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鲁迅的作文12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的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的作文 篇1
一条窄窄的青石路两旁,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天空灰蒙蒙的,偶尔飘来几片云朵,如同天使雪白的翅膀。在这样的天气,我来到了浙江绍兴“鲁迅故里”。
随着人流,穿过一条幽深的长廊,便是古朴典雅的鲁迅故居。鲁迅故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房屋大大小小的。抬头望向窗外,院子里那一抹抹绿便呈现在我的面前,显得充满生机,让古朴的房屋不再沉闷。
跨过门槛,便是后院,那儿便是鲁迅儿时读过的私塾一一三味书屋。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到:“出门向东,不过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门进去,第三间便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到:三味书屋……”跟随导游,我挤进人流的最前面,趴在乌黑的门窗上,一副写着“三味书屋”四个大字的扁悬在屋子的正中上方。这房间并不大,比我们的教室小多了,里面整整齐地摆放着五、六组桌椅,有几组在中间,其余的在窗下……导游说鲁迅先生的位置在靠墙的角落里。我一眼就看到,书桌上的“早”字,被玻璃板严严地压着……曾在书本中读过有关“早”字的故事,今天见到真实模样,心里一阵激动,我多想上去摸一摸,可惜有坚实地护栏隔着!导游说,鲁迅先生因一次迟到,在那旧书桌上刻下了“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此以后,鲁迅时时早,事事早……成就了他伟大的一生。这时,我不禁一阵脸红,因为我想到自己上学期有几次因贪睡而迟到的事。
走出了三味书屋,我们便坐上了乌蓬船。乌蓬船两头尖,像弯弯的新月。船夫不紧不慢的摇着船,凉风迎面吹来,拂过我的脸颊。一只只乌篷船穿梭着接送来来往往的人。船一摇一晃,很快我们就抵达到岸边。
穿过蜿蜒曲折的长弄堂,便是美丽的花园,那是鲁迅儿时的乐园一一百草园。鲁迅先生说:“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其实,百草园也没有鲁迅先生讲的那么美丽,很普通,跟我奶奶家后院的菜园差不多。皂荚树和桑葚依然挺立,石井栏成为游客拍照的打卡点,但已经没有井水……中间菜畦长着茂盛的南瓜枝叶,努力地向四周生长,也是碧绿碧绿的……左边的小矮墙上爬满了藤蔓,这里有何首乌吗?很多游客也都是这样问问就走开了。
站着百草园里,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鲁迅在这儿奔跑的身影,耳畔似乎响起了鲁迅儿时的欢笑声。……这时我也更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在《少年闺土》中写到: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一朋友所不知的,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站在百草园里,我仿佛在自己身上看到当年少年鲁迅的影子。周一到周五都是没日没夜的学习。好不容易到了周末,还要对付那做也做不完的“作业山”,暑假里补习班排得满满的。我是多么渴望也拥有一个“百草园”啊!也许,这次旅游也就是我们的“百草园”了。
游完了鲁迅故里,我们千回百转又到了景区门口。只见左边一面大墙上“民族脊梁”四个红色的大字赫然在目。我问妈妈:“民族脊梁”是什么意思?妈妈神秘地说,等你读完鲁迅先生所有的作品,你自然就明白了。我似懂非懂点了点头。这时,突然天空飘起了细雨。在微凉的秋雨中我们结束了这次“鲁迅故里”之旅。
鲁迅的作文 篇2
当一个人尝尽世间冷暖、承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时,或许会变得麻木而随波逐流,或许会产生放弃生命的念头……但他,却深知历史赋予自己的重要使命,怀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信念,在文学的长廊里且行且歌,用笔杆子敲醒每个沉睡的国民。
他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他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他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他的内心深处,深藏一种苦,那是他因无力拯救社会而溢出的满腹苦水;深藏一种痛,那是他眼睁睁地看着国民日渐麻木却无能为力的痛心。但即使苦着、痛着,他仍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
他把眼泪洒在心底,用无声却如惊雷般的文字控诉社会的罪恶。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透过文字,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孔乙己从破长衫里摸出几文钱,要了茴香豆和酒,并在那些短衫顾客的嘲弄里毫不在乎地吃着茴香豆,喝着酒;祥林嫂拄着拐杖,手挽一个破篮,眼神呆滞,嘴里喃喃自语,在冰天雪地的夜晚木然前行;阿Q对那些欺负他的人歪着头,两只手捏住自己的辫根,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他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于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祥林嫂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从他的`笔端走出,神情毕肖,入木三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典型意义。
如果说蒲松龄的笔法是“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话,那么他这个文学史上的巨匠,又何尝不是用犀利的语言去揭开遮盖残酷现实的面纱?他一方面同情饱受欺凌的社会底层人民,另一方面却“怒其不争”,为这些思想麻木者痛心疾首。他同情那些稍有觉悟的知识分子,却也为他们的悲惨命运叹惋。对于那些权势者和伪君子,他则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他用多变的笔调描写不同阶层的人们,用锐利的目光洞穿笼罩现实的黑雾,用满腔的豪情筑造精神的堡垒,可以说,他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勇敢、最坚决、最热忱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曾评价道:“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也许他并不在乎自己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大的价值,因为他要的从来就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时势造英雄”,他就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横空出世的的英雄。
1936年10月19日,当他的那颗炽热却早已伤痕累累的心脏停止跳动时,成千上万的百姓主动为他送行。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书“民族魂”3个字。
带着历史的反思和人性的拷问,我们扪心自问,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能否有足够的勇气来接过鲁迅手中的那面大旗?当我们为在当下鲁迅的思想不能被广泛接受而感叹时,是否正视过自己的行为?他在杂文中揭露、批判的国民的种种劣根性,如虚伪、瞒和骗、爱面子、“看客态度”等,在今天就完全消除了吗?我们能否以鲁迅为榜样,把自身的事业、工作、学习同深广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并灌注“鲁迅精神”于其中,使生命彰显出人性的光辉?
