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20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2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我哼着童谣,帮奶奶打扫好屋子,在焕然一新的家里,我们又掀开了春节前备年货的序幕。
腌好的咸物、待宰的甲鱼、五花大绑的毛蟹;喷香的炒货、诱人的糖果、品种齐全的烟酒,逐渐堆满了储物间,年味慢慢升腾了起来。
最让人感到过年气氛的还是包团子。前一天隔壁的奶奶就听说我们家要包团子,今天就特意来帮忙,一人和馅,一人揉面。和馅的用筷子搅动肉糜和青菜,让它们充分融合,产生味道的碰撞;揉面的用掌跟按压面团,使糯米粉的弹性充分展现,面粉染白了袖管,飘上了额头,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特有的香味。
又有几个人来帮忙了!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包起了团子,只见几双被面粉裹着的`手上下翻飞,一个个圆滚滚、软乎乎的大白团子就诞生了。我也忍不住想试一试,学着奶奶的手法,先揪下一个小面团,在掌心搓圆,按平,填馅,然后包好四周,可我怎么也学不好封顶的技巧,只好胡乱一抹,草草了之,这下邻居们可更有了谈笑的话题,我才不管呢,我喜欢这种热热闹闹聚在一起互帮互助的温馨画面。
隆重的时刻来了!一个个团子被放进了蒸屉,我受不了等待的煎熬,使劲地添柴火,热气从缝隙不停地往外溢,厨房似乎变成了烟雾缭绕的仙境,而我等待的就是这“蟠桃”。终于吉时已到,揭锅,“蘑菇云”瞬间蒸腾,香味扑鼻而来,朦胧中,团子的身影若隐若现,雾气散去,团子闪着晶莹的光,犹如上好的和田美玉,真舍不得咬上一口!一笼笼,一个个,被奶奶整齐地码在桌子上,足足有三百个呢,或许还不止。
这么多团子是要大家分享的,太奶奶一袋,叔叔家一袋,姑姑家一袋……团子不仅代表着团圆、团聚,也是增进亲人情感的纽带。这舌尖上的年味,就这样一代代传承,维系着中国人对年的期待,对家的向往。
这家乡的年俗不仅满足了我的口腹之欲,更让我内心深处体会到了年的本味。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2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端午节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端午节有着许多习俗,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
在我的印象中,以往的端午节,都会吃粽子、插艾草。
在端午节前一天,奶奶会先到街上去买糯米、猪肉、粽叶、大枣……先将猪肉用酱油和盐腌制好,再煮熟,再将糯米进行同步操作,之后,奶奶用漏斗把糯米和猪肉块放进去,然后加上一颗大枣,把粽子用丝线缠绕,放入水中小火煮一夜,再向艾草插入门前,在我很小的时候是听奶奶说这样可以避邪,防止鬼怪入侵,也能让插艾草的这家人百毒不侵,我听了觉得很新奇。
端午节到了,还在床上的我就能闻到楼下的粽子的阵阵清香,我赶忙洗漱完走到楼下,大锅上热气腾腾,白烟袅袅,绿油油的粽子映入我的眼帘,使得我不得不大口称赞,我急忙拨开粽叶,软软的糯米便透了出来,咬的第一口我便吃到了肉,肉旁边的`糯米十分鲜甜,我终于意识到了,肉旁边的糯米就是这个粽子的好吃的所在,这糯米进入了我的味蕾,慢慢的滑入了食道……
我细细品尝着这一口,仿佛回味到屈原所在的战乱时期,想到了那个时候的人们一点粮食都吃不到的样子,这粽子的味道好像有点凄惨而悲凉,我又想到赵国战败,屈原那痛苦的样子,我不禁感到惋惜。
今天我们的一切都来之不易,请大家珍惜现在的时光。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人的家乡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风俗,而我们家乡的风俗也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处处都彰显着风俗的独特魅力。
我的家乡在淳安,我们这儿的风俗——跳竹马,是最有代表性的。每年最热闹的时候,也就是在春节的时候,家乡的跳竹马活动就开始了,这表演我看过几次,十分隆重,也极具特色。
我印象最大的是,今年的跳竹马了。那一天是村里来了艺人们的一天,说是艺人,其实是村里平时表演的人。
不一会儿,城里乡下,不少人们都聚了过来,到了舞台旁,大家都赶来一睹热闹。
随鞭炮与锣鼓声的响起,竹马也开始“翩翩起舞”,老幼青壮年们都从各地纷纷的赶了过来。不一会儿,竹马表演到了高潮部分,人们不禁欢呼着,鼓起了掌。有些人也想去穿那一身竹马服,与他们共舞呢!
