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05 12:46:3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汇编【8篇】

语文教案 篇1

  编写者:淳安中学蒋金海

  课题:修辞(修辞方法)复习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

  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重点;

  学会设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方法;

  学会调控修辞方法部分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

  学生解答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中有关修辞方法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修辞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据高考说明回答“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

  考试说明(包括会考高考)B、考试.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4个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列出8种,会考列出12种);

  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修辞部分的复习重点

  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

  会考的选择题中,修辞方法是必考题,题型已由单一的辨识题演变为辨识修辞方法与理解表达作用结合考的形式。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②根据自己的知能结构现状:

  在预习中,我们利用会考高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修辞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习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习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

  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

  辨识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辨识题的复习要结合理解题同时进行。

  理解题。对于理解语意,我们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我们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评价题。我们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评价题虽不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运用题。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我们可以结合小.写作练习进行。

  调控训练内容

  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指点以下内容:

  大家可以对《强化训练精编》中的修辞练习题作一分析,按照复习目标中的四个考查点,看一看这个练习题题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辨识题太多,运用题、评价题太少)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习到位?

  师生一起.总结:

  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

  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

  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

  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

  要学会控制训练的节奏。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修辞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习修辞,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的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六、作业布置:

  用25分钟的时间作完《强化训练题精编》的修辞练习,并思考评价修辞运用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一、活动背景

  文学世界里,有着丰富的宝藏。而这些宝藏,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去品味。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让人敬重;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书会让你知道自己的祖国有怎样的壮丽;书会让你知道怎样去体验人生、品味生活;书会让你知道你未曾发现的精彩和神奇;书会让你知道……这是一种诱人的享受!

  二、活动目的

  在文学的.田地里,让我们一起发现、一起体验、一起享受、……一起享受人生中不可缺的文学味道。能在活动中品尝文学的滋味,喜欢文学,热爱文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

  回顾一下自己以前读过的书籍,可以列出一个曾看过的书目,想想自己读书的感受怎样,想想哪本书让你受益匪浅,让你最有感触,让你爱不释手,让你……可写一篇读书体验或感受。并向大家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想好怎样推荐给别人。

  四、活动过程

  1.“比”读书

  a.比比大家谁的见识广(你读过多少书)

  b.抢答文学常识(答对者发奖品)

  c.老师介绍一些学生没有提及的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

  2.“谈”读书

  a.想想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或你自己最喜欢、或你自己最有感触……,跟大家交流一下。

  b.谈谈你下一阵子打算去读哪一类书或哪一本书,说说为什么(同时交流一下查阅的方法)。

  3.“品”读书

  品品读书给你带来的感受,或感觉,或某种情感。

  4.“写”读书

  向大家介绍或推荐一本书或一类书,写写读书的趣事或乐趣(与同学交流)。

  *以上这些活动细节展开的同时,大家交流各自读书看报的习惯,更好地使自己养成科学的良好的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圈点勾画评)。

  *与此同时,班团委负责其中的各项活动(如,我所了解的一位大作家,比比谁最了解文学——文学常识比赛等等。老师给予他们帮助。)

  五、活动成果

  1.以“我与书”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2.四人小组出一份手抄报(主题:“我的挚友——文学”)。

  3.我喜欢的一位大文豪(a.小文章“我喜欢的中国大文豪”b.班刊“大文豪”)。

  4.写写“读书的味道”(读书心得体会)。

  六、活动总结

  1. 学生谈活动的收获。

  2. 老师的展望(重读书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明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小结:《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3、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挂图。投影、磁带

  主要板书计划

  住处:舒适温暖安全

  外形:红嘴红脚毛灰蓝色蓬松的球儿

  珍珠鸟

  雏儿:飞落站撞信赖能创造美好境界

  挨近 蹦到 喝 瞧

  活动:啄笔尖 啄手指

  飞到 扭动 挤开 钻进

  落到 趴 睡 咂 嘴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鸟语》这一课,懂得了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相处的乐趣。

  2、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珍珠鸟的样子。

  (2)师小结:珍珠鸟体形小,因它后背有珍珠似的白点而得名,是一种观赏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读顺句子和课文

  (3)给课文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读准下列字句的字音。

  撞 傍 蹦 腻 扭 蔓 雏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拨开 雏儿 细腻 淘气 扭动

  不由自主 信赖 索性 居然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四、指导学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住处:舒适温暖安全

  3、引导学生体会:

  (1)开头用“真好”反映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巢”指什么?舒适而温暖的巢是谁安排的?这反映了“我”对珍珠鸟什么样的感情?