鲁迅只有一个,那是上天对那个时代的馈赠,而在新的时代,鲁迅那伟大的献身精神、深刻而独到的思想、极具独创性的艺术创作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与作用,所以我们更要重读鲁迅、学习鲁迅、理解鲁迅,深刻领悟鲁迅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
鲁迅的作文 篇3
鲁迅,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世界级文学大师。他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一位伟大、睿智且能拨云开雾,透彻看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引路人,一位以笔为戈,勇猛、坚持,双眼射出尖锐目光的革命家。他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独特的鲁迅,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的一篇篇文章发人深省,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则能发现其中深刻的含义,或伤感,或冷峻,或沉重,或是极大的讽刺,足以使当时的统治者背后发凉,冷汗直冒,亦可以警醒当时愚昧的人们。哪怕我根本无法体会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从鲁迅先生的一字一行中,体会到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他对这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用他炽热的鲜血,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带给当时的人们以警醒,亦是给昏暗的执政者当头一棒,给那些所谓“正人君子之流”以震憾。
鲁迅先生的《药》可以算是经典中的经典。这篇小说短短几千字,却将鲁迅心头的担忧,对愚昧无知者的讽刺,全部表现了出来,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下隐藏着深层的含义。其中华老栓的行径暴露了当时人民是多么的无知迷信,老栓妄图拿那所谓的血馒头,来救他儿子的命。小栓也真是可怜,被这毫无科学道理的.“偏方”活活害死。而店中人们的谈话,更是封建思想统治下人民的真实反映。接受新思想的年轻人夏瑜被杀害,人们却不理解这个人。“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康大叔的这句话充分暴露了当时人们的奴性十足!人民习惯被奴役,习惯受控于他人,这便是当时人民的现状,封建思想仍未消退,这也正是鲁迅的心头之恨。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要拯救愚昧的国人,给他们来一剂猛药。而《药》这个题目也充分证明了这一切。从反面看,这是华老栓给小栓要的一剂毒药,用先进人士的血浇到馒头上救人,这种愚昧的事情也只能发生在当时毫无进取之心的社会中。从正面看,这正是鲁迅给当时国人下的一剂良药,给的一记警示,里面坟上的花圈也正是鲁迅心怀希望的象征。这篇小说,倾注了鲁迅太多心血,“华夏”二字也印在了小说里面,而鲁迅的那颗焦急的拯救国人的心也深深刻在了这篇文章中、那个时代中。
而同样的,在《故乡》中,亦有对这封建制度的痛恨,对封建制度下人民的同情而又愤怒。《故乡》中那个为人熟知的形象闺土,年少时的活泼开朗,与鲁迅为伴,而因为那封建等级观念却隔开了鲁迅与闺土,这使鲁迅感到十分悲哀。而那之前被人称作“豆腐西施”的杨二嫂,亦让鲁迅感到可悲。“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多么可笑,又多么悲凉。这都是那封建制度、思想导致的,人民十分具有奴性,人人自私自利,国家与已无关,家与国的联系淡化,鲁迅正是尽力改变这种局面。这一篇篇文章便是他的刀与剑,誓要捅破封建的罗网,解放人民的思想。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领袖,那个时代若不是他,我们或许还徘徊在黑暗之中无法自拔。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他为这个国家,这国家的人民洒尽鲜血,费尽心思。他,就是我们民族的民族魂、指路人,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永远怀念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
鲁迅的作文 篇4
我最先接触到的鲁迅的作品,是那篇选在语文课本上的《少年闰士》,那时的我年龄尚幼,觉得他的语言读起来十分费解,因此并不喜欢,但那海边刺猹的美好景象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随着时光的流逝,知识的积累,渐渐地,再读起鲁迅的作品来,我便折服于他犀利的文笔之中了。
我读鲁迅,已不仅读他的作品,也读他的思想、性格。
我读他的高洁:面对黑暗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诘难,他从不屈服。他是猛士,一个勇往直前的`战士;他是强者,一个不惧任何艰险的强者;他又是一片晶莹的雪,正如《雪》中所说:“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魂。”因此他笔下的雪,被赋予生命,而这生命是他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雪也就显得那样孤傲、高洁、恰似鲁迅其人。
也读他的坚韧:“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面对死于敌手的年轻人那鲜红的血,他的悲愤更加浓重了,但他化悲痛为力量,以笔代武器,向敌人讨还血债,正因为他对友人爱得深,才会对敌人恨得切,谁能说他不是一个奋然前行的猛士呢?
