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通用17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作文介绍黄山烧饼,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1
我的家乡坐落在风光秀丽的黄山脚下,那里不仅山美、水美,而且物产丰富,有黄山毛峰、三潭枇杷、太平猴魁……数不胜数,应有尽有。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家乡的美味“蟹壳黄”——烧饼。
在大街小巷,随处都能闻到烧饼的香味,它不仅好吃,而且价格也非常便宜,真是物美价廉。刚出炉的.烧饼香喷喷,热乎乎的,还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它的外壳金黄金黄的还真像一只烤熟的螃蟹,怪不得有了“蟹壳黄”这个美名呢!烧饼咬一口,酥酥的,脆脆的,里面有梅干菜,还夹杂着一些肥肉吃起来又咸又辣,爽极了。
每天放学,我走过烧饼店,闻到那诱人的香气,我都会叫妈妈给我买两个吃。
我的家乡的物产还有许多,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我一定会让你吃个够。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2
外婆的厨房总飘着芝麻与炭火的香气。清晨五点,她就支起那口传了三代的青石板炉,把发酵好的面团揉得韧劲十足。面团要搓成手腕粗的长条,切成鸽子蛋大小的.剂子,擀成薄如蝉翼的圆片,裹进徽州火腿丁与梅干菜碎。她的手像有魔法,捏褶子时拇指与食指飞快转动,转眼就捏出十八道均匀的花边,最后在饼面刷上饴糖,撒一把黑白芝麻。
炭火得用松木,烟味淡且带着清香。外婆把生饼贴在炉壁上,橘红色的火焰舔着炉底,饼身渐渐鼓起,边缘泛出琥珀色。我总蹲在炉边数着,看芝麻从白转褐,听饼皮发出细微的爆裂声。第一炉烧饼出炉时,烫得人直搓手,咬开酥脆的外壳,梅干菜的咸鲜混着火腿的醇厚在舌尖炸开,烫得直哈气也舍不得松口。
如今外婆的手已布满褐斑,可揉面的力道仍稳。每次回家,行李箱里总躺着她连夜烤的烧饼,用棉纸包着,层层隔开。那烟火味里,藏着外婆七十年的光阴,也藏着黄山脚下最绵长的牵挂。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3
屯溪老街的巷口,王阿婆的烧饼摊摆了四十年。她的青石板炉被烟火熏得乌黑,却像块有灵性的`宝玉,烤出的烧饼总比别家多一分焦香。每天天没亮,她就踩着露水去市场挑梅干菜,必须是伏天晒的芥菜,梗细叶嫩,腌足半年才够味。
揉面要加山泉水,王阿婆说这是她从母亲那学的诀窍。“水是山魂,面是肉身,魂肉相融才能活。” 她的面团要醒够三小时,手指按下去能慢慢回弹才正好。包馅时火腿丁得切得大小均匀,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淡。贴饼时手腕翻转,生饼稳稳粘在炉壁上,像给老炉缀上排小巧的玉扣。
正午的老街游客如织,人们排着队等刚出炉的烧饼。有背着登山包的年轻人,咬一口就直夸 “比山上的云雾还香”;有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接过饼,说 “还是当年的味道”。王阿婆收钱时总多递一块:“趁热吃,凉了就失了魂。” 石板炉里的火光,映着她眼角的皱纹,也映着黄山脚下不变的人间烟火。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4
去年爬黄山,导游说山顶的食物贵得离谱。母亲连夜烤了两袋烧饼,用锡纸包得严严实实塞进我背包。清晨的丹霞峰寒风刺骨,啃着冻硬的面包时,突然摸到背包底层的`余温。撕开锡纸,烧饼的香气混着梅干菜的咸香涌出来,咬下去咔嚓作响,碎屑掉在羽绒服上,赶紧拈起来塞进嘴里。
同行的姑娘凑过来:“这是什么神仙零食?” 我分她半块,看着她眼睛发亮的样子,突然想起母亲烤饼时的模样。她总说,黄山人爬山不带干粮,揣袋烧饼就够。“饿了垫饥,冷了暖手,累了闻闻味也提神。” 果然,咬着烧饼登天都峰时,脚步都轻快些,梅干菜的鲜味顺着喉咙往下滑,连带着山风都温柔了几分。
