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电影《一轮明月》观后感500字作文(通用10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一轮明月》观后感500字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一轮明月》观后感作文 1
禅启幽香,掠一世之浮华;南柯一梦,隐一生之悲伤。
还记得初次见到你,是在你父亲的大寿上。堂屋里安置着一架黑色的钢琴,幼时的你无知可爱,或许当你好奇地摁下第一个黑白琴键时开始,此生便与艺术结缘。
我看见了你那人生被幻化为无数帧画面,一一滑过我的眼前,几分衰绪几分愁。
我看见了你对于艺术的执着。话剧、音乐、美术、篆刻中的许多领域,都是由你开创了中国的先河。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首《送别》。幽幽亭外,芳草连天。廖廖数句,便将离别的愁绪漫不经心地铺陈开来,引人落泪潸然,这其中,是否也交融着当年你离开母亲、居外飘荡的缕缕情丝?教书时,你仍然是凭借着对于艺术的一腔热血,不顾封建礼法的束缚,挥豪着笔墨,竭尽所能倾其所有,最终培育出丰子恺等一批大有作为的艺术学者。
我看见了你对国家寄予的'深情厚谊。你也曾积极参加国内的革命,为祖国大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当听说袁世凯盗取革命的胜利果实时,我分明看到了你望向最后一期《南洋公报》时,眼角溢满的绝望与悲伤。
我看见了你在姻缘的迷途中踟躇前行的身影。年青时,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放弃了彼此思慕却已无能可得的杨翠喜,转而娶了一位茶商的女儿,你过的并不快乐。后来,你在日本遇见了同样喜爱美术的日本姑娘雪子,你对她说你们的缘分是前定的。本以为你的归宿就在这里,我还是不够了解你,原来她和一切,终就只是停靠。
经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后,不想你竟觉得索然无味,在偶然接触了佛法后,开始追求心灵深处的平静。或许那么多次的命运造化、一生交错的不如意,一一被压藏心底,对一切都倦了、淡了,皈依佛门,别无他求。
最后一次那么仔细地凝视你,已至暮年。你踏上一叶扁舟,在那条漂满莲花灯的河流中,慢慢前行,微微荡漾的涟漪蓦地拉长成一条很长的水线,一直延深很远。恍惚间,耳畔间突然又响起母亲那慢声细语的“三郞”。一切轮回,却又重新开始。望着你惭行渐远的模糊身影,感慨万千。
你的一生,交错着浅浅的忧和淡淡的伤,宛似一场真实的梦。可梦醒之后,却无人与说。
又或许,在历史的红尘里,会不会也有那么一个人,低低吟唱着,你的百转千回?
电影《一轮明月》观后感作文 2
上周到厦门办事时顺道去了趟南普陀——弘一法师创办闽南佛学院的地方。发现宣传栏中《一轮明月》的海报。濮存昕的扮相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回到家中便四处寻找光碟。但是,正如许多网友说的那样,市面上没有人听说过这部获得华表奖的影片。
我很是失望。其实,去年福建佛教学会就在驻地免费放映了,但那时候我不在福州,错失了机缘。于是,我只能下载了一个不是很清晰的版本。
它终究没让我失望。虽然,整体叙事仅有简单的单线条,但其中对于佛教教义与象征的理解却是庄严的,没有流于坊间的浅薄观感;濮存昕的表演也是令人感动的。
然而,最让我感怀的还是影片中出现的两个象征物——陀螺与渡船。影片以少年李叔同玩耍陀螺开始,又以弘一大师观看一个少年玩耍陀螺终止,完成了一个人生的轮回。而片中的`渡船不仅上演了李叔同与妻子恩爱也在后来上演了弘一与俗事情缘的挥别。“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慈悲就是爱。”两艘渡船在西湖上的摇荡象征着苦难的人生等待着悲悯的救赎。
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记得那句台词,但我还记住了陀螺与渡船。
电影《一轮明月》观后感作文 3
《一轮明月》好像是与某部大片同期上映的,与同学在上映首日兴高采烈地等待进场时,看到了《一轮明月》的广告,濮存昕一副凛然的样子立着,电影的名字也很有韵味,在心底留了个影,不容多想就进场了。一直还以为是关于鲁迅的电影呢!
