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作文6篇【精品】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风民俗作文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风民俗作文 篇1
有人文历史积淀,有独特于世间、个性鲜明的文化符号,就是文化品牌.梧州的文化品牌,自然就是舜德文化、龙母文化、骑楼文化、宗教文化、西江文化、粤语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既自有特色和范畴,又彼此圆融渗透,互为表里,是梧州山水文化的组成部份和物质载体.
舜德文化
这个品牌很重要,是梧州人文历史的根,是梧州之骄傲,是梧州历史上叫得最响的品牌.
虞舜大帝是历史传说中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缔造者和传播者的虞舜大帝,南巡狩苍梧之野,给苍梧百越各族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和礼乐伦理道德观念,使苍梧各族“明德”,启蒙了苍梧文化和文明,由此流布岭南.我们有理由说,苍梧之野是岭南文明的发祥地.
在古代,外地人一提到梧州、提到苍梧,就想到舜帝;一提到舜帝,就想到苍梧想到梧州.这是天下的共识,是中国文化的普遍常识,是中华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一份珍贵记忆,一份无价的人文遗产.唐太宗有句诗称梧州为“大舜隐真之地,达人循迹之乡”,并对开国大臣李靖说过“碧桂之林,苍梧之野”云云.唐代一大批诗人,包括沈佺期、宋之问、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结、张籍、项斯、李商隐、李涉等,都曾以舜帝、苍梧为题材吟咏过梧州.当时或谪戍或派驻岭南的'官员或文人墨客无不以到苍梧参拜舜帝陵庙为荣.宋代文豪苏东坡南贬海南岛,路过梧州赋诗说:“我行忽至舜所藏”;清代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干脆在诗中称舜帝为“苍梧君”;明清的文臣武将们驻行辕于梧州,他们咏舜帝和苍梧的诗文就更连篇累牍了.
如此一个在全国叫响几千年、连外国人也崇敬的招牌,今天被我们梧州人丢弃了,有上千年历史的舜帝庙(首见于杜甫诗,最后见于1902年英国人的报告)也废弃不顾,连重建重修的打算也没有.
龙母文化
如今梧州百姓没有人文始祖舜这个偶像可拜了,还有个龙母娘娘,也是拜了上两千年的神圣.龙母是西江的女神,源于战国时代,比宋代福建海边的妈祖历史悠久多了.梧州战国时地属楚越,信巫道,杂神崇拜.大禹治水,没治过西江.西江不用治,有女神龙母庇护,她养了五条龙子,听话驯服,行云播雨,风调雨顺,海不扬波.连自称祖龙的秦始皇知道有个妈咪在苍梧,也想巴结.宋神宗更有意思,册封龙母为妃子,在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重修梧州龙母庙,诰封龙母温氏为永济夫人和灵济崇海妃,五龙亦一一赐封.
骑楼文化
骑楼是房子,西方建筑风格,骑楼连片成街区,是谓骑楼城.有骑楼,而形成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升华而为文化———骑搂文化.骑楼文化并非西方外来文化,是地道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传统建筑都有屋檐,屋檐是传统古典建筑的重要特征,屋檐是城市人生靠泊的港湾,风雨烈日中可让人歇息,屋檐这功能很人性,也很艺术.凉亭就是屋檐的延展和扩大,骑楼也是屋檐的延展和扩大,前者更古典但孤独,后者很现代且连接为廊!妙就妙在这廊!上为楼,下为廊,古典的屋檐在西方建筑设计师手中演变成现代化的行人通道.骑搂底,港湾一样的人文底蕴,水文化的深层潜意识,那才是梧州人生活的乐趣:躲雨、遮阳、歇脚、候车、聊天,摩肩接踵,熙来攘往,人气十足,伦理十足.
骑楼城遍布南洋、南亚、珠三角的城镇,是大英帝国殖民的产物,这是政治学上的说法.殖民的政治被人类历史丢入垃圾箱了,而文化人类学、建筑学意义上的骑楼文化艺术倒成了世界人类共同的遗产,其中梧州的规模最大、实用功能至今不衰.
宗教文化
全国宗教名山、宗教名城多得很,梧州不是要当宗教名城,但宗教确是梧州能向天下叫板的又一张品牌!
梧州是佛教东传中国的首站!梧州汉代的学者牟子,是中国首部佛教理论专着《理惑论》的作者,“佛”首先是牟子由印度方言翻译过来的;佛教无君无父、舍妻弃子的教义特别让中国百姓反感,要立足连门都没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便遇到很大的难题!这项把佛教中国化、传法解惑、宏观调控、包装注册、领取准生证的攻关工作必须有人去做,正是梧州人牟子.
