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文优秀(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的作文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的作文 篇1
夏日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天空飘满了乌云,好像一只只幽灵在游荡。我的心情也像这天气一样闷闷不乐,于是我决定去鲁迅故里走一走。
随着两边呼啸的风,我跨入鲁迅故里的大门,本来人山人海的鲁迅故里,今天却冷冷清清的。踏着古老的青石板,穿过一条条幽幽的小巷,我仿佛来到了鲁迅生活的时代,看见鲁迅与伙伴们一起欢快地玩耍,一起专心致志地学习。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百草园旁边的皂荚树旁。忽然,有几个和我差不多高的身影从给我眼前闪过,在树旁忽隐忽现。我揉揉眼,仔细一看,呵!原来是小鲁迅和他的几个小伙伴在追逐打闹。我走上去跟他们说明了我的来意,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他们也很高兴,兴奋地邀请我与他们一起玩。
我们一起玩捉小鸟的游戏。鲁迅和他的小伙伴们合作了一个竹子小笼子,笼上的门可以随心所欲地上下移动。我们把一根绳子一端系在门上,一端拿在手上。笼子里放一把米。如果贪吃的`小鸟来吃米,只要一拉绳子,叽叽喳喳的小鸟就被关住了。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我们悄悄躲在旁边草丛里,静静等待猎物。我屏住呼吸,等了好几分钟,都没有小鸟上钩。正当我要泄气的时候,小鲁迅“嘘”的一声,让我吓了一跳,转过头来一看。呀!有小鸟上钩了!它现在还津津有味啄着大米呢!只见小鲁迅迅猛地一拉绳子,竹门“砰”地关上了。小鸟被我们抓住了。看着我们来之不易的胜利品,我和小伙伴们异常激动。
这时,阵阵清脆的铃声响了起来。小鲁迅和小伙伴大喊一声“上课了!”就一溜烟地跑回了三味书屋,我也急忙跟着他们来到了读书的地方。只见一位带着眼镜的老先生正在教鲁迅和他的小伙伴们朗朗上口地念古诗呢!听着整齐的朗读声,我也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后我又等了很长时间,终于等到了下课。小鲁迅和小伙伴像一匹匹猎豹冲出来。我们又快活地玩起来。
我和小鲁迅玩得不亦乐乎,一直玩到了傍晚。天已经蒙蒙黑了,清澈的月光照进三味书屋的庭院。我这才想起作业还没做完,只好和小鲁迅依依不舍地告了别。
回到家里,想着白天与小鲁迅的快乐时光,我迟迟不能入睡。
鲁迅的作文 篇2
这是一幢普普通通的三层楼石库门房子,位于虹口公园附近——山阴路132弄9号。它与周围的房子差不多:坐北朝南,红砖墙,黑铁门。若不是铁门右边挂着“鲁迅故居”的牌子,真想象不到伟大的鲁迅曾在这里住过。
推开铁门,有一个小小的空地,就是鲁迅《给颜黎民的信》中提到的“四尺见方的'一块泥土”。走过窄而短的通道,便进人了客厅。
客厅里的东西都很陈旧了。正中是一张西式餐桌,周围有6把椅子。会见客人时,鲁迅总是坐在那把靠近门口、背朝外、面朝内的椅子上,为的是遮挡铁门外反动特务的视线。客厅里还有缝纫机、书橱、书桌等。书桌上方挂着一张我们最熟悉的鲁迅晚年的照片:瘦削、苍白的脸上显示出倔强和坚毅,深邃的眸子里透露出对敌人的毫不妥协、对革命的无比忠诚。
往北走过客厅后面一间用餐室,向左转,踏上几格楼梯,便到了二楼。再向右拐,走过一间小小的贮藏室,就看见鲁迅的卧室了。
卧室也是鲁迅的工作室,不到20平方米,靠东墙有一张可以挂蚊帐的老式铁床、一只书橱;靠北墙有一只衣柜;靠西墙是藤椅、茶几等。朝南有一排窗子,窗下放着一张普通的写字台,上面放着老式台灯、眼镜、笔墨纸砚等,其中最珍贵的是一支极普通的“金不换”毛笔,当年,鲁迅就是用“金不换”写下了一篇篇使反动派和“正人君子”胆战心惊的文章。靠窗的墙上还挂着一本日历,上面一张是“1936年10月19日”,靠墙桌上台钟的指针停留在“5时25分”上——这是鲁迅逝世的日期和时间,它是鲁迅战斗一生的最后见证。
三楼南面是鲁迅儿子海婴和他保姆的住房,隔壁北面的小房间曾是鲁迅秘密会见和保护共产党人的地方。
解放后,为了永远纪念鲁迅,鲁迅故居经过彻底整修,从1951年起对外开放。现在,每年都有许多人来这里参观,表达他们对伟大鲁迅无比热爱、敬仰之情。
鲁迅的作文 篇3
从小时候的顽童“哥儿”,到青年的“愤青”,再到中老年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一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和他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下鲁迅的求学之路。
幼年时期,由于家境不错,鲁迅很早就上了私塾。私塾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作为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私塾完全采用注入式教学。而且,由于私塾先生具有相当的权威,因此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还打手心、罚跪,以达到惩戒的目的。比如,鲁迅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不常用并不意味着不用——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虽然接受私塾教育的学生大多是只会背诵的“念”死书,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再如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得意于“回”字有四样写法,但它无疑还是让少年鲁迅有了最初的文化启蒙。
