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07 09:55:3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精华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轻声。了解同样的词,词尾读不读轻声所产生的意思就不相同。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口语训练学会有所侧重地介绍一个民族。

  4、继续写好钢笔字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有些词语尽管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意思也就不一样,在句子中必须结合上下文先理解意思,才能进行正确朗读。

  教学准备:搜集一民族的居住地、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审题。

  (2)学生分角色演示题中的生活场景。

  (3)学生回答题中的“妻子”该怎么读,为什么。

  (4)学生说答案。

  (5)师生一起小结。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小结的基础上学生读题。

  (2)学生得出结论:由于词尾或不读轻声而各自产生两个词义或不同的一组词。

  (3)学生说说每组词的意思的不同。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目中的四个句子,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

  (2)读每个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里的不同读音,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词义和词性的不同。

  (3)再次让学生仔细阅读四个句子,尝试选择正确的读音。(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4)共同评议,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学生读《爱我中华》,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朗读全文,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背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说出歌词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课文理解歌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找出歌词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爱我中华),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让学生联系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来说说自己读过歌词后的体会。

  (注意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领会、欣赏把感情融入到具体描写中去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口语交际

  (一)审题

  1、启发谈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注意搜集有关的知识,并向别的同学介绍。

  2、指名读题目,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好说话的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民族用几分种的时间做准备。(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介绍内容。(各组学生对介绍情况互相提出意见,进行交流。)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三)反馈

  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师生共同评议演讲者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口语表达的语气、语速、语调等是否得当)

  2评议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示儿》

语文教案 篇2

  在我们生活中总有许多事,要么令我们感动,要么令我们高兴,要么让我们伤心难过,要么令我们悔恨不已等等,这些事久久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给人述说又无法言尽,唯有写下来让自己静下来时细细地品味那一份酸楚,或是那一份甜蜜。

  那么怎样才能写清一件事呢?

  同学们先看课本P23-24.从第二段起,勾下这几句话:写记事的文章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写记事的文章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交代清楚,二中心明确,三详略得当。

  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记叙文有几要素?(六要素: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四要素也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住能这个非常好。

  明白课本上讲的意思没有?(稍加解释课本中的要求)

  除了书上讲的之外,我还要赠给大家三句话:第一句记清一件事,第二句融进一份情,第三句插上一枝花。怎么理解?

  第一:记清一件事。

  就是我们课本中提到的,交代清楚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这些要素时,我们要用语文的眼光去交代,不是用数学的眼光。像答题一下是万万不行的。有些时间和地点它有些互融,不能严格分开,但我们从字面上就知道。我们举个例子,这儿有这样一件事:

  小学时,一个很讨厌的男生找我借橡皮,我不借,他就死缠烂打,之后我用尽全身的力气狂吼了一句:“我不嫁(借)给你”,当时同学们立马安静下来了。

  这件事,时间:小学时,地点呢?既然是讨厌的男生向我借橡皮,肯定不会是约在某地一起学习,那地点就应该小学教室。但这用不着再说明了。人物:我,讨厌的男生;事件,因讨厌男生死缠烂打借橡皮,惹恼了我,使说话时发错了音的尴尬之事。

  所以,语文角度的交代六要素,就是要“活”!灵活。

  现在我们来动动笔,马上记一件小事,要写清楚。注意:写清楚的言外之意就是要交代清记叙文的要素。

  (展示部分学生习作,可先由学生互评,再指导其不足。)

  第二:融进一份情。

  有情可以使万物有灵,自然我们的作文有情,那就有无限的魅力去吸引读者。情,一定是真情!真情怎么来,用心去感悟。

  其实当我们写一篇文章时,里面的事不一定是我们所经历过的,它可以是听来的,可以是看来的,还可以根据你所经历的一件事作为引子,再给它“添点油,加点醋”。但我们仍要用真情来写。怎么做?酝酿!对,酝酿。你们看到一些有经验的歌手,他们唱歌时总是饱含深情地唱。他们把自己融进了那首歌中的特定环境中了。同一首歌曲,唱到悲伤处可以眼含泪水,唱到高兴处可以眉开眼笑。这是他们由情景牵动着真情。我们作文也要采用这种方法!