  (3)“我”喜欢珍珠鸟还有哪些表现?

  (4)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导朗读(用喜欢、亲切的语气读)

  5、师小结: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我”给珍珠鸟安排了一个舒适、温暖和安全的住处。

  三、学习第3——6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圈出有关词句。

  (1)出示句子;

  三个月后,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背后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A学生自由读,体会并找出描写鸟特点的.词语。

  B学生交流,师板书:雏儿外形:红嘴红脚

  毛灰蓝色蓬松球儿

  (2)齐读第3自然段

  (3)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按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写了雏儿的外形特点。

  2、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生交流(板书:活动)

  (3)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珍珠鸟雏儿的活动的?圈出有关词语

  (4)根据学生交流,板书:飞落站撞

  挨 近 蹦 到 喝 瞧

  啄笔尖 啄手指

  (5)“渐渐地它胆子大了”“它完全放心了”这是用什么手法写雏儿的?这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5、6自然段

  (1)师引读,第5自然段,用一句话来写雏儿的活动情况。

  白天,生接读………

  傍晚………

  (2)板书:飞到扭动挤开钻进

  (3)指名读第6自然段

  A出示图,观察图上“我”“雏儿”在干什么?展开想象

  B指名看图说说(板书:落到趴睡咂嘴)

  C这一自然段里哪些句子写到了“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

  D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4、师小结:第3—6自然段讲了珍珠鸟雏儿的外形特点。

  活动范围以及与“我”的亲密相处,想想该用什么语气读?

  5、指导朗读

  6、齐读第3—6自然段

  四、作业

  1、试背4、5、6自然段

  2、想想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第七节,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2、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一、复习检查

  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7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

  作者称珍珠鸟是可爱的小家伙,这些概括了上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2、指名回答

  3、“不由自主”是什么意思?

  4、课文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式?能不能换种口气来说?

  5、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板书)

  6、指名朗读

  7、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四、指名背诵第4—7自然段

  1、分段指导

  (1)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看着板书引背

  (2)第5自然段,出示:

  白天,它____________;信晚,它_____________。

  (3)第6自然段,出示: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________,我手中的笔__________。不一会儿,_____________它睡得好熟呀!_________。

  (4)第7自然段,出示:

  看着___________我不由自主地_______________;信赖,_____________。

  2、指名四人试着完成填空,练背。

  3、连起来背诵。

  五、指导造句

  居然-------

  不由自主---------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它们高兴的心情。

  3.读中体验、感悟课文内容,了解竹笋的生活环境,感受笋娃娃顽强的生命力,学习它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字,会写6个字。

  2.感悟、朗读课文,体会它们高兴的心情。

  三、教学准备

  1.识字、词语卡片。

  2.竹笋生长的教学课件。

  3.笋娃娃和竹子妈妈的头饰。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导入,随文题识字。

  1.(电脑课件展示“竹子”)你们认识它吗?你觉得竹子长得怎样?你知道它小时候什么样?

  2.随教师板书认读—— 笋娃娃。

  (二)初读课文,正确流利。

  1.听老师配乐范读,激发学生读书愿望。

  2.你们愿意读课文吗?快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特别要把生字宝宝找到,多读几遍。

  3.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轮读课文,帮助对方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5.分自然段读课文。

  6.在读书过程中,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提出你的疑问。

  (三)随文识字。

  1.把生字宝宝请出来,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

  带拼音——去拼音——组词语

  2.自主识字我最棒。

  (1)我会读: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2)我会分:左右结构——泥、呢

  上下结构——声、哭、是

  独体字——身

  (3)我会组:“组词我最棒”比赛

  (4)我会记,记字我最巧,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记字。

  3.重点指导写:

  (1)呢、泥、身。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电脑演示,我跟随。

  (3)书写练习,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随着春雨沙沙的声音,万物复苏的春天来了,你们看:(课件展示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时候,充满生机的笋娃娃也争着为春天添彩。

  (二)复习巩固。

  1.词娃娃要和你们见面,看谁认识他们?

