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2 08:42:2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荐)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荐)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拼音教学:

  i u ü y w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激发喜欢学习拼音的兴趣。

  2、图文结合,正确读写i、u、ü及其四声音调,记忆yi wu yu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及四声音调,了解a、o、e、i、u、ü是单韵母,y w是声母。

  3、拓展认识汉字"单韵母""声母""音节",了解生活处处有语文,初步激发生活中识字的兴趣。

  学情分析:

  由于学前教育,一部分孩子对这部分比较熟悉,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显然没有新鲜感;而另一部分的孩子如华侨子女等却对拼音教学甚至母语的学习毫无感觉,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中将教材进行了重新处理,以新故事贯穿始终,以求兼顾两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i u ü的.教学

  一、 复习

  1、上节课认识了几个好朋友,看老师的口形猜一猜,我说的是什么音?

  2、教师示范书写三个单韵母,学生书空。

  二、 新授

  (一)学习i、u、ü

  1、认读

  ①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

  ②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在图片相应位置出示拼音:原来这副图中藏着这么多的拼音宝宝,小朋友真能干,都找出来了。

  ③图文对照,认读拼音。注意口形,准确认读。

  2、书写

  (1)仔细观察,发现书写规律。

  (2)示范书写,学生练写

  (二)学习四声声调

  1、结合故事,展开教学

  ①小i羡慕aoe有帽子,还可以不断地更换着变化着戴,也想有一顶帽子。

  出示i的四声音调,让学生发现变化,想办法编编故事帮助记忆(如i有礼貌脱掉自己的帽子等)正确读读

  ②u的四声教学同上,但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的作用

  ③ü的四声教学放手让学生自主上台标调,互相帮忙,在碰撞中有助于记忆。同时可引导学生通过编一个故事帮助记忆。

  2、多种形式,读记拼音

  运用多种形式:如闯关大比拼,读卡片、打气球等

  3、亲手实践,练写拼音

  可直接写在书上。

  三、

  1、这六个字母连在一起,成了一家人,称为"单韵母"。

  2、赠送"字宝宝"(单韵母)(即教师送给每个学生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单韵母"三个字,让学生储藏起来。)

  (一年级学生刚进小学,对学习生活充满了好奇,此时,教师用"送字宝宝"的方式,使孩子们觉得识字、学知识就好像天天受到礼物一样,体验到学习的愉快,而且,送的"字宝宝"也正是对今天学习内容的一个。)

  四、 作业

  1、认:读读认人单韵母及四声卡片,并把"字宝宝"存放到"储字罐",读读认认。

  2、做:做做正确的写字坐姿、握笔姿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y、w、yi、wu的教学

  一、复习导入

  (一)认读单韵母

  (二)故事导入:自从得了四顶帽子后,i、u、ü很想很想出去,让大家都看一看自己的迷人风采,可是他们那么小,妈妈怎么放心呢,于是就找了一对大哥哥来带他们。

  二、探究学习

  (一)学习y、w

  1、看图说话,从图中发现y、w字形,用彩色涂出。

  (挂衣服的树杈上有y,屋顶上有w.)

  2、图文结合,准确认读。

  3、示范书写y、w,学生练写。

  (注意四线格位置.)

  4、了解y、w是声母。

  赠送今天的"字宝宝"(声母)

  (二)读写整体认读音节yi 、wu及四声

  1、继续故事:这对声母大哥哥一人一个带起自己的小弟弟(出示:yi 、wu),这样一个声母和韵母在一起,我们叫他"音节"(跟读),人家一看就认得他们,叫出了他们的名字,(开火车认读),所以他们又叫"整体认读音节"(跟读)。

  2、认读四声

  三、延伸

  师:小ü没人带,他哭呀,哭呀,这两滴眼泪就一直流呀流呀,怎么办呢,我们下节课再想办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yu及y、w与其他单韵母的拼读

  一、复习导入

  1、认读单韵母及四声卡片,声母y、w

  2、承接上节课故事,引发兴趣,巩固整体认读音节yi、wu及四声音节。

  二、学习yu及四声

  1、以编故事的形式记忆yu。(可以根据故事续编"小ü檫掉眼泪笑嘻嘻地出去玩。"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片续编"小ü脱掉帽子行个礼。"或其他个性化的创造。)

  2、正确书写

  三、练习声母y、w与单韵母的拼读

  四、

  赠送今天的"字宝宝"(音节)

  五、作业

  1、拼:将声母和单韵母卡片组成音节拼拼读读。

  2、认:认认积累的"字宝宝",比比谁积累的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前鼻韵母un

  ün和整体认读音节yun、yuan及其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由声母和un

  ün组成的音节,会读拼音词。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un

  ün的发音。

  教学准备:

  课文投影、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韵母卡片:u

  ü,说说发音时要注意什么?

