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成语故事24则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选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语故事 1
过河拆桥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 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 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 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 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 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 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 也不是很多吗?” 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 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 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 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这个成语出自《元史彻里帖木耳传》治书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比喻达到某种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故事 2
雕虫小技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韩朝宗的人,为人非常热心,常常帮助一些年轻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一个叫做李白的.年轻人写了一封信给韩朝宗,请韩朝宗帮忙介绍工作,信的最后写道:“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说,恐怕我写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俩,不夠让大人欣赏。这个谦虚的年轻人李白,后来可变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诗人呢!
从此以后,大家就用"雕虫小技"来形容写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时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术而已。
成语故事 3
赴汤蹈火
东汉末年,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当时曹操和袁绍都想拉拢刘表,但刘表却不知道该归顺谁。有一天,刘表的属下韩嵩(sōnɡ)说:“曹操他一旦击败了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我们,那时将军您就难以抵抗了。所以归附曹操乃是万全之策。”刘表说:“如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我也难以适从。目前曹操住在许昌,你替我前去探一下他们的虚实如何?”韩嵩说:“我是您的臣下,自当为您效劳,就是赴汤蹈火,我也勇往直前,在所不辞。如果将军已作出归顺曹公的`决策,那么派我进京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进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义就不能再为将军效劳了。那时,将军就不要为难我了。”刘表含糊其辞地要他去一趟再说。
韩嵩到了京城后,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封他为零陵太守。刘表得知后,认为这是韩嵩对自己的叛逆,准备等韩嵩回来后就杀了他。韩嵩一进门,刘表大骂:“韩嵩逆贼,竟敢叛我!”韩嵩说:“我早已有言在先。今日是将军辜负我,不是我辜负将军!”刘表哑口无言。刘表的妻子见此情景,便悄悄地劝谏道:“韩嵩是本地颇有影响的人物,况且他理直气壮,诛杀他恐难以服众。”刘表自知理亏,只得下令赦免了韩嵩死罪。
后来,人们就用“赴汤蹈火”来形容即使面对滚烫的热水和熊熊大火,也勇往直前,比喻不避艰险。汤,热水。
成语故事 4
惊弓之鸟
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玩,看见天上有鸟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飞鸟射下来。”“呀?”魏王有点信不过自己的耳朵,“会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我可以试一下。”呆了一会儿,从东飞来一只大雁。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托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当”地一声响,那只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下来了。
“呀!”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更羸笑笑说:“没有什么稀奇,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失群的大雁。”魏王更加奇怪了,问:“您怎么知道的?”更羸说:“他飞得很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他受过箭伤,伤口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他离开同伴已经很久了。旧的`伤口没长好,他心里还在害怕,所以一听到弦响就拼命往高处飞。这样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他就掉下来了。”
“惊弓之鸟”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故事中的大雁听见弓弦响就惊惶得不得了,是因为他曾经受过箭伤。有人在某一件事情上吃过亏,因而老是害怕再发生同样的事情,可以说他是“惊弓之鸟”。
成语故事 5
阳春白雪
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个文学家叫宋玉,他也是楚国的大臣,常伴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
有一次,楚襄王听到人们议论宋玉的行为不好,就把他找来问道:“有些人对你的言行很不满意,你想想自己的为人有没有什么不端正的地方?”