1889年,18岁的鲁迅考上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一年后,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新式学堂”。新式学堂是晚清西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晚清,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变革。这种学堂不再是只教四书五经的私塾了,而是增加了很多别的现代学科,如清政府在1902年颁发的《钦定中学章程》,对所开课程作了这样的规定:“修身第一,读经第二,算学第三,辞章第四,中外史学第五,中外舆地第六,外国文第七,图画第八,博物第九,化学第十,物理第十一,体操第十二。”从小城绍兴,到大城南京,青年鲁迅不仅见了新世面,更是在新学堂里看到了一片新天地,也接触到了新思想。
当时的`中国已经认识到自己和别的先进国家的差距,所以晚清政府派了很多优秀学生去欧美和日本等强国学习现代知识。1902年,二十一岁的鲁迅得到了到日本留学的机会。1904年,鲁迅由东京弘文学院改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在这里,鲁迅碰到了我们所熟悉的藤野先生,也是在这里,他看了中国人麻木围观国人被枪毙的画片,醒悟到医术只能拯救人民的身体,拯救不了他们麻木不仁的灵魂。正如他在呐喊自序里说:“从那一会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候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为的就是从思想上解放中国人民,因为只有人民自己站起来反抗,才有得到自由的一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鲁迅一生最好的写照。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而鲁迅之所以为鲁迅,都是在时代背景下,与他的求学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视野的不断拓展、思想的日渐成熟紧密相连的。
鲁迅的作文 篇4
鲁迅故居位于北京阜成门内三条胡同21号,从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先生一直居住在这里。
推开两扇黑色的院门,穿过短短的门道,眼前就出现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里有两棵枝叶茂密的白丁香,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这是鲁迅先生1925年4月5日亲手栽种的。
小院里的.南房是鲁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时鲁迅自己也在这里休息。
东房曾经是女工的住室,以后用来堆杂物。
西房当年是厨房,现在是“故居”管理人员的值班室。
北房有四间。西头一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自己称它为“绿林书屋”,人们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为它是扩建时展接出来的。东头一间是鲁迅母亲的卧室。
“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间,室内放着一个老式的三屉桌。桌上摆着一盏煤油灯,它使我们想起当年还没有电灯的情景。油灯旁边放着一个普通的木制笔架,一只装在硬木盒里的砚台,还有一个旧马蹄表和一个烟灰缸。一只盖碗像不久前刚用过的一样摆在桌上。桌子一边是个牛皮纸箱,另一边是个什物柜。桌前一把藤椅,墙上挂着一幅炭画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侧放着茶几和木椅,茶几上方的壁上挂着一幅题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
北房西侧的小门,通过后面和室内的陈设,都是极简朴的。就在这里,鲁迅写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包括《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
鲁迅故居,北京这座简朴的四合院,是人们永远敬仰的地方。
鲁迅的作文 篇5
《孤独者的呐喊》,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对于鲁迅现代精神价值的追问与阐发。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鲁迅精神价值的追问经历了重大转换。在80年代前,鲁迅的精神价值被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鲁迅处在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人们仰慕的对象。到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鲁迅的影响力发生重大变化,摆在鲁迅研究者面前的,是如何在新的历史坐标和问题意识中重新确认鲁迅的精神价值。黄健对于鲁迅精神价值的重新定位,有一个宽阔的文化坐标,他将鲁迅的精神价值放在中国近代以来文化转型的背景下,放在东与西、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坐标中来把握。