还读他的优默:《狂人日记》里对“吃人者”入木三分的刻画,《孔乙已》中对孔乙已迂腐固执的一面淋漓尽致的描写,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他的优默是最让我欣赏,也是最令我佩服的,他用他优默诙谐的语言,将那充满白色恐怖的年代与人性,披露得一清二白。
我读鲁迅,不仅读他的作品,也读他自已。他深刻,勇敢,坚强,他骨头最硬。读他那“一”字形的胡须,他瘦削的面颊,他一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鲁迅为了拯救整个中华民族而三改志愿,他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虽然他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他一直在用他的实际行动,支持着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鲁迅当之无愧为“民族魂”。
读金庸、席绢的小燕子说可斜倚床头,随手翻来;而读鲁迅的作品,则须正襟危坐,细细咀嚼。
作文评点:
此文可谓有感而发,从一篇课文读到鲁迅的诸多作品,但作者却不光是读鲁迅的作品,更多的则是读鲁迅的思想,读鲁迅的性格。
作者读到了鲁迅的高洁,读到了鲁迅的坚韧,读到了鲁迅的幽默,邮局读到了鲁迅的为人,作者为一代伟人的高尚人格而折服 ,为一代文豪的笔力而惊叹,可谓感而深矣。
作者在那里不是空发议论,无病呻吟,而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有感而发:他读了鲁迅的《雪》,感其高洁;他读了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感其坚韧;他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已》,感其幽默。作者所感发的情怀中渗着一种东西,那便是对鲁迅的深入探究。探究之后,读通了,悟懂了,再发表感想,才透着真。
想起现在一些中学生,要么读了几篇鲁迅,没有关读懂,便大叫起来:什么时代了,还叫人读这些教人半懂不懂的文字?要么读都不曾读过鲁迅,只是听别人叫了那么几句,便也随之叫将起来。让人真不知他们是怎么一种中学生呐!
这名同学的《我读鲁迅》,虽不能与唐涛等名家相提并论,但至少是看过几篇鲁迅作品的,其感受也是真切的。
结尾一句绕有趣味。
鲁迅的作文 篇5
编者按:鲁迅,是中国一位非常出名的文豪。对于鲁迅的文章,我们要这么去读,也许这本书《鲁迅还在》能给你启示。
对中国的读书人而言,鲁迅是个永恒的、绕不开的话题,读不读鲁迅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评价读书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前几年,关于鲁迅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话题被人们广泛议论着,姑且不管教育教学层面的思考,仅仅这个话题本身引起热议就充分说明了“鲁迅”这一符号的非同一般。有时候我在想,鲁迅先生本人会愿意人们一直谈论他、一直读他的作品吗?虽然他本人未必愿意,但作为遗产的鲁迅,却是我们后人不可轻易忽视的。
读不读鲁迅,似乎不成问题,因为每一个接受过基本教育的中国人,都一定读过鲁迅的文章,篇数还不算少,中小学教材里选入了鲁迅的多篇散文和小说。但这种阅读毕竟还是不一样的,更何况在学习过程中,许多人读鲁迅的体验并不是很好。我们所说的“读不读”鲁迅,指的不是作为教材的阅读,而是另一种自主的自发的.、更高层次的阅读。作为学生,除了教材,你还会读几篇鲁迅的文章吗?作为成人,你还会把鲁迅作品纳入到自己的阅读书目当中吗?
