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作文

时间:2025-01-21 14:45:29 诗琳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优秀]历史典故作文18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典故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秀]历史典故作文18篇

  历史典故作文 1

  中国有许多历史典故,据我了解的有:望梅止渴、完璧归赵等。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凿壁偷光。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匡衡,他年幼时十分爱学习和读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那时候的书很贵,有书的人都很珍惜那书,没有孩子愿意借给匡衡。邻居家是有钱人,也瞧不起匡衡,不愿给他一根蜡烛。匡衡为了有书看,就去给其他有钱人干农活,不求工钱,只求有书看,于是,每天休息时间,他都会得到一本书。可白天看书的时间太少了,在晚上看书是最佳时机。但又没有光亮,这使匡衡很苦恼。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偶然看见,跟邻居家隔开的墙壁上有一眼非常小的窟窿,从邻居家那儿透来一道明亮的光。匡衡突然想出了一条妙计。他拿出书本,放到那一眼窟窿下,一个个字体看得清清楚楚。他想:如果窟窿再大一点的话,那不就看得更清楚了吗?

  于是,他拿出一把锤子,想把窟窿凿大一点。谁知喧闹的捶打声和小石子儿的滚落声惊动了邻居。邻居以为匡衡是来偷东西的。就气愤地对他和他的父母说:“你们是怎么教孩子的,竟然让他偷东西!还有,你这孩子真是没有教养!”但当匡衡对邻居说出了他真正的.目的时,邻居为匡衡勤学好读的精神所感动,并让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明亮宽敞的环境下看书,学习。匡衡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使人进取,好学是通往知识的海洋。

  历史典故作文 2

  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传承了中国古老文化。古人云:女人如茶,男人如水。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好比中国四大名茶。

  西施,春秋战国时期出生在越国,有沉鱼之貌。越王勾践施美人计,献西施于吴王,让其从此沉溺于酒色不能自拔,终于打败吴国。西施一生浸透悲苦、屈辱,为此有的人把她比做“龙井”。龙井是我国第一名茶,品龙井时,口齿生香,略有些苦涩,这苦涩正如西施悲剧的一生。

  王昭君,汉宣帝时的一个宫女,自愿代公主出嫁匈奴,她为汉、蛮两方友好相处献出了一生。有的人把她比做“乌龙茶”,乌龙茶因生长环境恶劣,采集困难而驰名中外。王昭君不畏艰险,能在塞外那样的.条件下生存,这正如乌龙茶的特质——生于悬崖,留香于人间。

  貂禅,汉朝大臣王充的养女,能歌善舞。貂禅为了报答王充的养育之恩,离间了董卓与吕布的关系,借吕布杀了董卓,但最后却还是未得善终。有的人把她比做“茉莉花茶”,茉莉花茶又叫做“报恩茶”,它有色绿、味醇、形美、香郁的特点。

  杨玉环,又名杨贵妃,雍容华贵,唐朝第一美女,风姿万方,她的美貌有“闭月”之称,但也改变不了她悲惨的结局。有人把她比做“白牡丹茶”,这种茶为手工扎制名茶,其外形如牡丹色泽白而得名。牡丹,花中之魁,正如杨玉环人中之凤。

  这四大美人都是空前绝后的,而古往今来,多数女人都是相貌平平。但容貌平平,品行高雅的女人,依然是一杯耐品的茶。

  历史典故作文 3

  早年的林肯出言尖刻,甚至到了与人决斗的地步。后来,他接受了教训,在非原则问题上,总是避免与别人冲突,按他的话说:“宁可给一条狗让路,也比与它冲突而被咬一口好。如果被咬伤了,即使把狗杀掉,也无济于事,得不偿失。”

  林肯身材瘦小,腿长。一次,有位自命不凡的同事不无讥讽的问林肯:“一个人的'两条腿应该有多长?”

  林肯沉稳地回答:“我认为至少应该碰到地面。”

  林肯得体的让步,不仅避免了无益的争端,还显示了自己的大度,使对方陷入尴尬。直至他当上总统以后,此话仍被人们引为美谈。

  大文豪歌德也曾碰到过不怀好意的挑衅。有一天,歌德温步在魏玛公园。不料,在一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狭窄过道,遇到了那个曾把他的的作品贬得一文不值的批评家。他们面对面站着。

  那个批评家十分傲慢,把头一昂,毫不让步地说:“对一个傻子,我决不让步!”

