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负建筑》读书笔记(通用6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负建筑》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负建筑》读书笔记 1
《负建筑》作者隈研吾。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 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辖区,1979年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毕业,此后的职业生涯堪称顺利。1987年开设空间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与其他诸多位空降中国的外国建筑师相似,众人看到的多是他近期实践完成的作品,长城脚下的竹屋,莲花别墅、柱原町政府办公楼等等。隈研吾给人感觉温文尔雅,慈眉善目;他设计的建筑给人感觉含蓄优美,重视环境,并与之对话的印象,
《负建筑》,英语翻译“defeated architecture”(虽然原文是日语,但可以通过英语译名更好理解)“被击败的建筑”。中文翻译成“负建筑”,似乎更多了一层意思,显得意味深长。负既是胜负的“负”,也是正负的“负”,似乎也暗示着作者将提到的是一种与当下流行建筑形式对立的观点。
《负建筑》一共三章,第一章:分割、批评、形式;第二章:透明、民主与唯物论;第三章:品牌、虚拟、圈地运动。整本书是很多文章的集合,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每篇文章也关注不同方面,但始终有一种共同的暗语:现在的建筑是失败的物。作者对于现在建筑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序言开始,书中包含的内容就极其丰富,隈研吾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也不仅仅是设计,他所思考的是现在整个建筑业面临的问题。《负建筑》从序言开始就显示出一种悲观的情绪。1995年以后那段时期是个多事之秋,大地震、911事件、奥姆教(日本的邪教组织)恐怖主义活动等广泛影响社会各个方面,同时也是建筑领域的大事记——危及建筑物安全的事物。
“大地震使得建筑物及其脆弱的一面暴露无疑。这里所说的脆弱并非指建筑的物理属性或结构属性,而是指其私有属性。正是建筑物的私有属性决定了它是脆弱的。地震中受损失最惨重的正是那些用贷款购置了房产并因此拥有了私房的人,他们就是那些深受20世纪住房抵押贷款政策影响的、勤勉工作的工薪阶层。这一部分人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家,甚至还要负担起双重的住房贷款。”
这个观点书中多次提到的,尽管现代主义利用住房抵押贷款政策扩张了其影响,但是从更深层次上来说,这两者实质上是互为关联的。地震的发生从根本上动摇了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也同时动摇了现代主义。
“建筑这个东西或许是全社会的矛头所指。”人们讨厌建筑物的缘由可以有很多:
1.建筑物的开发商和建筑师都愿意把建筑物建的更醒目更招摇,建筑的益发庞大,而且视觉效果比实际更大。越大越招人厌恶。
2.建筑物消耗大量资源,且这些材料都无法回归泥土。
3.建筑物的不可逆性,不喜欢或者不满意的建筑一旦建成,会长时间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诸多痛苦。
这三点是建筑负面的因素,但同时也是建筑的长处。由于社会与建筑业息息相关,所以在建筑物已经供大于求的今天,建筑业仍然没有受到抑制,相反政府还出台了很多刺激性措施。虽然各地都出台了多种关于建筑物的规范和规定,作者指出这些都只是对建筑物外形有了约束,但对建筑行为本身没有限制。“进而言之,相比于建筑物本身,社会更需要的是建筑行为。”不仅仅是建筑业本身的规模大幅度增加,社会同时也需要建筑业带来的很多相关产业:家具、家用电器、私家花园等等。
作者提到了两种激励性措施,一: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二: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政府财政行为。针对一战后住房紧缺的问题,欧洲国家有计划的建设公共集体住宅;美国则积极鼓励民众建设独立的私人住宅,唤醒和激发个人的建筑欲望。美国的住房政策卓有成效,背负房贷的人们为了偿还房贷成为房奴,努力工作;而且有房贷的人在政治上也有保守的倾向,有利于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因为各种原因,确定建筑是需要被建造的。而建筑应该以什么方式存在?没有人更够严格控制。通常人们认为把从建筑建筑物区别于周围环境是必须的,建筑应该独立于周围环境,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今天。一个建筑项目确定后,先划分用地范围,区分于周围土地;其次设计平面,进行建设。这两次分割使得建筑非常大且惹眼。对此,作者提到了建筑和空间结合的观点。“土地是无法分割的,它绵延不绝的像四周延伸,就土地而言,大小这种说法没有意义。从大的范围来看建筑或许也可以像散落在地上的花瓣或小石头,成为赏心悦目的东西。”
在物质方面,建筑物应该同周围事物统一起来的。作者把那种使用重新变回泥土的传统材料(文中提到一种南美的土砖)的做法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施工方法说成是怀旧,因为真的是这一技术彻底推翻了建筑就是物质的浪费这一建筑定义。因为它,建筑也许就不会再浪费物质;因为它,建筑也许会使物质再生;因为它,建筑也许会成为物质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书中有多篇文章谈到现代主义建筑,作者观点的关键词是“建筑商品化。”在这个时代,建筑成为了一种商品,一种普通大众也触手可及的商品。在日本甚至出现一种现象,越来越
多的广告代理参与到建筑这个领域。在面对“建筑商品化”这种经济问题时广告商才是专家,他们有远远超过建筑师数倍的知识和技巧,他们充分利用广告、宣传手册等媒介来展开工作。最初,广告代理商仅仅是为了更好的促销宣传来参与项目;慢慢的广告代理商开始自己策划、拟定新的建筑项目,似乎成为了建筑界的主角。最后出现一种模式,广告代理商选定建筑用地,决定建筑性质、规模、目标销售群体等等一系列问题,而建筑师沦落到了广告代理商的包装人的位置上。建筑师要做的只是把这些已经设定好的建筑群加上漂亮的.包装纸,标上“由某某建筑师设计”的署名。在“建筑商品化”的现实情况里,这种做法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确,作为商品最重要的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易懂的视觉表现力,必须有一种让人一看就为之心动的包装,很多时候人们关心的不是包装背后的事件,而是包装的强烈视觉表现力。
如果说“建筑商品化”就是现实环境,那只有识时务者才是俊杰了。作者评价现代主义的两位大师柯布西耶,密斯就是因为看清楚了这有决定意义的事实,才取得最终胜利的。人们通常对与商品的理解:商品必须是可以移动带走、独立的东西,所以建筑需要和环境分割开来,这样人们才能把建筑作为商品接受。对此,作者认为大师作出了“正确的”反应。
风格派设计的建筑更通透,使得“生命的红色血液在空间中流动,空间是动态的。”但是风格派没有考虑过将自己的作品商品化,他们认为自己的作品是高于社会的艺术,作者认风格派在这点上表现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幼稚。艺术和社会只能通过商品化,才能建立沟通,从古至今一直如此。像雕塑、绘画等艺术品早就用底座或画框将其明确独立出来,建筑也面临这种问题。当然柯布西耶、密斯成为现代主义的胜利者,不单单是因为他们将作品商品化,另一重要原因是新技术。柯布西耶和密斯首要考虑的就是表现出先进技术,与表现空间流动性的相比,他们更看重介绍新技术。战争理论被运用在建筑上,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简单敏锐的东西战胜复杂脆弱的东西,就是这样。
