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的作文

时间:2022-07-04 13:08:33 民风 我要投稿

【精品】民风的作文合集6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风的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民风的作文合集6篇

民风的作文 篇1

  我们中国分为56个民族,同时也盛开着56朵花。56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着各自的缘由。

  满族人,在清朝是最为繁盛,清朝是满族人的天下,我们常说“满汉全席”是说汉族的一大桌菜全在满族的餐桌上。而他们的衣服也十分的突出。女的穿旗袍,男的穿马卦。而旗袍则意味八旗子弟穿的旗袍。女的就穿那种近似旗袍的衣服。男的就是骑马时要穿马褂,就像我们现在的背心。满族人把狗当作圣物,以不猎杀,反而进行保护。

  满族绝对是一个除汉族以外的又一个庞大而又有秩序的民族。从满族建立清朝的那场战争就可以一斑了。满族在谋权当朝之前把各个村落分为八队,分别为:红旗,黄旗,蓝旗,白旗,镶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白旗。每队分工明确。就是因为这样才能使满人能夺得天下权政的原因之一。

  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去北方的满族聚集的地方看一看。

民风的作文 篇2

  早上起床后,我匆匆的吃完早饭,就和我的妈妈干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帖对联。家中有两副对联,一副贴屋门上,则另一幅帖街门上。

  我们说干就干,我和我的妈妈拿着椅子和胶带,放好位置用胶带固定好对联,将对联贴好以后。我们就要打扫屋子了。我的妈妈负责屋顶和墙壁的干净,而我负责擦桌和扫地。为什么没有我的爸爸呢?因为我的爸爸在忙着挂灯笼。我认真的把桌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妈妈更是夸张,她把我们的家打扫的一尘不染。我把抹布弄得张兮兮的,就跑去水管洗。水管里的水可真凉呀,把我的手冻的直发抖,可是我并没有退缩,继续着我的工作。直到中午十一点左右,我们才把家里收拾完。

  到了晚上,我们都会熬夜,一晚上都不睡觉。直到过新年的早上,噼里啪啦的炮声响了起来,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的节日之中。我出门一看,真是满是“红花”红满地呀。也让我想起了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光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民风的作文 篇3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的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没多大差别吧!

民风的作文 篇4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发笑。想起来,这首歌和我还真有点相似呢!我的家乡在东北,现在生活在大连,不管去怎么理论,我也应该是个东北人了吧!

  有句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过话说回来,东北那里和其它地方还真是有点不一样吧!首先,东北地区民居就与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东北那里,住的绝大部分都是平房。东北人在住房上从不拮拘,从不去认认真真地分什么卧室、什么客厅、什么厨房的。他们所做的,仅是一墙之隔而已。东北的厨房有一口地窑,不太大,用来存放土豆之类的食物。东北的厨房还有一口生活的炉子,烧出的热气通过一根铁管子给输送到卧室,用来取暖。

  再看,就是两口镶在大水泥中的锅,当然,要一个通口来生火用。中间56个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软软的床(我现在也是!)而东北那,睡得却是“炕”,所谓“炕”其实是一种又长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两三米呢!)。床下有一条空洞,是用来连接厨炊的。这样一来,当外面在做饭时,你做在热炕头上,如果是冬天,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呀!东北民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客厅,从正门进去,先是厨房,再就是有炕的卧室了。富裕一点的人家,还会有一间小屋子。如果有客人来了,他们就会毫无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显亲切!其次,东北人家的口味也与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东北人尤其爱吃炖菜。什么猪肉炖粉条什么小鸡炖蘑菇什么土豆炖排骨,都是东北人的最爱。

  再说,东北哪里的文化习俗也与其它地方的文化习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几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东北的二人转却是不同凡响,清新脱俗。二人转在当地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小到十几岁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随时随地那么来上一段,既不需要舞台,又不需要服饰。可以一边哼哼歌曲,一边载歌载舞,又养眼有养心,不开心时来上一段,说不定心情会多云转晴呢!最后,东北人的性格也与其它民族有些不同。

  东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样风情,让人顿生亲近之意。有句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许就是东北这些独特的民风、习俗养育了像东北人这样大方、豪爽、不拘小节的民族吧!

民风的作文 篇5

  家乡的节日颇多,隔三岔五就有老家埭头的乡亲过来相邀我回乡一道过节,其实,最令我心驰神往的还是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我国各族人民传统节日,也是家乡群众文化活动中最精彩、最热闹的佳节。于是,元宵节前几天,家乡就沸腾了,处处洋溢着节日浓厚的气氛。老人手持香袋起早摸黑走宫串庙祭拜神灵,求得一家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心心。妇女心灵手巧积极筹备与制作虔诚祭品,抚摸着一件祭品,她们心中就许一个美好的心愿。男人更大显身手忙碌不休,既筹备闹春庙宇装饰,又组织培训十音八乐队、车鼓队装榈等欢庆节目。孩童则乐开了怀,疯一样的跑来跑去,嘴里食物塞得鼓鼓的,喜悦之情写满了幼稚天真的小脸蛋上。

  家乡的元宵节为何这般隆重?乡亲怎么这般看重这节日?我不禁追溯起元宵节的来龙去脉。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里,朝中因此形成了“拥刘护吕”两派,明争暗斗,闹个不休。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朝中重臣谋划要清除吕氏党羽,拥戴刘恒为汉文帝。举事那天正值正月十五晚上。汉文帝登基后,每年到了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微服出宫,与百姓共庆同乐。从此,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就成为百姓欢庆的元宵节。这个传说尽管只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但我认为,从乡亲这闹元宵时间的相吻合上来讲,家乡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的,国盛家亦兴。