前几周看到CCTV-6的广告,心里很是激动。因为濮存昕,因为李叔同。濮存昕是我很敬重的男演员,《蓝风筝》撼动心灵,艾滋病大使让人温暖。近来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净是些广告),他的品行、演风配得起李叔同,因此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最早知道李叔同,是音乐老师初一教我们《送别》之时。音乐老师是个很有才气的人,一直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教音乐。讲起《送别》的曲与歌词,他总是很激动。总是记得一次他看我的笔记,细心地在抄录的《送别》的歌词下写上“李叔同”,对其敬重可见一斑。于是我对李叔同愈发感兴趣,泛泛读了些,心存疑惑与敬佩。疑惑是,如此有想法、有激情的人,为何会遁入佛门?难道是想做陶渊明吗?如果是这样,那我对他的感觉可是大打折扣了。
电影在一汪揉碎的月光中开始,在佛门的`清静中结束。单从电影的角度说,它并不是那么好。导演对其一生的事迹太泛泛而谈,一切都在赶马灯似的前进,没有详略,什么都讲到了,却又什么都没讲深入。一些环节性的的东西没有阐述清楚,变化来的有些突然。另外,李叔同的日本妻子为何选择徐若?是为票房考虑吗?对于这种正剧,很难兼顾票房,那就干脆找合适的人演啊!徐若表现的,始终是年轻时代的可人、娇滴滴的样子,夫妻间的琴瑟之和似乎并没有很好展现。最后在桥头与弘一法师离别也并不出彩,没有表现出一种庄重。甚至还不如李叔同因为父母之命的妻子的气质。
不知是因为对佛门的不理解,或是一些其他的感情,相较弘一法师,我更喜欢李叔同。忧国忧民,一腔热血,热爱教育,才华横溢。是他,把西洋艺术带入中国,破开国人的蒙昧。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教书育人,终培养一代大家。他就是一轮明月,在黑暗的社会中,散着孤傲的光芒。
遁入佛门,看似与尘世了结,实是另一种奉献。他勤俭朴实,在断食中澄净自己的灵魂。他苦心孤诣,终精通律经。在临终时对抗战局势的关心,更是把他的忧国忧民展现得淋漓尽致。看似在佛门中与外界隔绝,实际仍心系天下,继续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人间传奇。他就是一轮明月,在每个夜晚,笼罩世界,照亮心灵。
李叔同与丰子恺的师生之谊更是令人动容。这也让我想起了《恰同学少年》中杨昌济与毛泽东。同是老师发现学生过人才华;同是学生有过激之举时遭遇退学;同是老师据理力争,挽留学生;同是老师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情感,愿把毕生之学识传授学生;同是在教与学中,老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一生……丰子恺说李叔同是他一生最敬重的人,因为“他是个像人的人”。而做一个像人的人,也是他的毕生追求。孜孜不倦的《护生画集》,是他与老师友谊的凝结,是这位大师人格魅力的完美展现。而《护生画集》所传达出的淡定与质朴,也是老师与他的真实写照。
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一轮汪汪的明月中,永驻心间。
电影《一轮明月》观后感作文 4
《一轮明月》票房惨败,败就败在太想好。犯了高、大、全的通病。怎么再现弘一法师?其实多年前弘一法师的弟子丰子恺先生就指明了一条再清晰不过的脉络。物质——精神——灵魂。
丰子恺说,人生的活法可以分为三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物质生活指衣食,精神生活指文学艺术,灵魂生活指宗教。李叔同就是沿着这个楼梯一步一步成为弘一法师的。
可这片子却像流水帐似的罗列堆砌法师的求法过程,如同跑马圈地般狂奔不止。法师苦修律宗,以求普渡众生,一生所求就是持戒修律,这些在片中简直有点刻意淡化,是陈家林太根红苗正?或是另有隐衷?嘿,剪刀手爱德华?