下山时背包里还剩三块烧饼,分给了挑山工师傅。他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这是家里的味道。” 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烧饼的碎屑掉在石阶上,或许会成为明年春天,黄山松根下的一点养分。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5
做黄山烧饼,梅干菜和火腿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去年在歙县学做烧饼,老师傅教我挑梅干菜要选暗褐色的,闻着有淡淡酒香才是上品。“当年徽商走水路,就靠这腌菜下饭,如今倒成了宝贝。”
泡发的梅干菜要挤干水分,加茶油煸炒,满屋都是焦糖香。火腿得用三年以上的陈腿,去皮去骨,只取肥瘦相间的部分,切丁后加白糖和料酒腌两小时。老师傅说:“菜要吸足肉香,肉要带着菜鲜,才算般配。”
包馅时要让菜与肉缠缠绵绵,不能菜是菜,肉是肉。烤好的烧饼横切开,能看见褐色的`菜丝里嵌着星星点点的油亮,那是火腿融化的脂肪。咬下去先是饼皮的脆,接着是馅心的润,最后是芝麻的香,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原来最好的味道,从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像黄山的松与石,相互成就,彼此映照。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6
每年除夕,奶奶都要烤一炉 “团圆饼”。不同于平常的小烧饼,团圆饼有锅盖那么大,上面用芝麻拼出 “囍” 字,馅里要多加些虾仁和香菇,取 “吉祥如意” 的意思。
全家人围在炉边帮忙,爸爸揉面,妈妈拌馅,我负责撒芝麻。奶奶说这饼要全家人的手都碰过才香。烤好的团圆饼端上桌,先敬祖宗,再按辈分分食。爷爷总把带 “囍” 字的那块给我,说:“吃了芝麻,来年开窍。” 饼皮酥脆到掉渣,馅心热乎得烫嘴,全家人说说笑笑,窗外的雪落得再大,心里也是暖烘烘的`。
去年奶奶病了,烤不了团圆饼。我学着她的样子调馅生火,饼烤得歪歪扭扭,馅心也偏咸。可全家人吃得格外香,爸爸说:“比奶奶做的多了股子倔劲,像你。” 原来团圆饼的味道,从来不止于饼本身,更在于围炉时的笑语,和血脉里流淌的牵挂。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7
清明时节的屯溪,总飘着濛濛细雨。撑着伞走在青石板路上,忽然被一阵焦香勾住脚步。巷尾的老作坊里,老师傅正把烧饼摆进竹筛,蒸腾的热气混着雨雾,在檐下凝成细小的水珠。
“来块热乎的?” 老师傅递过油纸包,指尖沾着面粉。咬下去的瞬间,梅干菜的咸鲜裹着雨水的`清冽在舌尖绽开,酥脆的饼皮混着湿润的空气,竟生出种烟雨朦胧的意境。老师傅说,雨天烤饼得加两分火,“潮气重,火得硬才能逼出香”。
雨越下越大,作坊里挤满避雨的人。有放学的孩童,踮着脚看炉里的烧饼;有买菜的阿婆,和师傅讨价还价;有背着画板的学生,对着烤炉速写。油纸包在手里渐渐变软,饼的热气透过纸传来,暖了手,也暖了这微凉的春日雨巷。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8
表哥在上海读大学,每次返校都要带十袋烧饼。他说宿舍楼下的便利店卖的.点心,都不及家乡的烧饼有 “筋骨”。有次视频通话,他举着半块烧饼给我看:“你看这层次,上海的糕点做不到这么酥。”
去年寒假,他带了个上海同学回家。那男生第一次见烤烧饼,蹲在炉边不肯走,等第一炉出炉,烫得直跳脚也非要尝尝。咬开后眼睛瞪得溜圆:“里面居然有肉!” 表哥笑得直拍他背:“这叫火腿,我们黄山的‘肉中金’。”
今年表哥毕业,决定回家开网店卖烧饼。他说要让在外的黄山人,随时都能尝到家里的味道。打包时他总在包裹里塞张纸条:“烧饼要配茶喝,最好是祁门红茶,解腻。” 那些装在纸箱里的烧饼,载着黄山的云雾与烟火,也载着游子沉甸甸的乡愁。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9