  笋娃娃 泥土 草丛 喊着 身子

  数哇数哇 哭啦 努力 到处 都是 挺直

  2.字宝宝着急了,也急着要来。你们欢迎吗?(出示字卡)

  3.快把他们送到课文中吧,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介绍了几个笋娃娃?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你们想当笋娃娃吗?选你最喜欢的笋娃娃,现在你就是他了。

  2.师生进入文本,体验角色。

  老师现在就是你们的竹子妈妈,你们都是我的笋娃娃。(师生对读)

  师:孩子你是哪个娃娃?

  生:(选读课文来回答)

  师:孩子,别哭,勇敢些,努力向上吧!

  众生:加油!加油!

  3.学习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文,再深入进入文本,体验教材。

  4.汇报分角色读书,教师引导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师:这是谁在哭?发生了什么事?这个笋娃娃还是出不来,怎么办?这个笋娃娃真高兴,谁再来表演读出来。

  5.课件:

  一个笋娃娃从泥土里钻出来。

  一个笋娃娃从草丛中冒出来。

  一个笋娃娃从石块下探出头来。

  同学们读一读,你觉得哪写得好?你还觉得书上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

  6.竹林里到处都是向上窜的笋娃娃,娃娃们,咱们这片竹林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孩子们边读边表演)

  7.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课文吧!(播放音乐)

  (四)积累好词佳句。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你可以选背一段;也可以找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板书设计

  3、笋娃娃

  (三张笋娃娃图)

  钻 冒 探

  叫 喊 嚷

  篇二:《春笋》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7个二类字,1个多音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了解春笋冲破重重困难,不断向上生长的情景,学习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春笋的顽强生长的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春笋实物。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 出示生字词的拼音,指名学生做小老师领读,齐读。

  二、 精读体会

  (一)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谁唤醒了春笋娃娃?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2. 相机出示“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提问:“唤醒”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春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宝宝的?你能演一演吗?除了春笋娃娃,春雷公公还唤醒了谁?相机出示句式:一声春雷,唤醒了( )。指名说一说。

  3. 在春雷公公的呼唤声中,春笋娃娃张开了眼睛,然后它们是怎么做的?指名读第二句话。

  4.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春笋娃娃要从地里冒出来,容易吗?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春笋娃娃冒出地面的不容易?(冲破泥土,掀翻石块)

  5. 指名表演。(教师用手演示泥土)指导表演时用手做成尖角状慢慢往上升,而且要有力度,引导学生理解“冲破”一词。再指名表演,(教师用手演示石块)引导学生理解“掀翻”一词,通过表演感受泥土之厚和石块之重,体会春笋的勇敢、坚强。从“一个一个”中并体会春笋之多。

  6. 我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这群睡着的小春笋可要被春雷唤醒了。指导学生边读边表演,然后相机出示:一声春雷,( )了春笋。它们( )泥土,( )石块,( )从地里( )出来。接着边表演边背诵,通过表演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背诵这一教学目标。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春笋顽强地冲破了泥土,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了小春笋,它是什么样子的呢?指导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指名回答。

  2. 出示春笋实物,引导学生理解“裹”的意思,知道“裹”就是缠得很紧的意思。对照实物,理解“浅褐色”的外衣。

  3. 春笋像嫩生生的.娃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剥去春笋的外壳,让学生体会春笋之嫩。指导读出喜爱的语气。

  4. 这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又冒出地面,它们看到了什么?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感受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和滋润的春雨,体会春笋的快乐,相机出示“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指导读出春笋的快乐。

  5. 春笋娃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它们长得怎么样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相机出示“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一节,一节,又一节”说明了什么?(春笋不是一下子长出来的)“向上,向上,再向上”说明了什么?(春笋不停地向上生长,没有停息。)

  6. 春笋一节一节地长大了,长成了( )。相机出示竹林图。 小朋友们,春笋从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长成坚忍不拔的竹子,容易吗?你想对春笋娃娃说些什么?