多年前人人读鲁迅、只能读鲁迅的那种“盛况”其实是不正常的,但转眼之间全社会没几个人再读鲁迅,似乎也是挺令人惋惜的。幸运的是,仍然有一批人在研究鲁迅,在用各种方式推动人们阅读鲁迅,老一辈的有钱理群,中年的则有孙郁、陈丹青等人,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努力,从更新颖的、更接近这个时代的角度去重新阐释鲁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的书籍,譬如《心灵的探寻》、《鲁迅遗风录》、《笑谈大先生》,都是难得的好书。
阎晶明先生的这本《鲁迅还在》也是这样的书籍,他结合自己的“鲁迅阅读心史”谈了怎么读鲁迅的问题。为了摆脱以前过度拔高乃至神化鲁迅的错误,新时期以来人们提出了“平视鲁迅”,而阎先生则旗帜鲜明地指出:读鲁迅,“须仰视才见”。当然,他所谓的“仰视”并不是拔高鲁迅,不是否定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而是在承认鲁迅思想和文学高度的前提下,去探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生与精神世界。我以为,这种阅读鲁迅的态度是客观的,也是必需的——平视鲁迅,你觉得自己够格吗?
这本书里收录了十余篇“读鲁迅”的文章,可以算得上是作者的阅读笔记。他仰视鲁迅,同时选择了很“接地气”的解读角度:关于鲁迅的吸烟史和生病史,从鲁迅一生的生活习惯去了解他的性格与情感世界;关于鲁迅和他生活的城市,把鲁迅放在独特的城市文化环境中去考察;关于鲁迅和藤野先生、和青年烈士、和年轻作家的交往,从事件、细节的考证中,发现鲁迅性格的坚韧与柔软……角度独特、材料丰富,读起来引人入胜。
阎晶明先生说“鲁迅还在”,是基于这样三点判断:一是“真正的经典不会被撼动”,一是“鲁迅思想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现实性”,还有一点是“鲁迅思想活在人间”。这样的判断是可靠的,我们这个时代,和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差异;我们国民性当中所传承的基因,依然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虽然鲁迅早已远去,但他必须“还在”。
鲁迅的作文 篇6
我们到了!我们到了!鲁迅的故乡在这里!在水城风情浓郁的大浮雕上,“鲁迅故里”四字雄浑有力。杰出的一代作家、思想家和革命者的形象在我眼前逐渐变得清晰。
面对人群,我们走进鲁迅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与河水纵横交错,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这是一个现代的展厅,简单而神圣,充满灵气,在绍兴水乡是独一无二的。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巨大的青铜坐像。鲁迅,坐在花丛中,神态自然,神态从容,认真善良,眉宇间似含无限思念。展厅里详细介绍鲁迅坎坷的一生:从封建士大夫家庭的长子到破落的孩子;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参与反清革命的洪流;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拉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8年,我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看着这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不禁在心里卷起波澜,对鲁迅的一生感慨,更为他“指指点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所感动。
走出纪念馆,已经是春雨了。雨很小很细,小到几乎听不到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的丝。漫步在狭窄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细雨中朦胧的白墙灰瓦,新旧装修的竹丝露台门,听着绍兴方言——的串串“卖臭豆腐!”卖臭豆腐。”“黑色毡帽,黑色毡帽。“各行各业的游客都忍不住驻足,带着两串臭豆腐前来,戴上黑色毡帽,用心体验浓郁的水乡风情。鲁迅当年会经常吃这种臭豆腐吗?
