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时间:2025-02-06 11:14:54 晓丽 总结 我要投稿

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在学习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1、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的。

  2、(1)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

  (2)底面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底面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和周长分别叫做圆柱的底面圆心、底面半径、底面直径和底面周长。

  (3)底面的特征:圆柱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3、(1)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

  (2)特征: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4、(1)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2)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5、把圆柱平行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是和底面大小相同的两个圆;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垂直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6、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7、在圆柱的上下底面周长上任取一点分别为A、B,连接AB(使AB不是圆柱的高),沿着AB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圆柱展开后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8、温馨提示:圆柱的底面是圆形,面不是椭圆。

  9、温馨提示:沿高剪开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10、从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观察会得到圆;从圆柱的正面或侧面观察会得到长方形(或正方形)。

  11、如果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个长方形,那么该圆柱的底面周长大约是其底面直径长度的3倍。如果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个正方形,那么该圆柱的高大约是其底面直径长度的3倍。

  1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如果用字母S表示圆柱的侧面积,用C表示底面周长,用h表示高,则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Ch

  13、(1)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S=πdh直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S=2πrh直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14、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15、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用字母表示为S表=S侧+2S底。

  16、(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S表=2πrh+2πr2直接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根据公式:S表=πdh+π(d÷2)2直接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可以根据公式:S表=Ch+π(C/2π)2=Ch+C2/4π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17、温馨提示:求通风管、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其实就是求它们的侧面积。

  18、温馨提示:把一个圆柱截成n段后,其表面积增加了2(n—1)个底面积。

  19、一个圆柱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20、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Sh或V=πr^2h

  21、温馨提示: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计算容积的数据要从里面测量。

  22、在计算过程中,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那么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计算公式是:V=πr^2h,V=π(d÷2)^2h,V=π[C÷(2π)]^2h

  23、温馨提示: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扩大到原来的n倍,则体积扩大到原来的n^2倍,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缩小到原来的1/n,则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n^2)。

  24、温馨提示:在圆柱的立体图形中,两个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但在圆柱的平面展开图中,长方形的宽(或正方形的边长)才是圆柱的高。

  25、两个圆柱的半径比是1:a(a>0),高的比是a:1,则它们的体积之比是1:a。

  26、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部分组成。

  (1)底面:圆锥的圆面就是它的底面,它有一个底面。圆锥底面的圆心、半径、直径和周长分别叫做圆锥的底面圆心、底面半径、底面直径和底面周长,分别用字母O、r、d和C表示。

  (2)侧面:圆锥周围的曲面就是它的侧面。

  (3)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高用字母h表示。

  (4)圆锥只有一条高。

  (5)转动直角三角形可以形成圆锥。

  27、温馨提示:

  (1)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锥的母线,圆锥母线的长度大于圆锥的高。

  (2)任意画一条母线,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因此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3)把圆锥平行于底面切割,切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该圆要比圆锥的底面圆小;把圆锥沿高垂直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等腰三角形。

  28、温馨提示:半圆能围成圆锥,但整圆不能围成圆锥。

  29、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用字母表示:V圆锥=V圆柱÷3=Sh÷3

  30、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2倍;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2/3。

  (2)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或者说圆锥的高比圆柱的高多2倍;圆柱的高是圆锥的高的1/3,或者说圆柱的高比圆锥的高少2/3。

  (3)等高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底面积的3倍,或者说圆锥的底面积比圆柱的底面积多2倍;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底面积的1/3,或者说圆柱的底面积比圆锥的底面积少2/3。

  31、温馨提示: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V=πr^2h÷3来求圆锥的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V=π(d÷2)^2h÷3来求圆锥的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V=π(C÷2÷π)^2h÷3求出圆锥的体积。

  32、利用V=Sh÷3计算圆锥的体积时不要忘记除以3或乘1/3。

  33、温馨提示: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者说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必须以“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为前提。

  34、在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轴旋转而成的两个圆锥中,以较短直角边为轴旋转而成的圆锥的体积比较大。

