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典故(通用21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典故吧,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典故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典故 1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期,秦始皇发动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苏州有个书生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处躲藏,误入孟家花园,无意中发现了孟姜女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然而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
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孟姜女惦记丈夫,就启程到万里长城寻夫。一路上吃尽千辛万苦,谁知到了工地后才知道万喜良已经累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明代,政府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历史典故 2
双齿冢诗
比较而言,俞樾的“双齿冢”似乎更凄婉。61岁的俞樾开始掉牙了,他将自家落齿与珍藏多年的爱妻文玉的牙齿收存在一起,埋而葬之,并撰《双齿冢志铭》记其事:“内子姚夫人遗有堕齿一,藏之至今,十有五年矣。余去年亦堕一齿,乃合而厝之俞楼之后,文石亭之前。”又作《双齿冢诗》:
他日好留莲颗在,
当年同咬莱根来。
残齿零落存无几,
尽拟相从到右台。
侵犯“牙权”牙齿在吃喝战线磨损受伤,是职分使然,无可避免。而因为说话受到突如其来的严重伤害,那就是极权政治侵犯“牙权”了。宋太祖在皇宫的后花园打鸟玩,兴致正浓。有几个臣子称有急事求见,但是皇上召见后,他们上奏的都是些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因此很不高兴,责怪臣下何以拿了琐碎事务来打扰。一个臣子回答说:“臣以为这些事情总比打鸟更要紧吧!”宋太祖听了更加生气,顺手抄起斧子,用斧柄狠狠击打那个人的嘴,打掉了他的两颗牙齿。那个人慢慢弯下腰,把牙齿捡起来,揣到怀里。太祖叱责道:“你揣起牙齿,想保留证据告我还是怎么着?”那个臣子回答说:“臣是没法告陛下的.,但是,负责记载历史的官员,会把这件事情写进史书。”宋太祖闻此言,当即转怒为喜,物质奖励了那个大臣,以表抚慰。赵匡胤毕竟还算帝王里的明白人,对史官实录有所畏忌,对青史名声心存敬畏,才留下了这段关于牙齿的悲喜剧。倘若诤谏的对象是秦始皇,能允许你“打掉牙往肚里咽”就算“宽大为怀”了,弄不好会连你吃饭家伙都毁了呢!
历史典故 3
【岳母刺字】
民族英雄岳飞系我国家喻户晓、人人崇敬的历史人物,其爱国的胸怀激励着一代代青年。歌颂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传颂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
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朝中叶,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也仅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
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去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
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如若这样,“精忠报国”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部将张宪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
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
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体而详细。
但有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门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妇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技艺,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有岳飞背上刺字的记叙,加以想象发挥,艺术加工构造的。
因此,岳飞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谁之手刺的?尚是个难解之谜。
历史典故 4
说曹操,曹操到
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以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民间说法是曹操主动前来护驾,与三国演义稍有不同。
见《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部”。且说曹操在讨伐董单之后,曾任东郡太守。当时山东黄巾又起,他与济北相鲍信共同讨伐黄巾,招安降兵三十余万。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董承、杨奉护驾至洛阳后,仍担心李催、郭汜来犯,故奏请献帝,宣曹操入朝,以辅王室。操接旨后,尽起山东之兵,赶来洛阳护驾。刚到洛阳城外,适逢李催、都记领兵来攻洛阳。
历史典故 5
墨绖从戎
亦作墨缞从戎。绖(déī),古代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意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语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晋人杜预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
秦晋崤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战役经过已如前载。战前对于秦、晋、郑、周王室来说,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继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晋文公重耳卒,谁接替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秦穆公的战略通过袭郑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晋襄公新继位,能不能继续高擎晋文公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过崤之战给出了答案。“奉不可失,敌不可纵”“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历史典故 6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
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到最后,也没能将那树木砍倒。
历史典故 7
鹏程万里——坚持梦想不怕冷嘲热讽
远古有一种鸟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解析: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战国时期的商鞅说,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要成就大事,不应该去听从身边人的意见或者建议。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搜索。就像鸟雀不能理解大鹏的志向一样。
历史典故 8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季,曹操带领队伍去伐罪张绣,气候热得出奇,烈日似火,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忧贻误战机,心里非常着急。但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另有很远的旅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措施。”他知道现在纵然下下令要求队伍加速速度也无济于事。脑子一转,措施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部队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边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调禁不住加速了很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梦想慰藉自己或他人。
历史典故 9
望洋兴叹——人切忌自满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解析: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为因伟大事物抬头叹息,引申义为形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那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实在要不得。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历史典故 10
煮酒论英雄
曹操一个人喝着闷酒,想了半天,请刘备来喝酒聊天。刘备很高兴,曹操请我喝酒,不容易啊;另一方面心里也发毛,为什么请我喝酒?喝酒时最容易漏嘴,得小心点。
有些人虽然一度贫困潦倒,但依旧掩盖不了他的大贵之气,刘备就是这样的人。曹操跟刘备聊得很开心,问了刘备一个问题:玄德兄,你说这年头谁是英雄?