  3、抽读鼻韵母an

  en

  in

  ,说说发音方法。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教学内容

  1、看情境图。

  出示情境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景物?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语境歌。

  3、在幻灯图片上出示un

  ün。告诉学生:这些韵母和音节都是我们这一课要学的内容。

  三、新授

  1、教学鼻韵母un。

  (1)un

  的发音。

  告诉学生:un的读音和温的读音有点像,和an

  en

  in

  的发音方法相同。教师范读an,学生跟读。

  (2)un的四声。

  出示un的四声,自由练读,同桌检查。

  2、教学鼻韵母ün。

  (1)ün的发音。

  指名说说天空中有什么?“云”是第几声?谁能把它改成第一声?出示鼻韵母ün。指名读,集体读。

  (2)ün四声。

  出示ün的四声,按顺序练习,打乱顺序练习。

  1、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n。

  (1)讲故事。ün也想自成音节,于是它也学yin的样子,去请大y。可是它一想,我这样带上眼镜去和大y拉手是不行的。于是,ün赶忙去掉两点,请大y站到它的前面。

  (2)出示:yun

  提问:y后面是什么韵母?告诉学生:yun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读,但要和ün区别开来,ün是韵母。

  (3)练读yun的四声。引导用yun的`四声组词。

  2、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an。

  (1)提问:图上的小男孩是什么人?

  谁能把“员”改成第一声?

  (2)出示:yuan

  师告诉学生:yuan是由yu和an

  合起来的,合读时,an里的“a”应读发“ê”的音。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

  (3)yuan的四声。

  出示四声,学生自由练读,练习用四声组词。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un

  ün

  yun

  yuan

  2、想一想:an

  en

  in

  un

  ün叫什么韵母?它们分别是由哪两个音组成的?

  3、比一比,读一读。

  第一组:ai

  an

  ao

  第二组:ou

  un

  ün

  第三组:en

  ei

  er

  4、读一读。

  小ü见到大y,去掉两点还读ü:yu

  yue

  yun

  yuan

  五、作业

  1、描红。

  抄写:un

  ün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猜字谜。

  2、看谁听得准,找得快。老师读an

  en

  in

  un

  ün

  yin

  yun

  yuan,学生拿卡片。

  一、授新课

  1、学习un

  ün与声母的拼读。

  (1)出示:gungun

  kunkun

  hunhun

  指名读,说说声母、韵母各是什么?自由练习拼读,指名拼读。

  (2)出示:jün

  jun

  qün

  qun

  xün

  xun

  引导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写出音节,指名到黑板前板演,师生共同评议,并说说

  理由。

  2、看图读拼音词。

  (1)引导自学。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拼读相应的音节,注意整体认读音节,难读的注上记号。

  (2)检查自学效果。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音。

  二、巩固练习

  1、读一读。

  2、读一读,写一写。

  出示:xún——()-()jiǎo——()-()

  ɡùn——()-()quán——()-()

  三、作业

  抄写音节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苏教版《un,ün》教案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3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及板书

  (一)揭示课题,感知课文,理清顺序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揭题,读题)《只有一个地球》。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二)细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通过课文的介绍,你对地球的哪一部分知识最感兴趣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再去读一读.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词语。要读出你对它的理解。

  2、根据学生交流,指导感情朗读有关句子。

  朗读时解决以下知识点:

  · “地球美丽可爱”(出示第一节内容)

  A、他把他的美丽读出来了吗?(引导:评价也要一分为二)

  B、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它的美丽?(随着学生的交流,指导读好“晶莹透亮”“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等词语)

  真美,想看看它的样子吗?请同学们点击“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看着这么美丽的地球,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呀?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C、指导感情读,说说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地球渺小”(出示第二节内容)

  1、你为什么对它感兴趣呢?你能读一读吗?

  2、宇宙还是怎样的?(“群星璀璨”)

  3、想一睹这样的宇宙吗?(请同学们点击“群星璀璨”这个词语)

  地球在宇宙中很渺小,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地球资源”(出示第三、四节内容)

  为什么你对它介绍的这部分内容这么感兴趣呢?你能把它读一读吗?

  (三)学生质疑

  通过交流,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地球的xxx。那么,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或者还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想继续了解呢?把你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质疑)。(还有别的'问题吗?)