然后我们来到鲁迅故居。跨过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进入,穿过长长的走廊,你将到达桂花唐明。“唐明”俗称“天井”,这里种了两株茂盛的金桂,故名“桂花唐明”。闭上眼睛,鲁迅小时候就在眼前。夏天的晚上,他躺在月桂树下的小桌子上乘凉。我的耳朵里似乎有他的继母江的声音,请他猜一猜,给他讲讲故事。鲁迅的卧室、厨房、百草园。都一一出现在我们眼前。到处都觉得离这位大师更近了一步。
最想去的地方是三池映月,迫不及待的按照鲁迅先生的`描述去感受他读书时的氛围。“出去到东边,不在上半部,走过一座石桥,就是我丈夫的家。从一扇黑色的竹门,第三个房间是自习室。中间有一块牌匾:三池映月。”《三潭印月》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梁所作。“三味”指的是读经典如饭梁,读历史如要传,读百家如醍醐。牌匾下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鹿图》,两侧柱子上一对对联——“默孝,诗书”,讲的是揭示读书的真谛。走进去,我们看到一张旧的硬木书桌,上面有两个抽屉。书桌极其普通,却受到了特殊的对待,因为这是鲁迅因为某种原因迟到的书桌。在遭到校长严厉批评后,他刻上了“早”字以示鼓励。我仔细看着,不禁想起了鲁迅小时候的书法和勤奋的学习。我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贪婪地寻找鲁迅的声音,这里是鲁迅成长的摇篮。
再走在这条窄窄的青石路上,雨还没停,小如其人,薄如其人,对这次鲁迅故乡之行有了别样的心情。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故居前流过,雨水轻轻地落在水面上。平静的河水突然裂开了许多“裂缝”,周围泛起涟漪。
我拿出一把茴香豆,上了摇摇晃晃的遮阳篷船。在一个头戴黑色毡帽、手持绿色帽子的船夫的带领下,他向这座伟大的历史丰碑挥手告别,但鲁迅在圈子里的感情却久久萦绕在心头。
鲁迅的作文 篇7
看书前总是先洗手。
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
”理发师听了大窘,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一次,”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
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当然这对鲁迅来说是常有的事,直辣得额头冒汗,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购置了多册书本,鲁迅故意将他当成乞丐,脸上立刻堆满了笑,一次,对此。
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少年时,各种体裁的`作文应有尽有,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而且还没有广告。
既然如此,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理发师大喜,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
鲁迅又去理发,他便摘下一颗辣椒,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 有一次,呵呵!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 ,满脸写着谦恭,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他平时很爱护图书。
我马上要‘ 卷土重去’了,坦然地转过身去递过一块银元:“买饭吃吧,由于苦读书,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往往面目一新, 编辑看了书稿后,不给稿费,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 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第一学期成绩优异,订书、补书样样都会,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见他衣着简朴,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然后买了几本书,若有别人借书,夜读难耐。
很为他不平,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鲁迅在上海的街头蹓跶,标点也得算字数,经他整理后,身后总跟着一小特务盯梢,以“难以断句”为由,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
妙趣横生。
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每当晚上寒冷时。
值得你拥有:他演讲时旁征博引,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
“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一个子儿也没多给,您上回那样给。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在支付稿费时,”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外面的猫不停地叫,放在嘴里嚼着,理发师见状大喜,他一生节衣缩食,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是‘ 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题目是《文学与武力》。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是来抢饭碗的,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鲁迅也不例外。
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不料理毕,一本破旧的书,北师大请他去讲演,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理发师大惑:“先生,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
鲁迅的作文 篇8
我泡上一杯清茗,在豆大的灯光下,坐在书桌旁回忆着我与鲁迅先生的故事。我细品着清茗,才知道鲁迅先生也像这茶一样,品过之后,仍留有淡淡的清香,继而,细细品过之后,才发现,鲁迅先生这个伟大的人更是品不尽了……
闻茶香:故事中的故事
我细细闻了闻茶香,清新,引人深思。初识鲁迅,还是在初中课本上。黑白照片中的他,身着长衫,目光坚毅,严肃。我似乎看到了有什么东西在他目光深处,久久的燃烧着,永不熄灭。
