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作文(常用10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风民俗作文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民风民俗作文 篇1
客家人,又称河洛郎,是一个有着显著特征并且历史悠久的民族。客家的风俗习惯繁多而独特,身为一名客家人,我还是觉得客家的春节最有趣了。
那是三年级的一个寒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五华过春节。客家春节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的,那一天到正月十五日就算客家春节。我们到五华的时候,刚好是除夕,时间大概是下午5点。我下了车,走到奶奶家门前,敲起了门,叫了一声:“奶奶,我们来了!”奶奶笑着给我开了门,说:快进来吧!“我进了门,只见爷爷、姑爷、大姑、表哥、大嫂正在屋子里到处忙活着:桌子上堆满了结米糖和桔子、柚子;到处都是年画和对联;窗户、大门、桌椅都被擦拭的干干净净,厨房里还传出一阵阵剁菜的声音,一副大大的年画挂在客厅的中央,旁边还有两只金元宝,很有过年的气氛。
我跟大家打了个招呼,就跑进厨房里帮忙去了。一进厨房,一阵香味就扑面而来,差点没让我滴出口水来。奶奶见我进来,说:"来得正好,快过来帮忙!”我就跑过去帮手了,一会儿端端那个,一会儿切切这个,忙得不亦乐乎。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晚上。经过了一天的忙碌,桌子上白上了许多菜肴:炒粉皮、炸豆腐、让香菇和让豆腐,鸡鸭鱼肉到处都是,按照习俗,今天还要用大木盆蒸“隔年饭”。先用一个大木盆蒸一锅饭,饭盆里面要插上12根筷子和12根大蒜(如果每逢闰年还要各多插一根。木盆还要摆放银元,寓意有富有食。大家一边看电视一边大吃特吃,除夕夜就在这浓浓的年味中悄悄溜掉了。
按照习俗,正月初一这一天是要早起的。我和爸爸早早起来,洗漱干净,接着来到家门外点香烛、放鞭炮。放完鞭炮,要吃“长寿面”,寓意健康长寿。我和爸爸吃过早餐,就和往常一样到处串门、拜年。叔叔阿姨们按照规矩在这一天给我了许多桔子、糖,爷爷奶奶们则要给我红包挂在我的脖子上面,俗称“挂颈”。就这样走街串巷的'走了一天,我累极了,一回到家里匆匆洗漱干净,到头就睡。
一转眼就到了正月初二,奶奶一大早就杀了一只阉鸡,把鸡血淋在一个装满了纸钱的铁盆里,谓之“血钱”,是祭拜祖先前的一个重要习俗。这一天,是一定要在家的人全部去祭拜祖先的。吃过早餐,大家把门锁上,就拿着纸钱、贡品和香烛一起开车上了山。到了祖先墓前,扫墓,祭祖,烧钱,这些都是叫祖先在新的一年里面保佑后代一帆风顺,万事如意。这一天也叫做“ 拜祖日”。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客家的春节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十几天,但我永远都忘不了客家有趣的春节和习俗。你家乡的习俗呢?一起说给同学们听听吧!怎么样?
