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收获的作文

时间:2022-10-23 10:18:46 收获 我要投稿

精选读书收获的作文8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收获的作文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读书收获的作文8篇

读书收获的作文 篇1

  读书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那么收获也只不过是天边的浮云。

  ——题记 读书·小巷旧忆

  一本关于北京往事的书勾起了我对小巷的兴趣,书上写北京的小巷幽深静谧,充斥着温馨与安宁,承载了无数小巷人的回忆。“只是一条窄窄的、幽静古朴的小巷,却和我们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每每走进小巷,看着熟悉的红墙碧瓦被阳光覆盖上一层金黄的薄纱,数着来往或是盘旋的飞鸟,无数回忆涌来,那是我们的青春。”读过这段话,我对小巷有了不一样的遐想和憧憬,便希望能亲身探访,切身体会小巷的美。

  实践·探寻南巷

  初入小巷,一阵悠扬的二胡声弥散在空气中,也萦绕在脑海中,那一刻足以让人享受心灵的宁静与感动,那正是城市中没有的幽静惬意,那是小巷的声音。拐角处一家杂货店,木质招牌上方正地挂着“北京故事”,走进店里买下一瓶小巷中炙手可热的北冰洋饮料,一丝冰凉甘甜滑过舌尖,这是小巷的味道。深入小巷,悦耳的二胡声仿佛越来越近,屋顶瓦片上招呼同伴的鸟的叫声和着这曲调探入耳中,这是小巷独有的悠然闲趣。院落门前竹椅上静默地看着孩童们嬉戏的带着笑靥的老人,身旁微笑着织围巾的慈爱的母亲,纯真快乐玩耍的孩子们,这是小巷孕育的朴实的人们。这一切都与书中相仿,却又有些不同,窄窄的小巷承载了太多欢声笑语,让小巷人们乐享人生,这一幕幕,如书中所说,培养了人们与小巷的感情。

  收获·感触良多

  日薄西山,光影斑驳,我有了不少收获。一步步背离小巷,回到属于城市的喧嚣,那悦耳的二胡声消弭于身后的小巷中。在这里,我寻觅到了书中所写的幽静古朴,探访到了巷中的温馨与安宁,更感受到了小巷中独有的北京气息,这感受是读书无法给予我的收获。

  【评点】

  文章将读书、实践、收获分为三个部分来写,层次井然。第一部分,主要突出了阅读内容所引发的联想;第二部分,是通过听觉、视觉等来再现小巷的真实场景,和第一部分书中的内容遥相呼应;第三部分,则是作者探访小巷的收获,也是其亲身感受,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主题。

读书收获的作文 篇2

  我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因为读书让我很快乐。

  今天我读了《阿拉丁和神灯》。阿拉丁非常聪明,因为他知道了神灯的秘密。他还很勇敢,因为他不怕魔法师杀了他还救出了公主。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要善良、勇敢。这就是我的读书收获。

  我喜欢读课外书,童话、寓言、儿童文学都是我喜欢的,读书给我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记得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一次考试中要求给“阴”写反义词,这是我们课文中没有学的,我很快就想起了在课外读物中的一句诗“月有阴晴圆缺”,所以这个题目没有难住我。

  三年级有一次考试中,要求我们写歇后语,同学们大都是丈二的和尚_摸不着头脑,但对于爱读书的我来说,简直易于反掌,我一口气写了三个。

  我的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这和我平时爱读书分不开的。多读些课外书籍吧,它将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读书收获的作文 篇3

  我的爱好非常广泛,但要说我最喜欢的,还是要数读书了。

  我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小书虫”,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大模大样地读起了各种课外书籍,包括一些简单的科普读物,还有如《故事会》之类的期刊杂志。反正一有新书,我就一动不动地拿着书坐在一个地方一口气地读完。不是吹,即便是一本很厚的书,我用不了半天时间,就能一字不落的全部读完。只要一有书,我拿起来就不想放下,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有时在睡觉前我拿着书还在看,妈妈为了让我早点睡觉,便关了灯。这时,我就等一会儿,趁爸爸、妈妈睡着了,我再开灯起来看书,或者是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看。当然,为此我也没少挨过“骂”。