竹马演出的地方,在村里的“毛族广场”上。表演进行到了最后部分,在后台的村干部们居然也加入了大家的.表演,有了领导们的加入,我们就更开心了。
竹马表演完了,睦剧也隆重的登场了,主要戏目有《南山种麦》、《挑女婿》等,也是十分精彩。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出我们习俗的独特魅力。我们应该要去保护,传承这种美好的习俗,让美好与快乐持续下去。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4
我的家乡在洛南县一个安静、优美的小村庄。因为远离城市的喧闹,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好,空气很清新,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我非常喜欢这里。
每年快过年时,一到腊月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开始蒸馒头、包包子,都是自己磨的面,味道好极了。最好吃的是一种叫“油馃子”的面食,发好的面,做出特有的造型在油锅里一炸,变得金灿灿、圆滚滚的,像一个个金色的元宝,吃了这个“元宝”来年一定大吉大利。
到了除夕夜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就围着火炉开始包饺子,奶奶就会在饺子里悄悄地放上几枚硬币,这里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来庆祝新一年的开始。吃饺子时大家都在试谁的`运气好,奶奶说,吃到硬币的人来年一定有好运。
整个正月,小村庄都是年味十足,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多的数不清。我喜欢这里,这儿的习俗真有趣。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5
这一家子四口人坐在饭桌前,桌上丰盛的年夜饭散发出迷人的香味,火锅里沸腾的猪排也在诱惑着桌前的人。四口人一边吃,一边说笑。姐姐运气好,一下子夹了个鸡翅膀,妈妈打趣道:“吃了鸡翅膀好会梳头。”淘气的妹妹放弃夹着的猪尾巴,将目标转移到姐姐身上,眯缝着眼睛:“唉,原来你把鸡翅膀都独占了,怪不得我不及你会梳头。”“你也不错呀,吃了猪尾巴也就不会流鼻涕了。”鸡翅膀长了脚的.飞到妹妹的碗里。一家人大笑。,快乐和温馨在昏暗的灯光下弥漫。
时钟已敲响了八点,一家人散了席。收的收碗,洗的洗盘,和谐的分配竟使这碗盘也发出叮当的赞叹声。(《团年饭》曹芳媛)
“啪啪啪……”鞭炮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喔,过年啦,过年啦!”孩子们跟着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跳进跳出。父亲和叔伯忙着贴春联年画,母亲和婶婶忙着端菜上桌。平日里怕吵闹的爷爷奶奶坐着看着,脸上写满幸福。屋子里洋溢着节日的快乐气氛。
“开饭了,开饭了!”随着这声吆喝,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涌向餐桌。速度有快有慢,让人联想到物体的分子作无规则运动时的状态。
“菜好吃呀,到底是儿媳做的呀!”爷爷啧啧称赞道。奶奶也微微点点头,表示赞许。夫唱妇随,爷爷奶奶还是恩爱得很哩。面对满桌的好菜大伙可毫不留情,拿起筷子就风卷残云地大干起来。吃的吃,喝的喝,桌子上热火朝天,犹如节日的盛会。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6
每逢在乡村里过年,我一定会参加一项重要的活动——抢炮头。抢炮头最开始是一种祭祀活动,而祭祀的主角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忠臣。顾名思义,将特制炮头点燃后射向天空,在还没有落下来之前,人们就会乘机争抢带有标识的炮头。据说谁家抢到炮头,保管全年顺利、平安兼发财。而且习俗规定,下一年获得者要向神灵还回来这些“供品”,以便活动能年年继续。