说到西方宗教.据《剑桥中国明代史》记载:公元1650年2月6日,南明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第二次躲到梧州苟延残喘,德国耶稣会士安德烈亚斯·科夫勒被接受洗礼的大臣介绍给永历皇室.皇太后和司礼太监庞天寿于是请求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给予支援,随后,安德烈亚斯给两位太后、皇后和永历太子施行了洗礼,取了教名.这是梧州最早因皇室而与西方宗教的结缘.
梧州开埠后,外国人根据条约开始在梧州通商.随同商贸而来的就是施医、传教、办学等文化活动.从此,外国传教士、商人通过梧州纷纷进入广西,梧州很快就成了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最早最大的传道基地.
这是近年梧州文化人圈子提出的一个文化命题,其内涵及边际可能涵盖古苍梧以来历史和当代的人文门类、物质门类.如此看来,舜德文化、龙母文化、骑楼文化、粤语文化、饮食旅游建筑农耕等文化以及文学、艺术、哲学、道德、法律等等均包括在内.古苍梧、西江流域,地盘延至今梧州市以外广大地域,别人认同还是个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大有可为,作为文化品牌则有点守株待兔了.
粤语文化
梧州是货真价实的粤语发源地.西江流域大部份城镇居民的母语均为粤语,方言是文化最顽固的部份,鬓毛已衰,乡音不改,代代承传.粤语承传了秦汉时期的古汉语,成熟于唐,谓之唐音,是秦汉文化的活化石.中国七大方言中,唯有粤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最古香古色,通行于两广,流行于海外,使用总人口约近一亿.粤语不但很国语,还具有世界性,海外华侨及华裔其母语多系粤方言,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广西籍美洲华侨和华裔几乎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粤方言区的
粤语文化还包涵岭南粤域的民情、风俗、礼尚、习性等人文特色,因此粤剧、粤曲和地方曲艺、舞狮、舞龙、鹿儿戏等等,也是要光大发扬的文化品牌.
民风民俗作文 篇2
寒假到了,乡下的爷爷捎来一包糯米糍粑,乐得我都笑成了一朵花。爷爷是畲族人,做糍粑是畲族的风俗,逢年过节都要做的。
我和爸爸妈妈来到爷爷家,刚进门,就看见了一个大石器,它张着老虎一样的大口,这个老虎口上大中小下又大。我十分好奇,便问爷爷:“这是什么呀?”爷爷转过头,满是皱纹的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接着温柔的对我说:“等过年了,你自然就知道了!”
盼呀盼,大年三十了,爷爷告诉我今天就要解开“老虎口”的秘密。只见爷爷装了一盆事先浸泡好的糯米,淘洗干净了,放进一个我从来没见过的的大木甑里蒸。我心里可急了,这蒸糯米和“老虎口”有什么关系啊?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想也没有头绪,开始试着问爷爷这个难题,可爷爷就是笑而不答,让我耐心等待。终于,大木甑里飘出了一股糯米的清香。爷爷将一木甑的糯米倒进清洗过的“老虎口”里,再一边抡起身旁的石锤往糯米饭上砸,一边不停地往里面加水,我想,这糯米一定好疼的吧。
一顿饭的功夫,糯米就软软地、黏黏地粘在“老虎口”中。原来,我称为“老虎口”的石器是用来做糍粑的。软塌塌的`糍粑给舀进了一个大竹匾,飘来的香气引得我直流口水。爷爷看见了,就用大勺子挖了一些糍粑放进碗里,加了些白糖递给我,说:“趁热吃吧。”我看着糍粑,立刻拿起筷子,细细的品尝,哇!这糯米的味道像蜜一样滋润我的心头,忙对爷爷夸赞道:“好吃,太好吃了!”
