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读课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2.了解“米老鼠”这个动画形象的创作过程,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搜集沃尔特·迪斯尼的创业故事,搜集米老鼠或其他迪斯尼公司创作的动画形象。
教材简析
生活中常有不如意的时候,如何把握机会走出困境,勇气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有时,光凭奋斗是不够的。《把耳朵叫醒》这篇课文通过年轻画家沃尔特·迪斯尼在贫困潦倒的生活境况中善于倾听而获得艺术灵感,创作出米老鼠动画形象从而名躁全球,成为美国动画艺术片先驱的动人故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只要我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感受,用眼睛细细观察,用耳朵静静倾听,就能发现在平凡甚至是窘迫生活中的爱与美,获取成功的灵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沃尔特·迪斯尼获取创作灵感过程的关键语句,了解“米老鼠”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解读与提示
*题目:本课的题目非常有趣,在教学中,可以从质疑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把理解题目含义贯穿于全文的学习。
*第1~3段:
贫困潦倒:因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而颓丧、失意。
赏识: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
入不敷出:收入不够开支。
颓然:形容败兴的样子。
灵感: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借助词典和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4~5段:
这两段介绍了年轻画家和老鼠交朋友的经过。作者将这一过程描写得非常细致、具体。年轻画家一开始讨厌老鼠,但在无可奈何之下被动地去听老鼠的叫声,渐渐地听出了一种美妙的音乐,到最后和老鼠成了相依为命的朋友,产生了难以言传的'情意。这两段的学习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采取默读、勾画关键语句、在书上批注、小组学习等多种方式自学讨论。学生明白了画家是怎样用耳朵倾听而与老鼠成为朋友的过程,也就抓住了“米老鼠”创作过程的重点;体会到了人鼠之间的情意,就找到了画家获得创作灵感的源泉。理解了这两段的内容就不难理解题目的意思。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难以言传:无法用言语表达。
*第6~9段:
这几段介绍了“米老鼠”动画形象的诞生并点出了年轻画家就是蜚声世界的沃尔特·迪斯尼。在学习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讨论,体会如果画家没有在车库里倾听老鼠发出的声音并和老鼠成为朋友,也就不会有那个漫长午夜的“灵光乍现”,也就不会有“米老鼠”的诞生。
*师生互相补充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沃尔特·迪斯尼的创业故事,展示迪斯尼公司创作的“米老鼠”动画形象图片。也可根据需要将这一学习放在课前进行。
举步维艰:迈步艰难,比喻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
*第10~11段:
“原来,灵感只青睐那些愿意倾听的耳朵。”“把耳朵叫醒,然后倾听世界。相信总有一个声音属于成功。”引导学生反复读这三句话,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把耳朵叫醒”不能按照字面意思解释,应该结合全文,联系人物的成功历程理解。“把耳朵叫醒”告诉我们灵感的获得需要我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感受,用眼睛细细观察,用耳朵静静倾听,发现在平凡生活中的爱与美。不过,老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后第1题,在于用这个问题帮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事件梗概,简要描述主要内容。
*课后第2题,这个问题正是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明确课文主旨的切入点。本题的设计给了学生自主阅读、表达独特阅读体验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给课文另取题目的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或感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六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反复吟诵,启发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 一 课 时
一、揭题导入:
1.师: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谁能说说中秋节民间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学生畅所欲言)
2.总结: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叫苏轼(苏东坡),他有一个弟弟叫苏辙。小时候,兄弟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真是手足情深。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极少见面。这不,一晃又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这天正是中秋佳节。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苏辙而心绪不宁。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创作完成了。
出示《水调歌头》词,教师吟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经过的课文《但愿人长久》。
板书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出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
①区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各奔东西 偏偏 隐现 阴晴圆缺 吟诵 婵娟
后鼻音:躺 朝廷
翘舌音:玩耍 苏轼 苏辙 婵娟
②读谁下列多音字:
各奔东西 屈指算来 似乎
3.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 朗读下列词语:
品尝 玩耍 埋怨 观赏 但愿 宽慰
阴晴圆缺 悲欢离合 皓月当空 心绪不宁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各奔东西
②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4.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检查:(1)指导读好下列长句,注意停顿: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三、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课题。
介绍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
四、指导书写生字。
躺:左旁最后两笔不能写错。
缺:指导笔顺(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五、作业。
1.习字册。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 赏( ) 陪( ) 偏( )
要( ) 尝( ) 倍( ) 遍( )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
1.读词语。
2.读好下列长句: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二、导学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一段,你对苏轼有何了解?