在我的印象之中,去年的活动最为热闹。那天的天气灰蒙蒙的,看样子是要下一场大雨,要是用肉眼寻找的炮头的话有点困难,所以,望远镜就派上了用场。活动准备就绪,几枚炮头伴随着刺耳的响声撕破了天空。消失在厚厚的云层之间。人们一群一群地寻找,紧张、急促的锣鼓声不停的敲着,很快就要被人群的声音淹没。小孩子们边玩爆竹边寻找,大人们则是东奔西走,老人们在一旁坐在椅子上悠闲地聊天。坏天气似乎没有影响人们的兴致,一条条街道都被人流塞满了,村子比平时热闹了几倍,和往常冷清的环境截然不同。不仅是人多了起来,气氛也变得不一样了,因为过年的原因,到处都喜气洋洋,到处都是红色的:对联,炮竹,新衣。遇到认识的人,都相互寒暄。
这时已经有人陆陆续续拿到了炮头,他们的脸上都带着说不出的喜悦和自豪,拿着的炮头,新年的希望和好运就好像寄托在它身上。抢到炮头的人,亲朋好友就都围上来祝贺。在一旁的小孩,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受到这过年的'热闹气氛所感染,也笑嘻嘻的,活蹦乱跳。
眼看着大家都抢到了炮头,我也要开始努力了。我把目光锁定在带有标识的炮头上面。本来已经胜券在握,但没想到的是,突然刮来了一阵强风,使炮头偏离了路线。在如此广阔的天空中,一旦跟丢就很难再找到了。估量着炮头就要降落了,我只好来到大概的地点,把望远镜调到小一点的倍率,进行扫视。正着急时,忽然在空中看到了一丝红色,急忙把望远镜举起,果然是炮头!我喜出望外,抹了一把冷汗。到了最后,我毋庸置疑拿到了炮头。
作为不可或缺的传统活动,年年的抢炮头都让人期待不已。它已经不再是祭祀活动了,而是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新期盼。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7
我的家乡在吴川,飘色、泥塑、花桥仅有我们家乡才有,被称为吴川三绝!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吴川三绝便会隆重登场。首先是飘色,一个个小娃儿穿着像神仙样的服饰,头上带着闪闪发光的头饰,让人心慕手追。看到他们站在或坐在钢丝上,似乎有点害怕,可是小娃儿们把怕变成兴奋!传说中的.神仙会飞,小娃儿们也会“飞”,并且在“飞”的过程中,摆出各种奇形怪状的姿态,让人觉得精彩!
今年的孔雀开屏和游龙封神正是数一数二,游龙封神大概有12米长,小娃儿们坐在上头代表着不一样人物。孔雀开屏象征着新的一年将会财源广进,吉星高照,多福多寿,人们带来新的期望!
会做泥塑的人可灵活了,将泥塑做得与现实一般,就像真的神仙下凡一样,这边的“财神爷”在我们发钱,让我们发财,那边的“八仙过海”正在飘来飘去,正准备把你也带上,一起遨游东海呢!每一个泥塑都象征着一个传说,它们正向你描绘一个个神话故事!
最终一个绝艺那可数花桥了,说起来还真的有一段典故呢。吴川人民是根据牛郎织女这一段传说造了一座桥,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将桥放上桃花等装饰,把桥打造的漂漂亮亮,光彩耀眼!传说如果有情人从桥上走过便有桃花运。此刻不止了,有一家大小的,朋友的,同学们的一起走花桥,祈求新的一年好运连连,真热闹啊!
我们既爱演又爱看,家乡的习俗也将一代一代地传授下去。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8
端午节有包粽子和赛龙舟的风俗。我们淳安县虽然不赛龙舟,但还总是包粽子吃呢!
对我们淳安来说,粽子不仅在端午节包,在其他时候也包。不过,在端午那天会包多一点,有时吃到明年都不稀奇。
粽子是种吃食,主要由糯米、粽叶、五花肉、枣、栗来做。有时包腊肉香肠,少时还会放红豆排骨。粽子是从古代屈原跳江之后有的食物。传说,屈原跳江以后。楚国百姓怕鱼把屈原吃了,就包了粽子投进江中,希望鱼吃粽子就不吃屈原了。所以,粽子就传到至今。
我喜欢粽子。不仅仅是因为粽子的美味,粽子的多样。还因为这表达了楚国百姓对屈原的敬爱与赞美。屈原不在了,但粽子却从两千多年前,一直传到今天。
我们家经常包粽子。首先是准备好原料。把肉切块放盐和老抽腌渍一个晚上。把绿豆和糯米混合原料基本准备好了。将两张粽叶卷成一个斗状。往其中加糯米,尽可能填满,放上小块的腌肉。盖上,抓紧,手不能松。如果折口太小,还能再加一张粽叶。拿根绳子,要足够长,首尾相连。把绳子尾巴的'那两股扭在一起,然后开始绕。绕到最后在另外两个角上打个八字形。最后抽绳首,拉紧就好了。
还有一个步骤,就是品尝粽子。粽子虽然有点难做,但吃起来却很美味。单看那样子,闻闻那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口大口的吃着,在嘴里品尝着人间美味呢!
