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作文5篇【精选】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列那狐的故事》是一本世纪法国动物故事书。在这个动物世界里。弱者常为强肉,患者常为智役,飞禽走兽皆有人情,狐狼兔羊亦通世故。这里也有贪财徇私的国王,动物世界就像人类世界一样。列那是个身材瘦小,奸诈狡猾,还有一群狡猾的的'朋友有:猴子匡罗特、乌鸦田斯林、松鼠户棱、野猪波桑等。但花猫蒂贝尔从不上钩,小狗古杜尔和兔子兰姆处处提防列那,可是秃鹰莫佛拉被列那骗过数次!我恨列那狐!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马克·吐温曾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最近我读了一本海伦.凯勒的自传书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这本书,让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在书中,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始了旷世奇迹!
海伦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在她幼年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这个小生命不知怎样排遣孤独感。她粗暴无礼,直到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张开了心灵的眼睛,得以与人沟通。一接触到了知识,孤独的海伦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铺就一条通向光明之路。当海伦感悟到“水”——这个她所认识的第一个字后,便开始了对知识、对世界强烈的渴求,开始了迫不及待地认字、阅读,像一块海绵不断地从生命本身汲取知识。对知识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中竟然学会了德语、拉丁语、法语等多国语言,阅读了多部文学和哲学名著,吸取着那些伟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她把学习比做攀登奇山险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点进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渐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直到璀璨的云端、蓝天的深处、希望的顶峰!这些知识,像一道道彩虹,点亮了海伦心中的灯,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
书中,海伦用细腻的笔触,对大自然景色的描写,使人很难相信出自一位盲聋人之笔;她去骑马、划船、游泳、划雪橇,甚至独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领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甚至去“欣赏”歌剧....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来感受这个世界,用心来享受生命。她远比我们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是知识给了她生活的勇气,是知识给了她接受生命挑战的力量,使她能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是知识使她产生了一种的信仰:现实环境固然可怕,但人类应该抱持希望,不断奋斗。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生的价值何在?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似乎从未想过或不敢想象未来的世界,每日懒懒地生活,懒懒地工作,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间如流水飞逝,过去的日子不再重现,当我们回首往事,是否值得留恋?是否值得纪念?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用知识点亮自己心中的灯,我相信,这个世界将是一片光明!
海伦,用她艰难却幸福快乐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她的一生是人类的奇迹,她的自传,使我汗颜,也使我警醒。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只有聋人才珍惜失而复得的听觉?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见天日的幸福?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实生命、去享受生活!海伦说:“我努力求取知识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人类贡献一点力量。”
知识的力量多么巨大,它能使一个残疾人,变成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人。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海伦.凯勒一样,在有生之年把对知识的渴求,看作对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着这种追求,怀着友善、朝气、渴望去生活,我们的人生将会增添多少欢乐、多少幸福啊!
海伦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生命的勇气,给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一只猎雕的遭遇是著名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之作。读完后,我仍还沉浸在故事情节中,隐隐有一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只叫巴萨查的雄金雕经历了做猎雕,诱雕,种雕,然后又回到了最初的归宿——丫丫寨的达鲁鲁,一位好猎手的家。最终牺牲了自己,帮助主人走出了风雪垭口的故事。虽然作者是以第二人称“你”叙述故事,但从书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等方面的描写,都表现着人物,动物,甚至一根小草的特点。
“九死一生的狩猎”,“信任危机”,“与狼搏杀”这种种故事情节,都让我如痴如醉。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与狼搏杀”中的场景:“几场鹅毛大雪下过之后,日曲卡雪山山麋的雪线急速下退,终于和弭玛尔草原的茫茫雪野融为一体。色彩缤纷的世界只剩下了一种颜色,那就是耀眼的白色。只有几棵高大的松树从雪被里顽强地挺立起灰褐色的躯干,撑开墨绿色的树冠,给白茫茫的大地些许趣味性的'点缀。”让我读后不禁感叹:“多么优美的语句,多么奇丽的景色!”最令我震惊的是一只雄瞎眼雕为了孩子而展翅飞翔,最后一次扇动翅膀。而巴萨查的意识逐渐凝结在了寒风中。雄瞎眼雕死在飞翔中,巴萨死在雪山上,这是一种很有尊严的死亡方式!