  (四)网络教学:

  1、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一两句话也说不清。其实,刚才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已经有同学在《只有一个地球》专题网站中的师生社区的质疑区中提了出来。相信(教师点击三个问题)我们只要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2)为什么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2、其实你们感兴趣的这些问题,只要你们登录我们的这个专题网站,好好阅读其中的内容,相信你一定能够找到答案。这堂课让我们搭乘网络快车,走近地球,一探究竟。请你寻找就对相同问题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然后在一起查寻资料,交流讨论,然后把把相关资料,如图片、文字等用发帖子的形式发到我的问题下面,或者把它保存到word文档里,最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交。如果你从这里有找不到你的答案,你也可以到相关连接中的其它网站搜索。

  3、学生在论坛上或文档中就答案发表观点,教师指导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五、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美丽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要精心保护地球,因为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板书“只有一个”齐读课题)

  l 最后一小节(出示内容)

  2、是的,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导读)

  3、让我们满怀深情再来读一读。

  六、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亲爱的同学们,当今天养育华夏儿女的长江、黄河以浑浊的河水向我们诉说他们的悲哀的时候,你们想过没有,我们的明天是否还有绿水、青山、蓝天相伴呢?我们目前可以为保护地球妈妈做些什么呢?(媒体出示“青山、绿水、蓝天组合一起”的一组镜头,然后在上面滚动打出“?”)50年后地球将是怎样的命运呢?

  2、出示:

  选做题:

  (1)畅想地球50年后----用一段文字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2)为保护地球妈妈写上几条宣传标语。并设计一个活动方案。把学习结果放在老师论坛中的“学习讨论区”。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领会三则寓言的含义。

  2.学习寓言语言简炼的特点和运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提前安排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弄懂含义

  2.课堂采用导读式,启发学生思维

  3.介绍伊索及其寓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意无论是明白点出还是含而不露,只有处理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才是好的寓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险,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所谓”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就是简单发议论,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是光有“灵魂”没有“身体”,莱辛又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能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

  读课文,正音解词

  庇护(bì)自吹自擂(léi)烟囱(cōng)妒忌(jì)怯懦()()奚落()

  轻蔑()呆板(dai)

  庇护:包庇、袒护。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奚落:

  光洁可鉴(jiàn)

  洋洋自得:得意的样子

  不可一世: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相提并论:

  怯懦:

  轻蔑: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作者介绍

  伊索,BC6的希腊寓言家,相传原为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严文井,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他的童话,寓言创作,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被誉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

  课文分析《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①故事主要是通过什么叙述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

  ②在他们的问答中,三次问话和三次答话各有什么异同?

  (先后谈了宙斯、赫拉和赫尔墨斯雕像的价格,都是一问一答,基本格式大体一致。

  三个句子词中有变,“值多少钱”,“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这个值多少钱”,其中“值多少钱”四个字反复用,而且主语有的省略,有的写明,有的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区别:“一个银元”“还要贵一些”“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第一答用确数,第二答是比较而言,只谈概数,第三答不用数词,贬低得一钱不值。)但是不写赫尔墨斯的反应,更耐人寻味。

  ②赫尔墨斯每一次发问的提示语都有什么变化?(见书)

  ③你有从中体会到他第二次发问时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吗?

  (第二次发问时,着意写他的表情“笑着”,因为他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那赫拉雕像一定是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过这个价格,似乎满有把握,所以露出了骄矜的表情—笑了)而第三次发问,直接刻画他们心理活动。

  ④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三次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一下顺序?为什么?

  (不能,前两次问答是第三次问答的铺垫,正是有了这两次铺垫,第三次问答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才会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寓意。)

  ⑤赫尔墨斯的爱摹虚容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反映出来?

  (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想象一下当他听到自己的雕像只配作添头,白送时,该是怎样的表情?(老羞成怒、惊呆、满脸尴尬)雕像者呢?(鄙视、嘲弄)

  ⑥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先叙述故事,后点明寓意。)

  ⑦本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本文以叙为主,间用描写,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且文章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作业:书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蚊子和狮子》

  ①请同学用一个成语概括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内容。

  (骄兵必败)

  ②这个寓言故事把蚊子和狮子都当人来写,可以读起来它们的语言、动作仍像蚊子和狮子,为什么呢?

  (抓住动物特征拟人,蚊子嗡嗡叫——吹羞喇叭,唱着凯歌;狮子的武器是爪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③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能想出一个语句概括吗?

  (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利用对方劣势,发挥自己优势)

  ④蚊子向狮子说的一番话是不是吹牛?为什么?