  歌德笑着说:“我却让的。”然后站在一边。

  历史典故作文 4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历史典故作文 5

  汉朝有个刘姓书生,上京赶考的时候路过华山,准备登山一游。山上有一座神庙,庙里供奉的是一位美丽善良的神女-华岳三娘。

  三娘被王母派遣到此地一直孤独寂寞,这一日有人路过当然喜不自胜。化成一尊塑像。刘书生进入神庙大殿,看到神女塑像,立即被深深吸引住了,暗想如果能取到这样的妻子改多好。想到此处百感交集,提笔在墙上作诗一首。三娘见书生清秀俊朗文采斐然,心里也特别喜欢。虽然也知道这是违反天条的事情,但是她还是抑制不住自己心中喷涌而出的'爱情。

  终于化成了凡人,追上刘书生,与其结为夫妻,自是恩爱无比。后来三娘怀孕,而书生还要去考试,只能暂时分别,书生送给三娘一块祖传沉香,要三娘以此给孩子命名。后来三娘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这件事,将三娘压在华山下的黑云洞中。而神物宝莲灯也落入二郎神的手中。

  后来产下了沉香,托人送到了刘书生手中。等到沉香十六岁的时候,刘书生将整件事情说给他听。沉香决定上天救母。

  历史典故作文 6

  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

  当地人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

  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信上说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

  历史典故作文 7

  孔子周游列国走到陈国与蔡国之间的时候,行走在山间,被困,孔子和其学生七天七夜都没有吃到一粒米,颜回去讨米,回来后煮饭,饭熟了后,孔子看到颜回用手从锅内抓饭放进了嘴里,孔子便假装没有看见这件事,等到颜回来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是刚刚睡醒,说自己刚才梦见了先人,自己将干净的饭吃掉之后才给先人吃。颜回说,不是那么回事,刚才自己看到有炭灰飘到锅内,饭被弄脏了,但是扔掉又很可惜,于是自己将其抓出来吃掉了。孔子于是喟叹:要想了解一个人是多么的难啊,我们都说眼见为实,可是眼睛看到的也会不一定可信,都说应该相信自己的心,有时候自己的'心也会不可信。

  这则故事说明了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而了解之后就需要坚定的相信他,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误会。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孔子对颜回的信赖,他相信颜回是配得上自己的评价“贤哉回也”的,可见颜回的品德是可以为万世楷模的。

  历史典故作文 8

  早在公元前4世纪,周朝就开始种植甘蔗了,秦汉时已经普遍种植甘蔗和用甘蔗榨糖了。汉代杨孚《异物志》记载:“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到魏晋南北朝,吃甘蔗已经是常见的事了。

  晋朝著名画家、博学多才的.顾恺之喜欢吃甘蔗。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排调》里记载:“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唐代房玄龄等编撰《晋书·顾恺之传》引述此事曰:“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曰:‘渐入佳境。’”二者答话的区别相差一字。“至”者,从甲处到乙处。“入”者,从甲处进入到乙处。后者强调进入,更为生动。

  这一故事已成为“渐入佳境”内涵的一个比喻,让人有具体形象而又有趣的联想。“渐入佳境”自此流传下来,唐以后多用来鉴赏或评述诗文作品。今用于指进入越来越美的境界或兴味越来越浓的感受。

  历史典故作文 9

  春秋时,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官缺额,你看派谁去最合适?”祁黄羊想了想,说:“派解狐去最合适!”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答道:“你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意见,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果然,解狐很有作为,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

  有一天,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谁能胜任?”祁黄羊回答:“祁午最能胜任!”晋平公说:“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家讲你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胜任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祁午当了法官后,非常称职,深受人民的爱戴。

  孔子十分称赞祁黄羊,说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成语“大公无私”形容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历史典故作文 10

  周武王灭殷朝后,问姜子牙应怎样处理殷朝的文武百官。姜子牙答道:“我听说爱某一个人,往往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憎恶一个人,往往连带厌恶他的`小官吏,干脆把他们全部杀光,不留一个。您看怎么样?”武王不同意他的意见,最后采纳了周公“无变久新,唯仁是亲”的宽大为怀政策。

  [出典]

  《说苑贵德》: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久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者也。”

  历史典故作文 11

  谓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除: 去掉,引申为易,即交替。夕: 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一词,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风土记》云:“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古人对“除夕”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夜”“岁除”“大除”“大尽”等。

  在民间,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除夕夜通宵不眠为“守岁”。守岁的“守”有对即将过去的'上一年的怀念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充满希望之意。

  历史典故作文 12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历史典故作文 13

  大神说的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对于君王,你可以怀念却不必寄托希望。他身边那群人的嘴连金属都消熔得了,你当初一片天真当然要遭殃。上过当的人总该特别小心了,为什么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肠?你想登天偏又放弃了往上爬的梯子,看来你从前的'老脾气,还是照样!