在这一新的定位上,黄健分别在两个方向上展开鲁迅文化批判与文化选择的复杂内因,一个是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一个是面对西方近代文化的选择与批判。《中西文化冲突与鲁迅的双重文化选择意识》是专门探讨这一问题的长文,该文讨论了鲁迅面对传统的复杂态度。作为第二代“先进的中国人”,鲁迅首先意识到“要建构20世纪中国新文化,必须首先整体上反叛传统”,并在一定历史时期“以激进的方式呈现出来”。鲁迅面对传统的激进态度,曾招致许多诟病,但是黄健揭示了其中的复杂性:“情绪上的激进态度和方式,在鲁迅那里,实际上包含着一个严密而完整的逻辑程序:整体上的反叛传统,是为了摧毁一切旧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文化体系,同时,也是为了合理的`继承与选择传统。”在此基础上,黄健认为鲁迅整体上的反传统,是“沟通‘传统’和‘现代’之间内在关联所作出深刻反省和努力的一种表现”;面对传统,“‘反叛’与‘寻根’构成了他的思想文化观念上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在第二个方向上,黄健指出:“在探究近代西方文化的逻辑结构与历史进程当中,鲁迅必然会以此来结合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更多地关注传统,关注历史现状,并从中建立起一整套关于改变国人的观念,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灵魂的理性主义思想文化体系。”同时,在个人的内在精神层面,他指出:“鲁迅的选择却又深藏着与19世纪后期兴起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冥冥相通的非理性情绪。”理性价值与非理性体验的结合,使鲁迅“表现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中,执著地寻找人的真正归宿的激情,从而形成了一位现代中国思想家的思想独创性特点”。如果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总论的话,那么《价值重构:取向与差异——鲁迅与新儒家在价值观建构上的差异》和《鲁迅在日本期间对尼采的接受及其思想变化》两篇,分别在前述两个方向展开个案分析。前者通过对鲁迅与新儒家在文化理想建构方面的差异分析,说明面对传统,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以现代价值合理面对传统,顺应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为民族新文化的建构寻找一条健全发展的道路。
黄健这部自选集始终贯穿着呈现鲁迅现代精神价值的主线,作品追问鲁迅现代精神价值,具有深刻的问题意识,展现了深远的学术空间。不像时下现代文学研究中流行的满足于通过某一文史细节的发掘来解构一种定论,而是立意于建构——对鲁迅现代精神的呈现。书中通过整合通透的论述,呈现出健全的价值判断和合理的现实关怀,体现出学人的操守和知识者的良心。
鲁迅的作文 篇6
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
以前我并不了解鲁迅,只是时常从大人们口中听起而已。说到鲁迅,我知道他是一位大文豪,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这个学期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我才真正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读着《少年闰土》让我看到了这样一个鲁迅:他的家景良好,但却处在一个黑暗的封建社会,只能被关在高墙大院之内,对所处环境感到深深的不满,因而羡慕见多识广的闰土,喜爱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 读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我看到了这样一个鲁迅:他很忙,他日理万机,但又能从百忙之中抽空出来给侄女翻译童话书,询问侄女的学习情况并教导她读书、学习要认认真真,不能马虎。鲁迅先生很幽默、乐观,积极的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他还很关心劳苦大众,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
读着《一面》让我看到了这样一个鲁迅:他关心进步青年,忧国忧民。他很累,他的健康已让完全
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吞噬了,他把一生的时光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他真是一位越老越坚强的'战士!
读着《有的人》让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鲁迅:他虽然已离开了人世,但精神却永远留在别人的心中。他爱憎分明:憎恶反动派,却对吃不饱穿不暖的劳苦大众倾囊相助,给予关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经过本组课文的学习,鲁迅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勤勉的,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他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甘愿做人民的公仆。
经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我了解了鲁迅。我想,我也要好好学习,发扬鲁迅的精神:关心别人,节约时间,多看书,多动笔,为国家作出贡献,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鲁迅的作文】相关文章:
【精选】鲁迅的作文08-24
【经典】鲁迅的作文03-29
鲁迅的作文[精选]08-16
鲁迅话题作文:游鲁迅故居04-20
鲁迅的作文09-02
[经典]鲁迅的作文09-03
(经典)鲁迅的作文09-11
鲁迅的作文08-23
鲁迅的作文(经典)11-25
(精选)鲁迅的作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