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历史典故作文范例[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典故作文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典故作文 篇1
醉 打 金 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在郭子仪的寿宴上拒不行礼喝高了的.郭暖借着酒劲,施以老拳,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
历史典故作文 篇2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历史典故作文 篇3
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传承了中国古老文化。古人云:女人如茶,男人如水。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好比中国四大名茶。
西施,春秋战国时期出生在越国,有沉鱼之貌。越王勾践施美人计,献西施于吴王,让其从此沉溺于酒色不能自拔,终于打败吴国。西施一生浸透悲苦、屈辱,为此有的人把她比做“龙井”。龙井是我国第一名茶,品龙井时,口齿生香,略有些苦涩,这苦涩正如西施悲剧的一生。
王昭君,汉宣帝时的一个宫女,自愿代公主出嫁匈奴,她为汉、蛮两方友好相处献出了一生。有的人把她比做“乌龙茶”,乌龙茶因生长环境恶劣,采集困难而驰名中外。王昭君不畏艰险,能在塞外那样的条件下生存,这正如乌龙茶的特质——生于悬崖,留香于人间。
貂禅,汉朝大臣王充的.养女,能歌善舞。貂禅为了报答王充的养育之恩,离间了董卓与吕布的关系,借吕布杀了董卓,但最后却还是未得善终。有的人把她比做“茉莉花茶”,茉莉花茶又叫做“报恩茶”,它有色绿、味醇、形美、香郁的特点。
杨玉环,又名杨贵妃,雍容华贵,唐朝第一美女,风姿万方,她的美貌有“闭月”之称,但也改变不了她悲惨的结局。有人把她比做“白牡丹茶”,这种茶为手工扎制名茶,其外形如牡丹色泽白而得名。牡丹,花中之魁,正如杨玉环人中之凤。
这四大美人都是空前绝后的,而古往今来,多数女人都是相貌平平。但容貌平平,品行高雅的女人,依然是一杯耐品的茶。
历史典故作文 篇4
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燕昭王因国中没有能攻善守的将军深感头痛,他的谋士郭隗给他讲了一个国王花费千金买来千里马尸骨的故事。燕王听了这个故事茅塞顿开,当即重用郭隗,给了他崇高的礼仪和优厚的'待遇。各国贤臣良将见郭隗得到燕王如此厚爱,便纷纷前来投奔,一时燕国人才云集。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有政策优势才有人才优势。要让真正的千里马脱颖而出,需要伯乐的眼光和品德,更需要公正公平公开的赛马规则和遴选机制。
历史典故作文 篇5
司马穰直
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军事家司马穰苴是一个信守军规的军事将领。有一次国君的亲信庄贾视察军队,不按规定的.时间到达军营,司马穰苴依军令要将庄贾斩首。国君派人为庄贾求情,这个人未经允许就将马车驶入营门。司马穰苴就杀了此人的仆人和驾车的马,以示惩戒。这种不畏权贵、信守军令的作风,使司马穰苴树立了威信。打仗的时候,士兵们个个奋勇杀敌,最终打败了敌人。
历史典故作文 篇6
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马绍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轻气盛,自以为博学多才,满腹文章,经常在同僚面前卖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时有耳闻。
这天,皇上把马绍良召进后殿,闲聊几句后拿出一首诗对他说:“听说爱卿才学出众,且看这首诗写得怎样?”
马绍良不知道这是皇上的诗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见其中有两句是:“明月上竿叫,黄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说:“这诗不通!明月怎么会上竿叫,黄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爱卿高见,这句诗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声色地问。
马绍良说:“就改为‘明月上竿照,黄犬宿花荫’。”
皇上听了,微微一笑,说:“爱卿才学疏浅,不配在京为官。”于是,马绍良被贬三级,发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马绍良自认晦气,但也满肚子不服气,无奈圣命难违,只好带着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来到闽南一座山岭下休息,忽然看见山道旁野花团簇,争奇斗艳,便随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见一条黄绒绒的小虫儿在花蕊中蠕动,便问身边的轿夫:“这是什么虫子?”
轿夫一瞧,笑着说:“它叫黄犬虫,专爱往花蕊中钻。”马绍良一听,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天很快黑了,马绍良心事重重,无心赶路,便找了一个小店歇了下来,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赏月,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见一轮明月照着在晚风中摇曳的'翠竹,缓缓升上了天,正当月儿挂在半空的时候,不断传来鸟儿悦耳的叫声,他听了好长时间,似有所悟,叫来店主,问道:“这是什么鸟在叫?”店主回答说:“这是明月鸟,这只有在月亮当空时才叫,所以人们叫它‘明月鸟’。”
马绍良听了,心里惭愧万分,这时才明白皇上为什么把自己贬到闽南做官。
马绍良年逾古稀后,辞官回乡,他特别后悔自己年轻时的狂妄浅薄,便时常对人们说:“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一个人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自以为是啊!”
从此,“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便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历史典故作文 篇7
为官当“知恶能去”
东汉章帝时,窦宪倚仗皇后的庇护而横行无忌,甚至低价强夺沁水公主的`田地,并威胁众人缄口。章帝得知后,怒责窦宪,说他比指鹿为马的赵高还要嚣张。然而,章帝碍不住皇后说情,仅让窦宪把田地还给公主,却不治其罪。此后,窦宪更加无所忌惮,甚至图谋篡权。司马光对此评价:“知恶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历史典故作文 篇8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其实,关于中国的春节,以及春节的各种习俗,都有很多奇妙动人的神话故事,快要过年了,爸爸妈妈也可以给宝宝讲讲这些关于压岁钱的.历史典故
压岁钱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1、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2、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历史典故作文 篇9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鞭炮”、“炮仗”、“爆仗”。过年我们有着放鞭炮的习俗。下面小编给大家讲讲它的历史典故。
新年然爆竹的传说
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过年放鞭炮由来
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最先燃放爆竹的本意并非是为了喜庆。在《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除了大年初一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也兴放炮,到子夜零时达到高潮,爆竹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宇。过年,无论贫穷富贵,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旧布新
历史典故作文 篇10
巧言令色”留心眼
史载,汉文帝刘恒有一次游上林苑,问陪同的上林尉:“你知道这苑里飞禽走兽共有多少种、多少只吗?”上林尉一时答不上来。有个管理虎圈的啬夫,此时卖弄伶牙俐齿,对答如流,说得文帝眉开眼笑,马上就要封他为上林令。
廷尉张释之劝道,周勃和张相如都是大家公认最称职的`官员,在回答皇上问题时,有时也答不上来,哪像这小吏夸夸其谈呢?如果提拔这样的人,只怕天下人效仿,都去耍嘴皮子了。所以,提拔这样的人要慎重。
文帝听后认为有理,取消了任命。要善于明是非、辨真伪,多听谔谔之言,少听溢美之词,尤其是对那些怀有某种目的的奉承、吹捧和赞美的话,那些明显过头的话,更要留一个心眼,保持高度警惕,在心中筑起一道有效防范的坚固堤坝。
【历史典故作文】相关文章:
赵州桥的典故历史典故08-02
历史的典故05-22
历史典故05-20
经典历史典故04-07
历史典故作文(精选)12-27
历史典故作文[精选]12-23
历史典故作文[经典]11-28
[精选]历史典故作文01-24
(经典)历史典故作文04-23
历史典故作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