程家的烧饼手艺传到程明这代,已经是第五代。他在老街开了家店,玻璃柜里摆着传统的梅干菜馅,也有新创的蟹壳黄、抹茶味。可最受欢迎的,还是他父亲传下来的老方子。
每天清晨,程明都要和父亲一起揉面。“力道要匀,像给婴儿洗澡,轻了揉不透,重了伤筋骨。” 父亲的手在面团上移动,像在抚摸一件珍贵的瓷器。程明曾想用电烤箱代替石板炉,被父亲骂了顿:“机器烤的是饼,炭火烤的.是魂。”
如今程明的儿子也学着贴饼,小手还够不着炉壁,就踩着板凳踮脚。面团总贴不牢,掉在炉底变成炭块,祖孙三代却笑得前仰后合。程明说:“手艺不怕笨,就怕不用心。” 炉火跳动间,老炉的烟火映着三张相似的脸庞,把黄山的味道,一代代传下去。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10
歙县的老书店里,老板总在柜台摆着一碟烧饼。读者翻书累了,就取一块配茶吃,临走时按个数付钱。老板说这是他爷爷定下的规矩:“看书费脑,得垫垫肚子。”
有次我捧着本《歙县风物志》看得入迷,直到闻到焦香才抬头。窗台上的烧饼还冒着热气,阳光透过木格窗照在书页上,字里行间仿佛都飘着梅干菜的香气。书中说,清代的.徽商常把烧饼夹在书页里,既能防潮,又能在赶路时充饥。合上书,饼的碎屑落在泛黄的纸页上,倒像是给古老的文字,添了些烟火气。
离开时老板笑着说:“书里有山水,饼里有乾坤。” 回头望,老书店的木招牌在风中摇晃,墨香与饼香在夕阳里交织,成了歙县古城最动人的气息。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11
去年冬天下大雪,高速封路,我被困在黄山脚下的小镇。客栈老板娘端来盘烧饼,说:“自家烤的,暖暖身子。” 饼还带着炉温,咬开时酥皮簌簌往下掉,梅干菜的咸鲜混着火腿的油香,从舌尖暖到胃里。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老板娘坐在炉边烤饼,火光映着她的侧脸。她说年轻时在山上开小卖部,大雪封山时,就靠烤烧饼给滞留的游客取暖。“有对小夫妻,吃着烧饼就在店里拜了年;有个老教授,边吃边给我讲黄山的松树。”
子夜时雪小了些,老板娘把新烤的烧饼装进我的.背包:“路上吃,别冻着。” 车开出去很远,还能闻到背包里的焦香。那香气里,有黄山的雪,有炉火的暖,更有陌生人递来的,最朴素的善意。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12
黄山烧饼,又名蟹壳黄烧饼、救驾烧饼、皇印烧饼,是古徽州传统名吃,盛行于现代黄山地区,不但扛饿而且极具营养价值。
人们不禁要问:这么美味可口的黄山烧饼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呢?请听我娓娓道来。其最佳配方是:面粉1250克,酵面500克,猪肥膘肉750克,梅干菜135克,葱末40克,精盐100克,食碱15克,芝麻仁75克,饴糖50克,芝麻油100克。用上述材料手工制作皮和馅,经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麻、烧烤等10余道工序精制而成。其烧烤过程是在特制炉中进行,内燃木炭,将饼坯贴于炉内壁,经烘烤、焖烤以及将炉火退净后的焙烤,前后数小时完成,很是辛苦。因经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层多而薄,口味香甜辣酥脆,故而黄山烧饼,又叫蟹壳黄烧饼。有叶氏词为证:薄如秋月,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相传1357年,朱元璋驻军歙南覆船山,这里是三县交界处,是伏羲、女娲、神农的圣地。朱元璋行军打仗时身背的干粮就是这种黄山烧饼。建明称帝后,朱元璋没敢忘本---这圣地的天物。朱念其救驾护国有功,就顺理成章地将黄山烧饼册封为救驾烧饼。清乾隆下江南仍被世人传为佳话。乾隆一行到达徽州时,徽州官员举行了盛大的江春大接驾仪式,大接驾的第一道茶品就是黄山烧饼。其外层酥脆,饼内却滋润鲜香,嚼之异香可口,令舟车劳顿的乾隆顿感身心舒畅、精神倍增,并欣然御赐黄山烧饼为皇印烧饼,寓意乾隆对该饼的.喜爱程度堪比其随身携带的皇印,用实际行动表达对黄山烧饼最崇高的褒奖。
