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和谐的作文9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和谐的作文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和谐的作文 篇1
上星期五的晚上,我和爸爸去福地皇宫大酒店参加一位亲戚的婚礼,宴席的场面很大,我大概数了一下,有50多桌,我们的一桌应该是11个人,可是只来了7个人。
酒席的饭菜很丰盛,有十几道菜,本来人就不多,再加上大人们喝酒,菜吃得很少,有好几个菜甚至一点都没动,我看了一下,其他桌也跟我们一桌的差不多。爸爸告诉我,这一桌饭菜至少要一千多元,没吃完的饭菜只能倒掉。我一听真是大吃一惊,50多桌要6万多块钱,还有这么多菜没吃,真是太浪费了。这时我想起我们进酒店门口的路口上还有几个乞讨的人,他们的年龄都六七十岁了,也许还在饿着肚子讨钱生活呢!这差别也太大了,一边是浪费了很多饭菜,一边是没有饭吃,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前几天,我还在中央电视台看到过一个公益广告,说我们中国一年浪费的粮食可以养活二亿人,我这才知道我们的浪费有多么惊人,我经常听电视的新闻里说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贫困人口,特别是边远山区的.,饭都吃不饱。怎么会这样呢,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还看过另外一个故事:一位中国的老师带了一批同学到国外旅游,吃自助餐的时候,老师再三跟同学们讲,能吃多少点多少,千万不要浪费,人家外国要求很严的,浪费要罚款。老师说完后,只是看着同学们吃,自己并没有去点饭菜。有的学生就问老师怎么不吃,老师只是笑笑没有回答。同学们虽然听到了老师的告诫,但是看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时,还是忍不住多点了几份,到最后,还是有好几个同学点多了。这时,老师才开始吃这几个同学没有吃完的饭菜,同学们这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是啊!我们许多人中国人浪费已经成了一种不自觉的习惯了,如果再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大家勤俭节约,珍惜每一粒粮食。
和谐的作文 篇2
朱熹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以他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及东亚诸多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世界华人社会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及作用。800多年来,朱熹的学术著作备受推崇,经久不衰,素有春秋出孔丘,南宋有朱熹的美誉。他的许多优秀思想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尤溪是朱熹的诞生地,尤溪人素有崇尚朱熹、崇文重教的习俗。为深挖文化内涵,彰显办学特色,我校以朱子文化为核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一、彰显个性,打造主题文化育人环境
朱熹学识渊博,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博大精深的儒家理学思想是营造育人的肥沃土壤。为此,学校首先从个性化的主题出发,把朱子文化摆在了育人的显要位置,让全校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这一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
1.校园布置,展现特色。20xx年,学校新筹建的教学大楼,从整体布局上确立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架构了以朱子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格局:在教学楼一层架空层墙上,木刻朱熹画像、朱子生平简介、朱子劝学语录等;二至六层教学楼走廊、楼梯、教室墙壁等多处挂着装帧醒目而典雅的朱熹诗词名句;外墙大字书以取自朱熹治学思想精华的立德、长智、健体、尚关为校训。这些精心的布置,不仅是一种文化装饰,更是从直观上让全校师生感受浓浓的朱子文化气息,激发师生学习朱子文化的热情。
2.主题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对自身的管理理念持以共商共议的态度。以朱子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管理主题向广大师生宣传,在得到认可和共识的'基础上,才予以确立。在宣传过程中,虽然只是校长在全体教师会议上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向教师征询一些意见和建议,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为,但也就是在这一看似无为的过程中,朱子文化的气息已悄然漫开,遍布校园。
二、传承经典,挖掘主题文化育人素材
朱熹虽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重要的文化大师,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但毋庸讳言,他的思想理论也不全然是金子。因此,在传承过程中,我校注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学校所用,为师生所用。
1.汲取育人精华,丰富德育阵地。朱熹一生不断地进行德育理论方而的研究和实践,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如:关于立志、克己、省察、涵养、主敬、穷理、笃行的自我教育内容;洒扫应对的蒙童教育思想;禁于未发的教育原则;各因其材的教育方法;制定规范的教育实践等。这些德育思想对于育人来说有着极其深远的借鉴意义。于是,学校组织精干教师尽可能地将这些丰硕成果加以提炼供全体师生学习,丰富学校德育阵地。
2.学习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朱熹的教学思想是在继承儒家先贤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广泛考察了历史和当时教育的各种情况,考察了教学的各个方而,并结合自己长期的治学经验和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他的教学思想充满了睿智和辩证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其思想内容丰富,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在鼓励教师博览采收的基础上,把朱子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推介给全校师生,这六法对师生的学习产生了最直接、快捷的影响