想着想着,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这个寒假虽然短暂,但是我过的很充实,也很快乐,但糯米糍粑的味道一直存在我的心里……
民风民俗作文 篇3
有一年的暑假我曾到云南旅游,来到了美丽的西双版纳,其中游玩傣家村寨是旅游的一项。
傣家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四周多种植椰子、香蕉、竹林等果木,处处郁郁葱葱。我还在一棵大约有五人才能合抱的“百年古树”下照相留念。傣家的房屋建筑为“干栏”式竹楼,户与户之间竹篱为栏,自成院落。听导游介绍傣家楼全部是用木头搭起来的,并且,傣家楼为二层小楼。它的第一层不住人,专门供牲畜住,而人住在二楼。我们来到一户傣家后,的确如导游所说的那样。
我们按照傣族人的“一脱、二摸、三不看”的规距,拜访了一户傣族人家,“脱”就是上楼梯之前要先脱鞋,“摸”是指竹楼中间那根柱子,傣家人奉为“神柱”,据说摸了会给人带来好运,不过摸的.时候神情一定要庄严肃穆,不能嘻嘻哈哈,当时我也很郑重地摸了摸“神柱”。 傣家的“客厅”宽大且相当整洁,卧室围绕客厅顺着竹楼建了一圈,但不能进去,所以“不看”是指任何人不能去参观傣家人的卧室。傣家人迷信,据说外人看了会把人的灵魂带走。
上了傣家的竹楼,热情好客的主人小玉先是端来了糯米香茶,这种特制的茶味道清雅醇甜,然后她用酸、辣、苦、甜、香、脆的傣族风味食品款待我们,我们还品尝了傣式烧烤,味道鲜美,酸辣可口。傣家饭以“香竹饭”和“菠萝饭”最为著名。香竹饭是把糯米塞到细长的香竹竹节里,加上水,在火炭上烤出来的。菠萝饭则是菠萝挖去菠萝心填上紫糯米,在甄锅里煮。做出来的饭米粒晶莹柔软,弥漫着竹香与菠萝的甜润,吃起来清新爽口,回味幽长。
这次旅游中,我们还购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木雕、竹编、银饰等民间工艺品,观看傣族民间歌舞表演,让我们也了解到西双版纳傣族的生活习俗。
傣家楼、小竹林、绿草坪……构成了热带雨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傣族村寨,让我不能忘怀,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的。
民风民俗作文 篇4
那是在太原过元宵是的情景: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大街上张灯结彩,处处灯火辉煌,大街小巷里车水马龙,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整个街上热闹非凡。各个店铺里堵得水泄不通,望着这热闹劲,我不禁想起了唐寅的《元宵》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我忘乎所以地吟诵了起来,却毫不发觉姐姐以悄无声息地站在了我的后面,“呦!表妹好雅致,这样看有什么意思,咱俩不如去逛逛?”“好呀好呀!”我连忙拍手叫好。 来到街上我们也融入了这个热闹的气氛里,姐姐拉着我走东蹿西,一路逛下来,我们发现了不少灯笼,每一个都独具特色,让我垂涎三尺,有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有清一色的,有用玻璃做的……在广场中央,有一支做工精美,巨大的走马灯,这只走马灯逗不少路人驻足观看。远处的夜空中鞭炮齐鸣,当烟花绽放在夜空中时,吐露出“元宵节快乐”的'五个醒目的大字,这个原本就热闹的元宵又增添了几分韵味,那一盏盏美丽的莲花灯,帮人们传递幸福安康。 元宵的一切都是那么吸人眼球,但我却享受做花灯的过程。 做花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挑选好竹子是关键,竹子的好坏直接决定花灯的成败,不过我只会说说而已,这光荣的任务就交给实战经验丰富的姐姐了,竹子挑好,框架也准备好了,我可不能闲着这刺绣就交给我了,你可别小看我,我可是卧虎藏龙哦,说得轻巧,实践起来可难着呢,不是刺错了就是刺反了,反正就是漏洞百出,经过一番周折我可算是完成任务了。“嗯,不错不错可以买个好价钱了。呵呵” 在这一天,纵使有多少不愉快,也一扫而光了。
民风民俗作文 篇5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我爱广西,爱广西的山、广西的水。
广西有许多处山水城市,有桂林、阳朔、北海、贺州……最能代表这个特点的便是全国闻名、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桂林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便形成了其天然的各种溶洞、清澈见底、水平如镜的漓江、貌似大象的象鼻山。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各种天然奇观尽聚桂林,象鼻山,就是桂林的.象征,它因山形酷似一头大象。她神奇壮观、形象兼备,鼻脚之间的水月洞就如同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的奇景,潇潇洒洒。
桂林的山水也是独一无二的。人们常说“人间仙境、梦幻漓江。这话一点也不错。看第一眼漓江,只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清澈而平静。山的倒影再倒映下来,美得无与伦比。漓江是美的,它不会被任何天气影响以至丑陋—晴天,青峰倒影;阴天,漫山云雾;雨天,涟漪圈圈。
我爱广西的景色,也爱广西的食物。
广西有三大名粉:桂林米粉、柳州螺丝粉、南宁老友粉。桂林米粉以爽滑而闻名,桂林米粉入口香,爽滑,细嫩,容易入味;柳州螺丝粉与南宁老友粉都是以辣闻名,辣让食客更有胃口,为食客增加了食欲。
我们广西人,热情好客,有客人来,他们会唱起山歌,跳起山舞;他们又会拿出最好的食物与客人分享,还会搞一些活动让客人增添乐趣。
民风民俗作文 篇6
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
梅蒂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
吴川真有趣!
【民风民俗作文】相关文章:
民风民俗的作文(经典)03-01
民风民俗的作文11-17
民风民俗作文06-12
(精选)民风民俗作文07-03
[经典]民风民俗作文07-24
民风民俗作文【精选】07-24
民风民俗作文(经典)08-05
民风民俗作文(精选)07-16
民风的民俗作文04-27
民风民俗作文[经典]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