我试图以一个初一学生的身份,在难懂的文章中前行,几遍下来,我依稀地看到了那时黑暗的社会,和他辛辣的讽刺,像一把刀子,正中要害。先生把他炽热的爱国之情,化作浓浓的墨,倾泻在纸上,愈发愈引人深思,也让我这个学生皱紧眉头,细细思索着。
我好奇地向老师请教愿与鲁迅的更多信息,好像嗅到了茶的清香,急不可耐的要常常茶水的滋味,老师只给我讲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末了,老师只是笑笑,意味深长的说:“足矣,鲁迅先生这个人,要慢慢品味。”。我有点一头雾水,静下来,思考着那个故事。也许,他知道,唯有医治好人的灵魂才能救国吧,没有灵魂的'人,只是无异于行尸走肉罢了。时光流逝,中华魂,永远不应丢下。
第一口,略苦,留有余香:时间的故事
第一口下来,有点茶叶的苦涩,久了,唇留清香。“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老师用鲁迅的名言严厉的对我们这些磨蹭的学生说。我低下头,心里涩涩的,好像刚被鲁迅先生批评过一样,在我的印象中,鲁迅是一个惜时如金,如命的人呀!我下定决心,不再浪费时间。
我望着电脑,坚定地走开,继续写作业。在睡梦中,我咬咬牙,在微凉的清晨中,早早去上学。在午后的阳光下,我孜孜不倦的背书……很苦,但是,在一切的苦涩之后,我总算换来满意的成绩,是鲁迅,告诉了我时间的宝贵。他告诉我们,哪里有天才?他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读书上了。
鲁迅先生,是爱国作家,更是我人生的导师。苦涩之后,茶的余香,满口近是,清新,让人振奋。
细品:走进鲁迅的童年
细细品味,满口近是浓香,让人回味无穷。无意间,我在家里发现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随着鲁迅的记忆,来到了他的童年,带着纯真的梦幻。我们走进百草园,逗弄班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里捕鸟,天真烂漫。我们来到鲁镇,掘蚯蚓,月夜行船,看社戏,偷毛豆,无拘无束。让我看到了另一个鲁迅,纯真,欢乐。
然而,它又是一个严肃的战士,用锋利的笔,为祖国而写。用炽热的爱国心,报答祖国。
不尽的清香
不知不觉地,一杯茶品近了,但是,余香是不尽的,永远用它固有的清香,飘在我的心中。也许,鲁迅先生像茶,这又细细品,才尝到他的滋味,也许我们用一生的时间也无法品读出他最真实,伟大的情操,真情操,我与鲁迅的故事也会越来越多,说不完道不尽。
在灯光下,回忆着几例我与鲁迅的故事,细品清茗,我要在这青春的大好年华里,像鲁迅一样,爱着这片生我养我的祖国,要像鲁迅先生一样,报答这片曾经苦难的土地。
鲁迅的作文 篇9
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藤野先生》再到《阿长与山海经》,最后是《呐喊》。鲁迅的文章伴随着我学习成长的经历,毎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我对您的认识就更加深入。我深深地感受到,原来您在我的身边,从未离开。
从前,我一直认为,鲁迅,只不过是20世纪初期领导人民觉醒的先锋,于现在这个几乎完美的时代一定是格格不入的,他的那些思想也应如同沙漠中的黄沙,随风而去。可在读了《呐喊》之后,每当我关注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时,我便会情不自禁的回想起那唯一的一件令您无法忘却的小事,是在那个清晨,坐在黄包车上的您目睹了一个黄包车夫的敢于承担与内心的善良,从这件事情中,您歌颂车夫的正直,勇敢,从而审视自己,批评自身,主张向劳动人民学习。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主题,但同样适用于21世纪的今天,您用这件事不仅提示着那时尚未清醒的国人,同样也在注视着现在的我们的每一个举动。鲁迅先生,原来您从未离开。
故乡,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寄托着我们美好童年的地方。在我看来,思想是每个人内心中自己的情感表达,人们只需要关注自己与自己的'故乡,何必要去考虑他人?鲁迅亦该如此吧。但是,当我读完《故乡》后,清楚地记得当您再次回到您的故乡时,展现在眼前的是“满目疮痍”,这既是那个小的社会的问题,也是长久生活其中的每个思想落后的群众的问题。我依然记得当您回到故乡后,首先看到的就是已经完全变得泼辣刻薄的杨五嫂,她话里话外都表现着对她认为有钱的鲁迅的羡慕与嫉妒以及无限的挖苦。其次就是您儿时的玩伴“闰土”,他的憨厚与质朴让您不禁对他的贫穷感到怜悯。但是,他口口声声叫出的老爷是那么的刺耳。在您的故乡,无论男女老幼,笼罩他们的只是落后的习俗与麻木的思想。这样的故乡怎能寄托您那纯净的灵魂?您用这篇文章依然警示着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要想使祖国富强,人民心底下体现出的劣根性才是最应该改变的,本性改变了,表象的问题则迎刃而解。每一个背井离乡,奔波在大城市的车水马龙的街道中的游子们,难道你们的根不是在自己的故乡吗?故乡面貌的改变,能影响着故乡人们思想的改变,这难道不是解决我们劣根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吗?所以,何不放眼故乡,将建设的重点投入到故乡身上,那么,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改变自己。鲁迅先生,您用这篇文章是为了告诉我们,改变就要变得得彻底,从心底,从根本上改,才是最重要的!原来,您从未离去。
整本《呐喊》,最令我难忘的人物就是阿Q,在您的笔下,把他的逃避现实,自欺欺人,欺软怕硬的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阿Q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只不过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手段,事事放纵,原谅自己,这最终只能蒙蔽自己那发现真是的双眼,在幻想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您对这种做法体现出的民族的“劣根性”充满了讽刺与批判。同时也是用阿Q这个人物警示着子孙万代,不要因为内心的满足而蒙蔽双眼。原来,您从未离开。
现在,我终于明白,您本人虽然已经仙逝,但您的思想不仅在当时给部分人民带来了觉醒,同时,也是在无时无刻警示着21世纪的社会。稍有不慎,我们仍有可能重新掉回腐败的深渊。您的思想永驻人间。原来,您真的,从未离开。
鲁迅的作文 篇10