  四年级开始,我读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世界十大名著,还有世界百科全书。我最喜欢读世界名著了,亚米锲斯通过《爱的教育》,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友爱、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之恩,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情;笛福借《鲁宾逊漂流记》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开拓进取,使我们拥有挑战自然的信心和勇气;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树立了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信念。还有高尔基先生的《童年》,马克.吐温的《汤姆历险记》,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毕生思想的结晶,都给予了我们智慧与人生的启迪。

  大量的阅读还使我的写作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前我很怕写作文,总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作文水平就不怎么高。每当在课堂上念其他同学的作文时,我就非常羡慕,我多么希望老师也念一念我的作文啊!于是爸爸为了让我提高作文水平,就给我推荐了一种方法,就是多读课外书,我也想试试看。于是爸爸就买了很多书,让我尽情地阅读起来。没想到这招真的挺管用,渐渐地,我写作文的水平开始不断的提高。现在,我写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读,这就是读书给我带来的收获。

  高尔基曾经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人类要想不断的进步,就得不断的读书学习。书里面有很多智慧的宝藏等着你去挖掘、寻找。如果我们都能迷上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样,就会常常感到有一种巨大的快乐陪伴着我们,使我们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读书收获的作文 篇4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它能带给我很多知识,还可以从中获得道理。

  我读过很多书:《八十天环游地球》、《汤姆叔叔的小屋》、《海底两万里》等等。我最深受启发的是《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本书里的福克先生以坚定的意志和超出常人的智慧,克服了种种自然和人为的障碍,最后赢得应有的奖励。更重要的是他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我也体会到了这一点,就得到了启示:只要有信心,什么事情都能做好。

  孤独的时候,是书在陪我玩耍;郁闷的时候,是书照在我心上灿烂的阳光;失意的时候,书是点燃我心中的熊熊烈火。一句名言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慢慢品味。只有你一天天读书,就会一天天进步。

读书收获的作文 篇5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起点,但死读书而缺少思考和实践,同样无法让我们走得更远。只有深刻理解书本中的道理,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前段时间读了《古文观止》,其中《周郑交质》一文令我记忆犹新。周王室与郑国为了达成共识而交换君王的亲室,可两国并未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后来相互摒弃、伤害,甚至交恶。文章末尾评论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意思是说,不是发自内心的信任,有人质也没有意义,懂得将心比心地办事,并用礼来约束自己,即使没有人质,谁又能离间他们呢?《论语》里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任是多么重要啊!最近的经历让我更确信了这一点。

  字芮暗囊惶欤我独自一人坐地铁回家,正值下班高峰,本就拥挤的车厢里更是摩肩接踵,让人心情烦躁。我刚勉强站稳在人潮里,便被身旁一双黝黑的大手使劲儿拽住了肩膀,我本能地大声一喊:“干什么呀?”然后使劲儿一甩胳膊,那位比我矮一头还多的陌生人踉跄了几步,一下子靠在我身旁的地铁门上。他一脸歉意地把头深深低了下去,不停地说:“对不起啊,实在是……唉,人太多了。”

  我上下打量着他,六十岁上下,头发花白,外地口音,戴一顶因褪色而显得灰白的贝雷帽,穿着劣质的黑布马甲,和这闷热的环境很不协调。我一直站在他身边,看着四处张望的他,感觉很可疑。

  还有一站就到了,我不禁松了口气。可我刚准备下车,却又被他拉住了。皮肤粗糙的他皱着眉,眯缝着的眼深陷在布满皱纹的眼窝里,嘴唇干裂得要冒出血来。他该不会找我要钱吧?我心想。“您再等一站行吗,我第一次来北京,东西太多了,停车时间又短,您帮我拿一些下车行吗?我孙女在下一站等我呢!”他说。“您东西在哪儿呢?”我问。他用手指了指远处几只很大的、鼓鼓的塑料编织袋。“可那些东西明明在另一节车厢啊,您确定那是您的东西吗?”我疑惑地问。他转过头,叹了口气,又不住地摇头:“算了算了。”

  他的行李怎么会出现在另一节车厢?我到底该不该帮他?这时我想起了《周郑交质》里的那句话:“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问之?”是啊,当没有所谓的凭据和法则约束我们的行为时,唯有把真心交给彼此,才能换取真正的诚信。

  最终,我没有立即下车,而是选择多坐一站帮他拿东西。当那行李被车厢里一双双真诚的手托举、传递时,我分明地感到,这些素昧平生又心地善良的人们传递的不仅是陌生人沉重的行李,还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和信任。