我相信,家乡包粽子的风俗,会一茬茬往下传,直到永永远远!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9
我的家乡在浦城,这是个很小的县城,但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华的传统民俗,这表示着大家对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从春节开始说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点多就开始吃年夜饭,“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象征着家家年年都繁荣,儿女能够孝敬长辈。吃完晚饭后,我们是从不出门的,听奶奶说:“若出了门会把大家的好运给带走的。”
虽然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依然能够玩的有声有色。大人们在家中打牌打个通宵,孩子们放烟火放得起劲!这表示大家的好运年年,财运年年……
除夕过后,换来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欢迎哦!早晨起来,洗漱完毕后就先喝一杯“桂花蜜”,这是我们孩子的最爱,味道甜甜的,香香的……
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饭后就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就要包压岁钱,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后可开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乱花钱的,这又代表着大人们在这一年里很难很难挣到钱,运气也不太好……给长辈们拜完年后,女孩在家帮父母干活,男孩就跟随大人们去各自的亲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过的十分开心。
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庙里去烧香,给菩萨请安,让菩萨保佑子孙满堂,儿女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过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复正常了,大人们工作的就继续工作,孩子们该去复习功课,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了,这个春节是令人难忘的。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0
“五月五日五,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我朦朦胧胧地看着日历,发现今天是端午节,我兴奋地叫道:“我期盼已久的端午节总算来啦!”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比如说赛龙舟,包粽子,抓鸭子……
“嘿哟嘿哟嘿哟”,这是什么声音,怎么觉得这么耳熟,好像许多人在为谁加油呢?于是我赶紧跑过去看了看,那人可多了凑都凑不进去,我只能把我的小脑袋放到夹缝之中。哦,原来是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比赛呀!龙舟五颜六色的,有赤色,青色,蓝色,黄色……四条龙舟极速前进,速度不分上下,但在我的眼里每艘龙舟都飞快如风。每艘龙舟上有十来个人,坐在船头的那个人头上绑着红巾,右手拿着鼓棒,左手扶着鼓,使劲地敲打大鼓给划龙舟的队员们加油鼓气,而队员们听着鼓声,用尽全身力气保持节奏,一起奋力拼搏!我多么希望每一艘龙舟都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奖牌,真想送给他们一句话,“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如果他们听到这一句话肯定会更加拼尽全力的!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吗?传说楚国有一位爱国诗人叫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含恨跳进汨罗江投江自尽,老百姓听说后都争相划船去救他,却并没有把他救起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在江上划龙舟,还不停地把粽子扔进江里,以免大鱼吃掉屈原,后人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赛龙舟的激情,更让我了解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习俗,这些传统节日记录着祖先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也积淀着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让我深深为之迷恋,充满好奇。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1
元宵被称为“小年”,也是一年当中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成都会有哪些风俗呢?
