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4 10:00:1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通用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一类、二类生字词,会正确书写一类生字词,能够结合图文字典理解生字词语和部分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美的独特感受,体会作者语言的美妙。

  3、有感情朗读,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4、培养按顺序观察的能力,学习描绘水果的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优美语句,知道作者介绍石榴的顺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出课文

  1、猜谜语

  黄瓷瓶,

  口儿小,

  打破瓷瓶口,

  挖出红珠宝。(打一水果)

  2、看实物或图片,认识“石榴”。

  3、读课题,说说“石榴”的“榴”字怎样记住它,要注意的地方。

  4、你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自由交流课前对石榴的了解)

  二、在检查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抽出枝条 仿佛 甚至 肚皮 扒开 喜讯

  石榴 枣 咧开嘴 甜津津

  驰名中外 郁郁葱葱 玛瑙 嚼 依偎

  剥开外皮 红白相间

  1、检查正确认读以上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和部分词语的理解。

  驰名中外:驰,传播。名,名声。中,中国。外,外国。(好名声传播到中国和外国,指全世界都很有名气。)

  在教师帮助下,学生自己查字典完成以下词语。

  郁郁葱葱:郁,(草木)茂盛。葱,青绿色。(草木青翠茂盛。)

  喜讯:讯,消息,信息。(好消息。)

  偎依:偎,依靠。依,依靠。(依靠)

  3、利用《新华字典》,学习多音字。

  剥 bāo 去掉外面的皮或壳

  bō 用于合成词 剥削 剥落

  实践练习:剥葡萄皮 剥蚀 剥夺 盘剥 剥笋

  间 jiān 中间,空间,时间,房间。

  jiàn 空隙,隔阂,隔开,不相连,挑拨使人不和,去掉多余的苗。

  实践练习:晚间新闻 间断 字里行间 红白相间

  三、 初读课文,感知结构。

  1、 读了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理解“驰名中外”概括全文的作用。

  有感情朗读。

  2、接下去读课文,思考:你喜欢石榴吗?喜欢石榴的什么?为什么喜欢?

  3、自由交流,随机板书,梳理课文结构。

  【板书: 花 果 子 】

  四、精读课文,体味特点。

  花

  1、石榴 为什么惹人喜爱?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

  石榴花开得(热闹)【 板书 热闹 】

  (出示课文片段)

  ① 圈出“嫩绿”“火红”同学们可以体会到石榴花开时颜色鲜艳。(有感情朗读)

  ② 圈出“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了”同学们可以体会到石榴花开时生机勃勃。(有感情朗读)

  ③ 圈出“活泼的小喇叭”“鼓着劲儿”同学们可以体会到石榴花开时令人觉得十分活泼热闹。(有感情朗读)

  ④ 连起来有感情朗读。

  【如果学生先找到“热闹”一词,教师就让学生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花开得热闹。如果学生先找出具体表现热闹的词句,教师就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哪一个词语概括地写出了石榴花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正反随机】

  果

  2、要想享受语言的乐趣,就要这样细细品味,下面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自己尝试学习第3小节。思考石榴 为什么惹人喜爱?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

  ①自己读课文,在书上做记号。

  ②学生交流,老师指导

  圈出“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体会石榴果的什么特点?(颜色变幻)

  圈出“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急切地扒开”“张望”体会到石榴果的什么特点?(十分可爱)【板书 可爱 】

  ③ ※为什么人们会把石榴想象成惹人喜爱的小娃娃,那么高兴,那么急切地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因为石榴果带给人们快乐和希望。)

  ④连起来有感情朗读。

  3、自己学习第四小节,思考并讨论

  子

  石榴 为什么惹人喜爱?

  ①学生自学讨论

  (晶莹透亮 )( 酸甜可口)【 板书 味美 】

  ②连起来有感情朗读

  五、学习书写生字。

  本课9个生字,其中书写时需要注意笔画顺序的是:

  甚 讯 甜 佛

  在习字贴上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相关内容。

  2.通过体会本文精彩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3.激发对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兴趣。

  【导入】

  “假不假,白玉为床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找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几句顺口溜,是《红楼梦》中对金陵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描绘,作者以自己的笔,描绘了他们由盛而衰的经过。我们今天就来阅读其中的一小部分《贾芸谋差》。

  【作者及作品简介】

  1.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他从小是富贵荣华锦衣玉食,直到雍正即位之后,曹府被抄家之后是一落千丈之后,在贫寒中写下了不朽之作《红楼梦》。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清曹雪芹作,后四十回多人为由高鹗续成。小说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阅读文章】

  1.初读文章,识别字音词意。

  2.再读文章:将自己认为有意思的段落读出来,让同学欣赏评议。

  (目的:让学生有重点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语段,同时,也可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3.对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全班探讨解决。

  【讲解】

  1.你能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吗?

