《三国演义》中,众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义以及诸葛亮的智谋。同时,书中还记载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顾茅庐》所展现的诚意与智慧,《草船借箭》所体现的谋略与胆识,以及《单刀赴会》和《舌战群儒》所展示的英勇与辩才。这些素材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启示与思考。
7.从新闻中汲取素材
新闻报道提供了真实而感人的素材,可以帮助作文表现出真实感。新闻联播每日更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源源不断的事例库。通过细心观看,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令人感动的素材,比如杰出的教师、扶贫楷模、抗疫英雄等人的不凡事迹。
8.挖掘重大活动中的素材
重大活动常常有鼓舞人心的故事,是丰富的素材来源。无论是每年如期而至的全国运动会,还是备受瞩目的亚运会、冬奥会、奥运会等,这些重大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事例,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并写进作文中。
9.汲取名人传记的精华
在众多名人传记中,科学家伽利略、文学家莎士比亚、哲学家培根以及画家达芬奇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事例。 名人传记中有大量启发性和代表性的例子,适合用于多种作文题目。我们可以精心挑选,并分类整理出这些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为我们的作文增添亮点。
10.积累成语中的素材
成语故事不仅提供语言素材,还传达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成语故事包括邯郸学步的盲目模仿、卧薪尝胆的坚韧毅力、滥竽充数的无知与虚伪,以及四面楚歌的困境与悲壮。这些成语故事不仅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人生。
11.积累寓言中的素材
寓言故事通过简洁有趣的情节,揭示深刻的生活道理。如“自相矛盾、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画蛇添足、拔苗助长”等,这些广为人知的短小故事,不仅是极佳的写作素材,还可深化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在写作时,可根据需要详略得当地运用这些素材,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中学生如何积累作文素材】相关文章:
关于积累的中考素材02-08
中考素材积累06-05
有关教育的作文素材积累01-11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05-27
中考作文素材积累:春分05-12
高考冷门素材积累10-18
中考素材积累:尊师12-18
高考作文高分素材积累06-13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合集05-23
高考人物素材积累:顾炎武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