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作文汇总(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乡的作文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乡的作文 篇1
民间意义上,只要没过了元宵都算春节。百姓眼里,这是春节最后的狂欢,也是民俗的盛大展示。在外的这些年,虽然多数年份都能回老家过春节,但能过元宵的几乎没有。早听说故乡今年元宵灯会规模空前,只可惜不能亲见,进城后关于元宵的记忆就只剩城市灯会了。印象中关于老家元宵的印象局限于小时候的记忆。
城里的元宵最耀眼的是灯展,随着声光电科技的进步,灯的外观,材质,动态,音响都与时俱进,高大上自不必说,观者人潮涌动磨肩接踵,也热闹非凡。此前好几回从住地进城区看灯,都因交通管制或因拥挤坐不上回程的车子,徒步走了老长的路才返回家里,近年节庆外出都格外小心。记忆中乡村元宵的灯是移动的,叫游灯/游枰,人们或抬或举着灯沿街巷游走,锣鼓开路,大老远就能听到,多数人在家门口就能赏灯。相比起来,城里是人随灯转,而乡村是灯随人转,更亲民一些。用一个比喻:城里的元宵是超市里冰镇的包装精致的高档元宵,乡村的'元宵是土灶上老妈煮着的自制元宵。
游灯的主角自然是各色的花灯花篮,都是由老艺人纯手工制做。我有个本族奶奶是做花篮的能手,以前村里只要有办元宵游灯都会请她参加做灯,大多也是义务的,村里会提供材料,或提供一点实物赠送。她们用竹蔑扎成花灯骨架,糊上雕刻着各色镂空花纹的彩纸。造型各式各样,有吉祥文字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恭贺元宵之类。有单字做一灯成一组,也有多字一起做成灯箱的,互相搭配成一套一套,用顶部向前弯的竹杆挑着。多数灯一人就可提得动,也有需多人抬的大花篮,还有机关精巧的走马灯。记忆中老街上有个叫享耐的五金师傅心灵手巧,算是村里最早把玩电器的人,他做的电动花灯曾是乡亲们每年的期待,记得有一年他做了个能转动推磨的人物花灯,令乡亲们十分赞叹。如今许多原来做灯的老艺人都相继去世,年轻人都忙于外出赚钱,许多手艺都濒临失传,但科技进步也让花灯有了新的花样,走马灯早就不稀奇了,原来的烛火也多数换了电瓶灯。韵味是淡了些,但也方便安全了。记忆中小时候还没到游灯结束,有些灯己被晃动的烛火烧了一个一个黑洞,也有烧得只剩个骨架的,提灯的人难免有愧,但乡亲们除了给他一个善意的笑没人责怪他这也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
元宵游灯是全村的一个集体大事,以前通常按旧时生产队的组织东南西北四个连队各组织一队花灯,各队间似乎有一定的荣誉竞争关系,大体以群众的口碑为凭。每队的标配大约是先头锣鼓队开路,随后是一只舞狮,然后是花灯队和神像香火,压轴的是叫作铁枝的民间技艺,我们土话叫枰为闽东地区独有。枰的花色造型和寓意是铁枝标志性的水平展示。需要有文化修养和做枰实践经验的长辈作指导。师傅用木料搭起一个大约两张床大小的方形移动平台,台面垂直方向装上像枝叉一样的铁架子,高的能达到3米左右,上面安上软垫,选身段纤巧聪颖又胆大的孩童化妆成各色戏剧人物牢牢固定在铁架上,多的能承载七八个人,衬上各种花草树木灯光等布景。它的奥妙是经过服装和道具的遮藏,让人感觉不到有铁架的存在。远看过去,枰上的人物都像悬浮在空中一样。每个枰就是一个栩栩如生的戏剧场景,比如牛郎织女八仙过海西游记等。村民自家小孩能被选上枰也是一项荣光,虽浓妆艳抹,但不知为何,众人还是能知道某个角色是谁家小孩,评头品足一番。当然,也难免有人看走眼把张三家的男孩看成李四家的女孩的,争论一番,最终恍然一笑。如此宠大的移动造景古时候全靠众人接力抬着在卵石铺就的村道上巡游,现在路好了,大多改用动力牵引,省力不少。