3.齐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一年一度”,说说词义。扩词:一年一度的( )
3.出示“皓月当空”,说说“皓”的意思,并理解“皓月当空”。
板书:皓月当空(自读,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4.映示第二、三句,结合指导朗读。
第二句:读好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美景。
第三句:读出人们“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的团聚喜悦之情及苏轼的“心绪不宁”。
板书:思念
过渡:苏轼为什么会如此“心绪不宁”呢?
第三自然段。
1.默读,体会兄弟情深。
2.议一议:读了这段,你体会到什么?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呢?
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形影不离”,补充几个近义词:朝夕相处 如影随形
板书:形影不离
出示:“各奔东西”,说说词义。
动作演示,请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描述教师的动作(掰着手指头计算数目--“屈指算来”)。
4.对比朗读领悟: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
指名朗读,引读,齐读。
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讨论:中秋佳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观赏明月,苏
轼为什么会埋怨明月呢?
板书:埋怨
映示并朗读:“无情的明月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怎样?
3.小结:苏轼因思念弟弟苏辙而难以入眠,因久别的亲
人不能团聚而满怀惆怅,于是竟埋怨起中秋圆月。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把苏轼的这种思念、惆怅之情表达出来。
4.反复朗读,尝试背诵: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
师范背,指名背诵,小组比赛背诵,齐背。
小结:月亮渐渐西沉,银色的月光洒到床前,苏轼因思念心切,竟埋怨起月亮来。
板书:月亮西沉 床前银光
5.延伸:出示《水调歌头》词,并指出:这段内容是词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境。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四自然段。
3.熟读课文,试背第五、六自然段。
第 三 课 时
一、复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第五至六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1.引读: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哪里会……但愿……虽然……也能……。
2.再读,思考:人世间的事情同天上的月亮有什么相似
的地方呢?
板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指导朗读:“……哪里会十全十美呢!”读准反问语气。
板书:此事古难全
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读出苏轼祝愿离人彼此生活愉快,
在皓月之下共赏美景的美好希望。
板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齐读。
小结:苏轼转念想到这些,因此心进而似乎宽慰了许多。
板书:转念 宽慰
第六自然段。
1.齐读。
2.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上文找出解释这几句词的意思的话,对照着读一读。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此事 婵娟
齐读词,并背诵。
三、指导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互背,引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
四、练习。
1.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悲( ) 离( ) 阴( ) 圆( )
美( ) 亮( ) 远( ) 留(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亮(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3.课外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 调 歌 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失踪的森林王国》是三年级下册最后一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对森林王国失踪前后的描写,说明乱砍滥伐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词语和优美句子。
2、指导学习用默读
方法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质疑课题,设立悬念
1、直接导题、读题、质疑
2、顺学梳理问题
①失踪前什么样?
②为什么失踪及其后果?
③ 失踪后什么样?教师相机板书几个大大的“ !?!”
(通过质疑和相机板书几个大大的标点符号,设立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字新词情况。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还不会,在学习课文中一同解决。
3、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让学生自主研读,边读边思考,自主、合作解决字词,并在交流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汇报交流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读边画,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想好了和同桌互相交流。
2、汇报交流,顺学而导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这样一个森林王国,你觉得美吗?美在哪儿?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板书:美丽富饶)
课件演示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看到这么美的一个森林王国,你想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我走进了一个 的森林王国,那里 ,那里 ,那里 , 。
过渡:这么一个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结果怎样呢?
