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民俗作文

时间:2025-02-27 11:59:46 晓映 民俗 我要投稿

有关陕西的民俗作文(精选11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西的民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陕西的民俗作文(精选11篇)

  陕西的民俗作文 1

  细腻、精致、美丽,把样式与雕刻,民族文化与人物性格结合在一起,它既是特别的工艺品,也可以组成一部经典的雅俗共赏的戏剧。它,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饰品,它就是皮影。

  人们都知道,陕西是皮影的发源地,但是,你知道皮影是怎么做成的吗?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上等的皮影,首先材质就要好,应选牛皮或驴皮做材料, 先用一种薄木板把皮子上的毛刮干净,刮完了要放凉水里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拿出来接着刮,一直要刮到皮子变得透明为止。接下来用热水浸泡皮子,使它变得柔 软,还要用的不停地揉搓,为的是让皮子没有杂质,这样雕刻起来就会更加流畅。下面要把软软的皮子紧绷绷在木框上晾干,过了几天后,皮子就会又硬又平了。现 在可以在皮子上雕刻了,人们用一种特殊的炭笔在皮子上画好形状,然后把它刻下来,该镂空的地方要镂空,这时人们就用鲜艳的染料给皮子上色,上完了还要把刻 好的皮子放入火中烤一烤,这样会固定颜色。至此,一个美丽复杂的皮影就诞生了。

  皮影大部分都是戏剧中的著名人物,尤其是女子最为美丽。你看那个精心雕琢而成的女子,头梳羊兰发,还戴着宫花,耳朵上点缀着一颗金光闪耀的红宝石, 她身穿锦织云纹袍子,腰间佩带着丁冬作响的`绿色玉佩,手指为兰花状,姿态显得大方而端庄。一个个生动精致的皮影,一出出经典绝妙的戏剧看得我眼花缭乱。

  皮影,它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它乡土气息深厚,紧密地结合着生活,它是受大地水土孕育的工艺品,也包含着文化的精华。“手承心承手,人传世传人”,皮影也固化剂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体验。

  陕西的民俗作文 2

  提起陕南安康农村喝的酒,好多人都知道,这一带的农村喜欢喝一种自家烧的酒,这种纯粮食或者纯果酒,喝起来酒劲儿柔和,不上头,不伤身,同时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原来农村条件差,一般招待人只有用自己烧的酒来招待,后来招待贵客一定要用瓶装酒,显得气派有档次,现在随着人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无论走到那里,高度酒接受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都喜欢喝一口农村烧的酒,尤其是县城的人,有机会就去农家乐游玩,顺便来上一罐苞谷酒或者柿子酒等,而农村人则以自家烧的酒拿出来招待贵客,一是珍贵和尊敬。

  说到酒,不能不提醪糟,一种米酒,家里来了人,好客的主人赶紧走进厨房,先给客人煮上一碗鸡蛋醪糟,所谓“烧喝的”,然后才收拾做饭,把好菜和烧酒拿出来敬奉客人。

  陕西的民俗作文 3

  今年,我和妈妈去了一趟陕西,那里的民俗可不少呢!

  剪纸、陕北民歌……无一不体现陕西的文化民俗之奇特,我最喜欢的,还是“陕西十大怪”。

  第一怪:帕帕头上戴,原意是男女将手帕戴在头上。男人的帕帕用粗布做成长长的宽布条,可保暖,放些烟草,钱物,必要时还可用来捆东西、背孩子、当腰带。女人习惯把手帕戴在头上,即防尘,防雨,防晒,也可擦汗,擦手,包东西,用处可多呢。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陕西的房子多为单檐斜坡房,单面门窗,背靠高墙,冬可取暖,夏可遮阳。

  第三怪:辣子一道菜,关中人可以不吃菜,可以不吃鸡鸭鱼肉,但绝对不能没有辣子。陕西的'辣椒,又细又长,颜色鲜红,俗称“秦椒”。

  第四怪:面条像腰带,陕西的扯面,又叫“油泼辣子面”,一根宽度可达七公分,长度在一米以上,极似牛皮腰带。

  第五怪:石头枕起来,陕西人有些习惯让人匪夷所思,他们睡觉不用软枕头,而是喜欢找块砖头枕上,才能酣然入睡。

  第六怪:不坐蹲起来,陕西人的蹲功,在全国可谓数一数二,盛夏傍晚,二三十个人蹲在村口闲聊,少则一个多小时,多在三五个小时不起来。

  第七怪:烙馍像锅盖,陕西的饼叫锅盔,又大又厚,由于吃时要张大嘴,会不自觉地睁大眼睛,又称“瞪眼锅盔”。

  第八怪:碗盆分不开,陕西人用的碗特别大,最大的直径一尺有余。

  第九怪:姑娘不对外,关中平原,姑娘出嫁,都不愿远嫁他乡,希望嫁得越近越好,又能照顾双亲。

  第十怪:唱戏吼起来,秦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其声山摇地动,震耳欲聋。

  陕西十大怪可真是怪,快去看看吧!