三、开展活动.渗透朱熹优秀思想
在主题文化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从全而传承朱子文化,营造和谐校园的宗旨出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地宣传了朱子文化,传承了朱子文化,让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从心灵深处去深深地体会,去真挚地感悟朱子文化。
1.开展读书活动,走近朱熹。学校开展了以读朱熹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让每位教师每年至少读一本有关朱熹的书写5000宇的读书笔记和一篇学习心得;学生按低、中、高年段分别要求,读有关朱熹的故事、了解朱熹的生平事迹、懂得朱熹与尤溪的密切关系、背诵朱熹的名言诗词等。通过活动,让师生了解朱熹,朱进朱熹。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亲近朱熹。学校结合我县是朱熹诞生地这一人文优势,开展了多项与朱子文化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游览紫阳(朱熹)公园、参观南溪书院、观看半亩方塘、瞻仰朱熹塑像;高年级开展寻找朱熹足迹活动;组织师生观看有关朱子文化的视频这些活动,拨开了历史与时空的垂蔓,让师生们近距离地接触了朱熹,亲近了朱熹,更深切地感受理学大师酚酚的文化气息。
3.开展研讨活动,贴进朱熹。为了进一步了解朱熹,更深入地领会朱子文化的精髓,学校还专门组织开展了以朱子文化为主题的多种研讨活动。有针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谈我眼中的朱熹活动;有针对教育教学思想的谈学朱熹的收获活动;甚至还专门设置一些主题聘请县朱子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到校开讲座。这些举措,从不同程度上进一步把朱子文化的传承引向深入,让师生们真正地踏进朱子文化的精彩世界。
吐.开展活学活用活动,活化朱熹。任何管理都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而,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我们宣传朱子文化,传承朱子文化,真正的目的不是让师生们读读朱子诗书、说说朱熹故事等,而是要让他们从朱子文化中汲取养料,丰盈自身,让古人的思想精髓在师生们的身上重现光彩,获得新的生命力。基于这一目的,我们在开展学习朱子文化的过程中,始终把学和用结合在一起,并且把用摆在了突出位置。全体师生如何运用朱熹的思想修身育德,教师如何运用朱熹的教书育人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学生如何运用朱熹的读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学校通过开展学朱熹,用朱熹活动,引导师生从这些问题出发深入学习和实践,努力把从朱熹思想中领悟到的精髓贯穿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四、延伸经典,塑造儒雅书香校园
朱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还应该具有向外延伸和辐射的意义。它是一个点,它所辐射的外在区域才是无限广裹的文化世界,也是我们努力触摸的愿景。所以,学校在开展学习朱子文化的同时,大力鼓动师生广读群书,丰富学识,让书香飘满校园,让校园成为真正的文化圣地。
总之,朱子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源头活水。它的清澈,它的甘甜,它的深远,它的广博无不成为师生们饮之不尽的生命源泉。作为学校的引领者,我们的努力和探索还在继续,我们校园的朱子文化还会更具生命力,校园的书香还会飘得更沁人心脾,校园的一切一定会更和谐、更美好。
和谐的作文 篇3
三人进商店寻解渴之物,喜甜者偏爱果汁,喜淡者选择矿泉水,喜欢又苦又甜者买下咖啡,三种味道不同,但却因不同而和谐―――和而不同方为和谐,若这世上只一种饮料,则不免单调而索然无味。
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都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
轻叩红楼之门,寻那桩百年来曼远悠长的`梦,你说《红楼梦》里众相纷芸,钟灵秀丽的女儿如此之多,谁是读者的最爱?从来是众口难调,然而亦从来是雅俗共赏,轻抚着略微卷起的书页,我们仿佛听到,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张扬,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那“这个妹妹,好像哪里见过”的惊喜,那“爱哥哥,爱哥哥”的叫唤,汇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不绝于耳,味之不尽……
和谐不是一把尺子,硬生生地丈量万物,用同一个标准命令世间万物达成量的一致;和谐是一位总揽全局的决策者,抑或说是指挥家,让万事万物各就其位,让它们演泽真实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谐。
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shi)空仍然(ran)在耳畔掷地有声;千年之后,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思想来束缚他(tā,组词:他们,他日,他乡)人,亦不以他(tā,组词:他们,他日,他乡)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国人,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感佩。
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请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各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请给予保护;各个地区的不同生活习性,请给予宽容;尊重商店里买不同饮料的人;尊重音像店里买古典音乐或是流行摇滚音乐的顾客……正是每个人的不同特性构成这变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缤纷的色彩,
―――为何?