③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抓住“无影无踪”理解失踪后的森林王国是什么样。(板书:无影无踪)
课件演示:充分发挥想像,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与第一自然段形成鲜明对比。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森林王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里没有了 ,没有了,没有了 ,有的只是 ,有的只是 ,有的只是 。
过渡:是什么原因让森林王国变得如此美丽富饶,又是什么原因让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消失得无影无踪?课件演示对比图
(在学后迁移说话,既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利于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时,学以致用,锻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表达能力。同是,通过课件演示对比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森林王国失踪前后的理解,并为后面学习“失踪的原因”埋下伏笔。)
③学习2—7自然段
默读,顺学抓关键句子理解。
抓关键句子“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理解,特别要强调“任何人”和“乱砍”理解。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这种关系。
抓关键句子“把树木全砍掉,建造新型王国”理解,特别要强调“全砍”的理解。(板书:乱砍滥伐)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这种关系。
过渡:这种乱砍滥伐给森林王国造成了哪些后果(危害)呢?先是怎样?后是怎样?④学习8—12自然段
学生默读,抓关键句子体会,特别是抓住词语“妖魔鬼怪”理解体会到:森林可以净化空气,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可以调节温度,可以防止沙化
过渡:由于新国王乱砍滥伐,妖魔鬼怪乘机而入,我们没有了庄稼,没有了水井,有的只是洪涝灾害,有的只是害虫横飞,这样的环境我们能生活吗?不能,不能,我们只有背井离乡,四处逃荒。
课件演示妖魔鬼怪进军森林王国的情景
过渡:妖魔鬼怪四处横行,我们的新国王,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可是这一切都已为时已晚。
⑤找出写新国王看到高楼大厦被埋没时的情境的句子读一读,并从中体会:新国王为什么叹了口气,而且是深深地叹了口气?
顺学而导,师生对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a新国王可是为了老百姓呀,让老百姓住上高楼大厦有什么不好?
b新国王可是为国家建造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呀,那又有什么错呀?
c这也不能全怪新国王呀,他是头脑一热才这样做的呀?
d新国王有罪,他对不起这些老百姓,他对不起这个国家,他是千古罪人,可是他手下的这些大臣们难道就没有罪吗?
(默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默读,教师顺学而导,抓住关键句子和词语,适时点拨、引导和提升,展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学生理解文本、自主体验的目的。)
四、激发情感,升华主题
过度:就是这样一个新国王,乱砍滥伐导致一个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没有了,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森林王国没有了,一切的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板书:保护环境 合理利用)
结束语:由此可见,有了森林,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幸福美满;没有森林,人们遭受各种天灾人祸,过着背井离乡、四处逃荒的生活。可见,森林是多么的重要。让我们都来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通过富有激情的引导,再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米饭+菜”作业套餐
米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并抄写新积累的词语8个。
菜
1、复述课文,把故事讲给亲朋好友听;
2、用你的神笔把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画下来;
3、发挥想像,把失踪后森林王国的样子写下来。
(“米饭”作为一个保底的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吃;“菜”作为为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作业,每个学生可以自己选。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较充分地展示学生的个性。)
板书设计:
乱砍滥伐
失踪的森林王国
保护环境 合理利用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蚌”等13个生字,读准字音,分清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坦然”、“异想天开”等词语。
2、通过查资料、学习课文、开展想象,理解沙粒变珍珠的过程,领悟只有朝着预定目标紧定不移地努力,才能实现愿望,从而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奋发前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目标2、3
三、教学难题:
目标2
四、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生字卡片、小礼物。
2、学生:查阅沙粒变珍珠的过程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孩子们,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这些礼物将送到哪些孩子的手上呢?谁能在课堂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彩、最闪亮,谁将获得这份礼物,先让我们去欣赏欣赏吧!(出示课件)
2、你看了有什么感觉?