游神是游灯活动的组成部分,前前后后都有许多和百姓互动的环节,比如鸣鞭迎神和交换香火。当游灯队伍快到自家门前时各户都鸣鞭欢迎,双手捧着香火在门前恭候,神像经过时就用手里的香火和游神的香火交换并插在自家门前和神案上,喻意接福接平安。
这些年乡村大有民俗复兴的态势,结合旅游的发展,许多渐被淡忘的传统民俗重新焕发生机。老家今年的元宵游灯规模空前,多年未见的双溪古镇香火龙和沉寂12载曾经作为乾源村特色的白蛇灯也作为重要的节目参加游灯,加上交通便利,宾客云集,热闹的程度与古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我远在外地,不能亲身感受,好在信息科技发达,让我也能通过微信朋友圈饱了一回眼福。
故乡的作文 篇2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易流”偏东的暖风夹杂着冰雪初融的异香,吹开了渭畔翘首企盼的妖娆繁花,吹绿了随风婀娜,轻拂水面的杨柳。“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样一个烟雨蒙蒙的季节,每当我倚在黄昏的楼头远眺或是在微雨的堤岸步吟,当目光接触到那水中汀州上第一抹新绿的时候,我都会被深深的感动。甚至不知不觉地充盈着热泪。这种感动源于心底情不自禁的震撼。我震撼于它的生机,震撼于它的绽放。是呀!它的确远离了是非,在这个诗意的春天尽情的生根、发芽,等待着最后的那一抹枯黄。然而,当萧瑟的秋风掠过它的头顶,用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宣告它即将衰败的时候,它也许还会还以一个会心的微笑,因为它终究还会再绿的。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寻春者都有一种淡泊的心境。近日,好几天的蜗居斗室,与朋友谈论着一些不着边际的政治话题。总想着有一天能够沉静下来,在笔底流泻一段春的序曲,看看漫天飞舞的风筝。然而,当我提笔要书写那些卑微的文字的时候,摸摸自己的胸口,看着苍白的稿纸,我终于明白了:我终究还是作了春的囚徒。
是该出去走走了。我总是钟情于渭河,就像是命中注定的一样。它静静的流淌了千年,我默然的浮华了无数春秋,这千年与数秋一经相遇,便从此不愿分开。它就好像是我梦中的故园,从我见到它的第一眼起,我就把它当作了一湾梦的深潭。“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是旧时友”。我常常和一帮朋友们坐在河岸上,仿佛是坐在了它的怀抱中。在这样一个至温至软的怀抱中安睡,梦中不再有南方欸乃的橹声,也不再有哪些久为人唱诵的才子佳人、青衣粉黛。不管她是否红妆带泪,也不管那桃林是否已经落英缤纷。此刻的我像孩子一样单纯,此刻的河只有宁静,只有我与它轻声对话,只有流淌的水声。
信步走到渭河岸边,终于像是久困的人得到释放,远远的褪去了愁思与风尘。光着脚,踏入水中,就好像一下子闯入了历史的海洋。历史的车轮总是那样的缱绻,它不会留下任何后世能见的痕迹,只有那一串串闪光或灰暗的人名。不知有多少人,曾在这里遐想,曾在这里独坐,让脚经受历史细流的冲刷。然而,他们想到了什么?我无从知道。
“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姜尚持竿垂钓,白首之年,终遇文王,同成功业。渭河之于他们是起事立业的地方。而我只是一个平凡人,我根本不需要知道那些曲折的故事,那些悠远的历史,因为渭河之于我永远都是新鲜的,依然流淌着春的音符,依然是我向往的地方。