―――缤纷成就和谐!
和谐的作文 篇4
柳树忙碌地发芽,小草快乐地成长,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我们走进学校这个快乐的地方,在校园里愉快歌唱,我们遨游在校园这个知识的海洋里,和老师一起编织梦想,一起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和平鸽自由地翱翔。 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地成长。
记得是刚入学那一年,什么也不懂的我,在陌生的校园里好奇地转来转去。突然,在光滑的刚被清扫的干干净净略有点潮湿的长廊上,我脚底一滑,“刷”的跌倒在了地上,便哇哇大哭起来。这时,一名带着红领巾的大姐姐走过,急忙扶起了我,关切地望着我问道:“没事吧?”我抹干了眼泪,委屈地说:“我是101班的,不小心找不到回班级的路了。”大姐姐温柔地说:“没关系,小妹妹,来,我带你去101班,好吗?”我看着大姐姐亮晶晶地眼睛,点了点头,跟着她向101班的教室走去。在快到教室时,正碰上我的班主任潘老师和几个我刚认识的同学在门口焦急的张望,看到我,同学们都欢呼起来。而潘老师,我偷偷地发现她轻轻地呼了口气。这一幕,至今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同学和老师都还刚刚认识,彼此不一定叫得出对方的名字,但大家都感受到了融洽和睦、团结友爱的和谐校园氛围。
而今,我已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了,在这五年的.学校生活中,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这点。你看:和谐之花开放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在一个不起眼的卫生角,静静地躺着一张餐巾纸,很快,很快就有一双小手捡起了它;在热闹的操场上,一个同学不小心踩了另一个同学的脚,他连忙说了声对不起,对方轻轻 一笑,说了声没关系…… 这样的事例在和谐校园中还有很多,很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帮,是一个推崇和协的文明古国。古往今来,和谐思想绵绵不绝。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主席的“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悠悠中华几千年,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推崇团结互助的理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
胡爷爷把“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提出来,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我们小学生在这个富有感召力的今天,我们应该做的是: 生活中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学习上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 在学风上建设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在学习风气中有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的严谨作风……
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个角落,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名校而不懈努力吧!