  答:第一部分:打探消息(1-4)贾芸在贾链处打探消息,为后文谋差做准备。

  第二部分:筹钱买礼(5-10)○1在舅舅家受训、受辱。偶遇倪二,受资助。

  第三部分:送礼奉承(10-17)给王熙凤送礼,为谋差铺路。

  第四部分:得差遂愿(18)贾芸得到了园中种花的`差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卜世仁在回绝贾芸的请求后,就是对他的责怪,怪外甥不干正经事,从中可以看出卜世仁什么性格?

  答:冷漠、为富不仁、吝啬。

  3.卜世仁与娘子的对话,有什么含义?

  答:表面上看是想留外甥吃饭,实际是在赶走他。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冷漠无情。

  4.本文主要刻画了凤姐和贾芸这两个人物,试着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来。

  凤姐:你竟有胆子在我的跟前弄鬼。早告诉我一声儿,有什么不成的,多大点子事,耽误到这会子。

  贾芸:早知这样,我竟一起头求婶子,这会子也早完了。如今婶子既知道了,我倒要把叔叔丢下,少不得求婶子好歹疼我一点儿。

  (本题答案为开放试题,只要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均可。)

  5.文中写了四个人物,请选其中一人,分析其性格。

  如:

  王熙凤:语言甜蜜,办事精明,独揽大权,性格泼辣。

  贾芸:聪明乖巧,很有心计,善于逢迎。

  卜世仁:冷漠、为富不仁、吝啬。

  倪二:为人豪爽、热心、重情义。

  【小结】

  贾芸思维灵活,说话圆滑、为人孝顺。他在贾琏、凤姐之间穿插的游刃有余,从舅舅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后“恐他母亲生气,便不说起卜世仁的事来”, 脂砚斋评“芸哥亦善谈,井井有理”、“孝子可敬”。

  【延伸】

  课外阅读《红楼梦》。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提2—3名学生吟诵)

  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同学请看。(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想读吗?

  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小组读。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5-8分)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生:我有一个问题,诗中第一句说到月落乌啼这应是早晨的时候,而题目却是夜泊,到底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众说纷纭)

  师: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所见所闻。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2 学生说诗意。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从诗中的一个“愁”字,读出了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忧愁。

  师:(师生交流背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地吴中,据说,他科举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愁。)除了这个“愁”字你还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读了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从诗中的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情景,谈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课件,解说。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请同学们来读读这两句,读出此情,读出此景。(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师:说说此时作者的感受。。

  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这怀着旅愁的诗人更感到凄凉和伤感呢。

  师:同学们从诗中这些景物的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认为诗中诗意最浓的是哪里?

  生: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从远处的寺院中传来悠远的钟声。大家来静静的停一下(播放钟声)

  师:同学们请你联系诗描述一下你刚才听到钟声的感受。

  生:很悠远

  生:更赠添了伤感。

  生:啊,这钟声它是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中传来,悠远回荡,多么让人想念家想亲人啊。

  师: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诗人张继请你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生:2名读。

  师: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这首诗使张继名传千古,享誉海内外,诗传到日本,几乎人人皆知,苏州寒山寺也因此诗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专程来到寒山寺与中国的游客一起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绝句。

  现在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师带来一首枫桥夜泊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再次感受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播放歌曲)

  师:把你听后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

  师: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这首《枫桥夜泊》师和元朝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就来上读一下《天净沙 秋思》。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

  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交流、朗读并背诵。

  师:请同学们再读《枫桥夜泊》和《天净沙·秋思》,想一想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交流

  师:(小结):这两首诗都是把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以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的情感。

  背诵这一诗一词。

  师: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破晓、流萤”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

  3、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之美,培养想象力,自主发现生活之中、自然之中的美,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四时的情趣。学会并运用结合景物、体会情趣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四时不同的情趣,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之美,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学生朗诵四首古诗。

  2、教师导入。

  同学们,四季的交替给我们带来了淅沥的春雨、灿烂的夏花、沉静的秋夜、飘洒的冬雪,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四时的情趣》。

  3、教师板书课题。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名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我们一起去欣赏文中的美景。

  3、 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三、 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秋天的情趣。

  1、明确学习要求。

  我们先来感受秋的情趣。在学习中,要掌握“结合景物、体会情趣”的方法,然后我们要运用这种方法学习春、夏、冬的段落。

  2、掌握学习方法。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段,思考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 山 乌鸦 大雁 风 虫类)

  (2)这些景物带给我们哪些情趣呢?谁想和老师分句接读这一段。

  通过刚才的读,你体会到哪些情趣?

