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辅导

时间:2025-01-13 08:59:54 林强 资格考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辅导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考试题,考试题有助于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你所了解的考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辅导,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概述

  1、含义

  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的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2、目标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但心理辅导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其目标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心理学者把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进行的心理辅导可称之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3、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心理辅导既有预防功能,又有发展功能。预防功能是初级功能,发展功能则是高级功能,而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达到心理辅导的目的。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尊重与理解学生是心理辅导最基本的条件,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与理解学生的权利和选择。

  (4)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心理辅导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因之一是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

  (5)个别化对待原则

  学生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心理辅导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个别化地对待每个学生,

  (6)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辅导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不仅仅限于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

  4、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

  (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5)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

  (6)开展小组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也叫正激励,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例如,一个上课不敢发言的学生,一旦在一次课上发言后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肯定,那么他的胆怯心理就会得到很大改善。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沙产生“饱足”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无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当事人(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等50,暂时隔离法

  5、暂时隔离法

  是指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暂时隔离意味着奖励、强化、关注、有趣活动的终止。实施暂时隔离法的要点是:(1)此法适用于纠正2岁儿童的冲动性、攻击性、情绪性及充满敌意的不良行为;(2)选择一个无聊的、刺激单调而又安全的地方作隔离地点;(3)使用定时器,隔离时间遵循“一岁一分钟”原则;(4)暂时隔离期间不与儿童交谈和争吵;(5)定时器响后,立即结束隔离,并询问儿童被隔离的原因,但不要求l儿童道歉与保证

  6、自我控制法

  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从理论指导来说,它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其好处是强调当事人(学生。的个人责任感,以增加改善行为的练习时间。

  7、惩罚法。

  惩罚法也叫负激励,其作用时消除不良行为。惩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职业认知

  1.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从教愿望,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知,能清楚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职责。

  2.关爱学生,具备从事教师职业应有的责任心。

  (二)心理素质

  1.乐观开朗,积极上进,有自信心。

  2.具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不偏激,不固执。

  3.能够冷静地处理问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三)仪表仪态

  1.行为举止自然大方,有亲和力。

  2.衣饰得体,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

  (四)言语表达

  1.教学语言规范,口齿清楚,语速适宜。

  2.表达准确、简洁、流畅,语言具有感染力。

  3.善于倾听,并能做出恰当的回应。

  (五)思维品质

  1.思维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2.能正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抓住要点,并作出及时反应。

  3.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有独到之处。

  (六)教学设计

  1.了解专业特点及人才需求。

  2.掌握所教专业的知识体系与基本规律。

  3.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处理教学材料,确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4.能够基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合理设计教师活动。

  5.学生活动设计有效,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

  (七)教学实施

  1.教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节奏。

  2.知识讲授准确,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3.能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教学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能根据教学需要运用教具、学具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5.能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板书工整规范、布局合理。

  (八)教学评价

  1.能够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反馈。

  2.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辅导】相关文章:

小学心理辅导简报07-17

小学心理辅导教案03-07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01-1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案(精选14篇)02-09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总结04-24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10-29

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方案02-25

小学心理辅导简报通用05-14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常考知识点:教学评价的原则10-28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案范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