  7. 相机出示“春笋裹着()的外衣,像()的娃娃。它们迎着( ),在( )中笑,在( )里长。一节,一节,( )。向上,向上,( )”,指导学生表演读背。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

  三、教学生字

  1.观察生字笑、节、再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名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并书写。

  3.给生字找朋友。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

  2.课后收集有关春笋的诗句,小组内交流讨论。

  篇三:一年级语文下册 笋娃娃教学设计 语文A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克服困难,领略春天的勃勃生机。

  2、学会本课生字,渗透性识字。

  3、通过课文的认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性思维。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春笋实物、后面有生字的笋娃娃图片和小礼物

  教学过程:

  出示实物春笋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看看它是什么?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瞧瞧,它长什么样?它叫笋(板书课题在田字格中)看老师怎么写课题,并齐读。

  问:你怎么记“笋”字?对了,它的偏旁和竹子有关,它是竹子妈妈的孩子。现在是什么季节?是呀,春天来了,万物生长,竹子妈妈的小宝宝也长出来了(投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书上的笋娃娃长出来了没有?(补充板书,)评析:看实物导课直接了当,指导观察“笋”这个字,并由学生说出发现,适时渗透了形声字这一特性。读课文,学生字

  笋娃娃听说同学们读书很棒,它想听听咱们读书呢!赶快翻开课文读吧!

  自读课文,要求: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同桌互帮互助

  教师范读,注意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

  还有不会读的字吗?请谁来解决?

  评析:这一环节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从小具备合作意识

  好,现在有一些词语宝宝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有多聪明,愿不愿接受挑战?有没有信心?

  (投影)先自读,再指名比赛读,大家当评委,奖励优胜者

  以“泥”字为例,指导书写,并提示写字姿势:牢记三个“一”

  看同学们写得这么好,笋娃娃们也一个个从地下钻出来,来到我们中间,瞧!(贴图片)你们想要它吗?不过要想取得任何东西都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这些笋娃娃的身后都藏着一个字宝宝,认对了,它就会跟你回去,有信心吗?想要哪个摘哪个

  评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利用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效率

  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笋娃娃们高高兴兴地找到了自己的新主人,现在把字宝宝们放回课文你还认识吗?再读课文,并用手势告诉老师,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春雨沙沙沙地下起来了,文中讲了几个笋娃娃长出来的情景?

  你喜欢哪个笋娃娃?把它读出来。它是怎么出来的,谁来表演一下?假如桌面高度是地面,怎么钻?(板书)小采访:你为什么要钻?钻出来心情怎样?(高兴)那就让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读该段吧!(投影文字,并设计

  “钻”字的动作)——真是一位有韧劲的孩子

  你又喜欢哪个笋娃娃?它是怎么出来的?来,咱们一起来表演一下。你为什么能冒出来?(板书,并投影文字,同时设计“冒”字从文字中冒出来的动作)

  评析: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学习内容

  竹子妈妈身边的娃娃越来越多了1、2、3、4??我们真为这位伟大的妈妈高兴。

  (幻灯放图片并伴哭声)听,是谁在哭?你为什么哭呀?同学们劝劝它(教育在困难面前,哭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想办法战胜困难)竹子妈妈见了,该多着急呀!想想妈妈会怎样鼓励它呢?

  有了妈妈的鼓励,还少不了兄弟姐妹的鼓劲,你们会眼巴巴地看着你的亲人、朋友被困难打倒吗?让我们一起来为这个笋娃娃加油吧!

  (投影)探出头、斜着身子向上蹿,咱们来做做这位克服困难的笋娃娃

  小采访:你们为什么要斜着身子呢?那你们现在什么心情?让我们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课文吧!

  你们喜欢这个笋娃娃吗?(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

  把你喜欢的笋娃娃所在的段落再读一读吧!

  春天的竹林里,到处都是向上蹿的笋娃娃。“到处”是什么意思?还有那些地方会有笋娃娃呢?

  总结全文

  你喜欢哪个笋娃娃?