清有满汉全席,今有燕窝和三鱼(鲍鱼、鱼翅、鱼子酱};中有八大菜系,外有意大利面食。然而,在山珍海味的大世界里,我最想为用十余种原料和十多道工序制成的黄山烧饼广而告之:用袋装烧饼摆出黄山烧饼四个大字,再用筒装烧饼摆在下面组成蟹黄、救驾、皇印的字样。一句漂亮的广告词应运而生:游黄山美景,吃黄山烧饼!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13
暮色漫进巷口时,我总会被那股焦香拽住脚步——是老周记的黄山烧饼开了炉。
门楣上悬着块褪色的木匾,“老周记”三个字被岁月磨得发亮。玻璃橱窗后,老师傅老周正弯腰从烤炉里取出铁盘,铁盘上叠着金灿灿的烧饼,边缘微微翘起,像被阳光吻过的花瓣。我踮脚望去,最上层的烧饼表皮裂开细密的纹路,露出里面墨绿的梅干菜和酱色的.肉丁,油星子在纹路里闪着光,像撒了把碎星星。
“丫头,还是梅干菜肉馅?”老周抬头,眼角的皱纹堆成朵菊花。我使劲点头,看他麻利地装袋,塑料袋碰到烧饼的瞬间,“咔嚓”一声脆响,像咬碎了秋天的阳光。
捧着烧饼往家走,热气透过纸袋渗出来,我忍不住咬了一口。表皮酥得掉渣,舌尖先触到梅干菜的咸香,接着是肥瘦相间的猪肉丁在嘴里化开,肉汁混着芝麻香在齿间游走。想起去年秋天来黄山,爬到半山腰累得直喘气,卖烧饼的老奶奶递给我一个刚出炉的,说:“伢子,吃饱了才有力气看云海。”那时咬一口烧饼,看远处山尖浮在云里,连风都带着甜味。
现在咬着烧饼站在巷口,看晚归的居民拎着菜篮经过,老周的烤炉“噼啪”响着,新一炉烧饼正冒起白汽。原来最浓的乡愁,就藏在这巴掌大的烧饼里——它是山城的烟火,是游子的牵挂,是咬一口就能暖透心的老味道。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14
在这个外卖二十分钟必达的时代,我却在黄山脚下遇见了一场“慢”的仪式。
那是一家藏在青石板巷子里的老作坊,招牌上写着“汪氏烧饼,百年手艺”。推门进去,屋内光线有些暗,墙角的陶瓮里腌着梅干菜,木案板上堆着刚揉好的面团,师傅老汪正弯腰揉面,胳膊上的肌肉随着动作起伏,像起伏的山峦。
“小姑娘,看好了。”老汪招招手,把我拉到案板前。他揪下一块面团,在手里搓圆、压扁,再包进调好的梅干菜肉馅,手法熟练得像在跳舞。最神奇的是“打酥”环节——他把面饼蘸上菜籽油,再撒层芝麻,然后用手掌反复拍打。面饼在他手里转着圈儿,每拍一下就变薄一分,最后薄得能透光,边缘却依然完整。“这叫‘三拍九转’,拍得越薄,烤出来越酥。”老汪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落满面粉。
烧饼要烤足二十分钟。老汪把面饼贴在土灶里的.铁板上,灶火“噼啪”响着,铁板渐渐泛起红光。我蹲在旁边看,烧饼的表皮慢慢鼓起小泡,像小鱼吐出的泡泡,接着裂开细纹,梅干菜的香气从纹路里钻出来,钻进鼻子里,钻进心里。
“现在的人总嫌手作麻烦。”老汪擦了擦汗,“可机器压出来的烧饼,缺了这股子人气儿。”他指了指墙上的老照片,照片里年轻的他站在土灶前,身后是排队买烧饼的长队,“我爹说过,烧饼是有温度的——揉面时的手温,烤火时的炉温,吃进肚里的心温。”
捧着刚出炉的烧饼,我慢慢咬了一口。表皮酥得掉渣,梅干菜的咸、猪肉的香、芝麻的甜在嘴里慢慢化开,像一场温柔的邂逅。原来最珍贵的味道,从来都不是快出来的。就像这座山城,就像老汪的手艺,慢一点,再慢一点,才能把日子的滋味,都揉进这小小的烧饼里。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15
如果说黄山是天地间的一幅水墨画,那黄山烧饼就是这幅画里最温暖的注脚。
第一次吃黄山烧饼,是在黄山脚下的民宿里。老板娘阿婆端来一碟烧饼,说:“这是我们黄山的‘山果子’,爬山累了垫垫肚子最好。”我咬了一口,表皮的酥脆在齿间碎裂,梅干菜的咸香混着肉丁的鲜,像极了黄山的味道——既有山的硬朗(表皮的酥脆),又有云的温柔(梅干菜的绵软),还有阳光的温度(芝麻的香)。
后来我才知道,黄山烧饼的原料都带着“山”的印记:面粉是本地旱地小麦磨的,麦香浓;梅干菜是山民自己腌的,用的是山泉水,晒在竹匾上,吸收了日月精华;猪肉是山脚下农户养的黑猪,肥瘦相间,嚼劲足。就连烤烧饼的炭火,也是用山上的松枝烧的,松脂的香气会慢慢渗进烧饼里,让每一口都带着山林的气息。