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就是吃汤圆,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这一天我们一大早就得起来包汤圆。包汤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头一天就得把皮儿给和好,只需要用开水把糯米粉冲好,慢慢搓成团状,留着第二天包汤圆用。第二天一早外婆会把芝麻和黄糖放到一个石头做的容器里使劲捶打,直到它们充分地混合到一起,馅儿就做好了。这时候全家老小就回一起到灶前包汤圆,首先在搓好的皮团上揪下一小块,按成皮饼,握在手中,再用勺子舀一勺馅儿放到皮儿上,再包裹起来,一定要包紧,不然等会儿就会煮烂。
汤圆在锅里煮,我们在外面等。汤圆一出锅,我们眼睛都掉到里面去了,吞下嘴里的口水,拿起勺子就开始吃汤圆。小孩子都狼吞虎咽得吃,挣着抢着去舀第二碗;而大人们都会细嚼慢咽地吃,觉得好不容易过个元宵,吃个汤圆,就要细细品味。
吃完汤圆,大人们去聊天,小孩们去玩耍,一起等待着晚上的`活动。
元宵节的晚上,大街小巷都会挂起花灯,有红的、黄的、绿的,有长方形的、圆形的、花型的。大人们都会牵着小孩的手,去看花灯、打灯谜。听说猜出最难的灯谜,就回得到一碗免费的汤圆,这可吸引了许多大人纷纷上去破解这个“难题”。小孩们则会去制作他们自己的小花灯,带回家做纪念。还会有小孩去找老师傅玩皮影。大街上充满欢笑声、说笑声,好不热闹。平时早早就睡了的孩子,今天精神好的不得了,大家把这个元宵节所有的乐趣都放到这个晚上了。如果自己愿意的话还可以去祈个福,祈求自己这一年平安健康、多财多福。
元宵过完,也就证明年也过完了。大家就会去工作、上学。像这样的热闹,又要再等上一年。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我的家乡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会特别热闹,因为每家每户都在忙着准备端午节。
终于等到了五月五日。
早上,太阳还没下床,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看主人的孩子们一大早就起床了,跑进跑出西部的孩子们也起得很早。大人们总是在屋子里和外面忙碌。猜猜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正忙着做端午节的特色食物粽子。那里的饺子很独特:白糯米和一些红豆混在一起特别调皮。有些饺子用猪肉包着,味道鲜美。有些饺子用蜜枣包着。你可以吃蜂蜜和蜂蜜。而且形状也不一样,有三角形、四边形、圆锥形、枕形、小宝塔形、圆棒形,一角向上,其他的向四面八方伸展呢!
在街上散步。空气中弥漫着粽子的迷人香味。走进不太繁华的街道,大街小巷挤满了人。到处都可以看到捡东西回家的人。最热闹的是村里的空地!看内外层的人围成了一个大圆圈。人们期望舞狮队很快上台。在一阵锣鼓声中,两只美丽的狮子出现了。它们左右摆动,像一只笨拙的熊。美丽的
时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转眼间,它就多一点了。人们站在街道两旁,再次排队走出家门。穿着节日服装的年轻人穿梭在街道上,来到镇上参加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这时,镇上那条不知名的河流变得活跃起来。
下午三点,比赛开始了。河里的龙舟排成一排,像一群威武的士兵。龙舟上的队员们准备得很好。他们紧握着桨准备出发。鼓手们也摆出他们自己的姿势,好像在说:“我不知道。”;我必须赢得今天的比赛。3点15分,从某处传来一声响亮有力的口哨。龙舟似乎是一条真正的龙,在蓝色的波浪上划动,在水面上留下水线。
日落,夜晚的寂静取代了忙碌的白天。晚饭后,人们坐在树荫下的空地上生火,围着火跳舞唱歌,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下午的比赛。
我家乡的端午节,朴素而华丽,忙碌而悠闲。走在街上,我非常兴奋。因为这也是一个儿童节。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在我的老家,有一种奇特的风俗活动,每年春节,我们家都会举办,这个活动就是请火姑娘。
请火姑娘可讲究了,只有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才能请到,在别的时间段,是请不来火姑娘的。
请火姑娘的第一步,制作火姑娘。
首先,得先准备七根柳条、七根桃树枝、七根茅草、一个小稻草人,还有一个竹提篮。接着,把柳条、桃树枝、茅草插在稻草人背后,再把稻草人固定在竹篮里。紧接着,来到最重要的一步为火姑娘画上一个漂亮的脸蛋。把脸蛋画好后,再把它粘在稻草人头上。准备工作便做好啦。
夜幕降临,大家在院子里围着火堆,火堆前方,两个姑娘提着竹篮,周围摆满了贡品和火纸。接着,外婆便熟练地喃喃自语(四川话):
“杀大猪,宰大羊,不请爹,不请娘,就请天上的火姑娘,火姑娘你要来,早点来,莫在路上紧到挨,紧到挨,打湿你的绣花鞋。”
接着,外婆就问:“火姑娘,来了没有,来了就点一个头。”神奇的事发生了在没有人偷偷摇竹篮,没有风的情况下,火姑娘竟自己点了一下头(使劲向前摇了一下),这表示火姑娘已经来临。
然后,我们就可以向火姑娘提各种问题了。并且,火姑娘真的'超级灵验!