  当我们决定要写什么时,第一件事我们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情,开始使自己陷入那个情景中去,记住这个词——酝酿。就是慢慢使作文中要体现的那种氛围在心中萦绕,萦绕,有感觉了,快,动笔,动笔……

  现在我们统一行动,我们要写舍弃生命而不顾,关爱他人的文章,开始酝酿感情,开始——头脑里想一想泥石流时,有一位父亲,用自己的身体去挡住泥石流的突袭,为的是保护家人不被冲到,虽然一家人都遇难,但他死时的姿势,却永远留在活着的'人心里,那是一份至高的爱。一定要想,对,想着泥石流突来时的那霎间,想着那个父亲在那霎间做出的伟大举动,想着搜救队员掏开泥土的霎间……对,现在心情怎么样?好,现在要记住啦,一定要学会酝酿。

  第三:点缀上一枝花。

  即善用修辞方法。我们学过多种修辞方法,诸如: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反语等等。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起到点缀文章,使文章给人以耳目一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课本第24页介绍的“要把文章写好,还应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现在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改一改:

  1、动笔前,进行整体构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心中有个脉络。

  2、根据脉络一笔呵成。(如是考试,不用打草稿,只可再原文中稍加修改即可,如不是考试,可放两天后再修改。)

  3、多观察,勤练笔。

  为什么这么改的,因为我们写作往往不是为了休闲而写,而是为了考试而写作,考试的时间本身就很匆忙,不可能有很多时间给你打草稿,所以,我们平时要学会写作尽量不打草稿。

  练笔题目:(以下给出的题目中任先一题练笔)

  1、甜甜的回忆

  2、你我走过的日子

  要求:

  1、把事情记清楚。

  2、要体现出真情实感来。

  3、主动采用我们所学过的修辞方法。

  4、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

  2、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

  3、揣摩本文诗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2、以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建议

  文本研习。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词语积累:

  逶迤 斑斓 盘踞 螺旋 匍匐 巢穴 慵懒 蝰蛇 蓑鲉 鹰隼 晕眩 青睐 婆娑 精湛 偏袒 强悍 接壤 酝酿 哺育 脖颈 颤抖疱疹 蛊惑 罪孽 犁铧 老趼 碾砣

  2.列出文中围绕“斑纹”所写的事物,思考 “斑纹”在文中的含义和特点。

  3.圈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和你预习中没有读懂的'语句。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在打开书本之前,请先回忆预习时你对本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斑纹”有何含义?

  (这两问学生自由回答,目的一是检查预习,二是为下面有效研读文本作铺垫。)

  二、研习文本

  全文围绕“斑纹”描写了哪些妙趣横生的事物和现象?请按顺序一一标出,并注意作者是顺着怎样的思路来展开文章的。

  三、课后思考

  文中有些语言片断富于诗意,请找出来多加诵读,仔细品味。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最后四小节,体会“斑纹”在这些段落中的含义。

  1问: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作者的笔下动物界的斑纹,客观存在的其他斑纹,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明确: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预示着自然规律。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所不在。

  2问:作者最后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尾,你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的这里,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用“可爱的”说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意。

  3、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友情。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画着笑脸的气球。

  3、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同学质疑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小朋友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其实呀,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只要你们用心去读书,边读边想,你自身就能解决它。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

  2、读完一遍,有什么收获吗?快告诉同学们吧!

  3、同学们说得这么热闹,瞧!生字娃娃们急的都从课文里跳出来,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4、指名带读。

  5、同学们字认得这么好,相信你们的课文一定会读得更棒?假如请你和同桌同学一起读,你打算怎么读呢?

  当他读得有错误时,该怎么办?假如他读得特别好呢?(可以竖起大拇哥夸奖他)用你们喜欢的方式一起读吧!

  6、小组合作读。

  7、老师发现大家读得特别认真,请得到褒扬的.同学举起手看一看,这么多,真行,老师还没教,就读得这么好,真是不容易。哪些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其它同学该做什么?

  8、同学分小节朗读。

  9、同学评价。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师用叙述性语气读第一节。

  2、出示句子:“他觉得真没意思。”指名读。

  3、你在什么时候也觉得真没意思呢?