去年秋天,我跟着阿婆去后山摘梅干菜。她蹲在菜地里,挑最嫩的雪里蕻:“要选这种叶片厚的,腌出来才脆。”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在她灰白的头发上跳着舞。她一边摘一边哼着山歌,声音像山涧的溪水,清凌凌的。
现在每次吃黄山烧饼,我都会想起阿婆的`话:“我们黄山的烧饼,吃的不是味道,是山里人的日子。”是啊,这小小的烧饼里,揉进了山风的清冽、阳光的温暖、泥土的芬芳,还有山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它像一颗浓缩的“山味胶囊”,咬一口,就能尝到黄山所有的美好。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16
若说黄山是天地馈赠的山水画卷,那黄山烧饼便是这幅画卷里最温暖的注脚——它不似山峰巍峨夺目,却用巴掌大的身躯,装满了山城的烟火气与游子的乡愁。
老家的巷口总立着个红漆木柜,柜面上摆着几个竹编簸箕,里面躺着刚出炉的黄山烧饼。它们像被秋阳吻过的金叶,边缘微微翘起,表皮裂开细密的纹路,露出墨绿的梅干菜和酱色的肉丁。凑近了,芝麻香、菜香、肉香搅作一团,勾得人直咽口水。老板娘拎起竹夹,夹起一个烧饼时,“咔嚓”一声脆响,像咬碎了层薄冰,那是酥皮在和牙齿打招呼。
咬第一口最是惊艳。表皮碎成细渣,舌尖先触到梅干菜的咸鲜,接着是肥瘦相间的猪肉丁在嘴里化开,肉汁混着芝麻香漫开,连呼吸都染了香。听老板说,这烧饼的讲究可多了:面团要揉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馅料得用黄山本地的雪里蕻腌的梅干菜,猪肉得挑后腿肉,肥瘦比例三比七,烤的时候铁板要烧得通红,烧饼贴上去“滋啦”一声,油脂渗进铁板的缝里,香味能飘半条巷子。
去年秋天去黄山爬莲花峰,半山腰累得腿发软,卖烧饼的`老爷爷递来一个刚出炉的:“伢子,吃饱了才有力气看云海。”我咬着烧饼抬头,远处的山尖浮在云里,连风都带着甜味。原来这小小的烧饼,早把黄山的温柔揉进了每一道褶皱里。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 17
在黄山脚下的老街,有家开了三代人的烧饼铺,招牌上“汪记黄山烧饼”的字迹已被岁月磨得发浅。推门进去,屋内光线暗黄,墙角的陶瓮里腌着梅干菜,木案板上堆着刚揉好的面团,老板老汪正弯腰揉面,胳膊上的肌肉随着动作起伏,像起伏的山峦。
“小姑娘,看好了。”老汪招招手,把我拉到案板前。他揪下一块面团,在手里搓圆、压扁,再包进调好的梅干菜肉馅,手法熟练得像跳舞。最神奇的是“打酥”环节——他把面饼蘸上菜籽油,撒层芝麻,然后用手掌反复拍打。面饼在他手里转着圈儿,每拍一下就变薄一分,最后薄得能透光,边缘却依然完整。“这叫‘三拍九转’,拍得越薄,烤出来越酥。”老汪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落满面粉。
烧饼要烤足二十分钟。老汪把面饼贴在土灶里的铁板上,灶火“噼啪”响着,铁板渐渐泛起红光。我蹲在旁边看,烧饼的表皮慢慢鼓起小泡,像小鱼吐出的泡泡,接着裂开细纹,梅干菜的香气从纹路里钻出来,钻进鼻子里,钻进心里。
“现在的'人总嫌手作麻烦。”老汪擦了擦汗,“可机器压出来的烧饼,缺了这股子人气儿。”他指了指墙上的老照片,照片里年轻的他站在土灶前,身后是排队买烧饼的长队,“我爹说过,烧饼是有温度的——揉面时的手温,烤火时的炉温,吃进肚里的心温。”
捧着刚出炉的烧饼,我慢慢咬了一口。表皮酥得掉渣,梅干菜的咸、猪肉的香、芝麻的甜在嘴里慢慢化开,像一场温柔的邂逅。原来最珍贵的味道,从来都不是快出来的。就像这座山城,就像老汪的手艺,慢一点,再慢一点,才能把日子的滋味,都揉进这小小的烧饼里。
【介绍黄山烧饼作文】相关文章:
介绍黄山的作文03-18
[通用]介绍黄山的作文05-22
介绍黄山的作文[精]04-09
精选介绍黄山的作文25篇10-19
黄山景点介绍作文07-24
有趣的“贴烧饼”游戏作文12-26
家乡的烧饼作文(精选32篇)01-18
介绍黄山作文(通用3篇)03-16
[精华]介绍黄山的作文3篇03-22
介绍黄山的高中作文锦集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