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作文常用【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明的作文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明的作文 篇1
我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而关中地区则是这个摇篮的中心,是我国中古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军事的中心。如果把我们祖国比作一块锦缎的话,黄河流域就是这块锦缎上的一朵花,而关中地区则是这朵花的花蕊。几千年来,这里绘就了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壮美画卷,色彩无比的艳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地区恐怕难与关中地区比肩!
考古发现和古代典籍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关中地区定居,焚烧草木、开垦土地,利用河水进行灌溉,辛勤地从事着农业耕植。在约3000年的周初,这里就出现了黍、稷、稻、粱、麦、菽、麻等多种农作物。战国时期,普遍地使用了铁制农具。
从战国末年起,大型水利工程陆续在这里兴建,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由水工郑国设计和领导施工的郑国渠开始动工,历时10多年时间开凿了长300余里的渠道,引来了泾河水用于灌溉,改造了盐碱地,使4万余顷土地变为“无凶年”的沃野。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左内使倪宽主持,在郑国渠北岸又开凿了六辅渠,以补郑国渠不能灌溉高仰之地的缺点,并首次制定了灌溉用水的国家制度,从而扩大了灌溉面积;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根据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在郑国渠南面,又开凿了一条长200余里的引泾河水新渠道,称作白渠,灌田4500余顷,进一步扩大了泾河水的灌溉面积;大约在汉武帝元朔-元狩年间(公元前128-117年),开凿了龙首渠,使洛河水穿过宽约3公里的商颜山(今铁镰山),并首创“井下相通行水”的“井渠法”(即“坎儿井”),灌溉土地5、6万亩。另外,还于公元233年开始,引渭河水开凿成国渠,灌溉关中西部土地,于渭河南岸开凿了漕渠等,提高了渭河的航运能力。这样一来,关中地区就形成了比较先进的灌溉系统和水运系统。
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关中地区的耕地面积逐步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占据首位。正如司马迁所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不过什三,然量其财富,什居其六”(《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的'这番话,十分明确和恰当地描绘了关中地区古时候的富裕程度和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历史上,周、秦王朝建国时,开始均以关中地区作为根据地,然后逐渐向东发展。周、秦、西汉等时期的建都地点,多不出关中地区的渭河两岸。长安、咸阳还曾长期做过统一时期的都城,尤以长安为期最长。
西安即古之长安,它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先后做过13个封建王朝的都城,经历了周、秦、西汉、前赵、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王朝,建都历时达1100多年。西汉建立时,在选择都城地址时曾有过争论,但因关中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且有渭河和黄河可通达全国等优越条件,故将长安选作都城之地。张良在争论都城地址时说“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专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
经过封建统治者的苦心经营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建设,西汉以来,直至隋、唐,长安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最大的城市,同欧洲的罗马城遥相对望,雄峙于世界的东西方,闻名于世,共同成为当时的世界名城。
由于关中地区本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山水盛景和悠久的文明历史,故而从古到今皆闻名于世,在国内外都占有一席之地。各个历史时代的古迹遍布关中各地,处处都有璀璨的文物“宝珠”。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飞絮、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这关中八景,皆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讴歌,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前来观光游览。
距关中地区北部边缘不远、位于黄陵县境内的黄帝陵,宝鸡市内的炎帝陵,临潼的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还有散布于关中各地的历代帝王陵、宫妃和文官武将墓等,以及众多的古代遗迹,皆是悠久历史和历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真实记录。
关中地区优美的自然景色,可谓美不胜收!关中地区博大精深、瑰丽多彩的古老文明历史,同样也值得我们铭记!