按隈研吾的说法,柯布西耶和密斯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主义大师可以归纳为为4个原因:
1.一战以后,百废待兴,住宅建筑紧缺(当然这点对于那个时代建筑师都是同样的)。
2.两者都善于运动新技术,且及时地表现新技术。
3.两者对于古典思想都大加批判,并将这种批评贯彻设计始终。
4.两者都注意到了将建筑商品化,迎合了中产阶级的需要,积极取悦成为了慢慢成为主流的中产阶级。
我们可以从这4个原因解读大师的作品,虽然也并不准确,但隈研吾的思考角度确实让读者有一种“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的”的感觉。
长城下的竹屋修建以后,隈研吾在中国的人气大涨,很多杂志都喜欢刊登他的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作品拍摄效果很好,图片非常吸引人。书中隈研吾在谈及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民主主义理想时,提到了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赖特其思想深处无疑是民主主义的,证据就是他注重自由而动态的空间,赖特不断追求不限制人们活动的自由空间,但是同时赖特又十分清楚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照片要传达出动态效果的局限性。要在照片上传达动态空间的感觉很难,人们只有在看到屋顶上向外伸出的大屋檐的时候才能察觉到空间是动态的,于是赖特反复使用悬挑这个要素。再加上拍摄时透视效果,照片更一步加强了悬挑屋檐在空中伸展的动态。赖特在立面上也做了尝试,他墙上加平行的装饰,使得照片可以夸大平行的动态。
照片这一媒介影响了20世纪建筑的设计的发展方向。作者并不认为追求民主主义的个人和媒体世界之间存在矛盾,但是同时也指出有时媒体通过炒作某人,会使得以这个人为象征的整个团体都忽略自身的缺陷。相对的,有些在极其优秀的作品也正是因为无法通过相片来表达空间的舒适感,无法获得“权威颁发的、二元视觉的原因证书”,这些不奢望媒体炒作的作品,自然就很难受到权威的好评。
不过事实就是这样。“在空间方面,媒体炒作已经被看作是认识空间存在的必要条件。就这样,某些适宜上镜的特点词汇,诸如“悬臂”、“护墙板”等等,风靡了整个世界。”图像反过来影响了建筑,建筑师为了能获取更好的二维图像,刻意使用这一些要素。作者得能出了这种结论,当然在他自己的设计中也有考虑建筑形态是否适合媒体来拍照,空间是否适合媒体来拍照。
整本书收录很多文章,内容很丰富。其中书中还提到,最近十几年,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作者将这些荣誉归功于日本那些大型综合建筑公司不遗余力的支持。“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但是我觉得更多是日本建筑师的一种自谦自省,日本建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细致,和自然材料的运用确实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负建筑》读书笔记 2
在阅读隈研吾的《负建筑》时,我常常思考建筑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往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多停留在功能性与视觉美感上,然而,当深入探究负建筑理念后,我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这也是《负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理论的独特之处。
书中提到的诸多建筑案例,都展现出负建筑对使用者情感需求的重视。传统建筑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用高耸的体量、夸张的造型吸引目光,却忽略了人们在其中的感受。而负建筑则不然,它通过与自然融合,为人们营造出舒缓、宁静的空间氛围。比如那须石材美术馆,选用当地石材,让建筑的质感与周边环境相呼应,身处其中,人们能感受到与大地的紧密连接,内心也随之沉静下来。这种对使用者情感的呵护,让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物质实体,而是充满温度的精神庇护所。
负建筑还关注到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体现出一种平等与包容的人文精神。在空间设计上,它摒弃了复杂的`层级划分,打造出开放、流动的空间。就像一些采用负建筑理念设计的公共建筑,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自由穿梭、交流互动。无论是老人、儿童,还是残障人士,都能轻松找到舒适的活动区域,不会因空间的不合理设计而产生不便。这种设计思路打破了传统建筑对特定人群的偏好,让建筑服务于每一个人。
从社会层面来看,负建筑对社区文化的培育有着积极作用。在现代社会,高楼大厦林立,邻里之间的交流空间被压缩,社区文化逐渐淡漠。负建筑通过打造共享空间,鼓励居民走出家门,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例如一些负建筑风格的住宅小区,设有宽敞的庭院、公共休闲区,这些空间与建筑自然融合,居民在散步、休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展开交流,社区的凝聚力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当然,负建筑理念下的人文关怀实践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如材料成本的增加、设计难度的提升,可能会限制其大规模推广。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人文价值的认可与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会越来越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满足,负建筑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理念,必将为未来建筑发展指明方向,让建筑真正成为承载人类美好生活的容器。
《负建筑》读书笔记 3
在阅读隈研吾的《负建筑》时,我深刻感受到负建筑理念与现代城市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现代城市的发展往往追求效率与速度,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天际线不断被刷新。这种发展模式虽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聚集,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热岛效应、空间拥挤、人文关怀缺失等。而负建筑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反思和新的思路。