  (形似大话,实质不无道理。蚊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狮子的劣势,有把握取胜。)

  ⑤哪些话反映了蚊子越说口气越大?

  (从“并不比我强”(否定句)到“比你强得多”(肯定句)接着又用事实证明蚊子的话有道理。

  ⑥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时,是否已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不是)

  从哪看出来的?(“不料”)写出它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入蛛网内。用叹息点明寓意。

  ⑦课文中的哪些词显出了强烈的反差?

  (“最中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

  ⑧用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道理。(人贵有自知这明)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人的感情和性格,而且本文构思尤其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浓烟和烟囱》

  ①这篇寓言怎样抓住浓烟和烟囱的特点想象和夸张的?

  (浓烟轻飘,随风扩散;烟囱静止、笔直)

  ②编寓言故事常常用对比的方法,这篇寓言是怎样对比的?

  (两种性格的对比,烟囱勤劳谦虚与浓烟的狂妄自大对比;两种结局对比)

  ③这段寓言从结构上看,和前两则有何不同?

  (没有一段话明确地点明寓意)

  这则寓言主要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运用拟人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寓言上除

  了结构上相似,还能看出寓言在写作方面的一些共同特点吗?

  (1)都用丰富的想象

  (2)故事比较简短

  (3)都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意味深长的道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关于柳永 :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柳永的诗歌进一步赏析。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

  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二、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三、作业

  1、诵读

  2、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板书设计:

  雨 霖 铃

  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 ---饯别情 ----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 烟波、暮霭

  下片,离别后悲愁: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 虚设、与何人说

  教学反思: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字,会用生字组词。

  2.读熟课文,了解大熊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培养热爱大熊猫,珍惜大熊猫的感情。

  3.练习使用、积累叠音词。

  4.初步学习搜集与处理课外学习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读熟课文,了解大熊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培养热爱大熊猫,珍惜大熊猫的感情。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大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想不想知道它是谁?

  示大熊猫图片

  师板书课题:大熊猫

  你想了解你的新朋友的哪些知识?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这些材料你是怎样找到的?

  3.教师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大熊猫是珍贵的动物,分布在中国的四川等地方,生活在海拔两千到三千米的高山,密不透风的大竹林里。

  4.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课文中讲了大熊猫的哪些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式标出来。

  2.现在教师想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你注意你标出来的生字。

  3.找认字多的学生读课文。

  4.刚才不认识的字,通过听老师和同学读,你认识了几个,把认识的字上面的标记擦掉。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识字的方法?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就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认识它们。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看谁自己学得最快!

  5.生字你们都认识了没有?大熊猫想考考你们。

  示生字卡片

  6.谁能上来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

  7.识字游戏:送生字回家。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在小组内自由读课文,告诉组内其他同学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一起讨论解决。教师巡回指导。

  师板书:珍奇 可爱

  2.课文中都有哪些地方说了大熊猫可爱呢?

  3.给大熊猫涂色。

  3.看图,说一说哪个是大熊猫,哪个是小熊猫。

  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猜 出哪只是大熊猫,哪只是小熊猫的。

  4.简单小结:同学们课文读的可真仔细,能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理解,这样的方法你也要教给别人,让大家都变得和你一样聪明才行。

  四、引导质疑,课外延伸。

  1.大声地再读一遍课文,看还有什么问题?

  2.学生能回答的.,让学生回答。

  3.学生不能回答的,引导学生看《中国少年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还可以看电视中的《动物世界》或者在家长的帮助下查一查,相信你会了解到更多有关大熊猫的知识和其他动物知识,老师也相信同学们能和喜欢大熊猫一样喜欢其他动物,并和它们交上朋友,永远的爱护这些朋友的。

  学生很想知道这位朋友是谁。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把在课外了解的有关大熊猫的知识说给大家听。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资料的。

  学生仔细听

  学生准备看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标出不认识的生字。

  指名读课文

  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学习生字并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忆这些生字的。

  学生看生字卡片,会的同学大声的读出来,不会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读完后再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生字,练习读“胖乎乎”学习说重叠词。

  分小组把还不认识的生字认读、熟记。

  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

  汇报合作学习结果。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读课文,找答案。

  根据学生的汇报给30页的大熊猫涂上颜色。指名一个到黑板上涂,其他同学在书上涂。

  看图,猜一猜。

  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大声读课文,想一想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自由提问,有问题大胆提出,可以找同学帮助解决问题。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课外搜集的图片、资料,激发了学生到课外去学习知识的欲望,同时也为课外学习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为识字多的同学提供显示的机会激励他继续努力,也让其他同学受到良性刺激,并通过听读解决一部分生字。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同时促进小组内同学的合作。