文明的作文 篇2
冒黑烟的现象少了,空气质量好多了;乱扔乱吐的现象少了,生活环境美多了;公共设施破坏少了,辖区老百姓笑容多了……在闲散人员较为集中的城乡接合部,这样的“三多三少”现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居住环境的变化,呼唤文明素质的提升;生活方式的改变,期待文明习惯的养成。走进我市的城乡接合部和城中村,能强烈感受到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所见所闻,无不告诉着世人这里的人们正在享受着他们用双手营造的舒适环境和现代文明。
镜头一:
城乡接合部居民
抛弃生活陋习
在位于城乡接合部的斩龙垭社区,整齐划一的绿化带郁郁葱葱,庄园里瓜果飘香,一幢幢农房在绿树的映衬下分外雅致。13日下午,记者在该社区转了一圈后发现,农户庭院整洁无杂物,夏秋季农作物遗留下来的杂草堆放整齐有序,禽畜统一圈养,粪便定点堆放。社区街道两旁没有乱停农用车、乱摆摊点、乱堆货物等现象。干净整洁、清晰和谐的生活环境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乔女士是斩龙垭社区的一名常住居民,她告诉记者,告别陋习,和文明握手,往大说是为社会,往小说还是为自己,而且自己肯定是最大的受益者。以前,大家把绿化带当作自家“菜园”,把健身器材当作晾衣杆。但是现在,大家都主动抛弃旧的生活观念和生活陋习,于人于己都是有好处的。居民们还认识到,维护城乡环境卫生,是自己的义务,也是自己的责任。
镜头二:
文明劝导员
主动参与保洁
“这里的墙面怎么有‘牛皮癣’?这里是过境道路,不能让这些‘牛皮癣’抹黑我们城市的脸面。”近日,记者在南环路与天宫南路接口处看到两名文明劝导员主动参与保洁。“你们不是文明劝导员吗,还要参与打扫清洁?”记者问。“我们虽说是文明劝导员,主要负责辖区不文明行为的劝导和监督,但如果遇到‘牛皮癣’,我们也要主动参与做清洁。”
社区文明劝导员倪珍蓉告诉记者:“环境是城市的外表,秩序是城市的灵魂,这都是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她说,随着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疏堵结合的占道经营整治方式和“标本兼治”的“牛皮癣”治理方式等专项行动,我们城市的面貌有了明显改善。作为文明劝导员,希望通过文明劝导员监督劝导、参与打扫清洁的方式,形成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浓厚氛围,倡导市民自觉爱护市容市貌。
镜头三:
建筑工地上
做好文明施工小细节
走进市创新工业园,放眼望去,整洁的街道、忙碌的`人群、朝气蓬勃的发展景象随处可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园区内一项项开展得如火如荼的重点工程。记者在一工地外看到,外围的围墙上贴着文明鼓劲儿的标语口号,工地进出门口设置了规范的洗车台,工地内的通道全部进行了硬化,工地内、门前、周边道路的环境十分整洁清爽。
“这些建筑工地外围整齐划一的围墙、文明鼓劲儿的标语口号和整洁明快的施工环境,彰显着另一种文明之美。”市创新工业园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几年,我市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建项目不断增多,除了管理部门的宣传和巡查外,很多开发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自主学习市政工程管理相关规定,增强爱护市政设施意识,坚持文明施工从点滴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打造亮丽斗城。
文明的作文 篇3
讲文明懂礼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的标准,文明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是我们小学生耳熟能详的道理,更是我们济源人引以为豪的做人标准。如今,文明就像冬日里和煦的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暖在我们的心里。
有一次,我乘坐公共汽车到补习班,车上挤满了人,我好不容易才上了车,我身边站了一位老奶奶,脸色苍白,可能是晕车了,我想,要是我有座位我一定会让给老人家的。
“老奶奶,您坐这儿吧。”一位四、五岁的小女孩起身把老奶奶拉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旁边她的妈妈赞许地笑着。老奶奶连声对这母女俩道谢,车上的人也对她们赞不绝口,倒是那小女孩却害羞地躲在了妈妈的身后不好意思地笑了。
每当双休日,我去图书馆看书时,心情总是很愉快。不仅仅是因为我看到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书,还因为那儿看书的人们个个都衣着整洁,神情专注。没有一个人大声喧哗,走路的时候脚步也都是轻轻的,我甚至能听见热门翻动书页的声音。这不也是文明的一种表现么?
其实,文明就在我们的'身边,它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总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不随手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对别人多一份体谅和关爱,对别人多一些帮助……文明就像一盏灯,灯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愿文明永远扎根在我们的心中,驻守在我们的身边!
【文明的作文】相关文章:
文明与不文明作文06-14
文明祭祀_与文明有关的作文02-15
文明的作文[经典]10-07
文明作文【精选】02-17
(精选)文明的作文02-14
(精选)文明作文04-30
文明作文[精选]02-04
文明的作文(经典)02-02
[经典]文明作文09-19
文明的作文(经典)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