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作文经典[9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习俗的作文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习俗的作文 篇1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体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当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习俗人们在这里都要做感恩祈祷。美国入从小就习惯独立生活,劳燕分飞。各奔东西。而在感恩节。他们总是力争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畅谈往事,这怎不使人感到分外亲切、温暖。
同时,好客的美国人也忘不掉这一天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的入共度佳节。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清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
值得—提的是。感恩节的食品极富传统色彩。每逢感恩节,美国入必有肥嫩的火鸡可吃。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它原是栖息于北美洲的野禽,后经人们大批饲养,成为美味家禽,每只可重达四五十磅。现在仍有些地方设有猎场,专供人们在感恩节前射猎,有兴趣的人到猎场花些钱,就能亲自打上几只野火鸡回家。使节日更富有情趣。火鸡的吃法也有一定讲究。它需要整只烤出,鸡皮烤成深棕色,肚子里还要塞上许多拌好的食物,如碎面包等。端上桌后,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然后由各人自己浇上卤汁,洒上盐,味道十分鲜美。
感恩节的食物除火鸡外,还有红莓苔子果酱、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这些东西都是感恩节的传统食品。
感恩节餐桌的布置也很有特色。主妇们不是照往常一样摆放鲜花,而是摆放水果和蔬菜。中间还常常放上一个大南瓜,周围堆放些苹果、玉米和干果。有时人们还把苹果或南瓜掏空,中间放满去壳的于果或感恩节餐桌的布置也很有特色。主妇们不是照往常一样摆放鲜花,而是摆放水果和蔬菜。中间还常常放上一个大南瓜,周围堆放些苹果、玉米和干果。有时人们还把苹果或南瓜掏空,中间放满去壳的`于果或者点燃蜡烛。平时,女主人可以在饭后把客人让到客厅里,但在感恩节却不这样做。感恩节的聚餐是甜美的,每个人都愿意在饭桌旁多呆一会儿,他们一边吃一边愉快地回亿往事,直到最后一根蜡烛燃尽。感恩节宴会后,有些家庭还常常做些传统游戏。第一次感恩节,人们进行了跳舞、比赛等许多娱乐活动,其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有种游戏叫蔓越桔竞赛,是把一个装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10名竞赛者围坐在周围,每人发给针线一份。比赛一开始,他们先穿针线,然后把蔓越桔一个个串起来,3分钟一到;谁串得最长,谁就得奖。至于穿得最慢的人,大家还开玩笑地发给他一个最差奖。
还有一种很古老的玉米游戏。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当年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发给每个移民五个玉米而流传下来的。游戏时。人们把五个玉米藏在屋里,由大家分头去找,找到玉米的五个人参加比赛,其他人在一旁观看。比赛开始,五个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剥在一个碗里,谁先剥完谁得奖,然后由没有参加比赛的人围在碗旁边猜里面有多少玉米粒,猜得数量最接近的奖给一大意爆玉米花。
人们最喜爱的游戏要算南瓜赛跑了。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绝对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奖。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常常惹得大家捧腹大笑。除去这些活动外,有些家庭在节日里驱车到乡间去郊游,或是坐飞机出去旅行,特别是当年移民们安家落户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游客们向往的所在。在那里,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号仿制的船和普利茅斯石,还可以花几个小时在移民村里参观。移民村是仿照当年的样子建成的。参观时,还有专门人员扮成请教徒同游客们谈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多少年来,庆祝感恩节的习俗代代相传,很少发生变化。而且无论是在岩石嶙峋的西部海岸,还是在美丽富饶的夏威夷岛,人们几乎都在以同样的方式欢度感恩节。它是不论何种信仰、何种民族的美国人都要庆祝的传统节日。
习俗的作文 篇2
我的家乡在衢州常山,每年的正月里,都会举行舞龙灯活动。龙灯的种类真多:有用布缝的布龙、竹子扎的竹龙、稻草编的草龙,五颜六色,十分好看。