刘备心里想: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现在不得已。但刘备不敢说,说了,要被曹操宰。刘备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顾左右言其它。
绕了半天,曹操有些不耐烦,端起一杯酒喝完说:别绕了!这年头真正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
天上轰隆一声打了个巨雷。刘备呆呆地看着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弹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胡子上的酒,听到了筷子落地又弹起的.声音,就问刘备:怎么啦?
刘备赶紧把筷子捡了起来,顺口说了句:这么大的雷,吓死我了。曹操哈哈一笑:大丈夫怎么可以怕雷呢?刘备赶紧接口: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别说我了。
此时张飞关羽两人怕曹操会杀刘备,闯了进来。见刘备没事,关羽连忙掩饰说自己来舞剑助兴。曹操说:这又不是鸿门宴。然后斟酒让他们压惊。后来三人一起出来,刘备说:我在曹操的地盘上天天种菜,就是要让他知道我胸无大志,没想到刚才曹操竟说我是英雄,吓得我筷子都掉了。又怕曹操生疑,所以我就说自己怕打雷掩饰过去了。关羽张飞佩服得不得了。
历史典故 11
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18年,周幽王宫涅继承王位。当时差距发生地震,可幽王却不思救火之灾,反而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醉生梦死。幽王三年,褒国为取悦幽王,进献美女褒姒。褒姒可谓名不虚传的绝色佳女。细柳腰,冰肌玉肤、花颜妖娆、色眼微动,便可令人魂不守舍。褒姒进宫后,幽王便不理朝政,终日在皇宫寻欢作乐,带褒姒和文武百官去骊山温泉游幸,为了游幸的安全,在骊山西绣岭第一峰上修筑报警设施——烽火台。
却说褒姒入宫后,幽王集众爱于褒姒一身。不久,褒姒便为幽王生得一子名伯服,幽王倍宠褒姒。可此时的褒姒却整日双眉颦蹙,凤目含忧,幽王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以为褒姒思乡怀旧,遂令乐工弹琴为其解闷,希望得到美人一笑,可幽王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未能如愿,于是面谕百官,“谁能使王妃一笑,赏黄金万两。”宠臣虢石父说他有妙计可使妃子一笑。幽王大喜,催其快讲:“王妃常忧,是恐大王三年之后,她母子无容身之地,大王若能立伯服为太子,点燃烽火,叫王妃看千军万马的壮观场面,褒姒肯定笑颜常开。”幽王听后即令诏书废申皇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皇后,伯服为太子,即驾幸骊山。
幽王来到骊山温泉行宫,命令点燃烽火,但见狼烟四起,火光冲天,各路诸候看见烽火,急忙调动三军,直奔骊山。近前却听楼阁里,琴瑟声声,觥筹交错,却不见一兵一卒,可此时的.褒姒看见惊恐万状的各路诸候,却嫣然一笑,幽王见褒姒妩媚百生,不觉欣喜若狂,于是重赏虢石父。之后幽王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历史典故 12
孟浩然和李白的故事
孟浩然和李白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不过要论成就李白这个后辈要比孟浩然这个前辈强多了。李白,唐朝有名的诗人,号“青莲居士”,有“诗仙”的称号,他的诗即使是现在,仍被许多学者争相研读。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岁,两人认识前,孟浩然的名字已经被许多人熟知,李白就一直很仰慕他,渴望跟“偶像”见一面。有一次李白在黄鹤楼上喝酒,听说孟浩然就在附近飞襄阳隐居,便立马去拜访他。孟浩然也早就听说李白的大名,衣服都还来不及整理就出门迎接李白,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为了好朋友,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谈人生、谈抱负,人生好不快活。
但是好景不长,孟浩然不久后便要去远游,李白有事在身不同同去,不然照李白热爱游历山河的'性格,铁定会和孟浩然作伴。临别前,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设宴践行,酒过三巡,站在高楼上眺望远处渐行渐远的帆船,李白内心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后世传诵千年的千古名句送别孟浩然。
关于历史典故9
楚霸王项羽驯野马乌骓的故事广为流传。据说乌骓当初被捉到时,野性难驯,许多人都休想骑它,就是骑得上的也顿时被它摔下来。壮强好胜的项羽听说便想一试。他驯马有术,一骑上乌骓,就扬鞭奔跑,一林穿一林,一山过一山。这马非但没把他摔下,反倒汗流如注,身疲力竭了。霸王不慌不忙骑在马上,忽然用手紧抱住一树干,满想一下把马压制得动弹不得,谁知乌骓也不甘示弱,拼死挣扎,结果那树连根都离开了山土,乌骓总算被霸王的拔山之力折服了,心甘情愿地供霸王驱使了一生。
历史典故 13
曳尾涂中
【出处】《庄子·秋水》。