如今,我又坐在了它温柔的岸边,面前是粼粼的'水面,背后是我的大学,远处是高楼、群山。此刻,我似乎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其实活在小时候的梦中。儿时梦里的大学,儿时梦里的城市,也如这般清晰可见。“车如流水马如龙”、“声如玉碎有铿锵”,在街声与水声的交汇中,我已经分不清自己脚下的土地是故乡还是异乡。是的!我离开故乡的确很久了,几年的光阴也许早已冲淡了那些许飘渺的往事,我不再渴望归去,至少现在还没有资格渴望。
其实,“故乡原本就是异乡,它只不过就是先祖们漂泊旅程的最后一站。”对于我,“反认他乡是故乡”是再平常不过得事。
我曾有幸在渭畔送别过友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我们没能像白乐天那样,在秋风的肃杀中,在点点琵琶声里,挥洒离情,泪湿青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我们也没能像王摩咭那样,高举酒杯,饮尽离愁。我们只是在渭水边久坐,我突然想起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友人是回到故乡,所以不必有太多的离愁。回故乡是需要勇气的,不论那过尽的千帆终将驶向何处,不论那碧空的远影是否比西湖更瘦,他的归去只能得到祝福。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友人不是衣锦还乡,但他终究是回去了。“哪有尖刀能劈浪?哪有利剑可斩愁?”在火车站的月台上,看着载着他的列车向南缓缓驶远。我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伤痛,我听不惯那汽笛的长嘶,看不惯那挥断的双手。我只知道:他可以回去,我不能。
夕阳的余晖拉长了身影,华灯已经初上了。踏着石子,我还得回去。书没有读完,功课还有许多。我不能像唐伯虎那样在桃花坞著舍“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生活始终还要继续。
有了河,我的梦依旧在日夜的向东流淌……
归去吧!这里已经很凉了。
故乡的作文 篇3
十年九旱难丰收,荒山秃岭和尚头,积雨饮水贵如油,三餐难饱人外流。——题记
故乡,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对我也不例外。我的故乡在北山,她坐落在那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与南山互相形成“姊妹山”,是一个盛产干旱、荒凉与贫瘠的地方,那里不仅有一群勤劳与纯朴的劳动人民,还有一副美丽的北山画卷。
北山是一个常年干旱少雨的地方,在那儿,人们对雨的渴求超越了一切,甚至把雨当做命根子,当作神。可是,老天爷还是很少眷念他们,有时吝啬地连一滴眼泪都没有感动地掉下。不过,好在那里有一群勤劳聪明的人们,他们想到了如何去保存那些稀有的珍贵的水的方法——水窖,人们在院子的低洼处挖一个水窖来蓄水:夏天,人们提前打扫好院子,等待雨水的降临,冬天,只要地面被白皑皑的雪覆盖时,人们就会赶紧去收集雪,堆积在窑边上形成一座雪山,等待雪水的消融。在那里,我相信每个人都是节约用水的公民,因为他们总是把水多次循环使用,如:一马勺的水会成为一家人的洗脸水,接下来将会是一家人的洗脚水,最后就会被用来浇菜,一点也没有浪费。在那里,人们对水的干净与浑浊是没有苛求的,因为如果他们对水挑剔,那么就是对资源的践踏与不珍惜,毕竟,浑浊的水也是可以让他们在那个缺水的地方幸得存活机会的。