我最喜欢板凳龙了,爸爸告诉我板凳龙的板凳是由一个村的每家每户出一块板凳,串联而成游动的龙灯,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到了夜晚,花灯内点燃烛光,在田野、在山间、在小巷上行走,一个村几十户人家,那板凳龙可长了,跑起来的时候场面更是壮观。
舞板凳龙最高潮要数盘龙表演了,盘龙一旦开始,鞭炮鼓乐齐鸣,龙头领先,龙身龙尾相随,呈圆形盘旋。盘旋的圈数一般为顺时针三圈、逆时针三圈。盘旋的速度随着鼓乐由慢到快,人们举着板凳,模仿着龙舞动时的姿态盘旋着,龙身越盘越紧,舞龙者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到最后几乎是在狂奔了。如有舞者因为跟不上步伐摔了出去,按照家乡的说法,摔出去的人将交好运。
舞龙灯焕发着龙的精神,激发着人们团结、合作、向上、进取。我喜欢舞龙灯。
习俗的作文 篇3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我听到这首儿歌便想起了端午节。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都给自己的孩子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系在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
就口味而言,粽子陷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粽子以甜为主,南方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凸显地方特色部分。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时,大阳重,人中天,古称这一天为“天中节”,具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大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等。
画额,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已》:“每至端午,白初一日起,取雄黄和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他出,用意一致。
习俗的作文 篇4
金鸡辞旧岁,旺犬踏春来,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我的家乡有许多春节习俗,比如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守岁、拜年……等等许多习俗,我实在数不清了。
大年三十我们要贴春联,挂灯笼,还要上供。除夕夜我们都要守岁,一边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热闹极了。我一直守岁到零时,放完鞭炮,上完供我才去睡觉。正月初一我们要早起拜年,小孩子在这一天还会收到红包。我早晨5:30就起了床,跟着妈妈去拜年,当然我也收到了不少红包。
春节当然还要放烟花,放鞭炮。晚上,爸爸和爷爷一起放烟花、爆竹,我用平板把烟花都拍了下来,拍了好多小视频,烟花都特别美,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
春节必不可少的就是包饺子。我们家包饺子最厉害的是我爷爷,他每次包饺子都参与,而且包得是最快的,包出来的饺子一个个的像小小的元宝一样,好看极了。可惜今年包饺子我没有参与,因为我要照顾两个弟弟。不过,今年的`饺子非常好吃,我一连吃了好多。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你的家乡的春节习俗还有什么?快到我的留言区告诉我吧!
习俗的作文 篇5
说起春节,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我们家乡的习俗,那可谓是“多多益善”我就不是这么想的,因为我们过年的习俗非常多。
先说吃饺子,吃饺子也是有很多文化的。我们家可不是只吃一顿,而是三十早上和大年初一早上两顿。为什么要这样呢?三十吃饺子是为了团圆,也可以叫“年夜饭。”初一吃饺子是为了吃钱,谁吃找钱就代表谁这一年发财(今年我没吃着钱)。
说完吃,再来干点活。烧香贴对联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东西。烧香也包括上坟!每年初一,都要给祖宗烧钱烧香。我曾问奶奶:为什么要烧钱?奶奶告诉我:“这些钱是给他们死人用的,就像现在的人民币一样。”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每年三十和初一,都要给老天爷,财神爷,土地爷上香,让他们多多保佑我们。还有贴对联。贴对联的最大难处是:区分上下联。贴的是否一样。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习俗“多多益善”。
春节习俗作文一
说起春节,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我们家乡的习俗,那可谓是“多多益善”我就不是这么想的,因为我们过年的'习俗非常多。
先说吃饺子,吃饺子也是有很多文化的。我们家可不是只吃一顿,而是三十早上和大年初一早上两顿。为什么要这样呢?三十吃饺子是为了团圆,也可以叫“年夜饭。”初一吃饺子是为了吃钱,谁吃找钱就代表谁这一年发财(今年我没吃着钱)。