【释义】原意指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历史典故】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抨击儒墨的权势观,鄙弃虚情假意,主张顺其自然。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学,想请他来辅佐朝政,多次派使者来请他,都遭到庄子的拒绝。一次,庄子正在濮河上钓鱼,楚王又派两位大夫来请他去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却把它用锦缎包好装在匣子里,藏在庙堂之上。作为一只龟,是死了留下尸骨让人尊敬好呢,还是情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两个大夫说:“还是活着好啊。”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使者无言以对。
【成长心语】
庄子不为了富贵当“犬马”,坚决不被名利锁束缚的骨气让我们敬佩。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的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与其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这正是庄子独特人格魅力的卓越体现。
历史典故 14
三户亡秦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后,楚将项燕的后代项梁和他的侄子项羽也在会稽起兵伐秦。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秦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不久,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失利,陈胜战死。而项梁率领的起义军在战争中势力发展很快,并逐步汇集各路起义军,屡破秦朝的城池,声威大振。
这时,年过七旬的居鄛(今安徽省铜城)人范增也投入了项梁的.起义军,成为项梁的得力谋士。范增平时深居简出,喜好研读兵书,很有计谋。他给项梁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秦朝大势已去,推翻秦朝的统治,夺取天下的日子已经不远。他对项梁说:
“最近陈胜率领的起义军遭到大败,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不拥立楚王的后代,却自立为王,所以他的事业不能长久。当初秦国灭掉六国,楚国最无辜。自从楚怀王访问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后,楚国人至今仍深深地思念他,时刻都想为他报仇雪恨。所以阴阳家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楚国人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也还是要报仇雪恨的,将来推翻秦朝的一定是楚国人。如今你在江东举起反秦义旗,楚国人蜂拥而来归附你,就是因为你们项氏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领,能够再立楚王的后代为王,重建楚国。”
项梁觉得范增言之有理,听从了范增的计策,在民间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昭心。当时,昭心正在为别人放牛,项梁便拥立他为楚王,仍然称他为“楚怀王”,以顺应老百姓的愿望,借以获得其他起义军和广大民众的拥护。
项梁死后,项羽成为这支义军的首领,自称西楚霸王,范增成为项羽的谋士,项羽称范增为“亚父”。范增为项羽出谋划策,击败了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出了大力。“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得到了应验。
后来,“三户亡秦”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报仇雪恨、抗暴复国的坚强决心和意志。
历史典故 15
画虎不成反类狗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故事: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他写信《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们,让他们学龙伯高,就算学习的不成功也可以,刻鹄不成尚类鹜(就好像你雕刻一个天鹅,没雕刻成功,最后也还能雕刻出一个类似鸭子的模样出来)。而宁愿她们不要学习杜季良,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兔死狗烹 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楼”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历史典故 16
秦桧怕“施”