  元宵前夕,各家各户就忙开了,做好迎驾准备,挂灯笼,悬彩匾,大厅中接连排列三、四张八仙桌,供桌上摆满香烛、香炉、灶公饼、五色果等各类供品,并插上五蕊纸花。“做头”的还有“大猪”、“大羊”冷盘,五果六斋碗上盖上剪纸花或用五色红黄绿豆排列“欢庆元宵佳节”、“风调雨顺”等节日字眼,流光溢彩,闪闪发光。小孩身如灵猴一眨眼就爬至屋前围墙上制高点,斗志昂扬地插上了三角旗,那豪迈的神气不亚于当年的红军。

  盼星星,盼月亮,终盼到了晨曦。正月十五日清晨,闹元宵队伍在沙堤宫集中,由乡老、社首、福首组成执事,礼炮响三声,呜锣开道,闹元宵队伍开始出发,刹那间,全场欢声雷动,人头攒动。只见扛棕桥作先锋,“做头”举彩龙旗、大灯笼、六角灯、扛娘伞,合手捧“七星旗”,社公炉、小菩萨、八卦炉,依次排列,身穿道袍的道士、吹鼓手、车鼓队、十音八乐跟随其后,沿大道浩浩荡荡巡游。这几年,乡亲口袋鼓起来了,为了显富,闹元宵队伍前头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观,二十名个充满朝气的小伙子各驾着一部崭新豪华的轻骑缓缓驰行,唱着春天的故事在前方开道,古今结合,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观者无不啧啧称赞乡亲的“独创”魅力。

  “到了,到了。”不知哪个眼快的小孩一声欢叫,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急急齐上阵。小孩在大人的指挥下,看准了时机燃起了第一串鞭炮,点燃了第一堆篝火,随后,有条不紊,不间断地燃鞭炮,添稻草,顿时,整个村庄像炸了锅一样,噼噼啪啪,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妇女则提前手擎三柱香在大道两旁接驾,心怀虔诚,毕恭毕敬,一旦接驾成功,小孩便手掩耳朵果断燃起一串最长威力最猛的“炮团”,权当压轴炮,以期待得菩萨欢心,求得保佑。

  随着闹元宵队伍的渐渐远去,被邀前来“看元宵”的亲戚朋友蜇入屋里,在喝茶、嗑瓜子、吃水果间隙中,大谈特谈刚才大饱眼福的快感,谈笑风生,意犹未尽。

  我深知,在家乡的民俗中,“看元宵”其实也是“吃元宵”,乡亲很好客,再苦再累也要办好元宵宴,买鱼买肉,杀鸡宰羊,不弄上十几道菜上桌决不罢休,即使倾尽所有,也在所不辞,图的是“脸面”。同时,乡亲还固有“客人越多,招牌越好”的待客观念,于是,他们送走了菩萨,又马不停蹄气喘吁吁招来了一茬又一茬客人,气喘吁吁,那可不是一两个“菩萨”,而是“大兵团”进村。有时估计不充分,客满为患,缺桌少椅成了尴尬事。

  夕阳西坠,夜幕降临时,“砰,砰,砰”,随着三声震天的炮响,菩萨回宫了,客人到齐了,元宵宴宣告正式开始,刹那间在灯火通明的屋里,劝酒的,干杯的,催用餐的,声音不绝于耳,久久荡漾于乡村的角角落落。

  吃归吃,看归看。待酒足饭饱后,满面红光的客人在主人的指引下,又到屋外观看燃放烟花。而今,乡亲钱攒多了,购买烟花的档次随之提升,样品五花八门,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嗖,嗖”,无数烟花、礼炮腾空而起,绽放出一道道绚丽的景观,点缀着这美好的人间。

  “明年的今天,我会再来看元宵。”听了客人的告别语,乡亲心中是多么的舒畅,多么的惬意!

  家乡的元宵节确实与众不同,不同凡响。

民风的作文 篇6

  Hello,大家好,我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北京第一小吃——“驴打滚”。这是不是让大家觉得挺新鲜的?想必大家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如果有人知道,也不准出声,统统给我stop,不然,哼哼,后果大家应该知道,我可是会发飙的哦!好了,闲话不多讲,现在切入正题。

  你知道吗?我们除了“驴打滚”这个大名以外,还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豆面糕”。可为什么又叫“驴打滚”呢?你们这些不知道的人,心里肯定是打了个大大的问号了吧?好了,不卖关子了,就由我为大家解说吧!这似乎是当地人给我们的一种形象的比喻,当我们被做好时就得在黄豆面中滚一下,这就像是郊外的一头驴子在打滚,扬起的灰尘似的,故而得名。

  关于我们的来历,还有个传说的。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于是啊,御膳大厨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刚一做好,便有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这新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呀?”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从此,就有了“驴打滚”这道小吃。看来,我们还得多谢谢那位小驴儿的太监,要不是他,要不是他的那一次失手,就不会有我们这个惹人好奇的名字了。

  再尝尝我的味道,那才叫做美味啊,不吃不知道,一吃停不下,吃在嘴里有香、甜、粘,有浓郁的黄 豆 粉 香味儿,味道香甜,口感润滑,真是闻一下,多活一年;吃一口,多活十年啊!

  百闻不如一见,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心动了?那就赶快到北京尝尝我吧!

【民风的作文】相关文章:

陕西的民风民俗作文-民风12-22

民风的作文01-23

写春节民风民俗的作文-民风12-22

有关民风的作文:开封的民风习俗11-12

有关民风民俗作文400字-民风01-22

★民风民俗作文01-06

关于民风作文04-10

关于民风的作文11-14

民风民俗的作文03-26

民风民俗作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