民风民俗作文 篇2
海阳过年扭秧歌,分为大架子秧歌和小架子秧歌两种。“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
二月二日龙抬头。海阳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龙,谓神虫,放在粮囤和面缸里,祝愿粮面用之不尽。威海、龙口等地,以成串的圆形色布挂在小孩的`帽子上,称小龙尾;
五月初一是海阳五猖庙会的日子会有祭灶神的仪式。
海洋的渔民风俗:
海规
“祭海”:除夕之夜发纸时及正月十三日,渔民到海滨摆供品、鸣鞭炮、焚香纸,虔诚叩拜。
“记风”:渔民凭经验牢记牢记刮大风、降暴雨的时间,以此预测百日后的风情。
“祈风”:正月二十五日为龙风日,渔民多以此日的风向,卜测海上收成,并烧纸、焚香、叩头,祈祷“顺风行舟”。
“送船”:新船下坞后船主择“黄道吉日”,在船头设供品、点蜡烛、焚高香、烧黄表,敲锣鼓、鸣鞭炮、行大礼。船主执朱砂为新船点晴、开光,船头披彩,桅悬红旗,抬船人喊着“百事大吉、波静风顺”号子,送船入海。
“上网”:每年初出海时先把一冬修整的网具分盘在海岸,在锣鼓鞭炮交响声中。渔民抬着网具,喊着号子,徐徐登舟,将网一节一节地盘入船舱,行礼祝福。
“出海”:出海之前宰猪一头带皮烫剥,把整猪供奉于船头,在锣鼓、鞭炮中,升起彩旗。祭祀毕,将猪开膛、剔骨,切为大块,炖成“丰盛肉”,渔民饱餐畅饮。外人遇上船员会餐不须谦让,自斟自食。
“祭龙王”:渔民首次出海验网捕到之鱼熬熟盛于盘中,奠酒浆、焚香纸,祈祷龙王保佑海上平安。
海忌
禁说“漏”、“翻”、“扣”,要说“明”、“转”、“划”或“划过来”;出海不说远“远”、“近”,要说“高”、“低”;卸完鱼、虾,不说“卸完”、“没有”,要说“满了”;帆要叫“蓬”;饺子煮碎了要说“挣了”;“打官司(灌死)”要换言“告状”;绳子断了要说“升了”;“初十”(触石)以“俩五”代替;东西碎了禁说“碎”,要说“笑了”;碰到鲨、鲸等老鱼,不能直呼其名,要称“老人家”;行船时,严禁吹口哨说笑话。勺子、饭碗不许扣覆,筷子禁止担在碗上吃完饭要将筷子向前猛趋以示行舟快而无阻;严禁妇女跨船头不准在船头上大小便。
民风民俗作文 篇3
东莞人把“春节”、“过年”叫做“做年”。这与东莞人过其他节日时叫做“做时做节”是一样的,也许是因为每到过节的时候,总有很多风俗事项要做的缘故吧。
做年的准备工作很早就开始了。秋收之后、冬天开始之时,把新米放到铁锅里炒成金黄色,舂成米粉,拌上红蔗糖,掺入炒花生仁,放在木制的模型里,用小木槌敲实,印出各种吉祥的花纹,做成一个个米饼,用炭火烘干。这就是硬饼(炒米饼)。硬饼印好后,整个冬天都可以食用,同时,也是做年“奉神”(祭祀)时必不可少的供品。印硬饼的时候,亲人、邻居都会来帮忙,大人、小孩齐动手,忙碌上一整天。十几个小木槌“笃笃”地敲在硬饼上,发出清脆的声音,很远都可以听到,成为如今一种温馨的回忆。印完硬饼后,到整(也就是做)油角时,就真的感到新年快要到来了。油角是在过年前十天半月时做的,用面粉拌上鸡蛋、猪油做成皮,用砂糖、花生仁做成数(也就是馅,可能出自“心中有数”),包好后用拇指捏出一列整齐的纹,再放到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做得好的油角是很松脆的,也很香。在做油角的同时,也做糖环、碌堆。糖环、碌堆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加入白糖,和成粉团,压到木制的模型里,用刀切出环状、带花纹的一片,放到油锅里炸成圆形,就是糖环。把粉团捏成一个杯状,再轻轻地把杯口收拢,往里头吹气,把它吹胀,底部沾上一点芝麻,放到油锅里炸成一个圆球,这就是碌堆。糖环、碌堆都是做年时的供品。圆圆的形状,当然寓意团团圆圆了,也有“煎堆碌碌,黄金满屋”吉利说法。广东话里有个成语叫“年晚煎堆”,意思是人有我有。是的,到了年晚,哪家哪户没有煎堆呢?