3、有一颗毫不起眼的沙粒,梦想看成为那颗光彩夺目的珍珠,成为有用之才,他的愿望可能实现吗?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他的故事。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强调“……”也是一个自然段)
2、谁想来把故事读给大家听?指名分段读。
其它同学当好小评委,听听读准字音没有,谁读得最好,收到第一份礼物。
3、学习生词:(课件出示)小老师教读,强调“缝”,男、女赛读。
4、学习生字:开火车。
5、自由读课文,(1)想想讲了沙粒的一件什么事?(2)遇到问题,在旁边打个“?”。
6、指名反馈:板书重点问题。
(三)、细读品味,读出感受。
1、学习第1~5自然段。
(1)默读1~5自然段,边读边想像,你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2)同伴们是怎样嘲笑沙粒的?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理解“异想天开”并练习说话。
“……”省略号什么意思?同伴们还会议论什么?
(3)面对同伴们的嘲笑,沙粒是什么样的态度?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用笔点出来。引导理解“坦然”。
(4)师小结。
2、学习第6~9自然段。
(1)师导读6~8自然段,这儿为什么又打了省略号?
(2)在这慢长的岁月里,蚌亮外面有涛声滚滚,风儿在唱歌,鱼儿在欢笑,外面的.天空多么广阔,外面的世界多么热闹,蚌壳里沙粒独自静静地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师小结:外面的世界再美好,再精彩,沙粒也不动摇,因为它下定了决心,它要为他美好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坚持到底!
3、学习11~12自然段。
(1)几十年过去了,平凡普通的沙粒终于变成了一颗珍珠。(出示图)
(2)此时,你想用什么样的话或词来表达你的感受?
(3)课文哪些段写了沙粒变珍珠,把你的惊喜、赞美送进去,读出来。
(4)你最想读哪句话,读给大家听,重点指导:“惊喜叫道……”和12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伴们当初嘲笑沙粒,如今沙粒已成为有用之才,而他们还静静地躺在那里,无所作为,此时,同伴们会想些什么?
(2)你是沙粒,你想对同伴说些什么?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话。
(3)沙粒也有话要送给大家,他要把实现理想的秘密告诉大家。
(4)请收到礼物的同学打开礼物,揭开秘密,读给大家听。
(5)屏幕出示,全班齐读。
(五)、总结:
孩子们,让我们把这份贵重的礼物,深深地藏在心里,牢牢记住,为自己美好的愿望,持之以恒地努力吧,你一定会成为那一颗最光彩夺目的珍珠!
六、板书:
圆圆的沙粒
沙粒 下定决心 珍珠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分析《师说》一文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学习文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说方法。掌握文言实词“师、传、受、惑、贱、圣、愚、足、攻、经”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讲解】
一、关于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学主张与创作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字、词、句式解说
1、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作连词的“从而”。从,跟随;而,而且)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今常用义为:道路,道德,说)
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
句读之不知(读: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u。今常用义为:看着文字发出声,读d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今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不一定。今义为:用不着,不需要)
如是而已(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2、通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读shu)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读fǒu)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不耻相师(名词“师”表自动:学习)
②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则耻相师”中“耻”同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以……为师)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宾语,用作名词:疑
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形容词“盛”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近谀”的意思)
4、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名词。下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择师而教之”、“彼童子之师”、“曰师曰弟子云者”、“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中“师”同此)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下文“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师”同此)
吾师道也(学习,动词。下文“不耻相师”中“师”同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动词。下文“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师”同此)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疑难问题,名词。下文“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惑”同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理,名词。下文“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之所传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闻道有先后”中“道”同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下文“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道”同此)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词)
孰能无惑(没有,动词。下文“圣人无常师”中“无”同此)
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连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词。下文“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中加着重号“圣”、“愚”同此)
愚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重点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人物情感的变化。