  你从笋娃娃身上学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笋娃娃长大了是什么?想看看竹子妈妈吗?带你们去看看吧!(投影竹林景色,配乐)

  2、竹笋长大了就是竹子,竹子可以用来干什么呢?说一说,画一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全文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体会潮的壮观。

  2、紧扣重点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复习导入新课。

  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1、请比一比:“观潮”和“天下奇观”的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生回答后,PowerPoint出示板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PowerPoint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欣赏录像,感受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PowerPoint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齐读。激发学生情感,欣赏录像,引入学习课文。

  PowerPoint出示学习方法齐读

  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积累。

  三、自由学习课文

  1、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2、质疑,讨论,解疑。

  3、小结,PowerPoint出示板书。

  四、精读“潮来时”部分的重点句子

  设想: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帮助理解,又帮助记忆。

  教法:PowerPoint出示,图句结合,指导品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鼓励学生想象,主动模拟闷雷滚动的`声音,并读出隆隆的感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沸腾的场面“跳着、叫着、喊着”,指导读出惊喜的感觉,理解“人声鼎沸、沸腾” )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横贯江面。(同桌互读,读出激动的心情。)

  4、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分组比赛读,读出壮观的感觉。)

  5、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个别赛读,读出雄伟气势。教师鼓励,与学生一起鼓掌。)

  6、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来。(教师试读,学生评价。)

  7、加入自己的表演,入情入景,分男女赛读“潮来时”部分。

  8、小结,课件出示练习,反馈学习情况。

  五、学习“潮过后”部分

  齐读,谈潮过后的景象。PowerPoint出示板书。

  六、PowerPoint再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总结全文。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希望把今天学到的方法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

  七、拓展练习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仿写飞沙滩的潮,用上课文

  的好词佳句。

  八、布置作业

  1、继续仿写。

  2、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7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蜘蛛这种小动物,语文教案-蜘蛛 第二课时。了解了它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作者为什么能把人们常见的蜘蛛有关的科学知识写得如此新鲜清晰,又饶有情趣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

  (一)明确目标

  1.抓住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2.以记叙和描写为手段,进行生动的说明。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并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与人们常见的蜘蛛有关的科学知识写得如此新鲜清晰,又饶有情趣?探究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抓住事物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蜘蛛会织网,能捕虫,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它是如何结网捕食的。作者正是紧紧抓住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对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首先,观察了蜘蛛“捉飞将”的三种情景,一是克敌制胜,二是势均力敌,三是反遭暗算;其中重点观察的是它“各种各样捉拿的方法”—对“蚊、蚋等小虫”施展的是擒拿法,对“气力较大的飞虫”使用的是捆缚法,对“带枪的飞将”则采用游击战的方法。其次,观察了蜘蛛结网的过程。最后观察了其他有丝而不结网的蜘蛛。这是一种实际的具体的观察。文章由对檐前的网的观察生发开来,既写了蜘蛛如何捕食昆虫,也写了它如何为昆虫所食,着重说明了它的各种各样捉拿昆虫的方法,这都是以细致的观察为基础的。

  另一方面,作者还更深入的观察了蛛体结构和织网技能,这是由上述对事物表象的具体观察转入对事物内在特征的科学分析。他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说明了蜘蛛“织网的技能之高妙”和“身体机构之巧妙”,以及人类对蛛丝的利用。文章把重点放在蛛丝的实用价值上,具体描述了人们对它的利用过程。这一切写在文章里虽然只是科学的结论,但是不容置疑,原因就在于它是以科学的观察——更精细的观察为基础的。

  2.把记叙和描写作为手段,进行生动的说明。

  本文属于科普读物,是写给缺少生物学专门知识的一般读者看的,因而除了具备科学性的特点外,还应力求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饶有趣味,以达到引人入股和易于接受的目的。最能显示本文特色的,还是作者善于把记叙和描写的方法作为手段,进行生动说明。如文章开头,“天气暖起来了,蜘蛛又出来在檐前做网”,是记叙性的语言,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蜘蛛 第二课时》。文章的结尾,写蝇虎的活动特点,是具体的描绘。最精彩的要算对蛛网上一幕幕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的介绍了,这里作者采用的是记叙夹带描写的方法。如写蜘蛛捉蚊蚋的过程,干净利索;写蜘蛛捉蜜蜂的情形,细致、生动而富于情趣;写蜘蛛在甲虫挣脱后怅然若失的情态,极为传神。如此形象的描述,使读者对蜘蛛的生态特征有了明确的认识,达到了说明的目的。这种生动的说明方法,使读者不仅有所知,而且有所感,读来更觉有趣。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的分类?

  (2)什么是科学小品?它有哪些特点?

  (3)说明中的描写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1)说明文按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语言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是一种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写给一般人看,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

  (3)说明中的描写作用是使说明事物更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2.研讨课文内容。

  讨论思考:

  (l)你读完文章内容后有何收获和体会?