到了到了!鲁迅故里到了!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迎着人流,我们步入了鲁迅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与河水纵横交错,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是一座古朴而神圣、充满灵气又独具绍兴水乡风情的现代展馆。而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坐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仪态从容,严肃又不乏亲切,眉宇间似藏着无限的深思。陈列厅内详细地介绍了鲁迅的坎坷人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8年,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看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我的心中又不禁卷起一阵阵波浪,为鲁迅的一生感慨,更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所感动……
走出纪念馆,不觉已是春雨绵绵。雨很小,很细,小得几乎听不到“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漫步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这细雨中朦胧的白墙灰瓦、古老又修葺一新的竹丝台门,聆听着那一串串韵味十足的绍兴方言——“卖臭豆腐了!卖臭豆腐了……”“乌毡帽,乌毡帽……”各路游人禁不住驻足停留,来两串臭豆腐,戴一顶乌毡帽,用心体会着这浓郁的水乡风情。鲁迅当年会不会也常吃这种臭豆腐呢?……
接着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跨过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进去,穿过年代已久的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闭上眼睛,小时候的鲁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我的耳边似乎还有他的继祖母蒋氏让他猜谜、给他讲故事的声音……鲁迅的卧室、厨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每到一个地方,都感到离这位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
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三味书屋,于是又迫不及待地循着鲁迅的描述去感受他当年读书时的氛围。“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就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鹿图》,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大约是在揭示读书的真谛吧。走进去,我们看见了一张陈旧的两屉硬木书桌。书桌极其普通,但却受到了特别的待遇,因为这就是鲁迅因故迟到,在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书桌。我认真地观察着,脑子里不由得浮现出小时候的鲁迅一笔一画刻字的模样与勤勉学习的样子……我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贪婪地搜索着鲁迅的声息,这里是鲁迅成长的摇篮啊。
再次走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雨还没有停,一样的小,一样的细,为这一趟鲁迅故里之游染上了一种别样的情绪。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故居门前潺潺流过,雨丝轻轻地落在水面上,平静的河面顿时裂开了好多条“缝”,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开来……
我掏出一把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乌篷船。在头戴乌毡帽,手持青篙的船家带领下,挥手道别了这座伟大的历史丰碑,而那一圈儿一圈儿的鲁迅情却久久地在我心中荡漾……
鲁迅的作文 篇11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绍兴县打出了力塑鲁迅文章的文化牌,打造了旅游业的新景点——鲁镇,把鲁迅作品中的"鲁镇"搬到现实中来.在鲁迅笔下《祝福》、《孔乙己》、《明天》等作品中频频出现的绍兴鲁镇,虽然是虚拟的,但绍兴县投入2亿多元,营造了一个占地9公顷的"鲁镇".在这里,融汇了昔日古城绍兴的民俗风情、民居建筑.鲁镇景区突出了鲁迅先生在故乡的精神家园,传承和弘扬了鲁迅文化,并将绍兴的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等融入其中.
百年历史的绍兴水乡缩影的鲁镇,在这得到重放,又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绍兴人亦或是外地人,徜徉在这古老的石板街道上,穿梭于民居村落,探寻绍兴的民俗风情,感受水乡的另一番情韵和意境……绍兴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这是绍兴名胜的最独特之处,对各省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许多年来,“鲁镇”一直是个被国内外鲁研专家频频使用的词,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已成了鲁迅作品的代名词,与三味书屋、百草园一起构成一种独特的鲁迅文化语境.可当有人问起“鲁镇”在哪里时,我们便难指其实了,而要说清“鲁镇”的面貌,更是勉为其难了.确实,“鲁镇”在鲁迅作品中仅是一种泛概念,它没有具体的方位,没有具体的形象描绘,留给人们太多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同时,当“鲁镇”历史的守护者们悄然离我们远去,古老的水乡风俗被现代文明逼进历史角落时,久居于繁闹与喧哗的人们便开始渴求一种文化的回归,希冀一种宁静、安适的生活,安然地在曲曲弯弯的`窄巷、碧波荡漾的流水、垂柳依依的小桥观赏一种景致、品味一种风俗、寻觅一段历史.于是,建造一个新“鲁镇”便成了一种时代的召唤.
坦诚地说,随着岁月的流逝,鲁迅和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鲁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貌我们越来越感到陌生了.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所发出的“鲁迅的书真难读真难懂”的阵阵感叹,为继承和弘扬先进的鲁迅文化,人们在做种种不懈的努力.如影视、戏剧界将《祝福》、《故乡》、《阿Q正传》等鲁迅作品搬上了银屏、舞台,出版界出版了《呐喊》、《朝花夕拾》等图文并茂的鲁迅作品,使广大观众和读者有了形象感受,读鲁迅原著相对轻松和容易多了.如今,鉴湖畔的“鲁镇”,更让所有文学爱好者有了读鲁迅的一把钥匙.