旧时,汤阴县城从岳庙前向东走的那条街叫学街。据说在很早以前,住在这条街里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在临街房屋里的人,每到晚上夜深人静时候,往往被街上一种声音所惊醒。那种声音听起来很有点瘆人:唿啦——唿啦,而且是相同的声音连成一串。先是从西向东走动,又从东向西走动,有的时候是一东一西过去后就消停下来,有时反复多次。渐渐地有人想看个究竟,他们或从窗户上张望,或启开门缝觑看。就这么一看,人们倒被猛吓了一跳。这声音不是别的,原来是在岳飞庙前跪着的'那几个铁人像,领头的一个便是秦桧。他们有的带着前铐,有的带着背铐,脚上都带着沉重的脚镣,迈着艰难的步履蹒跚而过。人们惊异的是:这些铁铸的家伙怎么居然会沿街走动?这不是成了精吗?于是人们聚到一起,将这件事议论开来。后来,这件事很快传到知县和知府衙门。没有多少时间,府里便派张应登推事到县里来。他详细了解了人们诉说的情况。便决定在岳庙山门对面,即秦桧等铁跪像后建了一祠,祠中塑起施全的铜像。
施全是南宋时期的殿司军士,对秦桧主和误国,谋害岳飞极为仇恨。绍兴二十年(即岳飞被害后九年)正月一天,施全挟刀藏于众安桥下,待秦桧乘轿赴朝路过时,上前刺杀秦桧。因没有刺中,被捕。后被秦桧处以磔刑。施全铜像左手握拳,右手高举利剑,横眉怒目直视面前秦桧等五个铁跪像。说来也奇,自从施全塑像建立以后,学街的百姓,再也没有听到这伙铁铸罪人沿街趟镣的声音。
说来更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发现那个被施全镇压住的秦桧居然躲到鸡脑袋里去了。开始,无论公鸡还是草鸡,只要听见喊“施——”的声音,便惊恐地跑开,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后来当人们把煮熟了的鸡头打开,才恍然大悟,那个圆滚的脑仁不就是那个跪缩一团的秦桧吗?
历史典故 17
历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历史典故 18
贡茶得官
贡茶得官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
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历史典故 19
猴子逞能
吴王坐船在大江里游玩,攀登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见了,都惊慌地四散逃跑,躲在荆棘丛中了;唯独有一只猴子,却洋洋得意地跳来跳去,故意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吴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飞箭接住了。吴王下令左右的侍从一起放箭,那只猴子被射死了。
吴王回过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自己的灵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表示骄傲,以至于这样死去了。警惕呀!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别人耍骄傲呀!”颜不疑回去以后,就拜贤人董梧为老师,尽力克服自己的骄气,远离美色声乐,不再抛头露面。过了三年,全国人都称誉他。
解析:不管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当作骄傲的本钱。谦虚谨慎,才能获得人们的敬重。
历史典故 20
百尺竿头
宋朝时期,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他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总是会深受感染。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去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虽然很多,但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起来,向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回答他。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拿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大师指着偈帖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是真正的高峰。
历史典故 21
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
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的典故09-20
经典的历史典故05-29
经典历史典故04-07
历史典故11-17
丹参的历史典故08-29
江郎才尽的历史典故07-17
历史典故:请君入瓮06-15
古代经典的历史典故11-16
历史典故:南辕北辙12-04
历史成语典故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