说完吃,再来干点活。烧香贴对联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东西。烧香也包括上坟!每年初一,都要给祖宗烧钱烧香。我曾问奶奶:为什么要烧钱?奶奶告诉我:“这些钱是给他们死人用的,就像现在的人民币一样。”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每年三十和初一,都要给老天爷,财神爷,土地爷上香,让他们多多保佑我们。还有贴对联。贴对联的最大难处是:区分上下联。贴的是否一样。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习俗“多多益善”。
春节习俗作文二
说起春节,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我们家乡的习俗,那可谓是“多多益善”我就不是这么想的,因为我们过年的习俗非常多。
先说吃饺子,吃饺子也是有很多文化的。我们家可不是只吃一顿,而是三十早上和大年初一早上两顿。为什么要这样呢?三十吃饺子是为了团圆,也可以叫“年夜饭。”初一吃饺子是为了吃钱,谁吃找钱就代表谁这一年发财(今年我没吃着钱)。
说完吃,再来干点活。烧香贴对联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东西。烧香也包括上坟!每年初一,都要给祖宗烧钱烧香。我曾问奶奶:为什么要烧钱?奶奶告诉我:“这些钱是给他们死人用的,就像现在的人民币一样。”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每年三十和初一,都要给老天爷,财神爷,土地爷上香,让他们多多保佑我们。还有贴对联。贴对联的最大难处是:区分上下联。贴的是否一样。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习俗“多多益善”。
习俗的作文 篇6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新年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母亲让我独自购买汤圆。我兴奋地来到了超市,看着冰柜里琳琅满目的汤圆,我从中精挑细选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到家,母亲将汤圆片刻煮熟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汤圆,边欣赏仲秋节晚会。
团圆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父亲母亲带着我出门看礼花。
我们来到楼区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接连不断的礼花给无边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个个彩灯在我眼前闪过,我定睛仔细看,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笼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网上阅览了元宵节相关的资料。
原来元宵节挂彩灯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啊。
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民。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民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积极响应。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民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驱邪避鬼神。
看来元宵节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和传说呀,真令我大开眼界。元宵节这一天让我懂得了很多课外知识和文化习俗,中国是个文化古国,还有更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探究它,把祖国传统的文明的文化习俗传承下去。
习俗的作文 篇7
虽然我们家乡春节习俗和大部分地方的差不多,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大年初一,你的餐桌上也许是大鱼大肉,我们这儿的就不同了。早上六点钟,每个人必须起床到家族中辈分最大的祖爷爷家里吃素面和“发财菜”。所谓的“发财菜”,其实就是木耳,而且这木耳不能是买来的,必须是自己在枯枝断木上采摘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大年初一,村子里来了一个流浪汉,村里人谁都不肯给他东西吃,因为大家认为,大年初一就把自家的东西分给别人,好运也就分给别人了。就在他饿着肚子要离开村子时,有一个家境贫寒、身怀六甲的妇人却大方赠了他一碗木耳面条。流浪汉感激地问:“你不嫌弃我是一个流浪汉,还把自家的早饭给我吃,相当于把一年的好运都给了我。我把好运还给你,你的小孩长大后必定中状元。”说完,流浪汉就消失了。这时,大家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流浪汉是个神仙。从此,这户人家慢慢富裕起来,那妇人生的孩子也真中了状元。为了求得来年好运,打那以后,家家户户都在大年三十上山采摘木耳,大年初一早上都到族里辈分最大的祖爷爷家去吃素面。这样既把祖爷爷当成神仙,祝他健康长寿,也求神仙赐下好运,让孩子都能中状元!