  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

  1、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除法属于分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两者关系密切,教材将这两部分内容集中安排。教材首先通过一组题目,强调分数乘除法的关系,即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同时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复习。

  2、百分数。

  百分数内容的复习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紧接在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后编排,这样可以使学生看到它们在结构、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便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3、空间与图形。

  这部分内容包括位置与圆的复习。

  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会用第几组、第几个来表示物体的位置,本学期进一步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圆的认识包括直径、半径、π、轴对称图形等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圆的画法等内容,教材重点复习了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和轴对称图形。

  4、统计。

  统计的内容主要是认识扇形统计图。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即能清楚地表明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给出的信息解决一些问题,以促使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识点

  1、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这点到这条直线的垂足之间的长度叫距离。

  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4、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拉动过程中,面积变化,高变化,周长不变。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5、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长方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叫正方形。

  6、画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特别注意:画高时,请注意;虚线、垂直标记、和名称

  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65×5表示求5个65的和是多少? 1/3×5表示求5个1/3的和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1/3×4/7表示求1/3的4/7是多少。

  4×3/8表示求4的3/8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尽量约分,不会约分的就不约,常考的质因数有11×11=121;13×13=169;17×17=289;19×19=361)

  4、小数乘分数,可以先把小数化为分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建议把小数化分数再计算)。

  (三)、乘法中比较大小的规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a × b )×c = a × ( b ×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即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画线段图:

  (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先画单位一的量,注意两条线段的左边要对齐。

  (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

  或在“占”、“是”、“比”“相当于”的后面。

  3、写数量关系式的技巧:

  (1)“的”相当于“×”,“占”、“相当于”“是”、“比”是“ = ”

  (2)分率前是“的”字:用单位“1”的量×分率=具体量

  例如:甲数是20,甲数的1/3是多少?列式是:20×1/3

  4、看分率前有没有多或少的问题;分率前是“多或少”的关系式:

  (比少):单位“1”的量×(1-分率)=具体量;

  例如:甲数是50,乙数比甲数少1/2,乙数是多少?

  列式是:50×(1-1/2)

  (比多):单位“1”的量×(1+分率)=具体量

  例如:小红有30元钱,小明比小红多3/5,小红有多少钱?

  列式是:50×(1+3/5)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一个数×几倍;

  4、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一个数×几分之几。

  5、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几分之几×个数

  6、求已知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方法:

  (1)单位“1”的量×(1-分率)=另一个部分量(建议用)

  (2)单位“1”的量-已知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部分量=要求的部分量

  例如:教材15页做一做和16页练习第七题(题目中有时候会有这种题的"关键字“其中”)

  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知识点一、正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

  (1)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在除法中是叫做商)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应用方法:

  1、判断两个是否相关联;

  2、判断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

  反之不成正比例关系。(简说:用除法,商一定,成正比)

  知识点二、正比例的图像

  理解掌握: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从图像中,可以直观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由一个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知识点三、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

  (1)反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反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应用方法:

  1、判断两个是否相关联;

  2、判断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反之不成反比例关系。(简说:用乘法,积一定,成反比)

  数学大数的认识知识点

  1、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位数:一个数含有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如652100是个六位数。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6、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先分级,从高位开始读起。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②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7、亿以上数的写法:

  ①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②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8、比较数的大小:

  ①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9、求近似数: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 。小于5就舍去尾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

  10、表示物体个数:1,2,3,4,5,6,7,8,9,10,……。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小学数学倒数求法

  1、真、假分数的倒数。很简单,将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是真、假分数的倒数了。

  2、整数的倒数。整数做分母,1做分子。即为整数的倒数。

  3、小数的倒数。对于可以除尽的数的倒数,可以用1除以这个数求倒数,对于除不尽的数,转换为分数,再按照真、假分数求倒数的方法来进行即可。

  4、带分数的倒数。先把分数化为假分数,然后将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即为该数的倒数。

【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下册的知识点总结07-25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07-11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最新06-18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优秀10-29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知识点总结12-27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08-27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04-03

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08-24

小学数学的一年级下册知识点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