  4、此时的科利亚和大家的感受一样,身边没有了爸爸妈妈的呵护,也没有好朋友的陪伴,只有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病房里,谁愿意读读第二小节,体会一下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5、指名读、配乐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6、正在这时,科利亚发现了什么?(出示气球)你们看这气球上有什么?(可爱的笑脸)

  7、练习:用“可爱的”说一句话。

  8、对,就是这个红气球突然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气球停了一会儿,开始一上一下地动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能告诉科利亚吗?

  9、科利亚看到气球,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出示句子:“科利亚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指名读、齐读。

  10、正当科利亚孤独寂寞时,一张画着笑脸的红气球来陪他作伴了,这真是一份惊喜。谁能带着心中的感受读读第四小节。

  ⑴ 指名读。

  ⑵ 评读。

  ⑶ 齐读。

  11、出示句子“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高兴地笑了。”指名读。

  12、科利亚为什么笑了?

  13、假如你是他的同学,你想对科利亚说些什么,还有什么好方法把心中的祝福送给科利亚呢?

  14、是啊,看到这张逗人的笑脸,听到同学们的声声问候,科利亚怎能不高兴呢?你能用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⑴ 指名读。

  ⑵ 齐读。

  15、科利亚虽然生病住院了,但是有了同学的关心,他还会觉得没意思吗?我们相信,不久,他将病愈出院,重新回到学校,和伙伴们一起快乐的学习,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真诚地祝愿齐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难点:

  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一)师生共同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生读。

  1、复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字词回顾

  出示词语,指生读,检测,生正音。

  三、品读课文,读懂文本

  (一)自学指导一: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找出三位妈妈的话。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找出三位妈妈评价自己孩子的话,用“———”画出来。

  2、全班交流: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3、指导朗读三位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二)自学指导三:读读说说,体会“孝敬”美德。

  1、感受沉甸甸的“一桶水”。

  三位妈妈手中提的是怎样一桶水啊?谁能找到课文里的句子说说。

  2、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这桶水沉甸甸的.?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3、体会“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

  4、齐读“三个儿子”的表现,发现写法。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联系生活说说你该怎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2、颂读《三字经》,升华主题。

  板书设计:

  三 个儿子

  聪明有力气 嗓子好 没有特别的地方

  翻跟头 唱歌 帮妈妈提水

  孝敬父母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阅读一篇文章就是打开阅读世界的一扇窗户。这篇课文,描绘了秋天美丽迷人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可以采取图文结合,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低年级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注意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课文图片。(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新笔画“乛”。

  2.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3.认识大自然,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特征。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课文图片。(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出示图片)创设情景,引出课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2.引入新课《秋天》。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读文要求对照拼音把字读准确、画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识自然段。

  4.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出示10个生字。

  (2)教师引导开火车读。

  (3)小老师带读。

  (4)指导学生认识“木、口、人”3个偏旁。

  (5)教师引导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6)组织学生游戏。

  5.指导学生分自然段练习朗读。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教师引问:这个自然段介绍了秋天的哪些特征?

  2.引导学生看图第2个自然段引问。

  (1)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话写什么?

  (2)大雁是怎样飞的?

  (3)理解“一会儿”。

  (4)引导同学找“一”字的不同读音。

  (5)指导学生朗读。

  3.引导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导看图,读课文,回答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说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啊”表示什么?

  (3)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秋天到了。

  4.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出赞美之情。

  5.指名读。

  6.引导齐读。

  四、总结课文,指导背诵。(用时:5分钟)

  1.教师引导看图,背诵。

  2.师生会背。

  3.指名背诵。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整节课中,利用多种形式的自由读,分段读,齐读,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了学生发现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课堂中,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认识了自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美丽迷人的景色,创设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带拼音的生字,理解“要塞、苍劲、气势磅礴、广袤无垠、慷慨悲歌、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等词。

  2.有感情的朗读本课。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结合图片、资料,学生交流、思考、朗读,领悟文章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山海关之雄伟壮观,还要体悟其“忠贞”的灵魂。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查找资料,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了解山海关历史,明确山海关的不可替代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去过山海关吗?