“年廿八,洗邋遢”,做年之前,当然要把家中各处清洗得干干净净,这一项就够忙上一两天了。
还要贴对联、挥春、门神。对联是写在橙红色的洒金笺上的,联语因应贴在不同的地方而有所不同,但无不代表了主人在新的一年的祈求与祝福。例如,贴在大门上的有“玉堂富贵,金屋荣华”,横额是“五福临门”;贴在花园门口的,要贴合春天的主题,横额是“满园春色”;贴在厨房门上的',少不了“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的字眼;贴在后门的横额,通常是“后来更好”。挥春就是写在对联纸上的四字吉祥用语,如新年进步、恭喜发财、生意兴隆、百年好合等等。贴好对联、门神后,用大桔、肥猪肉、柏叶串成一串,挂在大门门框的顶部,寓意是大吉大利、家肥屋润、长福长寿。贴上了崭新的对联,新屋、旧屋都顿时焕然一新,做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浓了。
贴完春联,还要到花市买花回来,摆放在家中,营造春天的气息,同时,也有花开富贵的寓意。花市是一年一度的,临近年晚,花市里就挤满了买花、看花的人。花的品种真可谓琳琅满目,珍贵的有兰花、牡丹、茶花,一般的有杜鹃、水仙、郁金香、玫瑰、桂花等等,最普通的就是颜色不同、花型各异的菊花和芍药(其实是大丽花)。也有盆景和绿色植物,如常青藤、万年青、金钱树;也有用来插花的,如菊花、富贵竹、剑兰、百合、银柳、鸡冠花等。当然,最少不了的年花,就是代表大吉大利的大桔。无论贫富,无论是几千元的大桔树还是几元钱的小桔子,做年时每家每户都要在家里摆上一盆,不然,真的不叫做年了。花市的另一道风景是卖桃花,数十位花农把桃花用摩托车、单车载着,待价而沽,摆满了一整条街。灿烂的桃花缀满了枝头,最是能体现春天已经来临的气息。
过年前,还要买两根带着青叶的甘蔗回家,放在家中,这叫做“傍年”。这两根甘蔗在做年期间是不吃的,也许放上一整年也不吃,寓意是生活象甘蔗一样甜。
年晚了,要卖懒。年晚那天早上,用“崧木(苏木)”(一种木头,用作天然的红色素)加上碱水,熬出红色的汁,放入鸡蛋,染红,煮熟,就做成了卖懒的鸡蛋。这种红鸡蛋除了“奉神”外,家里大人小孩每人都要吃一个,而且小孩子的鸡蛋一定要分一部分给别人吃,意思就是把身上的“懒”脾气“卖”给别人。能把懒卖掉,固然很好,但要一个馋嘴的小孩把自己的鸡蛋分一点给别人吃,就真的有点难了。若是真的要分,那就分指甲那么大的一点点吧。小时候有首童谣是唱卖懒的,开头两句是“卖懒啰,一起来”,后面几句就记不得了,应该是很好听的。到了年晚卖懒,真的是在过年了,到处都飘着做年夜饭的炊烟,过年的气氛已经很浓很浓。
年夜饭当然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家宴。年夜饭的菜大概有鸡、鹅、肉等,丰富程度与美味度,就要看一个家庭的财力与主妇的手艺。芹菜是少不了的,因为芹菜寓意着“勤力”。
年夜饭的主食并不是饭,而是汤圆。汤圆是用糯米粉做成的,里头并没有馅。把加入了肉片、黄芽白(一种长条形的大白菜)等各种配料的汤烧开,用糯米粉加水搓成长条,手指轻轻捏出一小颗,搓圆,直接放入汤里煮,就做成了寓意团团圆圆的汤圆。卖懒时染红鸡蛋的“崧木”水,另一个用途是用来染年夜饭时吃的红汤圆。雪白的、浑圆的汤圆中间,加入了若干的红汤圆,不仅颜色很鲜艳、好看,当然也有吉祥、如意、红运当头的意思。
辛苦了一整年,到了年晚的时候,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丰盛的晚饭,欢声笑语、共叙天伦,这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幸福。
吃过年夜饭,主妇就要忙着准备“奉神(祭祀)”。“奉神”的主要供品有:大桔、钱盒、水果、蔗果、碌堆、硬饼,酒、茶,元宝、腊烛、香等。钱盒是一个分隔成若干个小格的盒子,分别放上糖环、油角、糖莲藕、糖马碲、糖椰角、红瓜子、各种糖果等贺年食品。蔗果就是几段刮干净了的蔗,取“甜”的意头。子时(晚上十一点)之前,开始奉神。奉神是感谢各位天神、感谢土地、感谢列祖列宗,许愿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子时的钟声一敲响,鞭竹便响起来了。响亮的爆竹声,会持续一整夜。虽然说是有点吵,但如果没有爆竹声,如果没有了在门前铺满了一地的红彤彤的爆竹纸,又怎么叫过年呢?