负建筑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试图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现代城市中,大量的硬质建筑表面和密集的建筑布局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而负建筑倡导使用自然材料,增加绿化和水体,让建筑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例如,一些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建筑能耗,还能为城市增添绿色空间,改善城市微气候。然而,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这种理念的推行面临着诸多挑战。土地资源的稀缺和高昂的地价使得开发商更倾向于建造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建筑,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与负建筑追求的低密度、与自然融合的理念背道而驰。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负建筑注重使用者的体验和情感需求。现代城市中的许多建筑往往只注重功能的实现,而忽略了人们在其中的感受。负建筑通过打造开放、流动的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机会。比如一些公共建筑中的共享大厅、庭院等空间,让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有了放松和社交的场所。但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关注工作和效率,对于这种慢节奏的空间体验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建筑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许多建筑在建成后不久就被拆除重建,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使得负建筑所倡导的长期使用和维护的理念难以实现。
尽管负建筑理念与现代城市发展存在着诸多矛盾,但它们并非不可调和。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生活品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负建筑理念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应用。在一些城市的新区规划和旧城改造项目中,开始尝试引入负建筑的理念,打造更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例如,一些城市在滨水区域的开发中,注重建筑与水体的融合,建设亲水平台和绿色步道,让人们能够亲近自然。这表明,只要我们能够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负建筑理念就能够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负建筑》读书笔记 4
《负建筑》一书让我对建筑美学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负建筑理念在传承和创新传统建筑美学方面的独特之处。传统建筑美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美学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美、日本传统建筑的简约美、欧洲古典建筑的华丽美等。
负建筑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传统建筑美学中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在传统建筑中,人们常常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假山、池塘、树木等,营造出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意境。负建筑同样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例如,隈研吾设计的一些建筑,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石头等,这些材料的纹理和质感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呼应,使建筑仿佛是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这种对自然材料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对传统建筑美学的传承,也赋予了建筑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感。
在空间布局上,负建筑也借鉴了传统建筑美学中的一些理念。传统建筑往往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序列感,通过庭院、回廊等元素的运用,营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负建筑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它打破了传统建筑中封闭、独立的空间模式,让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融合。比如一些日本传统茶室的'设计,通过榻榻米和推拉门的运用,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既可以是一个私密的品茶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开放的社交场所。负建筑将这种灵活多变的空间理念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自由、舒适的空间体验。
同时,负建筑也在不断创新传统建筑美学。它结合现代科技和材料,赋予传统建筑美学新的表现形式。例如,在一些现代建筑中,运用玻璃、金属等新型材料,打造出透明、轻盈的建筑外观,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美学中的简约风格,又展现出强烈的现代感。此外,负建筑还注重建筑与周边城市环境的融合,通过对建筑形态、色彩等方面的设计,使其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相协调。这种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使得传统建筑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之,负建筑理念在传承和创新传统建筑美学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它让我们看到,传统建筑美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借鉴。
《负建筑》读书笔记 5
在拜读隈研吾的《负建筑》后,我对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且辩证的思考。现代城市,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其发展进程以一种近乎迅猛的态势不断推进,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城市天际线日新月异。这种发展模式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和人口集聚效应的同时,也滋生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从生态层面来看,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凸显,这主要归咎于大量硬质建筑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储存,以及密集的建筑布局阻碍了空气的流通。