大年初一中午,每家每户都会准备糖果盘,里面装着苹果、橘子、糖饼、花生、豆子……由小孩端到能容纳全村人的祠堂里的大桌上,然后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开开心心举杯畅饮,吃着甜甜的果子、磕著香香的瓜子,畅所欲言。这是一年中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因为平常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春节便是全村男女老少欢聚一堂的时刻,也是为了更好地让祠堂里的祖先看到大家,更重要的是告诉在座的`每一位: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多富有,或多不如意,你永远都是村里的一分子,家永远在这里……
大年初七,大家都在早上七点钟左右起床,女主人会煮上一锅“七宝粥”当早饭。为什么叫“七宝粥”呢?因为它是用大米、豆子、瘦肉、芋头、豆腐、芹菜叶和自家做的米果熬煮而成的。“七宝粥”必须在早上八点钟左右吃完。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按我们的规矩,哪怕再忙,大年初一到初六,家家户户都在家享受团圆的欢乐,等到大年初七才开工。在开工前,吃上营养丰富的“七宝粥”,干活就会特别有劲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祈求事事顺心顺意。
到了元宵节,族里会选一户院子较大的人家,摆上几桌,一大族人一起包汤圆。汤圆是用雪白的糯米粉做的外皮,有绿豆馅儿的,有红豆馅儿的,还有花生馅儿的,一个个在人们手里被揉得滚圆滚圆的。大家边包边煮,锅里的水开了,冒着小泡泡,雪白的汤圆“叮咚、叮咚”跳下锅,它们乘着泡泡上下翻飞,此时加一点冷水,再煮到水沸,等到汤圆安安静静地浮在水面,那就是熟了。大人们右手拿着勺,左手拿着碗,捞着饱满的汤圆。眼馋又嘴馋的小孩儿就围在边上吸溜着口水候着,仿佛孩子们期待的不仅仅是香甜软糯的美味,还是对来年的期盼。你瞧,每个碗里盛有4个到6个汤圆,吃4个是“四季平安”,吃5个是“五谷丰登”,吃6个是“六六大顺”。吃的时候,即使孩子们再馋,也必须长辈先吃,只有长辈吃完碗里的汤圆,晚辈才能吃。吃了汤圆,意味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我们家乡的春节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有时间你们一定要来感受一下我们家乡那别样的春节习俗哦!
习俗的作文 篇8
中秋佳节来临,那为什么我们中国会有中秋节这个传统习俗呢?让我给大家娓娓道来吧!
许多人都认为,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传说记载:嫦娥吃了西王母的不死之药之后,飞向了月亮。嫦娥此举是为了代替后羿受罪,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相传,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所以会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亮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来世人每逢中秋,不仅想登月与嫦娥一聚,还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的时候,会祈求男的早日登步蟾宫,高攀仙桂……女的则希望相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为节日来庆祝了。
另外有人认为,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这本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和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中秋的由来,众说纷纭,你觉得哪一种才是最符合逻辑的呢?你又最喜欢哪一种呢?
习俗的作文 篇9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门——因为艾能僻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食粽——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夏天,气温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黄枝汁搅拌成的粽,表示食后寒天过去温暖的夏天就到来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的包团子。它的由来是由中原传来的。是中原水乡百姓纪念大诗人屈原的一种风俗食物。
赛龙舟——来自对屈原的怀念。沿江水乡在端午节前后组织龙舟竞赛。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肥肥大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聪明的我。可是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都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一点,我才舒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放了下来。我经过了一些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一个步骤——扎棕绳。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所以我接过棕绳,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这才交给奶奶。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儿,包起来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肥肥大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聪明的我。可是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都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一点,我才舒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放了下来。我经过了一些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一个步骤——扎棕绳。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所以我接过棕绳,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这才交给奶奶。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儿,包起来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习俗的作文[经典]08-14
习俗的作文(精选)08-26
【精选】习俗的作文08-23
习俗的作文【精选】09-18
【经典】习俗的作文09-13
习俗的作文(经典)11-06
习俗的作文【经典】10-26
习俗的作文04-03
习俗的作文04-06
习俗的作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