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孙权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4-12-16 14:30:11 诗琳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关于孙权的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关于孙权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关于孙权的读书笔记

  一、孙权生平:

  孙权(182年12月22日-252年),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公元229-252年在位。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年)称帝,建立吴国。

  252年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大皇帝。

  二、孙权成长:

  孙权在小时候便跟着哥哥转战各地,见过世面,而且他又很爱读书,历史、文学各方面都广泛涉猎,这使得孙权初步具备了文韬武略。

  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机会给又准备的人。加油读书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孙权有着开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培养孩子的情商吧,孩子成功的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为了让弟弟早日成材,孙策让他去做了一个县的县长,这时的孙权只有十五岁。孙权很能干,孙策也是个好哥哥(家长)

  今天的家长朋友也要让孩子早日当家,接受必要的历练。

  三、临危受命稳固江东:

  公元200年四月初四,孙策死,临终时,孙策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然后又将印信交给了孙权,现在大任已经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孙策死的时候也很年轻,年仅二十六岁。孙权也没有辜负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岁时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业。

  四、龙图霸业纵横捭阖-----《榻上策》:

  能臣鲁肃。他对于孙权就好像诸葛亮对与刘备一样,他也曾经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那样为孙权分析过天下大势,名为《榻上策》:“现在的汉朝已经无法恢复元气了,但是曹操也很难短期内将他清除。现在将军您最重要的是安定自己的后方,以便对抗曹操。稳固自己的领地之后,再等待有利时机,四处征讨,最终将长江两岸广阔的领地据为己有。到那时便可以称帝号令天下了。

  五、剿抚山越稳固后方:

  孙权听从了鲁肃的谋略,开始稳固江东,适时地出击,扩充领地。孙权集中兵力终于解决了山越人的问题,后方得以彻底稳固,这为他下一步对外用兵奠定了基础。

  六、攻灭黄祖占领夏口(显现了孙权的知人善任):

  解决山越人之后,孙权开始进攻割据在长江上游的江夏太守黄祖。208年,黄祖部将甘宁因不受黄祖赏识,而投奔孙权。孙权知人善任,待他如同旧臣,甘宁于是提出划江而治,二分天下的战略目标战胜了黄祖后,孙权将夏口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七、赤壁大战三分天下:

  在孙权踌躇满志地想继续进兵荆州时,曹操却领兵南下,在他之前进入荆州地界。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同时尽力联合暂时寄居荆州的刘备,共同抗击曹操,然后再寻机夺取荆州,奠定帝王大业。以后孙权的行动基本上是按照鲁肃的计策施行的。鲁肃又提议孙权将周瑜请来商议。周瑜回来之后力主抗曹,这坚定了孙权的信心。刘备和江东终于联合起来做抗曹的准备。周瑜领兵出击,在赤壁和曹操的军队遭遇,周瑜采纳了大将黄盖的计策,用苦肉计取得曹操的信任,说要投降曹操。然后用十艘战船装满柴草、油脂,用火攻烧掉了曹操大营。曹操败走华容道,狼狈北撤,损兵折将,死伤过半。赤壁一战,曹操大伤元气,三国鼎立局面基本上形成。

  年仅27岁的孙权就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成为一方霸主!

  八、智胜关羽谋夺荆州:

  虎女不嫁犬子-----骄傲的关羽

  白衣渡江:吕蒙和孙权依照计策行事,等吕蒙回来后,孙权便派了一个无名的儒将陆逊去接替吕蒙的职位。

  陆逊到任之后,马上给关羽写了一封信,信中极力地吹捧关羽,说他神勇无敌,自己仰慕已久,请以后有机会多多指教。关羽见信后便信以为真,放松了警惕,就像吕蒙他们预料的那样,将荆州的兵力大部分都调到襄樊助攻去了。孙权最后还是将关羽父子抓获,开始不想杀关羽,但众人一致劝说,最后将关羽父子斩首,荆州到此全部夺回。

  后来人们便用“过五关、斩六将”来形容成就,而用“败走麦城”形容一个人的失败和挫折。(“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为虚构)

  千万,万千,不可骄傲自满也!

  九、彝陵之战力挽狂澜:

  陆逊火烧了替关羽报仇、发兵来攻的刘备八百里连营,最后使刘备连病带气死在了白帝城。

  曹丕为了增强对江东的遥控,要求孙权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魏国都城做人质。孙权始终不肯,总是找借口推辞,最后曹丕以此为借口,说孙权心不诚,于是发兵攻打江东。孙权为了对抗曹丕,又派人向刘备请求和好,刘备此时也无法收回荆州,为了集中力量治理好后方,也同意了。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和曹操激战的时候,孙权亲自乘船观测敌情。曹操手下大将以为是来挑战的,就想出击,曹操则认为是孙权来观察军情的,不准出击,只是增加了防备。孙权观察完了,命令回本部大营,还命人奏乐助威。曹操见孙权竟有如此过人的胆略,江东的战船井然有序,很是惊叹:“以后生儿子就要生个像孙权这样的,如果都像刘表那样的儿子,连猪狗都不如。”

  十、真正的草船借箭:

  一次,孙权又乘船到曹操军营前来刺探军情,曹操命令放箭阻止。孙权所乘大船的一边因为满是羽箭,船开始倾斜,孙权立即命令将船掉头,这样另一边也很快射满了箭,船又平衡了,孙权这才下令回营。

  十一、开发江南:

  发展外交,近似于今天的改革开放。

  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孙权为扩大势力,曾于黄龙二年(公元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吴军势力达到了夷州(即台湾岛),揭开了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序幕,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