如果把此片当做弘一法师求法的纪录片,入世出世前因后果表述坦白,却又加入了红尘世事。从时空感来说,造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如从高处一扫而过,空泛而层次单薄。导演大方向的把握准确,细节处理却粗糙随意,心理层面刻画太少,这种大而化之的表现方式对史政经或许正合适,对弘一法师这样的题材未免有些简单粗暴了。看片过程中多次感觉到导演如迷途羔羊几番挣扎,有心无力无的放矢。
李叔同了却尘缘,事实上的确有避世之意。那样的时局那样的世事,悲天悯人跟无能为力的冲突苦恼煎熬,惟以佛经解心魔。这是他的法子。他的处世哲学跟叔本华有些类似,因为昏沉中清醒,苦事中顿悟更觉悲剧。所以他要修律宗,非苦行不得减孽。他选了明义渡人的道路,所以他能解脱。否则恐怕他只会跟梵高一样,最后一句话:痛苦永无休止。呃了。所以他是勇者。勇者才敢于直面自己。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
事实上只消那一句:“要惜福呀”,就足以让人顿悟。可惜啊,静止的`力量从来都让人小觑。点题的便是弘一法师回答妻子的那句:爱,就是慈悲。
于身边人是绝情的,也是不负责的。可是她唯有放弃。对弃世者而言这也是一生必须背负的罪孽。这也是自私么?可是无可设法,爱了就要承受。只有被迫的婚姻没有被迫的爱,从爱中索取甜蜜就必将付出痛苦。双生子买一送二啊,笑笑。
电影《一轮明月》观后感作文 5
大概十年前,工作之余闲聊时,一位朋友问过我一个问题,如果知道自己只剩三天的生命,比如地球三天后毁灭了,这三天你会怎么度过。按照冒到头脑里的第一个想法,我回答,暴打三天三国。
朋友是名记,提出来的问题也厉害。这个问题很严重,是关系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所以回答也很严重,象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平素看不见的自己。那时我的单位正处在一场金融风暴的台风中心,作为一个普通文员,无干大事,感受着台风眼里一样的平静。那时的生活也平淡,除了上班工作外,三国游戏是唯一让我投入的一件事,不谈女朋友,也没什么其他兴趣爱好。三国类游戏,运筹着一堆虚拟的人物和资源,无论通关还是GAME OVER,人生如游戏,游戏如人生,很没追求的。要说理想,那就是周游中国,至于周游世界那个太遥远了没敢当成理想。
然后大约是五年前,那时已是一个标准的背包客,辞了工作到处转悠,也是实践少年时的理想。人生如游戏的理解太虚幻了,人生是个实验场。又有人问起我同样的'问题,记不清楚是谁了,没准是我自己问的。念头是,登上一处高山之巅,看看风云山月。回想想,魂归自然,就象海明威的那头豹子。理想可以随便实现,而没有新的理想是痛苦的,那种痛苦,甚至超过理想得不到满足时,就象在虚空里一样,想用劲都踩不到实地,有根稻草也得抓住。
抓稻草的过程中,念头生生息息,又经历过两份工作,结婚生女,然后来到这个小城市安顿下来。社会的变迁很快,就象苍山后吹来的云,这云似乎永远是往一个方向吹的。谈理想的朋友少了,这次是自己问自己这个问题了。第一个念头是,还是跟平日一样过吧。还有些火气,但生活和心灵总算安定些了。归纳来看,三个时代的三个回答都是偏消极的,无关功名利禄,好处是没有求不得之苦,选择不同,本性难改。
回到那个严重的问题。有句西方谚语说: People live as if they will never die, and they die as if they have never lived. 同样的意思,朋友中有位会计学博士如此表述:大部分的人生,是按照持续经营的假设来进行的。我来替他继续阐释,如果抽去了持续经营假设,看似牢固的整个架构就倒了,得重新找个假设来建立新架构。但如果真的把每天当成末日来活,就算没有衣食之忧,也会有脱离现实的烦恼。要平衡,要平衡,不知死焉知生,不知生又焉知死。
昨晚看了影片《一轮明月》,想起写点人生的感受,与影片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有点前后的因缘,且作观后感。
电影《一轮明月》观后感作文 6
人似乎都是要给自己找一些可以执着的东西然后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在里面,才觉得人生有价值。事业,或者情感,家人或者朋友。然后说,这是我的爱。毕生的爱。