  给学生指引出一条可以解决问题的道路,找到了几个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进一步帮助、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原则。

  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留给学生,学生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想办法到大千世界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板书设计

  大 熊 猫

  珍奇

  可爱 胖乎乎 短 光滑 白 黑 毛茸茸

  小 活泼

  大 睡觉

  喜欢吃新鲜的竹叶和竹笋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课题:

  美在学习中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出学习中的美,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乐学好学意识。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3、进一步弄清语文学习的范围和方法,体现语文“课内外衔接”教学改革宗旨。

  4、渗透美育教育。

  三、活动准备:

  1、分组完成学校校门设计,手工作品制作等工作,评出优秀作品,准备参赛。

  2、准备录音机,朗读带,投影仪,影碟机,电视机等电教器材。

  四、活动形式:

  分组进行擂台赛

  五、活动过程:

  〈一〉导语:教师提出方法、要求,设奖等情况。

  〈二〉组织比赛:

  1、每组必答:

  ⑴在“美”和“丑”之间,你怎么选择?(满分1分)

  ⑵用一句话评价大家的选择。(满分2分)

  ⑶说出带“美”字的词语(各组不重复)。(满分2分)

  ⑷投影显示问题:(逐行显示)

  下列词语或句子,各指什么美?(每题2分)

  a、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b、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c、对不起,请原谅!()

  d、拾金不昧()

  2、抢答题:

  ⑴欣赏歌曲《什么是美》,然后抢答:

  歌曲中指到了生活中的哪几种美?最后一句歌词是(满分2分)

  ⑵听录音带

  教师播放课文《春》的.朗读磁带(片断),谈谈你的感受。

  ⑶看投影,作简要评说

  教师放一组学生作品投影片。

  ⑷看投影,快速记忆

  (说明:②——④题思考2分钟,回答1分钟,每题满分2分)

  ⑸“大宝,明天见!”,“大宝啊!天天见。”这是一则广告中的句子,请简要分析意思。(满分2分)

  3、才艺展示题:

  (说明:①凡参与者,不管回答是否出众,奖该组全体同学一分。②出题后,可思考1分钟。回答2分钟。)

  ⑴投影:水、作文本、自行车

  请讲一则故事,分别用上片中三个词,注意不准简造句。

  ⑵展示你所设计的学校校门示意图,并加以解说。

  ⑶入新闻录相,汇报你所写的新闻述评,

  〈三〉算总分,发奖

  〈四〉教师小结。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写上中下结构的生字,借助拼音,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调查能力和计划能力,提高学生写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从小掌握正确的书写规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

  学习填写小调查、小计划的表格。

  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语文活动》中,我们学习了写在左中右结构的字,很多小朋友写得非常漂亮,今天,我们学习写上中下结构的字,看看谁是“小小书法家”。

  (二)万花筒:练习上中下结构的字。

  1、生字卡片出示“意、害”两个字,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结构。

  2、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一个字练习书写。

  3、小组讨论交流监察院的书写顺序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书写时要先上再中最后下,注意安排好三部分的比例关系。比如:“意”在占格上,上中下一样多,但注意强调卧钩的写法。而“害”字中间的“丰”要占得宽些。

  4、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好另一个字。

  5、学生练习自己收集到的上中下结构的字。

  6、小组汇报交流,师生相互评议,选出“小小书法家”。

  (三)百宝箱:读读背背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课件出示古诗)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课件,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正。

  4、举行朗读邀请赛。,表演赛。

  5、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诗歌。

  6、课后你还积累了哪些古诗?请学生背一背。(对积累得多的进行鼓励,表扬)

  (四)大舞台:我能帮他做什么。

  1、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你们能将这种表现带到“大舞台”上吗?

  播放课件,揭示活动的内容,理解什么样的人需要帮助。(有困难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缺陷的人)

  2、学生观看录像,看看小女孩调查的事件。(出示课件:小女孩的调查和计划表)学生分组,仔细阅读,想想这个小女孩的计划对自己有哪些启发。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在我们的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教师相机鼓励学生要多多观察,乐于助人。

  4、小组合作,共同填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5、学生分组汇报自己的调查计划表格,师生评议。

  (五)总结谈话,结束新课。

  同学们,通过过次语文活动,我们不仅学会了书写上中下结构的字,会读会背古诗,还学会了怎样填写调查、计划表并按照计划去付诸行动,我们的收获真不少。希望同学们今后能更积极地参加语文活动,获得更多的知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园地教案03-16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夹竹桃》教案09-26

语文下册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