北山也是一个“世外桃源”。夏天,走在田间的小路上,闻着泥土中夹杂着的药香味,看着绿油油的田地,望着劳动人民劳作的背影,听着小鸟欢快的歌唱,就好像掉入了一副景中有景的美丽画卷中。在这里,我要说的其实是北山以前并没有种植药材,但是近年来乡政府为了早点让农民进入小康,才想到在这个干旱少雨、贫瘠落后却日照充足、土地雄厚、结构疏松、海拔高、面积广的'自然条件下种植百合和中药材,这是多么具有先天优势啊!农民可以通过出售百合和药材得到一份收入。北山是农业的聚宝盆,这里可以生产多种农副产品,如:洋芋、胡麻、苞谷、小麦等等,而且它们现在已经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北山农副品牌将会成为另一个知名的世界品牌。
北山也是一个林木的“王国”。近几年来,在国家土地确权后,农民的土地大部分被占为林木区,农民可以在自家被占的土地上种植林条子、杏树等各种绿色林木,让荒山变绿,让自然环境变好,这群朴实的劳动人民就是山的“播绿人”。
构画一幅美丽的家乡蓝图,是每一个北山人的毕生梦想。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刻苦努力地学习走出大山,完成他们的梦想;也可以用足球踢出他们的未来,北山中连川的足球队,也是我们一些北山学子走出大山的另一条途径,足球是他们的课外活动项目,在不耽误他们学习的情况下填补他们的业余生活,即可以强身健体,又以球育人,在艰苦的环境中铸就他们的梦想,也让他们产生即使在大山深处也不能放弃梦想的信念。
感受着微风从我的面颊上轻轻拂过,内心无比的宁静,突然发现北山儿女也有着独有的品质:不仅可以忍受风吹日晒的劳累之苦,更有永不言败的坚韧与乐观,我们用勤劳的双手构画出了无数个丰收的美景,也哺育了无数个纯朴的北山儿女。
北山,是我毕生的眷恋,就算是山崩地裂也永不改变。
故乡的作文 篇4
还来不及让我有察觉的机会,秋天就这样静静地去了,带着一丝丝说不出名堂的忧郁,只怪秋天来得太早、去得也太早。
那已逝的秋日,落叶伴随书声幽幽地飘落。校园的秋天没有李清照的“遍地黄花”,有的只是早晨那特有的雾气,带着几分梦幻与迷茫,轻松地将你萦绕,伸出手,秋天就这样在你指间溜走了。喜欢宿舍里的那扇对着农田的窗户,每每临窗远眺,无意间看到前两天还密密的树苗,如今已经稀疏得只剩下几片树叶了,而河岸边的野菊却一束束开得正旺,田埂上也堆积着金黄的秸杆——这才猛然察觉,秋天已经差不多要过了,心中顿时涌上一股酸楚:也不知故乡的秋怎样了?
立冬那天早晨,迎面而来的依旧是秋天特有的雾气,一粒粒水珠沾满了我的睫毛,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不禁涌上一股莫名的感动:回家了,回家了。身后是静伫了几十年的老宅,身前是熟悉的小河,而遮盖住我的仍然是一棵棵的大树。
闭上眼,聆听着故乡的秋,听树叶随风盘旋而落,摩挲着大地,听秋风低吟着拂过耳旁,听河水潺潺地浅唱秋的韵味。
踱步前行,脚下发出“沙沙”的声音,满地堆积的落叶软软的'、松松的,跟拂地的秋风静静地凄唱,不远处的田野还散发着收获的稻香。
望着寂寥、肃穆的大地,伤感顿时涌上心头。蔚蓝深邃的天漫无边际的延伸向远方,掠过的飞鸟三五成群,叫声悠远冷清。偶尔飘过的朵朵白云,载着秋的忧郁远去了……
故乡的秋,美得有些凄清,美得有些寂寞,当冬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念念不忘的却还是故乡那时刻萦绕在心头的秋,再回到学校,每每一个人静下来,闭上眼:故乡的老宅、故乡的小河、故乡的大树,还有那飘落着的秋叶……
【故乡的作文】相关文章:
故乡作文-故乡作文01-25
故乡的城,故乡的人作文04-18
记忆中的故乡-故乡作文02-15
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云作文01-02
故乡的什么作文_故乡的什么作文03-27
故乡,故乡02-25
故乡的作文【经典】10-14
(经典)故乡的作文12-13
故乡的作文【精选】01-19
故乡的作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