和谐的作文 篇5
读了走进和谐的春天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心有感触。书里讲述了许多不平凡的故事,如大爱无声、独臂教师的人生支点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市……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市。故事讲年仅28岁某部军官孟祥斌,为了救一名落水的女子奋不顾身的跳入冰冷的水中,落水女子获救了,孟祥斌却牺牲了。他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在我们身边,虽然不多赫赫有名的大英雄,但是却有着不少爱的真情。我从报上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有一个从青川回来的'志愿者受人之托要找一个温州的金大爷,看完了报纸的连续报道,我终于明白原来就是这个78岁高龄的金大爷自己省吃俭用,为灾区的孩子们捐钱捐物,他家里厚厚一叠捐钱捐物的收据和证书更是体现了金大爷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还有一件发生在我们杭州的感人事迹。临近春节,许多民工们冒着严寒在车站通宵排队买票,盼望着能在春节与家人团聚。于是有热心的网友组织起来为这些民工兄弟送上热乎乎的姜茶,让排队多时的民工兄弟们在寒冷的冬夜喝上了暖人更暖心的姜茶。别以为送送姜茶很简单,这些义工们白天都要上班,要在自己的休息时间去采购原料再把煮好的姜茶不辞辛劳送到车站,一杯一杯地送到排队买票、候车的人手中。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几天,送姜茶的志愿者越来越多,连外国志愿者都吸引进来了,给无数素不相识的人送去了温暖。
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很多,桩桩件件都让我感动,都让我深受教育,也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应该尽己所能多多帮助别人,这样既可以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也可以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在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时候真切地感受到温暖、和谐,这就是我就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她是一种朴素而美好的愿望,是人人拥有平等、尊严、独立和自由的生活。
和谐的作文 篇6
盛夏,幽深的树林郁郁葱葱,透着勃勃生机。低矮的茅草屋上点缀着翠绿的爬山虎,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茅屋前潺潺流过,几条小鱼在水里欢快地遨游。河边长着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荷叶上滚动的水珠闪着耀眼的光芒。
这是一座偏僻而又美丽的村庄。茅屋里坐着刚饮酒完毕的老翁、老妇,略带醉意,望着外面的儿子们,谈论着家事。老翁说:“老太婆,儿子们长大了,懂事了,生活多么美好,丰衣足食,我们可以安享晚年。”老妇应和着,笑着说:“是啊,大儿子、二儿子勤劳能干,小儿子聪明懂事。真没白疼白养啊!”
虽然是炎炎夏日,烈日当头,大儿子不顾身上的汗水,带着草帽,拿着笨重的锄头在小溪东边辛苦地劳作,除草、施肥、灌溉每一步骤都尽心尽力,看着翠绿的小苗从土里冒出了小脑袋,他的嘴角边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二儿子正在树荫下用灵巧的双手给鸡鸭编织温暖的“住宅”,他手里拿着竹条,用左手固定住网格,右手的竹条像游蛇般穿行在网格中。最顽皮可爱的'要数小儿子了!他趴在地上,两腿翘起来,前后晃动,用手剥着莲蓬,往嘴里送,嚼着,微笑着,似乎在说:“莲子的味道真好!”天真烂漫的笑容和调皮的样子真是惹人喜爱!
这是一个多么和睦、幸福美满的家庭呀!
和谐的作文 篇7
和谐无处不在
和谐,无处不在,但有的时候它却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一样爱与我们玩躲猫猫。每当这个时候,就需要你用眼去发现,用心去感受了。
校园里,辛勤的园丁对我们这些含苞待放的花蕾给予了无尽的关怀,这也是我们这帮学子爱戴尊敬老师的前提。有人曾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正正因我们有了老师的无尽关爱,才得以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遨游满在蔚蓝的苍穹之中自由翱翔。老师的无私奉献,让无数人都感激不已。老师,如缕缕春风,让我们这些原本大小不一样的种子萌发出新芽;老师,如棵棵大树,在炎热的酷暑用浓密的绿荫为我们这些树下的小草遮阳;老师,如绵绵细雨,洗净我们的内心,使它纯净无比。
在家里,每一天的晚饭之余是我们一家最最快乐的时刻。白天的我们都各奔东西,只有这个时候才聚到一起,。这时的我们似乎像朋友一般,谈论着一天所放生的事情,有快乐,有悲伤,这些事只有父母才会仔细聆听,并开导着我,让我找到正确的方向,并面带微笑的继续前进。家,永远都是温馨的,充满了幸福,洋溢着阵阵爽朗的笑声,家庭成员间的浓浓亲情时时化为爱的和风,让家的每一天都和谐美满。从我家飘出的幸福,让无数亲朋好友羡慕的了不得,同时也深受我家的`感染。
走出校园,走出家门,走进社会,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和谐之花开在你的眼前。我以前就看到过不少,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骤然间红灯亮起了,但是斑马线的中间却站着一位老人,显然,老人被这突然到来的变化感到有些惊呆,他驻立在斑马线的中间位置,举目四望,那单薄的背影显得有些凄凉与无助,来往的车辆在老人身边疾驰,却没有一人把车停下,让老人过去,我的内心对那些司机抱怨不休,在我抱怨之时,有一辆车停下了,老人也注意到了,开始有些惊讶,之后,车主下来了,面带微笑的把老人搀扶着过了马路,并不时的慰问几句,老人感到十分欣慰,露出了一个大大的微笑。
其实在有的时候,一个淡淡的微笑,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关切的问候,都足以让人感到快乐。和谐,如阳光般温暖着每个人的心;如春雨般洗刷每个人的心灵;如丝缕甘泉般使人感到凉爽无比。它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散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的内心时刻充满爱!