那一年,小姨妈正巧怀二胎,十月怀胎只差了十几天,但小姨妈依旧没有生产。我们恰好赶上请火姑娘,于是,我的三姨妈便问:“火姑娘,我的妹妹最近会生产吗?会的话就点一个头,不会的话就点两个头。”我们全神贯注的看着火姑娘,而火姑娘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于是我们赶紧给小姨妈打了视频电话,给她通报了这个消息。结果,不知道是否出于心理原因,次日凌晨,小姨妈竟然真的生了!
迄今为止,火姑娘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科学解释。她也因此成为了我心中那一道最神秘的光彩。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正月十五闹花灯”。
一大早,我就闻到了元宵的味道,下了床,来到厨房,奶奶正在一锅一锅的煮着香甜软糯的汤圆。
“你知道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吗?”我摇了摇头。“正月十五的月亮很圆,像一个汤圆,加上这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团圆,因此得来元宵节。”
吃完了元宵,我出门一看,大街小巷的花灯都摆了起来,井然有序,似乎只待一声令下,马上灯火通明。早市上,虽是到了元宵节,却依然卖着五光十色的花灯,这倒是为了多挣钱,还是让人们增加些节日的气氛也说不清楚。
转眼间,太阳落下山去,重头戏也拉开帷幕。随着路灯的亮起,街上便是猩红一片。虽是不比北京城的繁华热闹,但在我心中,已是热闹非凡。稚嫩的小朋友们看花灯,猜灯谜,悠闲地大人们在小广场上欣赏文娱晚会,一切的一切,祥和又美好。
除了在户外,家中也是别有一番风趣。阳台上,那一盏盏大大的'红灯笼,那灯光“红光满堂”。往外一瞧,家家户户都散发着五彩缤纷的光。
热闹了一夜,一次令人回味的元宵节又过去了。
第二天醒来时,这寒假也就结束了,早早收拾好书包,返回了久违的校园。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5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将至,草木纷纷凋零,窗外的柚树早已光秃秃的,像一个孤苦老人站在那里,好像冥想着什么,好像在等着什么。
此时恰逢凛冬,枯黄的树挺立在园中,光秃秃的杆子上只有零星几片叶子,对比着身旁四季常青的香樟,真像个垂垂老矣的老人一样,然而新年常来的却一直热闹,喜悦,尽管冰天雪地,大街小巷仍就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万物都在等待它的到来,湖里的.鱼,土中的虫,空中南飞的大雁,每逢新年,小小的屋檐下一直充满欢声笑语,包围着一个个温馨和睦的家。
寒冬里的新年从不缺席,清晨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早餐铺。最多,也最实惠的是羊肉汤,家家食肆都卖。羊肉汤色香味俱全,品尝时须先喝汤再吃肉,味道甚好。抄手比羊肉汤略贵,是极美味的,薄薄的一层饺子皮里包着鲜嫩肥美的肉丸,滑,嫩,鲜,香,非常不错吃。如果再在鲜汤里加上一勺辣椒油,一捆细粉丝,一把白芝麻,入口便会叫你张目结舌:这东西竟这么美味!
论新年,最让人心动还是晚上放烟花的时刻,乌黑的天空中,绚丽多彩的烟花与黑暗中的明星在对话,五颜六色的大球重叠在一块,五彩斑斓,闪闪发光,天空也成了光的海洋,过了一会儿,又变成了颗颗宝石镶嵌在夜幕中,最后,日渐变成一道星光瀑布慢慢地坠落下来,漂亮极了。
老家的新年还有着一个老北京的风俗。院子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大家在上面踩的咯吱咯吱响,这叫“踩岁”,闹得筋疲力尽,睡前给大人请安,这是“辞岁”;大大家就要拿出钱给大家,这是“压岁”。
我想念家乡的新年。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6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在很多地区都已经不过这个节日了,只有在南方才能隐隐约约看到它的影子。在很久以前,上巳节的时候,人们会结伴去水边沐浴,还会去郊外春游,这三月三之所以叫上巳,是因为这天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据说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而且这一天还得吃荠菜煮蛋,这味菜营养价值极高,美味可口。在疫情间我也总算是再一次回味了这荠菜煮蛋的味道。
三月三那天早上,妈妈正在用碗泡着四个鸡蛋,见我来了,赶忙招呼我:“可可,你帮我把那个芹菜的脑叶给摘掉,等下要吃荠菜煮蛋。”
我听完妈妈的话,感觉我正顶着一串问号。荠菜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吃荠菜煮蛋?不是平时吃煮蛋都是吃红枣煮蛋的吗?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啊?