其实,又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爱。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说所有的执着都是自私。因为你一直想得到,所以这种执着不是爱,是对自己的不满足,企图用外在的事物来弥补自己不完善的内心,和无明间的空虚和寂寞。
凡是有贪爱的时候,都是在自私。
当时瞬间就放下了许多纠缠很久的事情。
爱是什么?圣经里面说,爱是不自私,不嫉妒,只做有益的事,爱是永不止息。我不知道这个诠释对不对,但是我经常看到的,常常是人们因为各种执着而痛苦,却常常说,因爱生恨。
这里的`爱,都只是一晌贪爱一阵执着罢了。
看《一轮明月》,弘一法师出家之前,对于自己真心爱的人,那些过往的回忆,事业起步时的支撑和辅助,那些耳边呢喃的"你我因缘前定"的山盟,那西湖上泛舟依偎在怀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幸福,还是毅然走上了出家的道路。
再在西湖湖心相遇,夫人泪眼婆娑,颤声问道:法师,请你告诉我,什么叫爱。
电影《一轮明月》观后感作文 7
我对李叔同了解得不多,以下评论的全部来源于有关他的传记电影《一轮明月》,如果发生什么史实上的错误话,我希望它不要太蹩脚。
李叔同是他那个时代少数看见未来的中国人。几百年的闭关锁国让太多人沉醉于亦有的文明,抱着一种妄尊自大的态度。殊不知世界新的潮流会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李叔同意味自身的受教育经历以及留洋经历。让他能够深刻地接触到外界的新文化。从而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改造打下了基础。比如,他对西洋音乐的介绍,他对西方绘画技巧的引进。
可是,在一个保守的国度,具有开放创新知识和精神的人是难以一帆风顺的。保守势力会误解他、压制他。腐朽的势力也许会倾听他,但是不做任何的支持。这些似乎都构成了李叔同后来出家向佛的现实原因。佛学为什么强调来生和彼岸这些消极的意义呢?一个说法是佛学诞生的年代社会凋零,人民内心苦闷,找不到改造现实的办法,故而佛学的.发明人将人民的希望引向来世,用来世飘渺的希望给予人民慰藉。李叔同虽满腹经纶,却无法改变他厌恶的现实,选择亲近佛学恐怕是无奈的选择。即使他后来在佛学方面建树不小,但是他的命运无疑标志了那个中国的落后。
李叔同选择出家另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有关他的家庭。他从日本带回一个爱他的老婆。但是却又在出家的那一刻断了自己的尘缘。我以为这样的选择对那个女人是有失公平的。除非李叔同在迎娶那个女人时已经同那女人约定好自己未来出家的事宜,否则,他的出家莫不有一点自私的性质。这倒不是说,为了他人必要牺牲自己的自由,只是说对待婚姻要慎重,对待自己的承诺要慎重。
电影《一轮明月》观后感作文 8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很熟悉吧。我小时候很喜欢音乐课的,这首歌依然记得。我竟然不知道,词作者是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师。你有没有了解过李叔同呢?我最近,对此奇人很有兴趣,看了电影《一轮明月》,濮存昕饰演李叔同,以第一视角,讲述了李叔同的一生。看完,有挺多感触的。
李叔同,书法,诗歌,绘画,音乐,话剧皆有很深的造诣,是当时的艺术先驱,将西洋画,话剧引入中国。日本留学回国后,潜心教育,学生丰子恺成了大家。而后又出家,修最难的佛学律宗。以佛学救国救民。
也许,有的人,注定了要实现大我而舍小我。
看完后,特别感动,也特别感恩。李叔同,谭嗣同,孙中山……他们这些同时代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国家。或者是为艺术,或者是为民生,甚至为中国佛学,总之,都是尽己之力,为国家倾尽所有。我当然,只不过一凡夫俗子,但当时我之前的.种种抱怨就一扫而光。没有这些一代又一代执著大爱之人士,我们今天能享有的教育,文化,科技,物质生活种种,都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看到李叔同在师范教画画和音乐,我对当下教育的偏见立马释然了。特别感恩,当下的现状。因为,一直都有一群人,在让我们的生活变更好,更自由!