一觉醒来,便是新的一年了。什么都是新的,包括新的衣服。
新年第一件事,便是见到每一个亲人、朋友都要恭喜一番,恭喜爸妈身体健康、心想事成,恭喜伯父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恭喜朋友步步高升、早生贵子,恭喜老人龙马精神、身壮力健、越老越福……恭喜的话总是说也说不尽。恭喜之后,当然要派利是啦。“利是”由长辈派给晚辈、已婚的同辈派给未婚的同辈。不管年纪多少,只要未结婚,都只有收利是的权利,没有派利是的义务。年纪小的派利是给年纪大的人是很经常的情况。
到亲人、朋友家拜年,嗑嗑红瓜子,吃点贺年糖果,大家团聚在一起,恭喜一番,聊聊家常,到处都是喜气洋洋。
新年期间,主妇的很重要的事情是奉神。在家里,在庙里,在祖屋里,都要奉。供品中,两根青蒜是少不了的,寓意是多子多孙(“蒜”与“孙”同音)。年初二是“开年”,意思是新的一年正式开始。“开年”的祭品中有一条用米酒灌醉了的活鲤鱼,用一条红纸围在鱼身上,寓意“年年有余(鱼)”。这条鲤鱼在奉过神后,要拿到河里放生,与佛教的放生是一样的。年初二,通常一家人会到妈妈的娘家拜年。
孩子们最喜欢做新年了。做新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很多很多的过年食品,更可以“兜(要)利是”。有了利是,就可以买烟花,买玩具,到处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
新年的一个重要节目是舞狮、舞麒麟。狮和麒麟略有不同,但都是模仿狮、麒麟的习性、神态,如出洞、上山、遇险、稍睡等,高潮是采青。神态活现,动作逼真,仿如真狮、真麒麟在人们面前舞动。
舞完狮或麒麟,就会表演武术,如南拳、大刀、关刀、长矛、棍,也有锄头和齿耙。最有趣的是打藤遮(也就是用藤做的盾牌),通常都是由最矮小的人来表演,躲在藤遮里拿着刀一晃一晃的,一副胆小受怕的样子;高潮是头顶着藤遮,在地上一连打上十几个滚,最引人发笑。三四岁的小孩子也会上场表演,通常是打拳。鼓着腮帮,挥着稚嫩的拳脚,打起来还真有板有眼。打得起劲之时,挤得里三重外三重的观众,当然少不了报以热烈的掌声。如果大家表演得不够好,老师傅就会亲自出马,紧束腰带,赤膊上阵,以一套刚劲有力、可以***老虎的南拳答谢观众。打到兴奋之处,还会大吼一声。既然是师傅,这吼声当然也比徒弟们来得大声和震撼人心。
舞完狮或麒麟、表演完武术,就会舞着狮或麒麟到各家各户去拜年。主人会奉上一封利是以答谢并图个吉利。
年初七是人日,也就是所有人的生日。年初一到十五都是做年,都可以派利是。是的,做年除了向大家拜年、恭喜大家、吃红瓜子,最重要的就是派利是、收利是了。利利是是,正是所有人都期望的。
民风民俗作文 篇4
河南剪纸历史悠久,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钞》中,就有一段是描写汴梁城里,出售剪纸的盛况:“昔京都大街,有剪花样者……。一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独擅一时之誉。”由此看来,早在宋代,剪纸就已在民间广泛流行,还出现了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而且技艺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盛行于河南广大地域的传统地方剪纸,其思维观念,仍没有摆脱崇神意识的本质,其动机在于冀求人类与“神灵”的交感,尽管在寻求表达方式时,其间含有多种隐喻手法(为地域文化所包容),但其全部意义,总是与人类的生存需要和愿望(求安、趋利、辟邪)紧密相连。剪纸“天地神”、“求雨”、“谷神”,就表现出庶民百姓无法与天灾人祸抗争时,仰仗神灵、魔力来驱邪避害,以求家室安宁,五谷丰登。它们与云贵、陕甘等边远地区的民间剪纸相比较,河南剪纸似乎已超越了早期人类对虚幻动物精灵,或直观的“生殖图腾”崇拜的表现形式,而进入了封建社会佛、儒、道的神权、礼教思维制约时期。剪纸“舞狮”的形象表征是舞狮活动,然而民俗内涵则是借舞狮暗喻”子孙繁衍”。图中舞狮者的性特征为男性,手舞“双绣球”,象征雄性的昂扬,在中原民俗活动中是“祈子”的行为。
