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时间:2025-01-11 07:48:4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请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等,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但我们知道现在这种生物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看看能否让人信服。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二)探究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思路,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信息;

  2.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与《恐龙无处不在》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法

  学法

  启动

  设疑启发法

  问答、归纳

  展开

  合作探究法

  讨论、分析

  结束

  阅读评价法

  对比阅读、评价

  2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要求独立的意识越来越强,对社会的了解、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本文围绕“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猜想,并引用大量的材料进行小心求证,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正好符合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内容上也满足了初二学生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见识;

  2.在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几篇说明文后,学生对说明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准确的找出一篇说明文的对象是什么、说出常见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语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习这篇课文,就更利于巩固学生的说明文知识,尤其是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掌握。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教学难点:与《恐龙无处不在》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思路,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信息;

  2.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与《恐龙无处不在》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

  学会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评论(0)学时难点

  与《恐龙无处不在》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的灭亡至今都没有人能正确的解释清楚,根据预习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

  2.如何解释这两种学说?找到相关的.句子。

  3.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4.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活动3【活动】说明方法

  请从文中找出你所知道的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要求:结合前面所学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互学。)

  活动4【活动】比较阅读

  《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有什么异同之处?(提示: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内容)

  活动5【作业】作业

  完成《课时方案》

  被压扁的沙子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被压扁的沙子

  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思路,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信息;

  2.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与《恐龙无处不在》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学时重点

  学会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学时难点

  与《恐龙无处不在》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的灭亡至今都没有人能正确的解释清楚,根据预习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

  2.如何解释这两种学说?找到相关的句子。

  3.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4.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活动3【活动】说明方法

  请从文中找出你所知道的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要求:结合前面所学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互学。)

  活动4【活动】比较阅读

  《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有什么异同之处?(提示: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内容)

  活动5【作业】作业

  完成《课时方案》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预习课文,为生字词注音,扫清阅读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在初一时给你们发过的恐龙主题公园的门票吗?不知有多少同学去看了?去看了的同学请举手(有一些同学举手)。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吗?(学生:了解)那同学们你们老告诉老师以下的恐龙名称。(多媒体展示恐龙图片,学生一一答出)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阿西莫夫的脚步去探寻恐龙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钢窟》,《我,机器人》。

  2、生字词积累

  骨骼(g)漂移(piāo)地壳(qio)

  深渊(yuān)驮着(tu)岛屿链(yǔlin)

  两栖(qī)铱(yī)潮汐(xī)

  硅(guī)追溯(s)褶皱(zhězhu)

  劫难(ji)鸟臀目(tn)蟾蜍(chnch)

  衍射(y259;n)携带(xi)

  3、理解词义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2、美国的杜威先生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设想为出发点的。那么请看课文标题《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三)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四)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这篇课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要说明的对象是恐龙灭绝的原因。告诉我们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五)再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

  1.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例如: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4.(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作者在行文中把这句话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出它的作用。

  明确:这句话是为了说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是相吻合的,以此佐证它们很早以前可能是一整块陆地,从而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可能性。

  5.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

  (六)拓展延伸

  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作为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证据,把考古发现与地理理论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获得了哪些启示?

  明确:要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看问题不能简单化和孤立化;要学会举一反三。

  (七)小结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八)作业布置:

  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南极发现(生物学、考古学)

  恐龙化石

  大胆假设严密求证

  大陆在漂移(地质学)

  (板块构造理论)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4

  一、来学习阿西莫夫写的另外一篇科普文《被压扁的沙子》

  初次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什么叫被压扁的沙子?沙子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压扁?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

  想想你能使用的各种物理方法吧。用大锤砸,你不觉得滑稽吗?用大锤去砸一粒沙子,杀鸡用牛刀。沙子可能会丝毫未损,而不是被砸扁!现在,我们继续来听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来慢慢告诉我们。

  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写的内容跟你的想法是否一样

  1、自由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信息,准备来抢答

  文中提到科学界对恐龙的灭绝有哪几种说法?

  沙子到底怎样才会被压扁?

  被压扁的沙子还有什么名字?

  斯石英具有哪些性质?

  那作者讨论斯石英的这些性质与开头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有,原来这是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根据。即,斯石英的出现成为地球遭受小行星撞击或者说恐龙灭绝的新证据)

  本文要说明的是沙子怎么被压扁,还是介绍恐龙怎么被灭绝?(文章最后一句话)

  2、整理一下文章内容和老师刚才的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说说看,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对话交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证据三: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破恐龙灭绝的?

  4、如果《恐龙无处不在》这一课是这样设计板书的,那么《被压扁的沙子》你怎么设计板书呢?(学生写,然后请一学生写到黑板上)

  5、通过这两篇文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题目入手,过渡语言

  (一)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讨论明确: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生动,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告诉我们可不要小看这一粒粒被压扁的沙子,那里面蕴涵了地球曾经经历的一场可怕的劫难、一个时代悲剧。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斯石英》就没有了语言的形象生动性。

  (二)这篇文章是一篇科普文。科普类的文章讲究语言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因为只有这样普通大众才能看懂,但于此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因为这样才能达到普及知识的目的。本文的作者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我们刚才通过题目的赏析已经感受到一种生动来。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二出精彩的例子来说明吗?(说明方法?)

  本文作者阿西莫夫又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下面就让我们来体味这篇短文的语言风格。谁能找到本文语言的风趣幽默句子。

  对话交流:本文语言简明精炼,逻辑严谨,说理充分且幽默风趣。

  语言风趣幽默。提示:注意文中补充性文字。

  例:万一哪天某个星球要撞上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撞击。这句话俏皮幽默,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球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在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可见作者思维活跃,语言幽默。

  (二)科普文为达到向大众介绍科学知识的目的,作者的用词不仅仅要追求简洁,更要追求准确和严谨,比如我们以往学过的说明文中,哪些词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感受语言的准确性也是我们阅读科普文的一项基本能力。

  1、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句话:

  (1)这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有也许跟没有也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点拨:这指什么?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使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是导致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是客观事实,还是根据现象推出的结论?是科学家根据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推测得出结论。如果去掉也许,句子意思就成了一个科学的判断,与客观事实不符。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去掉也许,句意过于绝对化,与客观事实不符。)

  虽然只是一个词的应用,却足以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了。

  2、请看这两句话:

  (1)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2)如果在大约1000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左右,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像(2)一样,把表示温度和时间的词换成不确定的大约数字,行不行?

  (不行。因为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温度和时间是推测出来的,还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客观事实?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使用数字必须采用经过科学验证后确定的数字,数字的运用同样可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3、学以致用:

  你在文中还能找出与前两个事例相似、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的句子吗?尝试分析这些句子。

  例: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至今、可能、肯定、应该:一个严谨的治学的科幻作家。

  四、这篇文章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平时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找寻自己的发现,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习一种科学精神,周密而开放的思维,简洁而又准确生动的语言。

  备用:那么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

  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

  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被压扁的沙子,不仅仅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语言的准确和生动,还应该从中学到一种科学的精神,就是善于思考、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被压扁的沙子是渺小的,但正是这些渺小的沙子把我们引入了思维的无限空间,引向了思维的边缘。徜徉在思维边缘的人是快乐的,这一快乐来自于令人好奇、引人思考的问题,板书:

  一些地方发现斯石英撞击使恐龙灭绝

  物理学考古学、生物学

  五、布置作业:

  寻找《恐龙无处不在》与《被压扁的沙子》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可以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科学结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精选】03-06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03-18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精华】11-11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教案08-30

(必备)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03-05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教案09-05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10-30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模板02-24

《语文园地四》的小学教学教案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