  读书使我明理,实践让读书体现出价值;感悟与反思,又让我收获丰厚。

  教师点评

  文章从阅读的古文中引入“信任”这一话题,结合亲身体验,更深入地感受到“信任”对于一个人、社会的价值。文章的人物描写深入细致。“头深深低了下去,不停地说……”表现出这个外地人满怀歉意、紧张不安的心态;“头发花白,外地口音,戴一顶因褪色而显得灰白的贝雷帽,穿着劣质的黑布马甲”等多处外貌描写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读来栩栩如生。叙述紧扣主题,将读书所得、生活经历和事后感悟表达得充分透彻。

读书收获的作文 篇6

  至今,我阅读过的各类书籍不少,但只有在指尖触摸到古人留下的优雅名句时,一种感觉油然而生。

  厚重的书籍像士兵一般排排伫立在格式分明的书架中。

  略微泛黄的封面下偶尔有几页纸角翘起,翻开轻柔的封面,阳光从窗外不偏不倚的从镜子中反射在书页上,再重重地投射在一字一句间,我掀过一页,阳光在书页间留下灰色的弧线,我能感觉到空气在呼吸,缓缓的进行。阳光温煦,一直跟随书页的掀动而使弧度愈来愈小……

  “小轩窗,正梳妆”。我仿佛隐约看见一位素颜女子,端坐在铜镜前,许久,伸手将珠花佩于似乎早已梳理完毕的发髻上,仔细打量后,又小心取下,目光又再次随之扫视着铜镜前那一排再一排的珠花、簪钗。我隐约能感到她的忧虑,可她又是为何而生愁绪?我试图开口询问,眼帘却被突如其来的强烈光线闪的不得眯住了眼,我抬眼望望,原是阳光……

  我略微一笑,却俨然发现自己佯倘在历史长河中,穿越时空,我回到了他、她作诗时的场景。

  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我看见了,我看见她颔首低眉,独自一人依坐在美人靠上黯然拭泪,此刻我明了,毫不需繁琐的花样翻译,我已清晰了解到她的痛楚。

  又是一页……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刻我已不忍再去仔细“观看”,可以在脑中轻易的找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兵荒马乱,仰天长啸时的恢弘磅礴之势,曾历练出多少英雄!三国鼎立,天下形势随之分明,一位位胸怀大志的英雄,怀揣理想和抱负度过花样年华,再慢慢走过白发苍苍的漫长日夜。这一生,他们拥有过战场、胜利、失败。与无数次死亡擦肩而过,可他们何曾畏惧!

  雄心壮志,甚至是一统天下的野心勃勃,在他们的身上和灵魂中凸显的淋漓尽致!

  曾经氤氲过的欢乐、悲伤、眼泪与笑声充斥在我的耳中,我不禁为之一震。

  我刻意让自己沉浸于此,返回时,我已满载一船星辉……

读书收获的作文 篇7

  谈起“读书”,没有人会否认它的必要性,因为读书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但这也仅仅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而已。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典故——纸上谈兵。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他自幼饱读兵书,讲起军事上的.策略,就连他的老父,那个八大名将之一的赵奢,也都不是他的对手,但是赵括的军事实战经验却极其匮乏。不过赵王很欣赏他对兵法的了解,于是在他的父亲过世后,将兵权交给了赵括,让他带领赵国的大军同另一位秦国的名将白起一战,赵括自以为自己此战必胜,就立下军令状。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与身经百战的白起相战,注定会失败,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而赵括的家族也差点满门被灭。

  是啊,赵括他自幼读兵书,对于书中的知识他父亲也甘拜下风,但是他上了战场却不堪一击。可见,读书虽然是必要的,但是实践却是必需的。

  其实,古人一直在提醒我们,实践要远比读书重要。刘彝,宋朝的水利专家,提出了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张。明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更是为了实践自己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而跋涉过千山万水,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突破。

  而如今的教育也是如此。课程中,教师不光只教授知识,还会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比如物理化学课的实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实践?

