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5-03-05 10:35:13 诗琳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丘之貉的成语故事

  导语:一丘之貉原指同为一类,后比喻都是一样的坏人,相互没有差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

一丘之貉的成语故事

  【汉字书写】:一丘之貉

  【汉语注音】:yī qiū zhī hé

  【成语出处】:汉.班固《汉书.杨恽传》:“恽曰:‘得不肖君,大臣为画善计不用,自令身无处所。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成语语法】:作宾语;偏正式;含贬义。

  【一丘之貉的意思】:丘:小土山;貉:音“核”一种长像像狐狸的野兽。一个山丘上的貉。原指同为一类,后比喻都是一样的坏人,相互没有差别。

  【一丘之貉的近义词】:一路货色、狐朋狗友、狼狈为奸、泾渭不分;

  【一丘之貉的反义词】:是非分明、黑白分明、良师益友;

  【一丘之貉的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士叫杨恽。他的母亲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父亲是汉昭帝的丞相。杨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未成年的时侯就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人。汉宣帝的时候,杨恽向汉宣帝报告霍光的子孙准备造反,因此被封为平通侯。杨恽后来做了朝廷的中郎将,性格耿直,为官清廉,经常指出别人的缺点,开诚布公坦率地批评别人,有时侯还讽刺汉宣帝,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有一次,匈奴王单于被杀,杨恽听说后感慨万千,便写信给朋友说道:“作为一个君王不知道求贤若渴,不愿意采纳大臣们献上的治国良策,最终白白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这跟秦朝的君王一样偏信小人,杀害忠臣,结果最后亡国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也许就不会灭亡。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君王都是听信于小人的,这真的像是同一山丘的貉一样,没有差别呀!”没想到这封信却落到了汉宣帝手里,汉宣帝勃然大怒,马上免去了杨恽的官职。杨恽本来只是想说匈奴的君主,没想到却连带触犯了汉宣帝,导致自己的官职被撤。这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谨慎,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一丘之貉例句】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宿迁县志》:“人情牟利,无孔不钻。志局书局同文,机器招商开矿,皆一邱之貉也。”

  梁启超《新史学》:“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

  鲁迅《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增加混乱的倒是有些悲观论者,不施考察,不加批评,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调,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这样子,扰乱是永远不会收场的。”

  【一丘之貉造句】

  联邦政府挖空心思提出来的经济刺激方案与其它政策破天荒的沦为了一丘之貉。

  那些只知道吹牛侃侃而谈的人和骗子到处招摇撞骗糊弄他人,显然都是令人厌恶的一丘之貉。

  【典故】

  杨恽的父亲为汉昭帝时期的丞相杨敞,母亲为著名文学家司马迁的女儿。杨恽自幼受到了优良的教育,教养甚好,还未成年便已经在朝中小有名气了。到了汉宣帝时期,杨恽向皇帝告发了大将军霍光想要谋反的事情,因而被封为平通侯。

  自此,年少得志的他开始有些飘飘然了。

  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单于被杀的消息,便说:“有这样一个不好的君主,不用大臣拟好的策略,最后让自己丢了性命,就好比我们国家的秦朝君主一样,宠信小人,残害忠良,最后使得国家灭亡。如果当初秦朝君主不这样做,那么他的国家可能现在还有。从古至今,君主都喜欢重用小人,真是如同一个土山里出来的貉一样,没有丝毫差别!”

  杨恽的话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于是皇帝免去了杨恽的官职。

  一丘之貉造句:

  01在我看这群人都是一丘之貉,无一例外。

  02梁山泊好汉在官府来看,都是一丘之貉。

  03管他什么帮派,在我看来都是一丘之貉。

  04这伙坏蛋都是一丘之貉,没有什么差别啦!

  05你不用再狡辩了,你和盗匪根本就是一丘之貉。

  06他俩一个马屁精,一个笑面虎,都是一丘之貉。

  07何须多费脣舌解释,摆明的,你们就是一丘之貉。

  08这群人不是抢就是骗,都是一丘之貉,实在没出息。

  09这些一丘之貉的作为,完全是豹子野心,贪婪凶残无比。

  10审理这件案子的官员虽然手段不同,但都是一丘之貉,每个都贪赃枉法。

【一丘之貉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1-30

经典成语故事03-12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10-27

著名的成语故事03-26

成语故事:断齑画粥01-08

讳疾忌医成语故事03-28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01-16

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02-08

如鱼得水的成语故事08-14

马的成语故事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