每当太阳正是炙热时,金雕都会像太阳飞去,无所谓疼痛,无所谓生死。他们的执着最终会换取成功。回想自己,有没有一件事会执着到底呢?
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每每忆起,心中就会泛起淡淡惆怅,也在感叹:这就是生命的旋律!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今年寒假,我在父母的推荐下,买了日本著名作家——岛田洋七的《佐贺的超级阿嬷》。一回到家,我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才看了一个开头,我就被“超级阿嬷”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给吸引了。现在我就把这本书的内容向你们介绍一下吧!
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昭广的父亲只身回到广岛,却因受核辐射而死去 。因无力抚养幼小的孩子,母亲将年仅8岁的昭广寄养在佐贺的外婆家。虽然生活极度艰苦,但乐观的外婆总是有办法让日子过下去。外婆在屋后清澈见底的小河中间插了一块木板,用来拦截从上游被水冲下来的食品;走路的时候在身后绑上一块吸铁石,用来吸路上的'废铁卖钱,阿嬷说:“只有可以捡来的东西,没有应该扔掉的东西。”
每当昭广说:“我们太穷,买不起好吃的。”阿嬷就会说: “穷分为两种,一种是穷的开朗,另一种是穷的消沉,而我们是第一种。”在小学三年级时,昭广想要学一项运动,可因为什么都要钱,阿嬷推荐他练习跑步,从此以后昭广每天早上都早早的起来跑步,后来他当上棒球队队员,非常感谢阿嬷在小时候帮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了这本书我非常感动,虽然阿嬷很穷,但是她活得很快乐。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团结,过着幸福的日子。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大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人问过我,我自己甚至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刚到大学的时候,我有些迷茫。以前自己有一个目标: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至少高中三年,这个目标很清晰,这也成为我奋斗的动力。大学开学周的时候,我觉得突然间没有了方向,只是有一种很习惯的想法:我要好好学习,好好享受大学的时光,主要是在上海好好玩一玩,然后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让自己的生活丰富一些。选完课以后,听一些学长学姐说有些课程很难,我便放弃了社团,想自己先适应一个学期,感觉一下,如果课业负担比较重就不再参加社团活动了。没有参加社团其实还是自己的兴趣不够,说到兴趣这个问题,我发现自己好像没有什么兴趣。从小到大,我没有培养过自己的兴趣:一来,我家里没有经济条件;二来,我父母都不看好学什么特长,只是教育我好好学习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其实,我父母算是农村最重视教育的家长了,和我一起长大的很多孩子仅仅上到初中就不再上学了。当时我就特别羡慕那些可以上兴趣班的孩子,因为我小时候特别想学钢琴和电子琴。当然,这个愿望要以后去实现了。所以我长这么大都没有什么特长,这也是我比较遗憾的地方。
这本书写了美国的精英教育,很多孩子参加了好多课外活动,有很多特长,我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也不知道同时学很多特长,同时参加很多课外活动是什么感觉,应该挺累的吧。但是我可以肯定一点,就是不能做到精透。其实我还是很相信做什么事情要做精就必须付出时间的。当我们的时间被很多活动分割得支离破碎,是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好的。还有,这些孩子都来自精英阶层,有很多天然的优势和条件,这是我没有的,所以有一些建议对我不太适用,这在下面会提到。
前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反思能力是精神生活的关键,而独处是反思的前提。我很赞同这句话。这可能和我的经历有关系。虽然我生长在农村,但是由于父母对教育的重视,我初中是在县城读的,升高中时我放弃了县一中的通知书,到了市一中就读。在市一中的英才班里,我的成绩不再像初中那么拔尖,各种学神,极其聪明。我只能排在班级中游,每时每刻都顶着巨大的压力。我有两个同桌,每次参加什么活动或者吃饭我们都一起。后来因为文理分班,我的两个同桌都去学了文科,我们班只有三个同学去学了文科,我的两个同桌都走了!两边的人都走了,后来班主任就只调来了一个同桌,我们两个关系还不错,有什么话都说,一起吃饭,一起玩。可是后来,她顶不住压力,转去了普通班。没错,我就是这么悲催,同桌都走了,连一起吃饭的人都没有了,呜呜。我自己独桌一直到高考。开始的那一段时间我真的不适应,总感觉一个人怪怪的。可是后来,我渐渐发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思考很多问题,比如对近期生活的总结,自己有什么问题等等。我越来越享受独处的时间,自己一个人真心感觉不错,在某些事情上效率也会提高很多。所以到现在我还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做一些事情。在我们班里,这样的人似乎并不多,特别是女孩子。很多女孩子都喜欢和别人一起做事情,受不了自己一个人,我想如果不是我那三个"弃我而去"的同桌,我也会这样吧。我是不是应该感谢我那三个同桌呢?哈哈。