  结合句子,引导学生归纳四字词语(夕阳辉煌 乌鸦归巢 大雁成行 风响虫鸣)。

  理解词语急匆匆:形象地写出了夜幕降临、乌鸦急于归巢的情景。想象一下,乌鸦为什么这么急于回家?(家里可能有嗷嗷待哺的小乌鸦,也可能有年迈的老乌鸦,引出乌鸦反哺,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3)夕阳辉煌是静态描写,乌鸦归巢 、大雁成行、 风响虫鸣是动态描写,作者就是这样动静结合,把一幅秋天傍晚图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课件,创设朗读情境。

  (4)指导朗读。

  谁还想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

  过渡:出示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秋季 夕阳 山 乌鸦

  大雁 风 虫类

  夕阳辉煌 乌鸦归巢大雁成行 风响虫鸣

  我们结合着景物与情趣学习了秋的段落,你想用这种方法学习哪个季节的情趣?

  (二)学习春天的情趣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春季

  2、分组汇报。 季节 景物 情趣 春季 山顶 云彩 山顶白亮 紫云飘横

  山顶白亮: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体会色彩变化 :渐渐发白,有点亮了起来,说明作者抓住了细微的.变化,观察仔细,描写细腻。

  紫云飘横: 比较句子。

  紫色的云彩微细的飘横在哪里。

  紫色的云彩微细的飘在哪里。

  自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飘:没规则,可以是任意形状任意飘。

  飘横:云是横着飘的,细细的,可以想象出云的形状。

  结合课件理解句子。一个横字,飘逸着的是一种轻灵,可见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心情是优雅、快意的。

  3、 指导朗读。

  带着这种感受自由的读一读这一段。指名读。

  (三)学习夏天的情趣

  1、 教师过渡,引发想象:夏夜,拂去了白天的热闹与喧嚣,能够在夜色中欣赏萤火虫也是非常有趣的,我们来看图片。 说说你的感受。如果你现在就置身在图画中,你会做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一段。

  2、 理解句子: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

  师范读。流萤是什么?

  请同学们想象,在这样的雨夜中,你会有什么乐趣?带着感受朗读句子。

  3、 夏夜里,你抓住了哪些景物体会情趣?自主完成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夏季

  4、学生汇报。

  季节 景物 情趣 夏季 雨 萤火虫 微光点点

  (四)学习冬天的情趣

  1、同学们的学习方法运用得很灵活,小组合作学习冬天这一段,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季节 景物 情趣 冬季

  2、汇报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冬季 炭火 白色的灰 生火送炭 炭火成灰

  3、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有人给你送来温暖的炭火,你心里感受如何?在接受别人关爱的同时,你会怎么做?(感受爱 传递爱 传递社会正能量)

  4、 浏览这一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课文结尾说“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消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至容易变成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好看的。”不好看为什么还写?

  这是对比的写法。这句话笔锋一转,虽然让人有淡淡的失望,但与上句生火送炭相对比,更体会出冬天早晨的浓浓情趣。

  四、创编小诗,张扬个性

  五、配乐读文,提升感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1、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2、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人的理解,体会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讨论我国1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队员们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课前播放《生命之杯》乐曲,喧染气氛,创设情境)

  1、播放《罗纳尔多》的光盘导人的学习。(创设情境,51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材料。(贝利的简介、插图;学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图等。)

  3、贝利简介(展示屏幕,学生自由阅读。)

  二、整体感知。

  沸沸扬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突破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全班交流。)

  1、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3、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A?