负建筑理念的提出,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它极力倡导建筑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通过采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等可再生资源,以及增加绿化和水体面积,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像一些城市中出现的绿色屋顶,不仅能有效隔热降温,减少建筑能耗,还能为城市增添一抹生机盎然的绿色,改善城市微气候。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实际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负建筑理念的推行面临着重重困境。土地资源的稀缺和高昂的地价,使得开发商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于建造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建筑,这与负建筑所追求的低密度、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大相径庭。此外,城市规划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负建筑理念的落地实施。
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负建筑注重使用者的.体验和情感需求,致力于打造开放、流动的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多交流与互动的机会。例如一些公共建筑中的共享大厅和庭院,让人们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有了放松身心和社交的温馨场所。但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往往过于关注工作和效率,对这种慢节奏的空间体验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建筑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许多建筑在建成后不久就被拆除重建,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使得负建筑所倡导的长期使用和维护的理念难以实现。
尽管负建筑理念与现代城市发展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生活品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负建筑理念逐渐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应用。在一些城市的新区规划和旧城改造项目中,已经开始尝试引入负建筑的理念,打造更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比如一些城市在滨水区域的开发中,注重建筑与水体的融合,建设亲水平台和绿色步道,让人们能够亲近自然。这充分表明,只要我们能够在经济发展、环境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负建筑理念就能够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负建筑》读书笔记 6
阅读《负建筑》,就像是开启了一场探索建筑美学的奇妙之旅,让我对负建筑理念在传承和创新传统建筑美学方面的独特之处有了全新的认识。传统建筑美学,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艺术价值,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璀璨结晶。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美学各具特色,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对称美,追求秩序与和谐;日本传统建筑崇尚简约美,注重质朴与自然;欧洲古典建筑则以华丽美著称,尽显奢华与庄重。
负建筑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传统建筑美学中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情。在传统建筑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国古典园林便是典型代表,假山、池塘、树木等元素相互映衬,营造出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美妙意境。负建筑同样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精妙的设计,让建筑宛如自然的一部分。隈研吾设计的一些建筑,大量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石头等,这些材料的纹理和质感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使建筑仿佛是从大地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散发着质朴、自然的独特美感。
在空间布局上,负建筑借鉴了传统建筑美学中的一些理念。传统建筑往往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序列感,通过庭院、回廊等元素的运用,营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负建筑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追求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打破了传统建筑中封闭、独立的空间模式,让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融合。以日本传统茶室为例,通过榻榻米和推拉门的巧妙运用,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灵活调整,既可以是一个私密的品茶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开放的社交场所。负建筑将这种灵活多变的空间理念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自由、舒适的空间体验。
同时,负建筑也在不断创新传统建筑美学。它巧妙地结合现代科技和材料,赋予传统建筑美学全新的表现形式。在一些现代建筑中,运用玻璃、金属等新型材料,打造出透明、轻盈的建筑外观,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美学中的简约风格,又展现出强烈的现代感。此外,负建筑还十分注重建筑与周边城市环境的融合,通过对建筑形态、色彩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使其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相协调。这种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让传统建筑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借鉴。
【《负建筑》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负273度青春作文06-27
莫负好时光作文07-04
珍惜当下,莫负韶华02-18
珍惜时间莫负春光作文12-08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11-15
《建筑模式语言》读书笔记(通用10篇)11-14
马旭东《宁负天下不负她》歌词10-16
读书笔记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