其实,再后面提到的那些优秀学生身上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我都感受过。其中最多的还是焦虑。其实我自己也很奇怪,自己以前高中的时候会因为担心自己的成绩而焦虑恐惧,还有很多老师方面的原因。到了大学,本来就很自由了,也没有老师管,自己应该会放纵一些,不会再有焦虑恐惧的心理,至少不会再因为担心成绩而这样。可是上了大学以后我发现自己错了,我还是会因为成绩而焦躁不安;或者说,这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习惯。第一学期,我的绩点达到了4.9,感觉第一学期挺轻松的;虽然第一学期成绩很好,或者说就是因为第一学期成绩比较好,第二学期我觉得压力很大,时常焦虑恐惧,担心自己会做不好。我也总在想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每个学生都会这样吗?理智告诉我不是的。恰巧第二学期我选了"社会心理学"这门选修课,我就带着自己的疑惑咨询了这门课的老师。我大致讲了一下我的心理问题,老师说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时候,但是持续时间会不一样。其实我的焦虑也只是暂时性的,属于很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在期末考试期间。而且老师建议我在学习之余找一些其他的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乐趣。其实我也很想,可是我一看书学课本,总觉得自己学的东西还不够,自己学的还不够精,总是想反复多看几遍,让自己理解更透彻一些,我不想让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让自己所收获,特别是一些理科,这样会有一些心理安慰。没什么事的时候就喜欢出去玩一玩,赏赏风景, 散散心。
"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培育出了高智商、有成就的二十几岁年轻人,但却没有教育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并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地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在内心深处,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其实中国的教育系统也是如此的。至少我是这样的。我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而且不愿意去打破这个规律,很多人都说我过着老年人的生活。我喜欢健康的生活。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准时地睡觉,绝不熬夜。这也是一种习惯吧。"按部就班",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我就是这样的,不敢去冒险,做什么事情总是想要有绝对的把握,当然,我也愿意去尝试一些事情。同班的一个女同学曾经和我说:"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不敢做,除非有绝对的把握,我比你差远了。"我很诧异,我也是一个不愿意冒险的人啊,有时候是不得已或者禁不住诱惑。慢慢地,如果持续下去,我们只会迷失自我,在预定的框框里生活,不敢尝试,畏畏缩缩。多尝试一些事情还是很好的,哪怕最后失败了。或者说,很少有人一次就成功。只有我们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框框,才会发现更美好的世界。就像柏拉图的"洞穴神话",我们不能只看到影子就满足了,而要走出洞穴寻找更美好的世界。洞穴就是束缚我们的条条框框,自己不敢走出的牢笼,而很多人情愿在牢笼里终其一生。从影子到投射影子的人,再到洞穴外面的世界,需要我们不断突破,而这是很艰难的。
其实,我很崇拜"机器人学生".他们很厉害,是现实生活中的学霸学神,是每个学生崇拜的对象。他们很努力,同时参加很多活动,同时学习很多课程,而且全A.我们以这样的学生为榜样,老师也大力吹捧这样的学生,提起这样的学生,我们的眼里全是敬佩与羡慕。我没有努力尝试过那样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可以想象很累很累,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哈佛大学的学生会住在图书馆了。当美国大学教授在质疑这种教育系统的时候,我们还在羡慕和努力发展中,不禁让我觉得中国在教育方面有些落后。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一直想要创新,一直想要全面发展,其实和美国现在的教育系统差不多,甚至我们做不到美国学生那么优秀。
还有一点,在名校的大学生会自认为自己是最棒的。这点嘛,没有亲身经历,不好说。我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吧,自以为是的背后是自卑与恐惧,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很多人表面上很骄傲,其实是不想让自己显得很卑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内心深处是自卑的。想一想,在名校很多人都是极其优秀的,身边都是一些很优秀的人,一定会有自卑的感觉,很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我为什么会知道呢?因为我高中的班级里都是大学霸,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我想那些很优秀的人在优秀的氛围里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吧。
