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的作文

时间:2024-06-02 18:44:13 反思 我要投稿

反思的作文3篇(实用)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反思的作文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反思的作文3篇(实用)

反思的作文 篇1

  毕淑敏的《请为你的夸奖道歉》,耐人寻味,也令人震惊。文中谈到北欧一教授要求中国学者向她女儿道歉的事情,教授认为中国学者的夸奖伤害了她的女儿:“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而且,你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不经她的同意。”

  中国学者对教授女儿的夸奖和喜爱,反而惹得教授不高兴,仔细想想,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夸奖,反思我们的赏识教育。

  反思一:我们赏识的是什么?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比如相貌、气力、智商等,许多的家长和亲戚朋友总喜欢夸奖孩子聪明、漂亮,正如中国学者对教授女儿的夸奖一样,这样的表扬、赏识对孩子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孩子多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发展自己的。从教授的话语中,我们感到赏识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受表扬者今后的发展,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导向。

  反思二:我们是怎样赏识的?

  有的家长喜欢对孩子讲“你比某某好”、“某某不如你”,采取这种与别人比较的表扬方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以为是、自满、瞧不起别人等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也有的家长在孩子每做好一件事情后,都要“真乖”、“真好”、“真聪明”的赞扬个不停,其实这种无节制的廉价的表扬,也会使孩子滋生虚荣、自负、骄傲心理。我们的一些教师经过多年的师德教育,渐渐摒弃了“惩罚”手段,开始想方设法去发现、寻找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有的教师在为学生写操行评语时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去寻找最美妙的字眼夸奖和称赞学生,而在提到学生缺点时,却总好像陪着一百个小心的样子,什么“如果……就更好了”,什么“你要是……老师就更喜欢你了”之类,这样的赏识纯属于走入“误区”。

  正确的`赏识,应该做到两点:(1)要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准确、具体说出孩子的表现与成就,把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艰难努力都看在眼里,然后再夸奖孩子。比如,孩子在写完作文之后,你通过认真阅读把孩子在作文选材、立意、表达、结构上所做的努力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2)赏识表扬要及时。家长、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反思三:怎样理性看待赏识教育?

  毋庸置疑,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离不开老师的表扬。夸奖是一种激励,激励比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但也不能走向极端。反思我们的工作,也会发现由于不适当的表扬留下的后遗症,比如备受家长、老师赏识的学生,往往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差。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家长、教师滥用表扬给“宠”的!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庭与学校应密切配合,达成一致,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彻底摒弃“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惩罚”教育,积极地进行赏识教育,最大限度的促进孩子的成长,同时也要努力避免不恰当的“表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反思的作文 篇2

  在上《会转的玩具》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试着发现并巧妙利用身边废旧材料用不同的装饰手法来制作“会转的玩具”。丰富的玩具材料是发展学生思维和想象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准备大量的废旧物或自然物,充实制作内容,充分发展学生想象创造力。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材料远比一些现成的来的吸引学生,只要稍微动动脑筋,都能变废为宝,能带给孩子更多的乐趣。对孩子是有益无害。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一样玩具做好后,学生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会无比的快乐,有利于自信心的发展。其次,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他们也明白通过自己付出的劳动也能变废为宝,这些奇妙的变化会让人欣喜,明白有劳动才有收获的道理,会更加珍惜自己制作的玩具。学生在收集废物的过程中,会逐渐明白废物利用的好处,有利与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的形成。

  我引导学生们欣赏了课本中展示的玩具范例,让学生商讨各种“会转的玩具”的设计思路和对制作材料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的装饰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玩具,并采用画、剪、贴等各种手段将玩具装饰美化。

  整个课堂在趣味无穷的情景体验和浓厚的情境氛围中达到完美效果,学生在作品的展示中既张扬了个性,又轻轻愉快地消化了本课的知识。通过有意设置一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产生激情,主动参与,释放激情,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欲望、个性化创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这节课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课,必须认真领会课程目标,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入手,调动了每个学生的每个感官,对学生加以引导,实施教育。

反思的作文 篇3

  小时候,多次听到大人向小孩儿提出这样的问题:“树上有10只鸟,‘砰’的一声枪响,打死了1只,树上还有几只?”多数小孩都会这样回答:“树上还有9只鸟。”“错!树上1只鸟也没有了!”大人以智者的身份下结论。标准答案的解释是:一声枪响,树上的鸟儿都惊飞了,当然,死的也掉下来了。

  我看答案未必就是唯一的。

  假使这只被击中的鸟的爪子抓住树枝未掉下,或从树枝掉下被其他树枝接住呢?

  假使“砰”的一枪后,树上的鸟窝里刚巧有几只嗷嗷待哺的雏鸟不会飞呢?

  假使鸟妈妈看到树丫上伤亡的孩子,不忍离去呢?

  假使一只雄鸟看到死去的.雌鸟,不肯飞走呢?

  假使有个残忍的人刚好网住了这10只鸟,适逢打鸟人不明实情,又开枪打死其中1只,那树上还不是有被网住的10只鸟吗?

  假使……

  答案至少有十几种。

  考小孩子有趣的问题还有: 一只方凳四只角,锯掉一只角,还有几只角?多数小孩答:“三只角。”“不对,是五只角。”若仔细推算一番,难道三只角、四只角不正确吗?

  再比如,缸里有10条鱼,死了1条,还有几条?标准答案是10条。当然这是模糊语言,死活不论。难道这也是唯一的答案吗?我看也未必。假使养的是10条鱿鱼,死了1条,但它们吞下去的整条的鱼就难以计算了。

  不少人总认为流传下来的、大人说的、书上写的,都是正确的,答案也是唯一的。这样下去,棱角会不会被磨平?思想会不会僵化?创造性会不会被扼杀?

【反思的作文】相关文章:

【精选】反思作文08-26

[经典]反思的作文08-25

(精选)反思的作文08-07

【精选】反思的作文08-16

(经典)反思作文09-02

反思的作文11-03

反思作文12-04

反思的作文(精选)09-28

反思的作文(经典)09-29

反思的作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