  对于我们而言,不光要读课本,更要去实践,因为实践是另一种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并且是对书本知识的转化。书本上的知识终究是前人的经验,我们如果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那么也就只有前人的高度;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实现知识的突破,达到一种更高、更远、更深的境界。

  因此,要读书,更要实践;要学习,更要深思,才能有所收获。

  【评点】

  作者运用大量的事实论据来证明读书、实践、收获这三者缺一不可。用赵括的事例来反证实践的重要性,又用刘彝和徐霞客的事例从正面证明读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彰显文章主题,进而引申到当今的教育,主张课本和实践的融合,文章观点鲜明,有说服力。

读书收获的作文 篇8

  年级里安排我——-一位数学教师来谈读书体会,让我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因为学校里比我乐读书、多读书的人数不胜数。今天我就抛砖引玉了。先来谈一谈我的读书动机,因为中学时代过早地弃文从理,我对历史和文学接触并不多。儿子出生后,我常有一种紧迫感,孩子慢慢长大,让我给讲个历史故事,如果我一无所知,那很难树立父亲的高大形象。最早我是从听评书《杨家将》开始的,算是启蒙阶段。但第一步迈的很成功,我们家没有电视,每天晚上饭后时间便是评书联播时间,一个主讲人,两位听众。看着他们听得如痴如醉的神情,和看我时那崇拜的眼神,我感到了读书给我带来的巨大成功和快乐!历史故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经典战役、《三国演义》、《毕淑敏散文集》、《庄子》、《论语》、《道德经》、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莫言的《蛙》、《红高粱家族》、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等。慢慢我发现,不用刻意要求自己读什么书,到了一个时期,自己就会有一种读下一本书的念头,《平凡的世界》还没读完,我又让媳妇在网上买了《曾国藩家书》。如果说原来我是被一位父亲的责任感逼着读书的话,那现在我是自己主动去读书!感谢这份做父亲的责任感!

  读书带来的益处很多,她使我能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一颗较为平静的心。因为读书,我很少去浏览网上关于社会的负面新闻,这些负面新闻会让我时刻体会到社会的阴暗,而徒增了很多的烦恼与抱怨。我想与其我们在那里高谈阔论一些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如让我们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我常教育我的学生:“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是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只有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社会才会变好!好好读书吧!”我们班里成立的图书馆,不仅本班同学受益,邻近班级的好多学生也来借书。

  在读书的同时,我经常写点小文章发表在校园网上,我自嘲说:“一个上了年纪的人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倾诉欲望!”另外,儿子现在也很喜欢读书,儿子读的书家里都快放不开了。儿子过节,收到几本喜欢的书,便会很开心。

  今天我要谈一下读莫言的小说《蛙》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读完这本小说,我感到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小说中的人物姑姑————-一位农村的接生婆,在计划生育强力实施的中国农村,由一位送子娘娘、活菩萨摇身一变成为一位残害生命的老妖婆,姑姑对社会和新中国是有贡献的,是忠臣,但姑姑内心又有深深的罪恶感,是罪人。姑姑内心的苦苦挣扎与时代变革的残酷之间矛盾,引起我们对人性的深深思考。年轻时的姑姑是那样的坚决果断,老年时变得失眠、唯唯诺诺。姑姑违心地引产了20xx多名胎儿。晚年的姑姑心中充满了愧疚与罪恶感,她口述着胎儿父母的摸样,让自己的丈夫郝大手捏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娃娃,姑姑将这20xx多个泥娃娃供在家中,以此来减轻自己年轻时迫不得已犯下的罪过。

  姑姑内心的挣扎我们何尝没有过,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学生的现状与我们的满腔抱负,班里的问题学生让我们常常问自己:“我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在现实面前我们是不是应该保持我们的职业坚守。读完《蛙》之后,我写了一篇短文《常怀敬畏之心》。内心坚强的姑姑尚且心中有所敬畏,我们更应该如此。常怀敬畏之心,会令我感到当老师是一个“良心活”,我可以没有成就,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没有事业心;我必须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否则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常怀敬畏之心,让我不敢放弃自己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心中常想,如果我的孩子上了中学,像我现在的学生一样,我会期望他的班主任怎样对待孩子?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要面对班里的很多孩子出现的很多问题,我总是在想,不管他的成绩好与不好,出现这一结果并非他一人造成,家庭的环境、社会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谁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我的班级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要让他成为边缘人,不要让他流浪在教室之外,让他感到在班级里有他自己的尊严!

  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我的理解是:前一句是让我们摆脱世俗的困扰,后一句是让我们要融入这个社会中。我就是一俗人、一普通人,这一目标很难实现,那我就做一个“忠于内心的坚守,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