  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2、足球队虽然三战三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让同学张贴他们搜集到的足球队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练习

  写一个人的传记,有时需要叙述对这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个或几个生活片断,如《第一千个球》就属于这种情况。试模仿《第一千个球》,用一两段文字,叙述对自己或他人影响深远的一两个生活片断。

  六、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理解杜甫此诗的风格了解诗人闲居生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2.体会诗人客至后的情感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关键词分析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

  二.评讲诗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1.释“群鸥”。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2.此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3.赏析“皆”字。“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释“缘”。因为。

  2.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3.体味作者的情感。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1.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

  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

  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三、课堂小结

  1.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 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2.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四、作业布置

  1赏析“皆”字。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五、板书设计

  客至

  首联:草堂环境清幽,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颔联:由外转内,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颈联: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 着意描画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

语文教案 篇7

  《变脸》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中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二场。这场戏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动人心魄,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鲜明,注重细节刻画、心理刻画,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冲突,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戏曲语言既高度个性化,又高度生活化,唱词真切动人,对白自然流畅;思想上注重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引发人们对造成剧中人物悲剧命运根源的深层思考。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作者戏曲创作的深邃的人文思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力。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在熟悉剧情的基础上,把握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欣赏戏曲语言,体会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学习戏曲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欣赏《变脸》的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手法美;深层探究,正确理解水上漂的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课堂教学可采用文献法、演读法、讨论法、鉴赏法,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教学重点:

  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资料助读;整体感知,积累词语,了解剧情;精读课文,欣赏品味,美点寻踪;着重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变脸王”大家听说过吗?(学生回答:“一种电脑屏保程序”“著名川剧变脸王彭登怀”……)(多媒体显示川剧变脸画面)我们今天走进魏明伦的《变脸》,结识一位“变脸王”水上漂老人。

  设计(二)多媒体播放电影《变脸》片断。

  芦花丛中,渔夫唱晚。一个身怀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与他新买来的“孙儿”拉开家常,其乐融融。老人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了传人而怡然自得。然而,他的愿望却落了空……

  二、资料助读

  学生展示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酌情提供相关材料,如魏明伦简介(见备课资料部分)、《变脸》剧情简介等。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

  学生自行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

  糍粑(cībā)打鼾(hān)阴霾(mài)鹭鸶(lùsī)

  怡然自得(yí):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睡眼惺忪(xīng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蹑手蹑脚(niè):轻手轻脚。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示例1: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的命运碰撞。

  示例2: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四、精读课文,美点寻踪

  1、学生细读课文,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在书的空白处作简单点评。

  2、学生自主品评,进行美点寻踪。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扣人心弦。

  生2:水上漂、狗娃形象鲜明,让人过目难忘。

  生3:戏曲语言清新质朴,通俗浅显,富有情味。

  生4:刻画人物手法高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颇为成功。

  教师总结:《变脸》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横看成岭侧成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大家的.发言很精彩,涉及到情节、形象、语言、手法等渚多方面,美不胜收。让我们慢慢欣赏,尽情品味吧。

  五、师生共同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1、教师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剧中首先描写了水上漂与新买来的“孙儿”狗娃拉家常的情景,水上漂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传人而自得,对“孙儿”倍加疼爱,狗娃则乖巧伶俐,很讨老人喜欢,二人其乐融融。在拉家常的过程中,还交代了二人的身世,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的担忧不安。

  狗娃上岸撒尿发现有蛇,水上漂打死蛇后,欲用童子尿治伤,发现狗娃是女孩,剧情急转直下。水上漂因失望而愤怒、痛苦,狗娃为自己将被抛弃的命运而悲痛哀伤,苦苦相求,二人之间发生了尖锐冲突.剧情达到高潮。

  水上漂忍痛抛弃狗娃,狗娃落入水中,水上漂救起狗娃,无奈地将她收留,在经历了这一番惊险之后,剧情终于有了结局。

  2、教师创设合作探究的氛围,要求学生用“《变脸》情节美。美在……”的句式说话,共同交流,领略情节的非凡魅力。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然后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生1:情节美在起伏跌宕,曲折有致。上半场主要写水上漂与狗娃闲拉家常,细致地描绘出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下半场爷孙反乐为愁,一痛苦一悲伤,气氛直转而下,水上漂抛弃狗娃,狗娃落水唤爷又获救,气氛紧张,激荡如潮,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

  生2:情节美在巧设“误会”,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密、真相的显露而爆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狗娃是女孩,却错被水上漂以“孙儿”买进;水上漂重男轻女,狗娃无法选择命运;狗娃上岸遇蛇,水上漂为救“孙儿”遭蛇咬,为治蛇伤,童子尿大泄机密;爷爷希望落空,痛苦之余作出抛弃狗娃的决定,狗娃悲痛苦苦相求。