宋玉是个很善于辞令的人,他给楚襄王讲了一个故事:“在咱们楚国国都郢城,来了一个很会唱歌的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这样通俗的歌曲,有几千人都能随着他唱;后来,他唱《阳阿薤(xiè)露》这样比较文雅的曲子,跟随他唱的人只有几百人了;而当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样高雅的曲子时,能够跟着他一起唱的人只有区区几十个而已!这是为什么呢?”宋玉看了一眼楚襄王,接着说,“这是因为曲子的格调越高,能够唱出来的人就越少。那些平庸的.人,怎么能够理解我宋玉的行为呢?”楚襄王听了宋玉的话,觉得他说的也有些道理,于是就不再追究他了。
《阳春》和《白雪》是非常有名的两首古琴曲,古时的人们常以“阳春白雪”连称,所以也常被认为是一首古琴曲。在这个故事里,宋玉委婉地告诉楚王:一个人的品行越高洁,仿效他的人就越少。现在,“阳春白雪”一词已经成了高雅艺术作品的代名词。从这个故事中,还产生了一个成语——“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艺术作品。
成语故事 6
螳臂当车
齐庄公乘着马车到郊外去打猎,看见路上有一只小虫,高举着前脚向马车的轮子直扑过来。齐庄公觉得很奇怪,问赶车的说:“这是什么虫子呀?”赶车的回答说:“这就是螳螂。这种虫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不自己估计一下力量,只知道攻击敌人。”齐庄公说:“真了不起。要是他变成了人,一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
你不要辗死他。”赶车的急忙拉转马头,让车绕过了螳螂。这件事传了开去,天下的勇士听说齐庄公对一只勇敢的螳螂尚且这样爱惜,都跑到齐国去,愿意为齐庄公出力。
“螳臂当车”和“不自量力”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不自量力”就是不自己估计力量的意思。“螳臂当车”通常用来比喻有人“不自量力”,妄想阻挡巨大的.进步的力量,并不跟齐庄公那样有赞美的意思。
成语故事 7
【注音】huì jí jì yī
【出处】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
【释义】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不认错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文过饰非
【同韵词】杳无信息、怨府祸梯、为裘为箕、养小防老,积谷防饥、鸿鹄与鸡、错过时机、落魄不羁、月明星稀、指东说西、星流霆击、......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见到蔡桓公,发现他有病在皮肤上,劝他早点医治,蔡桓公不高兴。十天后扁鹊又劝蔡桓公趁病在肌肉里赶快医治。蔡桓公采取讳疾忌医的态度对付。过了一段时间后,蔡桓公遍身疼痛,派人怎么也找不到扁鹊了
【成语示例】患着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糊涂,误认他为肥胖。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
【成语例句】
◎ 许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性病,不了解性病的危害,生了病不知厉害,不去就医;或怕生了病殃及家庭、工作和声誉,讳疾忌医,心存侥幸;或者乱投医、乱用药,以致延误病情。
成语故事 8
【拼音】qī ruǎn pà yìng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宋襄公很想学齐桓公那样成为诸侯霸王,先是扶植公子昭回国即位成齐孝公,然后召集曹等小国在宋国开会,杀掉公子子则,请出楚成王召集其他诸侯在宋国开衣裳之会。在会上楚成王凭着自己的武力当上霸主,欺软怕硬的宋襄公自认倒霉。
【典故】点催首放富差贫,保上户欺软怕硬。
明·高明《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
【释义】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畏强欺弱
【近义词】重富欺贫、厚此薄彼、畏强欺弱
【反义词】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卑不亢
【其它使用】
◎ 的选择一般是软弱而没有还击可能的人,遵循的法则是欺软怕硬,没有哪个傻瓜会把强大的人当成“替罪羊”
◎ 他们像我一样,欺软怕硬,就这么回事,受了老婆的'气会拿乘客出,受了乘客的气会拿老婆出。
◎ 张斑斑却表现恶劣,拒不悔改,肠胃蠕动却很少异常,看来上帝也是欺软怕硬的。
◎ 他从不吃亏,欺软怕硬无论男同学、女同学他都厚着脸皮,用一张小嘴巴讨人喜欢。
◎ 对反动派不要怕,他的样子好象很凶,其实他是欺软怕硬的。
成语故事 9
自相矛盾【典故】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韩非子·难势》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成语故事 10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雨雪,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cháo)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成语“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成语故事 11
物极必反
解释: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成语故事:武曌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临朝听政,不久,他废了中宗,改立国号叫周,还自称为则帝,就是我们一般称的武则天。当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太子中宗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国家的'大事了,但是则帝还是不肯放手。在那个当时,许多的大臣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劝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苏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劝谏则帝。