  陕西的民俗作文 4

  陕西皮影是我国的特色工艺品,今年爸爸出差时给我带回来一个皮影。

  它大约高25厘米,里面有一个活灵活现的关羽,他浓眉大眼,一手拿着一把青龙偃月刀,另一只手捋长髯,身上的铠甲金光闪闪,威风凛凛的,真是栩栩如生!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曩徘徊知逼真。环佩珊珊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娴熟,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

  关于皮影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汉文帝时代,太子刘启出生后啼哭不止,整个皇宫为此苦恼不堪。一次,一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记了啼哭,并高兴地手舞足蹈,于是宫女们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动物的道具,用灯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太子开心。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

  我爱陕西的皮影,我更爱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陕西的民俗作文 5

  我的老家在陕西,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文明遐迩。陕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孕育出独特的风俗文化。那里还是旅游圣地,如果你要去了西安一定要去看看那里的兵马俑,它可是世界之最。

  我们老家的风俗业多种多样,虽然我了解的并不是很全面但也可以做一回大家的向导了。在我们老家如果家里人有过生日的全家都要吃面,他们称这种面叫做长寿面,我也吃过但我认为味道跟普通的面条没什么区别。

  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而后亲友前来祝寿。虽然我并没有真正的见过但大家都是这么告诉我的。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等 5 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在城市中已经很少见了。

  陕西皮影戏也十分的`有名,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 ,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的家乡不仅是一个旅游圣地而且还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如果有机会可以去我的老家参观参观。

  陕西的民俗作文 6

  “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这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介绍地就是陕西天下闻名的小吃—羊肉泡馍。

  西安有古城墙,有兵马俑,而更加令人垂涎三尺的就要属羊肉泡馍了。这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陕西的一家饭店,来品尝这里的特色—羊肉泡馍。一进饭店,扑面而来的就是一阵浓烈的香味,人不算多,但却人声鼎沸,都在赞叹羊肉泡馍的味道,真是非同一般。我们找了一张空桌子坐下,决心要尝一尝这羊肉泡馍的庐山真面目。不一会,三碗热腾腾的羊肉泡馍就端了上来,我定睛一看,香菜像一把把翠绿的小伞,遮掩着馍,木耳则更像一个个帐篷,包裹着葱末,晶莹剔透的粉丝沉浸在最上面,它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却使人感到无比的火热。我用筷子挑开香菜,一个个白腾腾的东西漂了上来,原来我们俗称的馍,其实就是一种面饼,不过这可不是普通的面饼,在它翻腾上来的一刹那,一种独特的浓香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涌进我的鼻腔。我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急切,用筷子夹起一块馍就往嘴里塞,猛嚼几下,便咽了下去,吃完顿时感到神清气爽,豪气冲天,一路上的疲劳全都一扫而光,连声赞叹:“好吃,好吃!”

  说着便向父母竖起了大拇指。他们吃了之后也向我点了点头。我食欲又大了起来,这次,我拿起勺子,吃起了汤。一入口,一种和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浸入我的心脾,清爽的感觉洋溢在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一筷一筷,一勺一勺,渐渐地我吃完了羊肉泡馍。空闲之余,我就在饭店里走走瞧瞧,突然,一个宽大讲究的厨房映入我的眼帘,几位厨师正在制作羊肉泡馍,一位端菜员见我看得出神,笑嘻嘻地对我说:“小朋友,你是外地人吧,告诉你,我们羊肉泡馍可讲究了,首先要面饼烙好,要烙到正当好处,然后把煮熟的肉切好,要求也十分严格,你看,那们师傅就在切肉呢!”