3.运用浏览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这一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中授课老先生和“我”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大体了解课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齐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自信第一课》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打开书,老师请几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清每一句话。(指名读,读完之后,校正字音。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钝”“沧”“涕”“菌”“锥”“苛”“诲”这7个字都是形声字,但是认读都有一定难度,在认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菌”不能读成“jǔn”,“苛”不能读成“kě”,“诲”不能读成“huǐ”。“纤”是个多音字,在本课读“xiān”。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恩”和“思”、“衷”和“衰”“哀”、“诲”和“悔”等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冤”字是上下结构,下边是个“兔”字,别丢掉最后一笔“点”。)
三、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再读课文,汇报交流
1.提出阅读时遇到的困难,师生交流解答。
2.思考:第1小题“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三个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文中直接找出来,1969年“我”从北京到西藏当兵;1972年“我”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上学;老先生说明了考试扣分的理由之后,“我”觉得冤枉是因为在5000米以上的高原气候恶劣,病员出现高烧等一系列症状时不用抗生素,很可能合并细菌感染。等到临床上出现明确地感染征象时才开始用抗生素的话,就来不及了,病员的生命已受到严重威胁了。老先生只给“我”的分数改过来是因为“我”在高原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做法是正确的,还因为“我”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不是因为教授自己知识的老师是权威就放弃自己的观点。)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五、布置作业
1.写要求回写的生字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再次学文,齐读课题
二、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导朗读,选择重点:
(第5、8、12、14、17、18自然段)
本课第5自然段和第12、14、17、18自然段都是具体描写老先生语言的段落,指导朗读这些段落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认真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读第5自然段的时候,要表现出老先生对乱加抗生素做法的不满,读出人物生气的语气。读第12、14这两个自然段的'时候,语气要平和,语速适中。读第17、18这两个自然段的时候,要表现现出老先生在修正自己错误的时候,对“我”的肯定、表扬、感谢、支持、教诲,语气诚恳、严肃。
课文第8自然段是描写“我”陈述自己“冤枉”时所讲的一段话,指导读这段话的时候也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心情。“我”虽是在讲冤情,却要用平和的语气来读。因为“我”是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在治疗方案中添加抗生素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讲科学,不是来争分吵架的。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但是思路很清晰。先讲“我”从西藏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然后讲“我”因为在提出的治疗方案中添加了抗生素,被批评并扣分。接着讲“我”觉得老先生的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小标题的含义。学习课文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资料的方法。
2、品读文章用优美准确的语言生动地表示了维吾尔族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和特点,学习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资料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维吾尔风情的图片和维吾尔民歌(如:文中提到的《达坂城的姑娘》)
2、同学观看和倾听之后,感受维吾尔民族的特点。
3、用自身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维吾尔民族和人名的特点。
4、对于一个不曾接触过的少数民族,播放介绍该民族风情的图片和民歌,能够真切而又具体的感受他们的民族风情。这样做能让同学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二、初步感知
要求同学分成四组展开对课文的学习,并考虑:
1、课文每一局部内容分别介绍了维吾尔族的哪些特点。
2、你是从课文中那些地方很快发现这些特点的。
3、能否用维吾尔族的特点直接替代原文的小标题:
同学分组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交流发言。
整体掌握课文。让同学关注到小标题及其所起的作用,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及其含蓄之美。
三、研读课文
要求同学再读课文,考虑:文中哪写地方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同学默读课文。自由交流发言。
让同学沉溺到文本中。读一读,品一品,感受语言的.美,更进一步的体会维吾尔族的特点。
四、深化课文
你认为维吾尔族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同学交流发言。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走出来,结合文章内容以及文中的关键句,再次深入掌握课文,理解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课内拓展
1、回顾曾看过的课外阅读《我爱相声》,结合课后知识点“行文中的小标题”,让同学对小标题这种形式的认识更为深刻。
2、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同学对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交流自身的看法。
3、通过对比交流,同学能试着去尝试写作,运用小标题的形式。
六、课外拓展
1、作业安排:
()的新赵巷,我爱()。
2、课外交流:
第一题以身边的生活为例,可以采用横式结构。第二题可采用纵式结构,并可以仿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8-05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08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园地教案10-10
语文《荷花》教案10-10
语文《台阶》教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