最后谈一下最重要的话题:寻找自我。大学,首先要选择自己的专业。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之前也没有考虑过,报志愿的时候才想了几天。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工科,我更喜欢理科。我开始有一个很普遍的想法:大学就是为就业做准备。特别是经常和我一起的一个女同学,她就一直想在大学里学一些职场的技能,比如谈吐、化妆。这一点,我就做不到。我开始也挺羡慕她的,这么早就考虑工作的事情了,我还生活在学生的世界里,呵呵。我说话做事非常直接,很多时候会让人不开心,但那些就是我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总是不会伪装自己,总是会被好朋友说"傻"、"情商低".可是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性格,反而会更加信任我。各有利弊吧,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我也是这样,但是我更愿意说真话、听真话。学校可能是我们最后能够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地方了,我想珍惜这个地方,珍惜这段时间,珍惜这种机会。等到步入社会,自己可能会变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各种迷失。大学是塑造自我的时间,我不想让自己很早地去接受社会那些潜规则,或者说那些比较阴暗的东西。我想让自己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享受这段时光。等我在大学养成了满满正能量的习惯,以后可能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但是我知道自己是正确的,至少会有抗拒负能量的意识,再加上坚强的意志,一定会走上正确的道路。其实重点是怎么找到自我。我没有这么远大的理想,或者说我好像没有太多机会和条件去发现自我。我没有精英阶层家庭的经济条件,我几乎没有机会去尝试,没有犯错误的空间和余地,我一旦犯错,基本上就挽回不了啦,而且我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沉重。这也是我说有些建议对我不太适用的原因。我的目标很简单,本科毕业读研(争取出国的机会),毕业以后好好工作,让我的弟弟妹妹有寻找自我的机会,至少有尝试和失败的机会。我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我不想让他们像自己一样活得很被动。我一直相信,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可大可小。其实我还是希望自己的贡献可以大一点呢,最好可以做一些惊天动地的改革之类的,哈哈。机会总是有的,我相信自己可以抓住有限的机会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一直都觉得学习很重要,学的多了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多读书也会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为了改变我一贯的理科直线思维,我决定多读一些文学书籍,感觉哲学类的还不错,虽然有时候不太懂。以前读的书不是很多,以后要多读书,提升自己的内涵。我还要多听一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拓展知识面。我最喜欢的就是音乐了。幸运的是,我选到了"星期音乐会"这门选修课,哈哈,下个学期就有耳福了,想一想就觉得自己很幸福。到了大学我挺满足的,校园环境很不错,走在小路上欣赏大自然的风景是一种很美好的享受,这是高中的我做不到的。大学也很自由,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老师不再管学习(对我来说都一样)。唉,我还没有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美国的那些优秀的"精英",就被这本书敲了一下。我真的想成为学习的机器吗?不不,当了那么多年学习的机器,真的不想了,可是自己还是很羡慕崇拜那些学生,明明就很厉害嘛,现在,他们的能力很让我佩服,但是他们内心的承受能力就太差了。我觉得自己的内心还是很强大的。有时候我还是很相信命运的,当我遇到挫折、很痛苦的时候,我就会想:我的命运是很好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只要永远相信这一点,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我有些焦虑恐惧的心理和"精英"还是很类似的,但是抗打击能力应该比"精英"强,能力方面自然就差远了。不过我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每个人应该都希望吧。我有一个很坏的毛病,太注重结果,往往会因此忽略过程的美好,最后只要结果不好,自己就会很郁闷,我要努力改正这一点。对于大学的发展,我还是想多通过书籍寻找自我,很多时候都可以和作者产生共鸣,这时候应该就找到一些自我了。还有就是多运动,我喜欢羽毛球,新的学期我要多打打羽毛球,我选到了羽毛球课也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英语,我要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养成每天听新闻的习惯,背单词。以前总是想多看一些专业书,现在想想,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很难看懂,课外书是很好的选择。
总之,多读书,好好学习,好好享受,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读后感的作文】相关文章:
草房子读后感作文《草房子》读后感作文05-16
读后感的作文06-14
(精选)读后感的作文09-05
读后感的作文[精选]08-03
[精选]读后感的作文08-22
读后感的作文(精选)08-27
【经典】读后感的作文08-25
读后感的作文[经典]11-14
读后感的作文(精选)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