  生3:情节美在铺垫、暗示的巧妙设置。狗娃是女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爷孙和美,铺垫一也;水上漂自叙身世,重男轻女根深蒂固,铺垫二也;变脸家传绝技,传男不传女,铺垫三也。狗娃停止为爷爷挠痒。暗示一也;说话结巴,“传儿不传……女……”暗示二也;上岸撒尿。暗示三也。

  生4:情节美在矛盾冲突的多重设置。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下半场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的内心冲突。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他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水上漂内心的冲突表现了谋求家族利益,解除生存困境的愿望;狗娃的处境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无奈的抗争。多重的矛盾冲突使剧情有了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六、布置作业

  1、把剧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剧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课外阅读《变脸》全剧。

语文教案 篇8

  课时目标

  1.学会5个生字,掌握春晓、眠、觉、闻、啼鸟、知等词语。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到郊外或公园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先说说,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范读课文,学会体会诗的意思。

  2.讲解诗意。

  (1)介绍诗的作者。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2)逐句分析。

  全诗共四行,两句话。

  第一行:讲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眠:睡 觉晓:天亮)

  第二行:讲醒来以后,听到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闻:听到 啼:鸟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风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3.问:《春晓》写了怎样的景象?

  仔细看图,展开讨论

  《春晓》写的是百花盛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风雨过后,地上满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4.小结

  这首诗既写了春天的`早晨,雨过天晴,小鸟在枝头鸣叫跳跃的欢乐场面,又抒发了作者对昨夜风雨交加,满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诗中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晓图。

语文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

  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三、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

  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

  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茧 蹂躏 懊恼 猝然 奢望 魅力 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

  (2)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的人。

  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课程标准(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四)问题探究:

  新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新课标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理念相吻合,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提出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

  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2、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新课标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展示更全面,完美,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是: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申请专利,仅第24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有8项专利通过初审,即将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报批。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对中小学生申请专利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发表建议。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关心学校、本地区的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的理念相吻合。这一环节能衡量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对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作业:(多媒体出示)

  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作业的设置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基本内容导入,帮助学生回顾知识。齐声朗读课文既可检验学生读的能力,又可为本课时的目标达成做铺垫。

  (二)多媒体出示目标:

  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三)问题研讨:

  问题是:

  1、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找出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给自己触动最大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把握语言特点,品味体会语言的涵义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开始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两个自主性的问题,直奔目标,学生也易掌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语言实践活动:

  问题是:请朗读体会下列可作为格言警句的句子,体会语言特点,模仿其中的任何一句写出自己的名言。(请2—3名同学到黑板写出自己的格言,并注上名字。)例句:

  1、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2、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3、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4、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设计这个拓展练习,意在落实本课的工具目标,检验一下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本文质朴平实的语言特点。另外学生自由选择一句进行仿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和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梳理存入自己的资料库。

  2、积累摘抄并背诵文中有关可作为名言警句的句子。

  这一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丰富自己的素材,拓宽知识面,为写作打基础。积累语言,背诵一些经典名言,也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自评:

  在说课之前,我曾组织学生试讲过。通过试讲,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整个教学过程都较成功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课内外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以居里夫人的自述为主,但关于居里夫人的其他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课外各种媒体中去采集。另外作业的设置,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也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果通过这样的组织养成学生会采集信息、爱阅读报刊、能根据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习惯,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受益匪浅。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如“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怎样看待中学生申请专利的现象”都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他们有话可说,氛围很是浓烈。写的训练体现在模仿句子写名言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体现学生的不同个性,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

  2、遵循认知规律,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学生对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感受由占有文字材料到内化为学生自己献身科学的激情,由品味语言特点到模仿运用,层次明晰,目标较易达成。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自主性除表现在课前搜集资料外,在“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怎样的人。”“模仿例句写名言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回答其中的问题除了要把握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其次,无论是对语句的理解还是简要地说明理由、评价现象,都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自主选择进行表达。

  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的问题上,只有相互合作讨论得出的答案才能表述得更全面,更完整,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探究性学习更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及各个问题的回答,都是由陌生到熟悉,由未知到已知。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爱动脑,不断深入探究问题的结果。

  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在整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起到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作用。

  以上是我实施《课程标准》,实践《我的信念》一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08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8-05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的教案【热】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