奏疏上说:“太子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才德也不错,你却还贪恋着皇帝的宝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时间已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为上天和百姓们,都是倾向李家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书曾有“物极必反,命曰环流”这句话,就是说一件事情到了极端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变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
小朋友,这是一句劝人的话,含有适可而止,不要过分的意思,和器满则倾是同一个意思。
一个人如果太贪心,对于地位和财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会说他“物极必反”。其实这句话也含有一点儿妒意。
成语故事 12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意思:得到点便宜就神智糊涂,头脑发昏。后来人们就用此来形容利欲使人丧失理智,不辨是非。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令大将白起率军攻打韩国。秦军一路旗开得胜,攻陷了野王,直逼上党。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既已失陷,上党孤立无援,很难再保住,于是决定把上党献给赵国,以便得到赵国保护。
赵国的平阳君赵豹认为,平白无故接受人家的好处,是祸患的根源,便劝导赵孝成王不要接受。可是平原君赵胜却被眼前的`利益蒙住了双眼,认为不费一兵一卒就白白得到了上党这么一块好地方,何乐而不为?因此极力主张接受上党。平原君的主张正好迎合了赵孝成王的心思。赵国接受了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眼看就要到嘴的这块肥肉轻易地被赵国得到,秦国极为恼怒,于是派大将军白起率军大举进攻赵国。战争一直持续了三年,最后赵国四十万大军在长平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
司马迁对这段历史有过一段评述,他说,平原君不是凡夫俗子,却有时也不明白大道理。并说:“鄙谚曰:‘利令智昏’。”意思是,俗话说:“利这个东西,能使聪明人丧失理智。”
成语故事 13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起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解读】
西方的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成语故事 14
远在东汉刘秀时期,光武帝刘秀曾在都城建立了太学,这座太学即位于洛阳开阳门南5里远的地方。
当时,在太学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太学里,有位教学博士,姓甄名宇,很有学问。
有一年腊月三十,光武帝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教学博士们每人一只羊,让太学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可当羊赶到太学大院后,却出现了问题。
原来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学博士们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这时,甄宇站起来说道:“我们都是教学博士,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来,径直牵了去。
这下,大家不再争论,你谦我让,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各自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
这段让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别号“瘦羊博士”。
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成语故事 15
天际海角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宏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准备西归和十二郎永久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哀思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际海角”这句话,用来比方极其遥远的地方。
成语故事 16
【成语名字】实打实
【汉语拼音】shí dǎ shí
【近义词】:实实在在
【反义词】:空空洞洞
【成语出处】
1、《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姑娘就是照师傅的话实打实的这么一点头,算你瞧得起这个师傅了。”
2、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张金龙 拍着胸脯说:‘我保证你,你说吧!’ 崔骨碌 就把来踪去迹,实打实的全招了。”
3、梁斌 《红旗谱》二六:“ 伍老拔 看出 张嘉庆 是个实打实的人。”
【成语解释】实实在在;不虚假。
【实打实造句】这个新进的人做事情实打实,很快就胜任了工作。
【实打实的成语故事】
《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余外还有绣缂呢雨绸缎绫罗,以至实漏纱葛夏布都有,一共四百件子。这也不是我花钱买来的',都是这些年南来北往那些字号行里见我保得他全镖无事,他们送我的,可倒都是地道实在货儿,你留着陆续作件衣裳。如今没别的,水过地皮湿,姑娘就是照师傅的话,实打实的这么一点头,算你瞧得起这个师傅了。不然你又讲究到甚么施恩不望根的话,不收我的,师傅先合你噶下个点儿[噶下个点儿:意为赌个誓儿]:师傅这荡来京,叫我出不去那座彰义门!”安老爷连忙道:“老哥哥,你这是怎么说!”
成语故事 17
[成语拼音] bǔ zhu bǔ yè
[成语解释] 卜:占卜。形容夜以继日地宴乐无度。
[典故出处]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
成语故事
敬仲,即春秋时陈国的公子完,同陈宣公是兄弟。陈宣公为了叫宠姬所生的儿子款为太子,便把原来立为太子的大儿子御寇杀了。敬仲是站在御寇一边的,因此不能在陈国安身立足,便投奔齐国。齐桓公很恭敬地接待敬仲,拜他为“卿”。敬仲谦虚地说:“我是投奔贵国的.客人,蒙您收留,让我在这里舒舒服服地住下,我已经非常感激了,怎敢高居卿位,让人笑我不知足呢!”齐桓公觉得他很懂道理,便改聘为“工正”,请他担任管理各种工匠的职务。但是对他的待遇,仍不同于一般官员。齐桓公经常找他谈天、游玩。
有一次,齐桓公到敬仲家里去,敬仲拿出酒来招待他,桓公喝得很高兴,直到天快黑了,还叫点灯,要继续喝。敬仲婉言劝止,说道:“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我只准备白天陪您玩,却没有打算继续到夜晚,恕我不敢久留您!)”