再看,鲁迅墓地位于虹口的鲁迅公园.墓地占地1600平方米,周围种植了松柏、香樟、广玉兰等长青树,墓前平台可同时容纳400人在此瞻仰.草坪上的鲁迅座像是浙江美院萧传玖所塑,墓栏里安放着灵柩的墓椁,上铺光洁坚固的花岗石,两旁两棵松柏系鲁迅夫人许广平及其孩子周海婴亲手栽植.墓穴后是花岗石做的大墓碑,上刻 “鲁迅先生之墓”六字,为毛泽东所题.
最后,在这次外调活动中,我们想对鲁迅老先生表达一种感情——尽管我们对鲁迅专题还存在种种困难,但我们总是以一种尊敬、敬畏的眼神去看待他,因为他的作品,因为他的一切.
鲁迅的作文 篇12
对我影响最大且最崇敬的人,鲁迅如果不是唯一最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人之一。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恰恰相反,作为现代中国人我深深的引以为自豪。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
先生一生热爱祖国母亲,面对外辱“没有丝毫奴颜媚骨”(毛泽东语),倾其一生的精力为民族的觉悟和精神的改造奋斗打拼;或“郁郁独行”如“过客”(《野草/过客》),或“荷戟彷徨”如“斗士”(《彷徨/卷首诗》);先生执着自己的理想,直面惨淡的人生,在依稀微茫的血色中而奋然前行(《纪念刘和珍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掷地做金石声的自白,即使是在今天,又有哪一个具备起码良知的国人不为之动容?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非常坚强勇敢的人。
他像马克思一样的把普罗米修斯当着自己的道德偶像,宁愿冒着巨大的个人危难,而“盗天火给人间”;先生在“风雨如磐”的“故园”,像一棵独立支持的大树,并不在乎腹背的受敌;面对着无边的黑暗,和做着各种鬼脸的妖魔,他的回答就是用他的一支“金不换”,一再地“举起了投枪”还有“匕首”(《野草》)。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高尚的人。先生反抗着,并且肩负着广博的社会和人生的责任--他“肩着黑暗的.闸门”,放青年人到光明的地方去(《坟》);心胸装着对每一位“弱者和幼小者”的博爱,包括对家人,对“黄包车夫”,和对每一个到书店里购买他的书的读者--他写到:每一块带着读者“体温的铜板”,都像“烙铁一样灸烫着”自己的心(《且介亭杂文》)。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先生没有很高且完全的学历,也不是学文史哲的科班出身,但是他却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思想泰斗;靠的就是勤奋和努力--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天才,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用来读与写罢了。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严格要求的人。先生没有私敌,对自己的敌手严厉,至死奉行“一个也不宽恕”的政策;但对自己也非常严格。他说“解剖自己严于解剖别人”。他敢于在文章中说出自己皮袍裹着的“小”字,虚心向“引车卖浆者流”认输,敢于忏悔并“幡然自新”(《一件小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先生一生恪守的座右铭。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真实不假的人。
先生敢怒、敢爱、敢恨、敢骂、敢笑。不做欺心之事:不弃对前妻朱安的道义责任,更爱红颜知己许广平;呵护小弟周建人有加,而对不肖的二弟周作人强忍决裂之痛;既敢于理性的分析和呼吁社会对于妇女解放的关注(贯穿于于早期的大量文字),又大胆地感性地指出个别女人的邪恶(见于晚期的杂文《阿金》),修正自己对于女性的偏颇的看法;既痛斥作威作福的“洋大人”和“假洋鬼子”、“西崽”,也真挚地感念跨洋的老师藤野先生的恩情。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善于创新和继承的人。
杂文文体在他手中再生;小说史经他亲手开创;故事新编由他立体;短篇小说从斯得以成熟;散文诗体为他所立法;鲁迅的书法也是一绝。“旷世文章属阿q”(郭沫若语)。实践已经证明:先生是我们伟大民族新文化的创造者和旧文化的继承者。他的十六卷集的创作,和十卷集的翻译,以及他的浩瀚的手稿挡案,是我们民族二十世纪文化和思想的百科全书,也是我们后人永远探索的不尽的宝藏。“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鲁迅的道德文章是我们民族的精魂,后世师法的高标。
【鲁迅的作文】相关文章:
谈鲁迅,敬鲁迅,学鲁迅作文05-29
鲁迅话题作文:与鲁迅的对话10-30
鲁迅话题作文:游鲁迅故居10-30
鲁迅话题作文:走近鲁迅先生10-30
鲁迅话题作文:游鲁迅故居04-20
【精选】鲁迅的作文08-24
鲁迅的作文08-23
[经典]鲁迅的作文09-03
鲁迅的作文[经典]03-03
【经典】鲁迅的作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