在这里,人类本能中的繁衍意识,已被纳入“三纲五常”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伦理规范之中,这种思维规范一旦通过剪纸形式展现时,便极易为地域群体所理解、共认。
河南民间剪纸的'大部分内容,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关。喜花(结婚时贴用)“鸳鸯戏莲”是表现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白首偕老”;窗花“金虎送钱”(视虎为万能吉祥物),则是期盼“生活富足、金钱遍地”;“牧羊人”、“庄稼汉”、“喂猪”、“拉洋车”,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芸芸众生的生活写真。
随着时代的变革,河南人传统的民俗观念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的审美需求。如今的河南农村,逐渐摆脱了贫困面貌,富裕起来的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迫切要求以新的生活方式来满足其物质、精神的需求。剪纸“小康人家”表现了华灯初上,劳累一天的农民悠然自得的休闲情调,充满了温馨之美;“看电视”,展示出农民在经济、精神生活方面的巨大变化。
“电视机”——这种只有城里人才有条件享受的高档商品,如今已在山区、农村安家落户。无怪图中老农民兴高采烈地翘起二郎腿,正面对电视机说天道地。老伴儿安闲地一手执鞋底,一手在发顶上磨针的动作,十分典型、细腻地刻画出中原农村妇女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通观河南民间剪纸,从某种意义上讲,已逐渐突破地域文化的小空间,进入到现代文化的大空间;在继承传统精神的基础上,进入到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使人感到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民风民俗作文 篇5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去广西桂林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我发现广西桂林的瑶族有很多非常有趣的风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假如你有一天去瑶族游玩,看到一位小姑娘脖子上戴着一漂亮的银项圈,而且这银项圈外人是不能碰的,这表示她还没有结婚。因为每个瑶族小姑娘一出生,家长就为她订做这个银项圈为她戴上,只到她结婚那天才能由他丈夫为解下来。那么,如你看到脖子上没有戴银项圈的.,就表示她已成婚。
假如,你想问一瑶族小姑娘几岁,应该问:“你家酸鱼淹多久”她就会告诉你淹多久,那就是她的年龄。如你说“你几岁?”她理也不理你。原来,她们从刚生下来的那天,她阿爸阿妈就一定到街上买条大鱼淹下,直到她结婚那天,这鱼才能拿出来做给她舅舅吃,别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个小伙子,哪天你到瑶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姑娘踩你一脚,你千万别生气的也揣她一脚。因为,她揣你一脚是表示她喜欢你,揣得越重说明她越是喜欢你。如你也踩她的话,说明你也喜欢她,同意娶她,那她家马上就会请全寨的长老来订亲,你就走不啦!要小心喔!那如果一小伙子看上谁家姑娘呢?他就会在晚上姑娘住的竹楼下唱歌,如姑娘喜欢他,就会和他对唱,如姑娘没看上她,就会洒一盆冷水下来,那他就会知趣的走。
同学们,你们说瑶族的风俗有趣吗?
