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1-07-08 13:20:36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大学读书笔记(通用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读书笔记(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读书笔记(通用5篇)

  大学读书笔记1

  《大学》作为一篇千古名文,其作者曾子写出了儒家“美德”的特点。

  我们先讲一讲作者曾子,姓曾,名参,曾参,字子舆,十六岁师从孔子,颇得孔子真传。

  《大学》分为经文和传文。经文是总结传文的,传文则细讲经文的重点,并在讲的过程中引经据典。

  现在我们来说说经文。经文主要讲了治国的方法。原文是这样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意思是:古代那一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而传文就是细讲这个治国方法的。

  传文一共有十传。传一讲的是“弘扬光明的品德“,传二讲“澡身浴德,日新月异“;传三讲“知其所止,止于至善”;传四讲“”凡事抓住根本“;传五讲“获得知识的途径”;传六讲“不要自欺欺人”;传七讲“修身先正其心”;传八讲“齐家先修其身”;传九讲“治国先齐其家”;传十讲“平天下先治国”。可以看出修养品德是治国的根本。

  我认为修养品德就是让自己变得更文明,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等。在别人问你问题时不回答,这种行为也是需要修养品德的。

  大学读书笔记2

  《大学》是我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启发我人生的一本不朽的中华古代经典。读了这本伟大的经典著作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是《大学》令正值求学阶段的我对未来少了一丝迷惘,多了一丝筹划。

  《大学》为人生规划出八大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和至善。达至善者堪称完美。我们平常人对于达到明明德和至善,可谓是难于上青天,但我认为《大学》指引我们人人都应以至善为人生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儒家所倡导的“仁爱"与“王道”。所以我就将“至善”立为我的终极人生观,并将按《大学》中的规划去努力奋斗。

  《大学》中倡导的人生第一阶段“格物致知”就是要我们首先达到“知本”即认识自然事物的根本,对自然本质奥秘有挖掘的好奇心,从而增加认知的广度与深度。为此我平日里更加留意对一些平常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凭借我日久天长的细心观察认识,我对很多科学知识都有了本质上理解。从而坚定了我对科学的认可,认清了迷信,封建的思想无非都是自己欺骗自己,本质上是空的,而真理的根本实践证明是坚定可靠的。有了这种认知我发现我已自然迈向人生的第二阶段“诚意”也就是“毋自欺也”不自己欺骗自己。有了第一阶段对事物科学本质的认识做基础,第二阶段很自然的完成了过渡。然而《大学》为我们规划出的人生八大阶段,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几个过程,是需要我们一生去奋斗的。 人生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英雄尚且凤毛麟角,有“明明德”达“至善”者恐怕只有古今圣贤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并不需太过于追求人生的结果,体会《大学》中对人生提出的奋斗过程才是最主要的。

  《大学》伴随了我五六年,从一个懵懂少年到现如今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判断力的青年。《大学》对我思想上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功劳,我相信《大学》这部经典将会为我的人生绘出一幅精彩的画卷。

  大学读书笔记3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不知道在电视里面听了多少遍,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然而,自己却从未认真想过,这句话的前后来源,也并未深入了解这些词的真正含义,直到开始品读国学经典——《大学》,才开始有了点点认知,虽然理解浅薄,但也希望持续学习能够有所进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能够弃旧图新,使人能够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人要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意向坚定;然后镇静不焦躁,心安理得,思虑周翔,最终能够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根本和直接,事物都有先后,我们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本末始终,才能更加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里虽然是说光明正大的品德,然而所有的事情都一样。无论你想做成什么事情,你都必须要知道自己的最终目标,定下目标之后,然后静下心来,慢慢筹划,梳理事物的本末始终,做出思虑周翔的方案,无论工作、生活都会大有好处。我们时常被很多同时并行的事物缠身,工作中亦是如此,尤其创业公司,产品兼运营、运营兼销售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一人身兼多职,有时候会觉得工作无从下手,那么你就要开始梳理这么多事情的细枝末节,优先级等,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列出详细的项目管理方案,这样便能轻松处理好事情。

  之前在学校一直看到格物、致知这两个词,但却从未细细深究。直到看了《大学》,才知道这也是儒学中对“三纲八目”的追求中的两个点。古人所谓的三钢就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所谓的八目就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不知道被多少大学引做校训,但是确实很多人并未深入了解,这又多么可笑呢。

  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了万事万物,将其研究透彻之后,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获取知识之后才能让自己的一年更为真诚;意念真诚之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之后才能让自己更好的修养品行,只有品行修养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学会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方法之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掌握了治国的方法之后才能让国人过上太平富足的生活。

  虽然这里讲的是治国、平天下之道。但是万事万物无不是如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的其实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是链接内外的枢纽,和前面的。相连接就是“独善其身”,和后面的相连接,便是兼济天下。现实生活中,也很少有人将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梦想与抱负,这世界,毕竟平凡人居多,但是却一点都不妨碍这套方法的实行。因为不管任何人,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将自己修炼好。去修养好的品行,永葆赤子赤心,去学习,钻研,丰富自己,让自己更学识更加丰富。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格物、致知,抱着一颗正念的心,去学习,去分享,去帮助。

  大学读书笔记4

  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先生曾言:“我们中国在传统上是把治学和做人完全结合成一体的。”是的,在儒学体系统治中国的2000多年来,大众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关于怎样做人的`。从仁、义、礼、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似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系统,同时,也从思想文化的高度上,为华夏文明铺开了为人处世的漫漫长征。

  而《大学》是在这条征途中闪烁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可能没有孔子那样声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来,它意义非凡。它似乎极早地系统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学习的基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不仅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修身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摆出了一条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这样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达之所,亦是后来之人无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则。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人们似乎把做人和治学逐渐分离,学习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应用科学,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规则,甚至还出现了应试教育这样僵化了的育人系统,令人不胜唏嘘。实际上,这样的学习风气从根本上就已经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诚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求学是无法树人的,也是无法进步的,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真心诚意地热爱学问,而只是虚情假意地将学问当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呢?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坚持治学与做人的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现代教育不可逆转的涡流。同时,也只有不断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大学读书笔记5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四有新人们的个人修行之道,平治齐修则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国策了。这种国策,用一句歌词说,就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遗憾,偏偏有些人吝啬于一点爱,有些人等着别人献出爱,还有人名为爱人, 实为害人。总而言之,不诚其意、致其知者,钻营计较于片瓦只草、蝇头小利者,众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