  通过对本文的阅读,了解了蜘蛛的有关知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同时感到文章内容饶有情趣。

  (2)蜘蛛很常见,往往不被人注意,而本文作者却介绍的详尽细致,原因是什么?

  蜘蛛会织网,能捕虫,但很少有人注意它是如何结网捕食的'。作者正是紧紧抓住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对它进行了细致人微的观察。

  (3)课文在说明蜘蛛如何捕捉小虫方面作了生动的描写,恰当的使用动词、形容词,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试从课文中找出例句来,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为了生动的说明蜘蛛捕食小虫的情景,文章选词造句力求形象生动,准确传神,富于变化。如写蚊、纳等小飞虫,用“触在网上”;写力气较大飞虫,用“投入网里”;写带枪的飞将,用“被网粘住”;写甲虫,用“被兜住了”,所用动词准确而富于变化。再如“捆缚得细密到像一个布袋”、“披甲的飞将”等比喻或拟人的手法,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受,从而对蜘蛛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的表现有了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4)课文对蚕丝和园蛛的丝作比较的时候,用的是数字说明。但能否改用比喻、拟人的生动描写呢?为什么?

  说明方式要灵活运用,什么时候用生动的说明,什么时候用平实的说明,应根据说明的内容来确定,都要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课文对蚕丝和蛛丝作比较的时候。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是十分恰当的。只有摆出如此精确的数据,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做到准确说明。如果改用比喻、拟人的写法,就不能达到用数字说明的准确性。离开了准确

语文教案 篇8

  一、导入,学习第一段

  1、引题: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出示鸡蛋)现在老师请你们来画一画鸡蛋。400年前,有位大画家也画过鸡蛋(引出课题,读)。

  2、出示第一段:知道这位大画家是谁吗?这是他的名人卡(出示第一段),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这张名人卡上的信息,注意把字音读准确了。(生自读、指名读、齐读,纠音:著zh/停顿:有个意大利人 叫达芬奇)

  3、提炼、复述:达芬奇要请你们帮他制作一张名片;有了名片的帮忙,你们能自信满满地向别人介绍一下达芬奇吗?换词理解“著名”(有名、出名)

  4、欣赏达芬奇作品

  二、初读

  1、这位画家在画鸡蛋时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自读课文

  2、玩砸鸡蛋的游戏(开火车读词:第一行有近义词,第二行前后鼻、平翘舌;小老师带读)

  3、把生字宝宝带到第二段读

  三、精读第二段

  1、质疑:读了达芬奇画鸡蛋的过程,你的小脑瓜里肯定冒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号。

  (生:为什么老是总让达芬奇画鸡蛋?)

  2、理解不耐烦:①出示资料:“达·芬奇每天一大早就对着鸡蛋画起来,直到夜深人静了,仍然对着鸡蛋画,这样整整经过了3年的努力。”连达芬奇也不耐烦了。②在生活中,什么事情让你不耐烦?给我们表演一下不耐烦时的表情。③读出不耐烦的语气(带表情读)

  3、感知反问句:“老师,您天天要我画鸡蛋,这不是太简单(dān)了吗?”(达芬奇认为画鸡蛋简单吗?你能给这句话变个说法吗?为“简单”找朋友、对手:容易、复杂;读出问句的语气)

  4画鸡蛋原因:找一找老师说了几句话,那么老师认为画鸡蛋容易吗?(不容易)老师的理由是什么?(观察4个不同的.鸡蛋,感受“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数码展台改变角度观察鸡蛋,理解“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

  5、画鸡蛋目的:老师总让达芬奇画鸡蛋的目的又是什么?

  6、读出严肃(指名读)男女角色扮演读

  四、学习第三段

  1、听了老师的话,达芬奇又开始埋头画起了鸡蛋,这时画得非常____(用心)哪里看出他非常用心?(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读出重音)

  五、、学习第四段

  功夫不负有心人,出示第四段(重读“无论”、“都”,无论我们还能换种说法:不管、不论,仿句;又快又像:扩展“又……又……”式词,重读)

  六、欣赏结尾

  欣赏达芬奇作品: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只有下苦功夫练习,才能学到本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08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8-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荷花》教案10-10

语文燕子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