和谐的作文 篇8
近日看到一则让人触目惊心的报道:早年失去父母,由祖母抚养成人的十四岁少年,因索要一百元钱而没有得到满足,就用铁锤将祖母活活打死。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记者采访这位少年时,他除了担心自己将来再也没有人照顾外,竟无半点后悔。
我的震惊不在于血案制造者的丧心病狂,而在于他对亲情的麻木不仁。“血浓于水”的人伦亲情自不必说,光是自小与祖母的朝夕相处,祖母对于自己的养育呵护,就应该在他的心灵上形成对祖母的无尽感激。但这个少年却走向了反面,他的冷漠与残酷着实让人心碎,也着实发人深省:他的灵魂怎么了?
细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个少年所缺少的不是别的,正是一个心灵健康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最朴素的情感——感恩
在乌鸦小的时候由父母喂养,当小乌鸦长大时,它们的父母也老了,不能外出捕食了,这时小乌鸦就会反过来喂养它们的父母。
公元1620年9月,英国的一批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来到美州的麻萨诸塞的普立茅斯定居。没想到第一年冬天的严寒竟夺去了超过半数移民的生命。正当这些可怜的移民担心当地的印地安人会来攻击他们的时候,这些印地安人竟然主动地来欢迎他们,还帮助他们安顿下来。为了感谢当地的印地安人,新移民便找了一天,邀请印地安人一同来庆祝。1864年,美国总统林肯把这一天——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
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古稀之年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诗人艾青在他的诗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听说过一个人向树道歉的故事吗?听说过所有正在行驶的.汽车为狗让路的故事吗?这些真实的故事,感动于人对生命的关爱,感动于人对生命的尊重。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给予你灿烂的阳光。
有的人会说,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可感谢的,那是你麻木了。应该感谢的太多了:
当我们每天享受着清洁的环境时,我们要感谢那些保洁工作者;
当我们迁入新居时,我们要感谢那些建筑工人;
当我们出行,要感谢司机……
我们应该感谢亲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生命,没有父母的养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老师,是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应该感谢朋友。朋友有时候会来求你帮助,但更多的是我们必须借助朋友的帮助才能在社会立足;从感情上说,没有朋友,你绝对会十分孤独。所以,朋友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们还要感谢温暖的太阳,感谢碧绿的湖水,感谢草长莺飞的季节;
懂得感谢,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以一种宽宏的心态积极勇敢的面对人生。我相信,最温暖的日子来自寒冷,我更相信,最温暖其实是对寒冷的一种谅解,一种感恩中的感动。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乐。“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都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古人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现在我们接受了亲人、社会的养育之恩,朋友的同甘共苦、互帮互助之恩,是不是应该把恩情从“滴水”扩大到“涌泉”,再回馈给他们呢?如果人人都这样做,人人都做一个感恩的人,那么,社会也将更加和谐美好。
和谐的作文 篇9