  我向他指的方向看去,一块肉摆在桌上,一位厨师握着一把刀,左手按住肉,右手小心翼翼地切着,肉片别提有多均匀了。然后他又告诉我,羊肉泡馍还有悠久的历史,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他终放不下记忆中的羊肉泡馍……

  走出饭店,我回头看了看,招牌上的“同盛祥”三个大字,深深记在了脑中,望穿秋水,我终于角摸了民间文化的真谛。

  陕西的民俗作文 7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陕西西安,在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剃头。

  之前我不知这个习俗。二月二这天,我和姥姥看到理发店门口排起长龙,有人宁愿排队也不愿离去。我疑惑的问姥姥:“为什么要在这天理发呢,明天再理不行吗?”姥姥耐心的回答道:“当然不行,今天是二月二,都要理龙头。”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我缠问姥姥,可姥姥却故作神秘不肯回答。

  到家后,我急不可耐的`问姥姥,为什么都要在今天剃头。姥姥绘声绘色地讲道:“武则天当政时期,玉皇大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才旱了一年,地上的人和动物就都快死光了。龙王于心不忍,偷偷下了场雨。但被玉皇大帝发现,被压在山底,还写了这样几个字‘要想龙王出,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报答龙王,遍地寻找开花的金豆。一次,背玉米的老婆婆没扎紧口袋,黄灿灿的玉米粒掉了一地,人们恍然大悟。玉米像金豆,回去炒一炒就开花了,这样救出了龙王。”姥姥还补充道:“早餐要吃年糕,中午要吃春饼,晚上要吃炒豆子,为的是辟邪……”

  虽然这个习俗只是一个传说,但却代表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好今天也是二月二,大家也都理个龙头吧。

  陕西的民俗作文 8

  我的家乡在陕西,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娃,有着很多独特的东西,而我最喜欢的就数凉皮了。

  而我喜欢它是因为凉皮突现“筋”、“薄”、“细”、“穰”四大特色。“筋”,是说劲道,有嚼头;“薄”,是说蒸得薄;“细”,是说切得细;“穰”,是说柔软。正是基于这四大特点,才使得秦镇大米面皮子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

  凉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凉吃,也是最常见的,一年中的春、夏、秋三季均可。

  凉皮热吃即把皮子蒸好后切好放在笼屉上,下有炉火加热,使皮子始终保持热腾腾的状态,这种吃法多在冬季,但也有一部分人大冬天仍要吃凉皮子,喜欢的就是那个爽劲儿。

  凉皮麻酱凉皮一种典型的传统吃法。其做法较简单,把面粉调成糊状,盛入特制的金属凉皮箩里,摇支凉皮萝使面精平平地铺在箩底,然后放入开水锅内蒸制成熟。吃时,把面皮切成半厘米宽的条,一般加辅料为黄瓜丝,调入盐、醋、酱、芝麻酱、辣椒油等即可。

  凉皮凉皮套餐指的是一碗调好的.凉皮,再配以一碗黑米稀饭来一个肉夹馍,简直是黄金搭档有吃有喝,舒舒服服。还有的人再配以一壶黄酒(也是一种大米酿成的低度保健酒),或自斟自饮,或邀一二知己对饮,悠哉尤哉,那分惬意,只有现场品味方能获得。

  而现今的陕西,由以西安为主,中青年人大多以凉皮,肉夹馍,一瓶冰峰为所谓的凉皮套餐。尤其正当夏日午时,吃着凉爽的凉皮,品着冰镇冰峰。和朋友又可小谈一段,乐哉。

  凉皮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普遍喜爱,除了它口感好、营养好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就餐快,一般三五分钟吃完,的确方便快捷,因此又称秦镇大米面皮子为凉皮快餐。

  陕西的民俗作文 9

  我的家乡在陕西渭南,有句俗话叫“初一饺子初二面”,每年的大年初一这天,家家户户都得吃饺子。

  饺子有“更岁交子”之意,在大年初一这天早上包饺子、吃饺子,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也寓意着新年新气象。饺子也是不可或缺的春节食品,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仅形如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之意,还因为它味道鲜美,馅料可荤可素、可甜可咸,还可以包进硬币、红糖等,意义深厚,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奶奶和二妈早早起床,在厨房不停的忙活着包饺子,炒菜,还选了两个“幸运儿”,一个包进硬币,一个制成红糖馅儿。奶奶笑呵呵地说:“谁吃到硬币,谁今年就要发大财;吃到红糖的,今年就一直甜甜蜜蜜、好运不断!”