电影《一轮明月》观后感作文 9
从,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到,什么是爱?爱就是慈悲,一代高僧弘一法师,用他那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诗词,谱写成一为从当代著名艺术家到南山律宗大师的传奇一生。 从影片中,我们得已知晓,李叔同经历了三个时段,年轻时母亲帮其,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为妻,所有的一切都不敢去做,生活在压抑之中,不能自拔,活的很不快活,终于在母亲死亡之后得以解脱,反观自己,和男主青少年生活及其相似,少年时的我,没有一丁点的主见,仿佛像是一台机器,没日没夜的工作,不知未来的路将会向何方,只有工作挣钱,把积蓄拿出来都孝敬父母,才是我应该的,这样父母才会开心,但是在我的心里已经种下了一颗种子,正在慢慢的生根发芽。慢慢的李叔同开始了一番大展宏图,而且结识了一位日本姑娘,两情相悦,很快就喜结连理,从日本回到了上海,在一家学院教授绘画与音乐,社会的动荡与思想的`差异,李叔同渐渐的厌烦这样的生活,因缘巧合让李叔同接触了佛教,对于出家,之前在我脑海里很模糊,但是出家的种子一直在我心里生长,通过学习佛法让我懂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时那颗种子也已经发芽,所以我放下了世间的一切,跟随师父出家。
出家后的弘一法师,精进学修,是律宗的祖师之一,让我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弘一法师在闭关时施食给小鸟,在拜见印光法师的那几日,所有惜福的片段,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习,放下一切,并不是放弃,在面对抗日战争时,弘一大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句话的精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好好学习祖师大德的智慧与精进修行的毅力,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习佛法,弘扬佛法。
电影《一轮明月》观后感作文 10
上周看了电影《一轮明月》,讲一代宗师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的成长、变化和经历。
“一轮明月”这个名字应该是来自一句禅语: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明月皎皎,是参禅人内心明净空灵的象征。弘一法师一生如皎皎明月,品行、学识都足以照耀千古。
看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感受,甚至有点反感这部电影——我本以为,既然是主角是一个禅师,电影自然要以“禅”为主,少不了传灯、机锋之类的。因为去年看过一本书《千古禅灯》,我也期待电影中有自古以来灯录中大量记载的场景。可是这部电影却不是我所期待的那样,而是像一般的电影一样记录的他的生活、转变等等。
这几天有时会想到这个问题,又隐隐感觉到我长期以来一个不太明白的'问题似乎与之有关。儒道禅的一些书我都略有涉及,儒家比较实用,道家唯心的思想比较重,我浅涉的禅都重话语间的禅机。这三个特性是不协调的,以他们为指导的行为也会有很大不同。而我却又想从一个统一的角度去理解三者、并指导自己的一些活动。
我之前理解的禅宗是重视言语间隐含的禅意的,比如五祖看了慧能的那首诗就将衣钵传给他,以后历代的师徒相承也是通过一句话的内涵确定“开悟”的。参禅着之间的语言别人听来是一头雾水。难道这是禅的重点么?或许是以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只是误解罢了。
回想以前看过的关于弘一法师的书、再想想电影中的事,我能感觉到在他的世界里,禅只是平常之物。他不像古代的一些人浮华地空谈道义,而是重品行修为,在平常生活中体现这些。自律、待人等方面他都做得很好。实际上古代的不少有修为人都是这样的,我管中窥豹、未能识得真面目,注意了禅语而忽视了禅性和禅行。
【电影《一轮明月》观后感作文】相关文章:
给自己一轮明月作文(精选24篇)01-20
高三作文:送你一轮明月(精选23篇)11-16
送你一轮明月作文700字(精选29篇)12-05
我心中的一轮明月作文(通用29篇)11-22
我心中的那一轮明月作文(通用28篇)04-22
送你一轮明月作文800字(通用24篇)01-06
送你一轮明月初一作文(通用22篇)09-24
中秋明月作文10-06
中秋的明月作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