民风民俗作文 篇6
春节,我相信,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来,咱们废话少说,接下来就让我讲一讲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吧!
你知道咱们的传统节日春节都要有那些东西呢?嘿嘿,没错,春节咱们要准备:鱼、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买鞭炮、对联和福字。下面,就让我讲讲我这一次过年的经历吧!
早上(当然,不是过年的那天早上),妈妈带我出去买鞭炮、对联和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摆满了买年货的摊子。我对妈妈说:妈妈,咱们先期买鞭炮吧!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走进了一家买鞭炮的`店铺,我相中了几盒小鞭,我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这些。没问题。妈妈爽快的说妈妈也买了些挂鞭。
买完鞭炮,妈妈又带我走进了卖福字合买对联的地方买了一些福字、对联等回到家贴在窗上、门上和墙上。
买完了东西,我们回到了家,把福子和对联堆在了门上和墙上。
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妈妈每年货的经历(以前都在爷爷家玩,没空去),怎么样?
民风民俗作文 篇7
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精彩。虽然春节期间大家都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比,我想应该是欢乐占的比例更多吧。
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一个时刻。因为在这个时刻,除了有特殊原因外,一般大家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们团聚 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离别时的奇闻乐事,津津有味地品偿美味佳肴,享受着团圆的.乐趣。吃完年夜饭,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观看四处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聆听四处每一声喜庆的祝福。走在小镇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你都会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企业科技力量的提高,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烟花不断涌现,我们所看到的烟花越来越美、人们燃放的烟花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我感到变化很大。除了晚上八点钟的春节联欢晚会外,到了十二点左右,也就是午夜零点时刻,我们又能听到一阵一阵激烈的爆竹和鞭炮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啊!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总是要吃汤圆或面条,这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从初一开始至初十左右,我们大家都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作客拜年。去时一般都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一片客气之意。同样,亲戚朋友来作客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去作客,还是亲戚朋友来作客,小孩子肯定赚足了便宜,因为他(她)们能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手拿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正月里各个商家初次开门都会燃放爆竹,企业开工一般在初六之后,也都会燃放大量爆竹,还有的放烟花,都呈现给人一派喜庆的景象。正月里我们家乡还有各类丰富的娱乐活动,如书法家们为大家现场书写并赠送春联,京剧、越剧爱好者们会组织演唱会等。
民风民俗作文 篇8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的风俗,据说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中秋节,我国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放等等。重阳节也是尊老、敬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下面就让我介绍一下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当春节一到,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粘上红红的春联,个个都满面春风的,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就先说除夕夜吧。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边看春节联欢会边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烟花的外面尽情地玩,而大人也会聚在一起打打牌、看看电视、聊聊天的。到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有的大人还守年岁的呢。
还有,在我们这里除夕夜要放“关门炮”的。这鞭炮一放要放到年初一早上,持续不断地,这是“开门炮”。中国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我最喜欢过春节,不仅可以尽情吃,尽情玩,可以穿新衣服,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口袋便变得鼓鼓的,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亲戚给的压岁钱。据说我们得到这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这就是我家乡过年的风俗。你们家乡过年的风俗是怎样的呢?相信你们一定也有自己也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民风民俗作文 篇9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发笑。想起来,这首歌和我还真有点相似呢!