  “扑通、扑通……”一个个白嫩嫩的饺子被投进锅里,我一时竟然分不出刚才包硬币和红糖的'饺子是哪两个了,只见它们先是沉入了锅底,之后又慢慢浮起来,吐着泡泡,锅里一片白花花的。“饺子熟啦!”奶奶大声吆喝,和二妈合作着把一个个煮熟了的饺子盛进盘子里,一人一盘饺子,蘸着奶奶独家秘制的辣子水,味道好极了。我心想:谁会吃到那个红糖馅儿的饺子呢?红糖馅儿的饺子会是什么味道的呀?

  我两口一个饺子,后来又吃不动了,剩了三个饺子。我心想:唉,今年肯定又吃不到糖馅儿的饺子了。我垂头丧气,又夹了一个饺子往嘴里塞。嚼着嚼着,我突然咬到了一颗像石头一样硬邦邦的东西,吐出来一瞧,才发现那是颗硬币。我喜上眉梢,欢欢喜喜的把剩下的饺子吃完后,把硬币那给奶奶看,奶奶愉快的说:“恭喜!祝小姑娘今年财源广进!”

  饺子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气,又带来了欢声笑语。

  春节时期,最不能少的食物就是饺子了。

  陕西的民俗作文 10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到年俗,各地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洛南的风俗,别有一番特色。

  在我的家乡洛南,过年是最喜庆的日子。我清晰的记得,一大早,窗外孩童的玩闹嬉戏声便从窗户里传来,我向窗外望去,发现凡是出现在我眼里的,大人也好,小孩也罢,都提着个火红的大灯笼,即使在白天,也仍然格外显眼。没错,这早上的光阴可不能浪费掉,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大人一大早就忙碌起来,孩子们就自顾自的玩去了,大街小巷到处撒起了欢儿,你若在过年时候看到一群熙熙攘攘的人群,那肯定是孩子们挤在门前争先恐后的.买玩具、鞭炮什么的呢。

  突然,一个穿红棉袄、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跑过我身边,手上还拿着一个软糯金黄的柿子饼,停下来吃一口再继续跑起来。奶奶说:“你看,咱们这里过年必吃的一个东西就是柿饼了。”原来“柿”与“事”,同音,吃柿饼代表“事业有成”“万事如意”的祥瑞意义。听了奶奶的解释,让我对“柿饼”这个小东西刮目相看,也爱上了吃柿饼呢。该吃晚饭了,奶奶做了一大桌菜,除此以每人必须吃的食物就是酸汤面,奶奶说,这是几辈人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平时吃那叫面条,过年这天吃就叫“钱串子”了,代表“财源滚滚”“财运亨通”的意思。

  看来,对于新年的祝福和祈愿都被人们融入到生活中的点滴中去了。在奶奶家过年真是让我涨了不少见识呢。

  陕西的民俗作文 11

  ‘送灯’是我的家乡陕西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从女子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娘家人要在春节期间给出嫁的女儿送灯,寓意前途光明,幸福美好。出嫁的女儿要将灯笼挂在家里,以示吉祥。

  第一年的送灯活动较为隆重,讲究送4至6对不同的灯笼,其中包括一对小圆灯,是用绸缎制成的灯即绸子灯,有祈子求福的涵意。

  等到女儿有了孩子后,娘家便把灯转送给女儿的孩子。古时候有传说鬼怪都怕光与火,于是送灯便有了给孩子驱邪之意。另一方面,希望灯笼给孩子照亮前程和带来光明美好的前途。当舅舅的要在正月十五前给外甥送灯,谚语有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就是出自这个习俗。

  我记得舅舅每年都在春节送灯给我,从出生一直送到今年12岁。我接到灯后每晚打灯玩耍嬉闹,点着蜡烛的灯笼极易着火,我每次慎之又慎,但总是把灯笼烧着,大人则说“红火了”,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

  今年我12岁,是最后一年送灯,此次送灯也叫“完灯"。这一次意义非凡,表示十二岁长大成人,也可以说是一种成人礼,是由童年进入少年的.过渡礼,舅舅家要送厚礼,我的父母宴请舅家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场面隆重而热闹。至此送灯活动就算告终。

  “送灯”这项家乡的春节习俗,让我看到了家乡传承的一种文化及家乡人的质朴。

【陕西的民俗作文】相关文章:

陕西的民俗作文04-23

精选陕西的民俗作文8篇05-13

陕西的民风民俗作文(精选20篇)06-18

陕西的民俗作文(通用21篇)04-12

有关陕西的民俗作文(通用15篇)01-06

陕西春节民俗作文03-15

美丽的陕西作文08-21

我的家乡陕西作文07-05

陕西西安作文05-31

民俗的作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