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茅盾小时候的故事

时间:2025-02-19 16:24:58 银凤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名人茅盾小时候的故事

  导语: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著名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革命作家,社会活动家,浙江桐乡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名人的故事,欢迎查阅与借鉴,谢谢。

中国名人茅盾小时候的故事

  不随波逐流的倔强学生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个清末秀才,他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着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家长的允许。《西游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都是他那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他当时便流露出了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植材高级小学教的课程除了国文、算术外,还有英文、物理、化学、音乐、图画和体操,这些课程都使他感到很新鲜。上化学课时,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张济川老师在教室里做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使茅盾和他的同学们大开眼界。科学的种子在这个少年人的心田里孕育了,他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

  一天国文课上,中过秀才的周先生教《孟子》,错把“弃甲曳兵而走”一句解释成“战败的兵丁急于逃命,扔掉盔甲,肩背相磨,仓皇逃走”。他忽然站起来问道:“先生,”他指着《孟子》,“书上注释‘兵’是‘兵器’,不是‘兵丁’。”

  他这么一说,同学们也恍然大悟,应声附和。“是‘兵丁’,不是‘兵器’!你们小孩子,懂什么!我是中过秀才的。”老先生硬着头皮坚持自己的讲法。

  茅盾见这位老先生硬是不认错,下了课就去问校长。徐晴梅校长是他父亲的好朋友。他听后想了一想,对茅盾说:“可能周先生说的是一种古书的解释吧?”茅盾心想:校长大概觉得不能让周老秀才在学生面前丢脸,才会这样说的吧!

  小小年纪的茅盾,总是觉得坚持正确的才是最重要的。

  爱读“闲书”

  茅盾小时候,他家屋后的破屋中有叔祖放的一板箱旧小说,像《七侠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尽管父亲希望他学理工科,认为这些是“闲书”,但思想开明的父亲并未严厉禁止,还拿了本石印的《后西游记》给他看。9岁时,茅盾去舅舅家度夏,在舅舅家找到《野叟曝言》,仅花三天半就看完了这部约百万字的“天下第一奇书”,令舅舅对他刮目相看。

  考场立志

  12岁的茅盾参加高等小学举行的童生会考,作文题是《论富国强兵之道》,他很快写出四百多字的议论文,结尾是“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主持会考的卢学溥读到后,觉得此文心胸开阔、立意高远,遂大加赞赏,批注“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梦游校园

  少年茅盾学习非常刻苦,有一次因夜里读书太晚睡眠不足,中午在学校午睡时竟发生梦游。他眼睛半睁,像盲人一样四处乱撞,走出教室,走到操场,甚至走到学校外面,同学们大吃一惊,不敢惊扰,只能偷偷跟着,等他回到教室又睡着了,直到上课铃声响起他才醒来,而他自己对梦游之事一无所知。

  作文抒怀

  在湖州中学读书时,钱念劬先生让学生们自己选题作文,很多学生不知所措。茅盾借鉴《逍遥游》寓意,写了五六百字的《志在鸿鹄》。文中描写一只大鸟展翅翱翔,嘲笑仰脸无奈的猎人,借大鸟表现自己的少年壮志,且题目与自己名字德鸿相合,钱先生赏识地批下“是将来能为文者”。

  为母着想

  一个深秋傍晚,茅盾放学路上被同学邀请玩捉迷藏,因要照顾弟弟和复习功课婉拒。同学自己绊倒却诬陷茅盾,母亲听后拿戒尺要打他,茅盾选择逃跑。他说若不逃走会被打得皮开肉绽,母亲会伤心难过。后来同学得知缘由,惭愧地向茅盾道了歉。

  9岁的时候,有一次茅盾跟他的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度夏。茅盾的舅舅是个中医,家里也有不少旧小说。茅盾在那里找到了《野叟曝言》,只花了三天半时间就读完了。这是清代的一部通俗小说,共一百五十四回,约一百万字,曾自称“天下第一奇书”。茅盾的舅舅知道他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野叟曝言》,也很是吃惊。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这种广泛的、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茅盾的文学素养,而且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的写作能力。在小学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每次考试他总能得到奖品。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名。有一年茅盾遇上了童年会考,他参加了这次隆重的考试。会考的作文题是《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很快就写了一篇四百多字的议论文,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主持会考的老师对茅盾的文章大加称赞,并在最后一句上加了密圈,写了如下评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进入中学后,茅盾在名师的指导下,更加广泛地学习了中国古典文学,他的作文水平也突飞猛进。在湖州中学读书时,他幸运地遇上了钱念劬先生;钱先生曾在日本、俄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作过外交官,通晓世界大事,学贯中西,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有一次钱先生让茅盾他们作文,却不出任何题目,他让学生们自己选题,任意写,很多学生对此作文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题名《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无可奈何的猎人。这是一篇寓言,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暗暗相合,因此,茅盾也是借此自抒胸臆。这篇文章思想高远,想象丰富,形象生动。钱念劬先生很是赏识,写了如此批语:“是将来能为文者。”钱先生的预见没有错,茅盾以后果然成为著名文学家。

  茅盾介绍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著名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革命作家,社会活动家,浙江桐乡人。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他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他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他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向国内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命的方法,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名人茅盾小时候的故事】相关文章:

名人小时候的故事03-30

名人小时候故事09-16

中国名人的故事03-01

当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01-14

中国名人的励志故事09-03

中国爱国名人故事03-12

中国名人故事盘点08-24

名人小时候的故事(通用20篇)12-03

贫困名人小时候的故事(通用10个)07-30

中国名人孝道故事20则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