由于这段故事,后来形容游宴无度,不计时间,从白昼到黑夜,又从黑夜到白昼,连续不休地玩乐,就叫“卜昼卜夜”。
成语故事 18
【拼音】huǐ jiā shū nàn
【成语故事】公元前665年,楚国令尹子元率军攻打郑国,撤军后就住在王宫,意欲霸占已死楚文王的妻子。楚国的大臣用计除掉子元,让斗谷於菟担任令尹。斗谷於菟看到国家贫弱,就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拿出来救助国家。
【典故】斗穀于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左传·庄公三十年》
【释义】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大公无私
【近义词】精忠报国、舍身为国
【反义词】损公肥私、自私自利
【其它使用】
◎ 我们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经历过多次抵御外侮的斗争;尤其是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百年以来,有多少民族英雄,志士仁人,毁家纾难,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捍卫我们民族的尊严和独立,保卫我们国家的统一和抵抗分割。
◎ 在这种形势下,受风起云涌的爱国思潮和进步思潮的启迪和推动,沈鸿毅然毁家纾难,带着他办工厂的十部工作母机和几名学徒,克服重重困难,投奔八路军、共产党,投入了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
成语故事 19
炙手可热
解释: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成语故事: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了。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刽。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刽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以致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可当时,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
公元753年3月3日,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诗人社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著名的《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便是诗中的二句。这二句诗的意思是:杨家权重位高,势焰的人,没有人能与之相比;你千万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生气。
成语故事 20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成语故事 21
东汉扶风郡有个人名叫马援,因他为国出力,屡建奇功,光武帝刘秀便封他为伏波将军。此人不仅治军甚严,打仗有方,而且也很重视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使他们长大成才。
有一次马援在行军途中听说他的'侄儿马严和马敦结交侠客,就写了一封信劝诫他们。信的大意是:“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说坏话,就要象听见自己父亲的名字一样,尽管别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着去叫。喜欢议论造谣的人,我是最讨厌的。龙伯高这个人厚重谨慎,谦逊廉俭,公道正派,是我最敬重的人,希望你们学他。杜季良豪侠好义,能为人担忧,也是我所敬重的人,但我不希望你们学他,因为你们很难学到。学龙伯高不成功,还不失为一个谨慎忠厚的人,这就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如果学杜季良不成,就会成为轻薄之徒,那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
后来人们把“刻鹄不成尚类鹜”简缩为“刻鹄类鹜”(“鹜” 亦作“乌”),用来比喻学别人虽没有完全学到手,但还总有些相象。把“画虎不成反类犬”简缩成“画虎类犬”,用来比喻学别人不但没有学象,反而象另外一个人了。也用来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以致成为别人的笑柄。
成语故事 22
【注音】bái hóng guàn rì
【出处】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战国策·魏策四》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解释】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异常的现象
【结构】主谓式
【押韵词】不才之事、比肩而事、择人而事、敬贤下士、亦复如是、策勋饮至、蕙心纨质、抟心壹志、不知人间有羞耻事、凌云之志、......
【年代】古代
【教学同步】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初中五册·课文·22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韩国大臣严遂与相国韩傀结下怨仇,他到齐国去找屠狗为业的聂政去刺杀韩傀。聂政待母亲去世后,为报答严遂的知遇之恩,就独身仗剑闯入戒备森严的'韩傀府并刺杀了他,然后自我毁容自杀,传说当时有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示例】且休说白虹贯日,青龙藏池。 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
成语故事 23
客有歌子郢中者……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释义曲调越高雅,跟着唱的人就越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又被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故事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喂,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
成语故事 24
【注音】shú wèi shēng zhāng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寇准镇守北部,收蜀人魏野到门下。当时北部有一个漂亮而举止生硬的妓女,士人叫她生张八,来寇府聚会,寇准即兴要魏野作诗,魏野立即作诗:“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话,半生半熟未相谙。”
【典故】
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士人谓之‘生张八’。……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六
【解释】张、魏:都是姓,这里泛指人。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
【相近词】生张熟魏
成语示例
1、顶着他的'姓接纳生张熟魏,甚至当筵诉说她的嫁后光阴如何如何,或者这家人家的阴私家丑。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
2、 在外交上,除了招待一切来敲办公室门的生张熟魏,对注册处有成绩的传递,对教务处有课程的关系,对事务处有领取痰盂,茶壶等交涉。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1-30
经典成语故事03-12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01-16
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02-08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06-16
名人成语故事11-27
不贪为宝的成语故事01-11
束蕴乞火的成语故事03-16
啮雪吞毡的成语故事07-28
才疏意广的成语故事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