  十二、沟通夷洲(台湾):

  根据可靠记载,到了三国时代,台湾明确称为夷洲。三国时的吴国立国于江南,领域包有会稽及东南滨海地带,和海外的关系极为密切,造船事业与海上交通的发达都超过了前代,所以孙吴政权对于海上经营颇为注意。

  十三、经略辽东:

  首先,是开辟了江左直通东北地区的海上交通。

  第二,孙权对辽东的经略,加速了江左与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可以说,如果没有孙权,南部沿海不会有后来的繁荣。是孙权促进了中国的全面发展(之前的中国,信奉得中原者得天下)

  十四、孙权成功原因:

  1、读万卷书书,行万里路。形成文韬武略

  2、知人善任,任贤用能。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后记:

  看过少年英雄孙权:家长的育儿经会有升华吧!孩子们自己的成长路也会自己来选择吧!

  三国演义孙权主要故事

  在屈身曹魏的十余年里,并不是一个什么都没有做的闲人,在建安五年的时候,孙策去世,孙仲谋作为他的弟弟则顺理成章的继承他哥哥的位子。原来在孙策底下做事的等人将重心转而放在了孙仲谋身上,一心一意的辅佐他。试想,如果只是一个泛泛之辈,周瑜、张昭这样的重臣能用心的辅佐他吗?这也证明了孙仲谋也是一个有才能有谋略的人。拥有一个这样性格特点的人,能够在曹魏隐匿差不多十年,这也有说的过去的理由了。

  建安二十五年,不是一个老练的军事家的,成功的钻了一个大空子,这就是著名的“关羽失荆州”事件,当时,孔明先生让关羽筑兵荆州决不能失去荆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关羽出兵袭击曹操军。千算万算,没有人能够算到,在此时抓住这个好时机袭击荆州,最后成功的从关羽手中夺下荆州,从此荆州成功被仲谋收入麾下,三分局面由此成定局。正当所有人都要开始准备让仲谋登基成为一方霸主的时候,仲谋一个人冷静了,并没有急急忙忙的坐上龙位,静静享受胜利给他带来的享受,直到建安三十四年,仲谋才称帝,然后才开始进行迁都和建业。尽管,仲谋的个性不如三国里其他人物的鲜明,而且与其他人物相比之下他性格中甚至还有一丝丝的优柔寡断,他的“英雄感”也不如其他人物强烈,但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独特的性格使得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孙仲谋的能屈能伸不仅表现在“关羽是荆州”这次事件中,更表现在此次事件之后。

  在孙仲谋夺取荆州后,袭击了关羽,并将其“拿下”,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更让很多人没有想通一点是,历史上的一些大枭豪——曹操、刘备等人,竟然会败在他们的晚辈孙仲谋手中。但是,在仲谋做出这一系列让世人震惊的事情后,他还做出了更让世人大跌眼镜的事情,那就是向魏求和,主动要求去魏做官,很多人认为傻啊,没有眼光啊,但其实不然,正是因为孙仲谋这种能屈能伸的性格,这才使得他最后获得成功走上帝王之位。其实这是孙仲谋的一个谋略而已,仲谋因为成功收入了荆州,这一举动导致所有人对他虎视眈眈,他为了避免“两方开工”,所以最后才主动向魏求和,为了更长远的计谋埋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这也正体现了的足智多谋和强大的内心。

  如今世人对仲谋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个人魅力很大,能够让陆逊、周瑜等人对他忠心耿耿,其实忠心这种事,也是靠双方对彼此的一个信任,作为一个战场新人,他能够让众多大将在他手下,任他使用,这是因为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这些大将心中正真的想法,但正是因为他们双方之间的那种信任,仲谋刚继承他哥哥的位置的时候,手下的大将哪一个不是比他有谋略有才能,没有哪一个人逊色于他,但仲谋依旧非常放心的给这些大将很多重要的任务,因为他知道这些大将都对他忠心耿耿。仲谋也确实能够担起其兄长之位,但没有这些大将的辅助,孙仲谋或许就不是史书中所记载的那个孙仲谋了。

  孙仲谋年轻时,其品质中大多都是隐忍、有谋略、眼光长远的特点,但凡是都具有两面性,人也是如此。晚年的孙仲谋已经不如他年轻时的那般,他性格逐渐变得扭曲起来,猜疑心也越来越重,甚至变得残暴不堪,与年轻时的他相差甚远。东吴日后动荡的政局和衰败的情况也和老年性格大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客观上分析来说,他确实也没有他父亲孙坚哥哥孙策的军事敏感度,甚至是说他没有其兄父独特的关于军事方面的才华。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一个10几岁就开始自己面对所有事情的少年,无论怎样这种精神气魄都是让人敬佩的。在仲谋称帝后,他对吴国所做的的一切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不管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说,都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在位的时候,派人到江南考察,并在此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他设置了专门从事农业管理的官员,并实施屯田制,让吴国的农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些都体现出仲谋优越的政治才华和优秀的治国方针。

  尽管孙仲谋不如曹操、刘备等人在性格谋略等方面大方光彩,但其作为一代帝王,也是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最大作用,其性格中的最大的一个特点隐忍,却也是三国里几大豪杰中最能够凸显出来的。虽然仲谋在历史上的“戏份”不如其他另外几位多,也不如另外几位收到的关注多,但正是因为这样,孙仲谋这种独特的气质让人无法从他身上转移注意。

【三国演义孙权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8-03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6-13

(经典)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1-30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01-28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04-20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03-30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通用04-26

【热】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1-06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华]07-05

有关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