我没再多想,帮妈妈摘完菜,又洗了洗,便看见妈妈把荠菜放到锅子里去煮,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水也越来越调皮,调皮的都冒泡了。可怜的荠菜也变得黄黄的,原先的绿皮肤都套在水身上了,锅中飘出一种浓浓的荠菜味,飘走了的那是荠菜的魂魄。
折腾了好一会儿,汤汁同没了壳的鸡蛋泡在一起,再加上那红彤彤的.枣儿,那样子,看起来十分和谐,好可爱的样子。
等早餐端上桌,都快上课了,看来是没法好好享用了,接着我就是一顿猛吃,真是有一股好新颖的味道,后来上完课,问了妈妈,我才知道,原来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
“三月三,荠菜胜过灵丹。”这荠菜据说还能治头痛,不知道我这头痛的毛病是否能治好呢?现在大家都快把这上巳节给忘了,真希望这个节日能永远的传承下去!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7
除夕一过,便到了大年初一。在我的老家大年初一这一天是要祭祖的。
大年初一,全市的人都在忙着祭祖的事宜。我们家也陷入了忙碌之中。妈妈将米饭煮成三成熟,堆到了两个碗里,再一扣,米饭便高高的隆了起来。而姐姐和爸爸合力将桌子搬到了门口,然后将一张红纸放在桌子前,用烛台压好。而我正和妈妈一起准备祭品。我拿起个一个碗,在底部铺着沙糖桔。没一会儿,碗底便铺满了。到了最关键的地方了,我小心翼翼的拿起沙糖桔堆在碗上。我的心就像被跟绳子绑住一样,被紧紧的勒住,喘不过气来。
很快,橘子就和米饭一样,高高的隆起了。妈妈也将豆腐、米糕和年糕放在了盘子里。烛台上也插上了蜡烛,香炉上也插上了三根香。一家人又忙了许久,木桌上才摆满了祭品:年糕、豆腐、茶水、米糕、橘子……如果出去逛一圈,家家都是这副光景,而且上午时,还不能吃荤食,只能吃素食。
到了下午一两点钟,家家挂起祖宗的画像,然后就开始放鞭炮。全村鞭炮声不断,香的烟从家家的门中飘出。妈妈将猪肉、鱼、鸡蛋等肉食装进木篮里,放到桌上。也是从下午开始,就可以吃荤食了。
就这样,一直摆到大年初三,桌子上的.一切才全部撤下。听爸爸说祭祖是为了祈求祖宗的保佑,也是为了让人们不忘根本。从很久以前便一直传下来,直到现在都在继续。
我们家乡的祭祖别具特色,同时寓意美好,我为这习俗感到骄傲。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8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可以包粽子、吃粽子。
我家的粽子是三角形的,用粽叶裹着,里面是糯米饭,但是在米饭里你可以加一些东西,肉肉呀、枣子啊、甜枣啊……都可以加进去。还有一种三角形的,跟我们这里包法都不一样,很长。那个三角形头很长很长,粽叶是绿色的。
到了端午,奶奶老早就准备粽叶和馅儿,好包粽子。我本来是想学包粽子的,结果不仅没包成粽子,还弄得一团乱。
奶奶用熟练的手法包了一个粽子,我没看清,就叫奶奶再来放慢动作包。先将粽叶卷成一个三角形的样子,将馅儿放进去,再拿一个粽叶盖住,最后用绳子绑好。哇,这样就包好了一个粽子。
我拿来一片粽叶卷成了一个三角形,但是我加陷进去的时候,发现下面好大一个洞在漏馅儿。我马上把粽叶打开把馅儿弄出去,再重新包一个,这次包的非常的好,下面一点洞都没有。
放馅进去了,一不小心手一抖,米全撒了。奶奶生气地看了看我:“你是来帮忙的,还是在捣蛋呢?走走走,不要你包了啊。”
“奶奶,求你了,你就再让我弄一次嘛。”我哀求道。这样,奶奶才答应了。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学会包粽子了。
晚上,奶奶将粽子从锅中端了出来,她随手拿了一个粽子剥开,放入嘴中,嘴巴一动一动的,脸上露出了享受的表情。我见奶奶吃得这么香,我也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既精致又好看的粽子。
可是,当我手一碰到粽子时,便被这高热的`温度给烫到了,我立马将手缩了回去。奶奶怎么这么牛逼,居然能承受这么烫的温度,不愧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啊!