小时候,每天清晨,总会有一阵欢快清脆的鸟鸣声把我慵懒的耳朵叫醒。那是我家屋后的两排大树上的鸟儿在为迎接朝阳而歌唱。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我贪婪地大口呼吸,享受着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有了这美妙的开始,一天的生活似乎也变得轻松愉悦。
只是——这……现在只能是我的记忆了。
因为拆迁,我家搬进了楼房,那曾经的两排枝叶密密的大树和曾经的老屋一起填充了我的记忆。因为他们,记忆是那般的美好——真的好想他们,好想好想……
记忆中的家门口还有一棵香椿,青青翠翠的,我和小伙伴们总是爬上树,去摘嫩嫩的芽儿来吃,涩涩的但透着一股清香。之后自然是家长一顿责骂,我们却偷笑着,只回味着那份清香和快乐,嬉笑着跑回屋里,悔意自是没有的,却盼望着明年的春可以早些到来,我们好再享受那份快乐。
现在,那一切只能在回忆中上演。树还是那些树,只是原先的郁郁葱葱,因为拆迁被罩上了一层抖不落的尘土。而我也仍爱着树,曾经的,眼前的,只是感觉树和我,不——是我和树,与之前相比少了几分亲蜜。清晨再也没有鸟儿来驱赶我的慵懒;我也越来越不喜欢把头伸出窗户,清新的空气溜走了,换来的是那样沉闷压抑的心情;风儿变得越来越暴躁;就连夜晚也变得狰狞可怕,银河“干涸“了,繁星闭上了眼睛了,只留下黑色的精灵漫无边际地挥洒漆黑的墨汁。
无论我怎样回忆他们曾经的样子,一切的一切——这眼前的一切,都没有丝毫的改变。
这时,我才发现记忆是不具有任何力量的。现实不会因为你的“记忆”而有任何的改变,那些记忆中的美好,只会增加你对现实的憎恶,那些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永远不会在眼前绽放,那些美好的昨天永远不会擦亮人们今天浑浊的眼睛。
停下吧,人们——用你们仅剩的一双明亮的双眼,好好看看这世界;用你们的被噪音充斥的双耳,好好听听这世界;用你们那盲目的追随所谓的文明的心灵,好好感受这世界——她,还跟以前一样吗?把手中的事停下,把混乱的心静下,好好想想,你做的一切都对吗?若是错了,请你赶快把走向错误的脚步停下,那地球还会微笑着向你招手。
人们,不要再无谓的怀念过去了。没错,记忆是个小婴儿,纯洁美好,让人充满无限的想象,但他是那么得脆弱,禁不起敲打,一碰即碎。醒来吧!从美好的'记忆中醒来吧!因为---他帮不了我们,帮不了这个生命垂危的地球,因为——他不具有任何力量,他只能让我们继续沉迷,看不清前进的路。
那,我们能做的到底是什么呢?行动,马上行动。记忆不具有任何力量,记忆的美丽奇葩不会自己在现实中绽放,让我们去浇灌现实中的另一朵更绚烂的鲜花吧!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切切实实地来改变世界,来拯救地球。不要埋藏你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要无所谓,不要让眼中的沙子肆无忌惮的滋长,用自己的行动去关爱身边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每一潭水。
地球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她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不要害怕,不要畏惧,不要因为一点点打击就放弃,勇敢地和那些伤害地球的行为作斗争吧,胜利永远属于正义。若是我们对那些不法行为置之不理,那我们和那些伤害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到那时,或许那个“破烂不堪”的地球就真的只剩下一些从未亲眼见过,只能依靠零碎的文字篇章去感受鸟语花香的“可怜人儿”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想那时的孟浩然怎样也没有想到,他的“就菊花”,对今日的人们而言,不是“无暇”,而是“无处可去”。
曾经人们渴望追求陶渊明的“桃花源”,那是一种幻想。现在,让我们把过去那美好的记忆当作奋斗的目标,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为了使记忆不仅仅只能在回忆中上演,让我们行动起来,抒写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造福人类社会!
【和谐的作文】相关文章:
和谐作文:塑造和谐04-21
和谐与不和谐作文06-09
(精选)和谐的作文08-21
和谐的作文[经典]08-03
(精选)和谐的作文08-07
和谐作文[精选]08-04
和谐的作文【精选】07-15
[精选]和谐的作文07-28
(经典)和谐的作文11-09
和谐作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