  这一节中,“惩于羹而吹齑”这一句,就是成语“惩羹吹齑’的来处。羹,就是羹汤;齑,是捣烂的蒜韭之类。在喝热汤的时候烫了嘴,于是怀着戒心,见了蒜韭之类的凉小菜,也撮口去吹吹它。人在某件事情上受过打击,吃过亏,以后变得过分谨慎和警惕,就叫做“惩羹吹齑”。《唐书·傅奕传》说:“惩沸羹者吹冷齑,伤弓之鸟惊曲木。”

  诗的原文中,另一句“众口其铄金”,后来也成为一句成语,即“众口铄金”。这句成语的“众口”却变为舆论的意思,形容舆论的力量很大,即使最坚硬的金石也要被消毁。

  历史典故作文 14

  据说,左宗棠很喜欢下围棋,而且,还是个中高手,其属僚皆非其对手。

  有一次,左宗棠微服出巡,看见有一茅舍,横梁上挂着匾额「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不服,入内与茅舍主人连弈三盘。

  主人三盘皆输,左宗棠笑道:「你可以将此匾额卸下了!」。

  随后,左宗棠自信满满,兴高采烈的走了。

  过没多久,左宗棠班师回朝,又路过此处,左宗棠又好奇的找到这间茅舍,赫然仍见「天下第一棋手」之匾额仍未拆下,左宗棠又入内,与主人再下了三盘。

  这次,左宗棠三盘皆输。

  左宗棠大感讶异,问茅舍主人何故?

  主人答:「上回,您有任务在身,要率兵打仗,我不能挫您的.锐气,

  现今,您已得胜归来,我当然全力以赴,当仁不让啦」......

  世间真正的高手,是能胜,而不一定要胜,有谦让别人的胸襟;能赢,而不一定要赢,有善解人意的意愿。

  历史典故作文 15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口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请告诉孩儿你们在哪里吧。”说完刘邦把纸片向天空中一掷,纸片随风飘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情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历史典故作文 16

  明代大学士徐溥(pǔ)入阁为相十二年,为官清廉,爱护人才,对朝政多有匡扶,被誉为明朝贤相之一。

  徐溥自幼天资聪明,一心向学。在私塾读书时,徐溥还效仿古人,用“储豆”的方法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

  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

  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

  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

  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历史典故作文 17

  原句为“敢在下风”。《左传·僖公十五年》中记载,春秋时期,晋献公死后,秦穆公将晋公子夷吾送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以前曾答应过秦穆公,要把黄河环曲南面的五座城池送给秦国。

  但晋惠公执政后却没有遵守诺言。晋国发生饥荒时,秦穆公曾送粮食给晋国,可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时,晋惠公却关闭了两国的粮食贸易市场。

  秦穆公决定攻打晋国,面对强大的秦军,刚愎自用的晋惠公反而主动下战书。开战之时,本就对这场自取灭亡之战极度不满的晋国大臣们不但袖手旁观,而后又处处解救秦穆公于危难之时,直到秦军俘虏了晋惠公。获胜的`秦穆公表示不杀晋侯。

  晋国大臣们纷纷叩头下拜说:“贤君脚踏后土,头顶皇天,皇天后土都听到你的话,我们也敢于在下风头证实听到你在上风头的讲话呀。”“敢在下风”日后便演变为“甘拜下风”。

  历史典故作文 18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回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历史典故作文】相关文章:

经典的历史典故05-29

历史典故11-17

历史的典故09-20

历史典故作文(精选)01-02

历史典故作文07-28

历史典故作文【经典】09-22

历史典故作文(精选)12-27

历史典故作文[经典]11-28

[经典]历史典故作文09-13

(经典)历史典故作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