我的家乡在东北,现在生活在大连,不管去怎么理论,我也应该是个东北人了吧!有句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过话说回来,东北那里和其它地方还真是有点不一样吧!首先,东北地区民居就与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东北那里,住的绝大部分都是平房。东北人在住房上从不拮拘,从不去认认真真地分什么卧室、什么客厅、什么厨房的。他们所做的,仅是一墙之隔而已。东北的厨房有一口地窑,不太大,用来存放土豆之类的食物。东北的厨房还有一口生活的炉子,烧出的热气通过一根铁管子给输送到卧室,用来取暖。再看,就是两口镶在大水泥中的锅,当然,要一个通口来生火用。中间56个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软软的床(我现在也是!)而东北那,睡得却是“炕”,所谓“炕”其实是一种又长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两三米呢!)。床下有一条空洞,是用来连接厨炊的。这样一来,当外面在做饭时,你做在热炕头上,如果是冬天,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呀!东北民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客厅,从正门进去,先是厨房,再就是有炕的卧室了。富裕一点的人家,还会有一间小屋子。如果有客人来了,他们就会毫无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显亲切!其次,东北人家的口味也与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东北人尤其爱吃炖菜。什么猪肉炖粉条什么小鸡炖蘑菇什么土豆炖排骨,都是东北人的最爱。再说,东北哪里的文化习俗也与其它地方的文化习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几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东北的二人转却是不同凡响,清新脱俗。二人转在当地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小到十几岁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随时随地那么来上一段,既不需要舞台,又不需要服饰。可以一边哼哼歌曲,一边载歌载舞,又养眼有养心,不开心时来上一段,说不定心情会多云转晴呢!
最后,东北人的性格也与其它民族有些不同。东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样风情,让人顿生亲近之意。有句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许就是东北这些独特的民风、习俗养育了像东北人这样大方、豪爽、不拘小节的民族吧!
民风民俗作文 篇10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我爱广西,爱广西的山、广西的水。
广西有许多处山水城市,有桂林、阳朔、北海、贺州……最能代表这个特点的便是全国闻名、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桂林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便形成了其天然的各种溶洞、清澈见底、水平如镜的漓江、貌似大象的象鼻山。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各种天然奇观尽聚桂林,象鼻山,就是桂林的象征,它因山形酷似一头大象。她神奇壮观、形象兼备,鼻脚之间的水月洞就如同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的奇景,潇潇洒洒。
桂林的山水也是独一无二的。人们常说“人间仙境、梦幻漓江。这话一点也不错。看第一眼漓江,只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清澈而平静。山的倒影再倒映下来,美得无与伦比。漓江是美的,它不会被任何天气影响以至丑陋—晴天,青峰倒影;阴天,漫山云雾;雨天,涟漪圈圈。
我爱广西的景色,也爱广西的食物。
广西有三大名粉:桂林米粉、柳州螺丝粉、南宁老友粉。桂林米粉以爽滑而闻名,桂林米粉入口香,爽滑,细嫩,容易入味;柳州螺丝粉与南宁老友粉都是以辣闻名,辣让食客更有胃口,为食客增加了食欲。
我们广西人,热情好客,有客人来,他们会唱起山歌,跳起山舞;他们又会拿出最好的食物与客人分享,还会搞一些活动让客人增添乐趣。
【民风民俗作文】相关文章:
民风民俗作文(精选)07-16
(经典)民风民俗作文10-11
[经典]民俗民风的作文11-07
民俗民风的作文【精选】09-06
民风民俗作文[精选]07-16
[精选]民风民俗作文07-14
(经典)民风民俗作文07-19
(精选)民俗民风的作文08-19
民俗民风作文12-26
民风民俗作文【精选】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