弟弟很好奇:“姐姐,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我想了一会儿:“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包粽子是为了将粽子扔进屈原尸体所在的河里,防止鱼虾、螃蟹等吃屈原的尸体。”
“哇,你好厉害!你怎么知道的?”弟弟不可思议地说道。
“聪明人自然知道,而且这都是常识。”我不屑地回答。
端午可以包粽子,可以吃粽子,但是同时还带着一丝纪念!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9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但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清明祭祖,基本大同小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晚唐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传达出哀伤。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每到清明节,我们一家总要早早起来,拎上装满了纸币、金银元宝和香的袋子,准备去扫墓。我们从城里驱车来到乡下的老家,又走了很长一段路才祖先的墓地。这时,太阳已经升出地平线很高了。在我们老家,必须等到太阳把露水晒干了才可以祭祖,我们到达坟地时,时间把握得正好。
这时,爸爸拿出铁铲,从附近的田地里挖了一块方方正正的土块,我忙问:“这是干什么呀?”爸爸答到:“这是土帽子,用来压钱纸的。”然后爸爸把钱纸放在坟头,再用刚才挖的这块土稳稳地压上。爸爸还跟我说,这钱纸,使人一看就知道这坟墓里的人后继有人。就这样,扫墓的第一步就完成了。
爸爸又拿出一些火纸把他们放在水泥上,再用打火机点燃,跪下来,然后,再拿出一些纸钱。烧了起来。边烧边说:“保佑全家平平安安,保佑我们小川学习成绩好……”。我看了看,感觉很简单,便说:“我能试试吗?”爸爸点了点头。我也像爸爸一样,跪了下来,拿着纸钱开始烧了。先拿了一些把他们分开,然后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到火里,我又放了一些纸钱,每次我都十分小心,生怕火突然一起烧到我,我越来越热,便让爸爸来烧了……
直到所有的.纸钱和用纸折成的金银元宝全部化为灰烬我们才能离开,这样,祖先们都收到后辈进贡的钱物了,他们在那边就可以衣食无忧过得幸福了。
清明时节,用这样的方式祭奠祖先,虽然有些迷信,但能表达出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难怪这样的风俗代代相传了。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20
我们家乡的除夕,有很多风俗:吃年夜饭、守岁、做红团……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做红团了。
今年除夕,奶奶也是一如既往的做红团。只见奶奶先把米和绿豆分开煮熟,再加上一点白糖并搅拌均匀。接着奶奶又把糯米粉磨碎,再加上一点红食素,这样才能使红团变红。奶奶还告诉我红团的寓意:“吃红团可以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然后奶奶又熟练地把红团分成大小一样的小球,再用小圆棍把小球搓平。成为一个个红团皮。奶奶把刚才煮好的绿豆馅放在红团皮里面,并包紧,然后把剥好的红团皮放进一个木雕成的红团印章里,轻轻压实,用手一敲,里面还刻了一个“福”字呢!奶奶把包好的红团垫上昨日摘好的粽叶。放在蒸笼上蒸,过了半个小时,红团熟了,每个红包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红彤彤的看上去十分美味。
看着奶奶做,我也忍不住想尝试一下。我照着奶奶的样子,先用勺子挖上一团馅,然后再放在红团皮上,再把红团皮包紧,但是一开始我不是包的馅太多,就是太少,做的红团大小不一,这时奶奶告诉我:“红团的馅差不多三勺就可以了。馅太多就会露馅,线太少,红团皮又显得太多了,不好吃。”我照着奶奶的秘诀去做,个个红团饱满均匀,十分美味。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们家乡的风俗又有哪些呢?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05-15
家乡的风俗作文小学习作《家乡的风俗》07-01
家乡风俗作文12-22
家乡风俗的作文04-08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11-14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27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07-24
家乡的风俗作文06-22
家乡的风俗06-02
家乡的风俗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