  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走进

  山海关,板书课文题目。

  2、初读课文

  要求: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要读准确,句子读正确,读错的字写在纠错本上。

  容易读错的字:

  铮铮响、大扁额、雉墙的垛口、脖颈儿、屏藩要塞、烽台烟墩、广袤无垠、逶迤翻腾、身披盔甲、金戈、慷慨悲歌、干戈扰攘、征战频仍、抵御、捍卫

  3、品读领悟

  中心话题:

  来到思慕已久的山海关作者看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学生自渎合作、探讨、交流。

  预设点1

  结合4、5自然段和资料,你看到什么?摘出重要的字词,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这段中着重抓住“巍然耸立于白云之间、高耸云天、气势磅礴……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

  体会山海关的雄伟壮观。

  北面是燕山山脉,重重叠叠,万里长城连绵起伏;南面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向渤海岸边”。。。。。。

  这时让同学交流感受。

  再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山海关,耸立于万里长城的脖颈上,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天下第一关”。通过“脖颈”“咽喉”

  这两个词让学生感觉山海关险要的地理位置,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追问:你读那里这几段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点2

  结合6、7、8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摘出有关的句子,再一次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结合自己搜集的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做斗争的故事进行讨论。

  学生会从“我真想……”

  “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等句段中感受作者的思绪。通过“我还想随着那蜿蜒南去的老龙头,纵身跳进那碧波万顷的渤海,去一洗那炎夏酷暑的汗水、关山万里的风尘……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身披盔甲,手持金戈,站立在这威武的雄关之上,一股慷慨悲歌的火辣辣的情感涌遍我全身。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侵略,捍卫着神圣的国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过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让学生感受作者内心油然而生的慷慨情怀。

  生:作者思如泉涌,尽情宣泄。

  生:作者的想象不至于此,甚至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上”,不难发现,作者写雄伟的山海关,是因为“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有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疆土。

  师:对。“这高耸入云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撒上过我们英雄祖先的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处没有埋葬过入侵着的累累白骨?”这段铿锵有力的文字,字字动人心魄,足以说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这雄关所发生的巨大作用。

  生: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在这里作者既在议论又在抒情。

  师:进一步体会我们的祖先为了捍卫国土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他们身上散发着爱国情怀,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预设点3

  结合9、10自然段说一说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看到作者这么强烈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学生充分理解与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己的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说己的见解,并作出恰当、及时的。

  生:山海关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它永远刻在人们心中。

  师: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山海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者在文中把抒情同记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从而使我们深深地受到感染。

  4、再次朗读课文

  5、作业

  搜集关于山海关的历史故事。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4.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包公)

  (学生交流有关包公的资料,一学生谈,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二、依题质疑,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板书几个引领学生学习全文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审驴? 怎样审驴? 结果怎么样?)

  2.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后,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做提纲笔记,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将故事的经过加一个小标题。

  板书: 换驴 ------- 审驴 -------- 得驴

  三、自学释疑

  1.疑问一:为什么审驴?

  (引导学生略读这一部分。)

  (1)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

  (毛色发亮;这头驴是唯一的财产,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毛色难看;惊慌失措)

  (2)对比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理解王五当时的心情。

  (3)引导朗读,读出王五对驴的喜爱,驴被换后的惊慌失措及又气又急。

  2.疑问二:怎样审驴?

  (引导学生精读这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3~9自然段。

  (2)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3)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①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2 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这时,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③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义,并体会包公断案的神奇,同时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④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4)小结包公审驴这一部分。学生说一说包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影响,怎样评价他。

  3.疑问三:得驴

  引导学生粗读这一部分,并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4.总结全文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表演课本剧。

  四、作业布置

  搜集包公审案的故事,开个智谋故事会。

  附板书:

  包公审驴

  为什么审 怎样审 结果怎样

  (起因) (经过) (结果)

  换驴 ----------------- 审驴 -------------- 得驴

  教学反思:

  本设计主要体现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这一特色。

  1.激发学生质疑,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读的欲望。

  2.放手自学,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指导精读重点部分,学生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深入读的愿望被调动。

  3.指导学生会读。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突出重点内容,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其次,精读与粗读相结合,通过抓住主要问题,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得当,阅读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夹竹桃》教案09-26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琥珀》教案04-24

语文写作教案03-11